2013年5月15日 星期三

律法


102 1/18,可9、加拉太書4-5

4:1 我說那承受產業的、雖然是全業的主人、但為孩童的時候、卻與奴僕毫無分別.
4:2 乃在師傅和管家的手下、直等他父親預定的時候來到。
4:3 我們為孩童的時候、受管於世俗小學之下、也是如此。
4:4 及至時候滿足、 神就差遣他的兒子、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
4:5 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贖出來、叫我們得著兒子的名分。
4:6 你們既為兒子、 神就差他兒子的靈、進入你們〔原文作我們〕的心、呼叫阿爸、父。
4:7 可見、從此以後、你不是奴僕、乃是兒子了.既是兒子、就靠著 神為後嗣。
4:22 因為律法上記著、亞伯拉罕有兩個兒子、一個是使女生的、一個是自主之婦人生的。
4:23 然而那使女所生的、是按著血氣生的.那自主之婦人所生的、是憑著應許生的。
4:24 這都是比方.那兩個婦人、就是兩約.一約是出於西乃山、生子為奴、乃是夏甲。
4:25 這夏甲二字是指著亞拉伯的西乃山、與現在的耶路撒冷同類.因耶路撒冷和他的兒女都是為奴的。
4:26 但那在上的耶路撒冷是自主的、他是我們的母。
4:27 因為經上記著、『不懷孕不生養的、你要歡樂.未曾經過產難的、你要高聲歡呼、因為沒有丈夫的、比有丈夫的兒女更多。』
4:28 弟兄們、我們是憑著應許作兒女、如同以撒一樣。
4:29 當時那按著血氣生的、逼迫了那按著聖靈生的.現在也是這樣。
4:30 然而經上是怎麼說的呢.是說、『把使女和他兒子趕出去.因為使女的兒子、不可與自主婦人的兒子一同承受產業。』
4:31 弟兄們、這樣看來、我們不是使女的兒女、乃是自主婦人的兒女了。

保羅在這兩章繼續延伸律法與福音的區分,闡明福音是因著信心,並且帶來救贖的效果,這份救贖的效果有幾個特點:1.身分轉換,外邦人(非猶太人)藉著主耶穌帶來的聖靈,成了神的兒子。2.神是自由、自主的,神的新生子女也不受猶太律法的轄制。3.有神子女身分的才能承受神的產業(救贖、永生)。4.光靠猶太律法(人的血氣)是無法承受神的產業。5.只靠猶太律法稱義的後果之一,是仍為奴僕。
保羅在第六章補充了聖靈帶領下的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並且肉體邪情私慾都釘在十字架上。因此可以這麼說,律法的目的是要幫助人,藉著聖靈而帶來從內到外的人格轉變,若失去了這目的,律法反倒成轄制人的東西。因此,更核心的是能否活出神希望的心態與行為,最重要的還是[神的愛]
那是不是律法就不重要了?其實,保羅並沒有推翻律法。即使不談當時的猶太律法,以現代的教會來說,越有規模的就越有系統性的律法,包括聖經紀載的規矩以及教會自己形成的傳統。明顯的像是禮儀、職份、權柄大小,瑣碎的像是各種庶務規定(有沒有、給不給、能不能、多或少、吃不吃、說不說、寫不寫、聽不聽、買不買、賣不賣、、、)。律法不但沒消失還更多更複雜,若沒體會聖經教導和聖靈心意,到後來很容易跌入世界的牢籠。包括傳道人與同工之間若沒有聖徒相通,就很難做事情。在家裡也一樣,家庭成員如果抓著律法常常爭誰比較大、誰講得最正確,或誰比較優秀,即使都信主,但不知不覺中會忘記起初的愛,變得彼此轄制對方而不自由了,肉體私慾很容易混進來。今天進度裡的馬可福音第九章也剛好談到門徒相爭,比誰比較大,耶穌直接以神的愛教導他們:「9:33他們來到迦百農.耶穌在屋裏問門徒說、你們在路上議論的是甚麼。9:34門徒不作聲、因為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為大。9:35 耶穌坐下、叫十二個門徒來、說、若有人願意作首先的、他必作眾人末後的、作眾人的用人。」

默想:求主憐憫我這個既需要聖靈又需要律法的人,使我的心靈不離開起初的愛心,也幫助每一個教會都在聖靈與律法之中滿全了神的愛。

馬丁路德的安慰


102 1/17,可8、加拉太書2-3

據稱,加拉太書馬丁路德最喜歡的書卷之一,我們從今天的第2-3章經文也能感受濃烈的情感,強大的張力。從這角度看,保羅和馬丁路德的特質很像。除第三章續談[信心/得救][律法/福音]的重要性,第二章則是聖經少見的內容。保羅在第二章敘述他看到彼得和雅各曾懼怕受割禮的信徒,面對他們時就主動與未受割禮的分開。此事保羅當面抵擋(指正),不侚任何情面,或顧惜彼得、雅各是耶穌親自帶過的重要門徒(彼得算眾門徒之首)。馬丁路德也把加拉太書看做他抵擋羅馬教廷的安慰,是他改教的情感寄託。
第二章顯見耶穌門徒面對傳福音的神學分辨問題:割禮在舊約是區分選民與否的表徵,但保羅則用聖經經文認為割禮屬於律法之一,行律法只是可以暫時活著,但信心不同,3:6 「正如『亞伯拉罕信 神這就算為他的義。』3:7所以你們要知道那以信為本的人、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3:26所以你們因信基督耶穌、都是 神的兒子。」選民與否的認定標準從割禮傳統轉向信心,如此就與馬太福音28章耶穌講傳福音到地極的意思連結,使基督信仰成了普世宗教的基礎,不再限定某一民族。
從這個重要事例可以看到第一批基督徒已經在思辨當時的福音問題,包括尋思基督信仰的入門鑰匙到底是什麼?得救的憑據是什麼?這樣的訓練非常重要,他們思考了亞伯拉罕得著神的義是憑什麼,整體考察了亞伯拉罕從心靈到行為的歷程。到今天,換我們後代基督徒,不但仍看到亞伯拉罕也看到了保羅以及各門徒的歷程,我們也要面對自己時代的福音問題。我自己服務的單位是天主教設立,但多年來修會逐漸老化、天主教友規模也萎縮,基督徒比較熱心,人數也越來越多,但以整體師生來看,有基督信仰的還是太少了。因此,在校園當中已經不想去談天主教是不是異端的事,對話與同理心的瞭解可能比較重要,尤其要聯合起來嘗試可能的合作關係。比方說天主教團契或修女已經無力福傳,但修院很願意提供設備空間,基督教團契就有了很好的福傳機會。除此之外,歲末的餐會或靈修活動也會互邀。乃至在護教、學術、課程,慢慢看到合作的實例。這幾年的互動下來,我的感想是天主教與基督教在核心信仰是一樣的,並且也有很多可以彼此學習的地方,比方說基督教很能適應新時代也很熱情,天主教則強在禮儀以及深刻長遠的靈修傳統。

默想:求主耶穌顧念全體基督徒,幫助我們有清楚的時代思維,我們雖有宗派之分,卻都是禰裡面的肢體,讓肢體之間合而為一,如同禰與我們合而為一。

人獨居不好


1/21,可12,以弗所書4-5

5:20 凡事要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常常感謝父 神。
5:21 又當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
5:22 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
5:23 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他又是教會全體的救主。
5:24 教會怎樣順服基督、妻子也要怎樣凡事順服丈夫。
5:25 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
5:26 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
5:27 可以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
5:28 丈夫也當照樣愛妻子、如同愛自己的身子.愛妻子、便是愛自己了。
5:29 從來沒有人恨惡自己的身子、總是保養顧惜、正像基督待教會一樣.
5:30 因我們是他身上的肢體。〔有古卷在此有就是他的骨他的肉〕
5:31 為這個緣故、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5:32 這是極大的奧祕、但我是指著基督和教會說的。
5:33 然而你們各人都當愛妻子、如同愛自己一樣.妻子也當敬重他的丈夫。

最近主日開始講創世紀,第一章就講到人,而且說人獨居不好,因此從男人身上取肋骨變為女人,男人與女人有愛的關係也有幫補關係。在以弗所書裡,是對創世紀很重要的補充;到底在基督裡,男人(丈夫)與女人(妻子)的關係如何?雖然保羅是以此來類比基督與教會的關係。對於成年基督徒來說,這段經文應該很熟悉,可是卻又很難,不論是夫妻關係或教會關係。難的的關鍵在於愛的關係如何開展,以形成捨己/順服的關係。對於當代來說,這層道理可能比過往更加艱難,問題的關鍵點也在這裡。
說個稍遠的典故,昨晚Anne分享他們昨天青少團契聚會,德家講了一些後現代的觀念,Anne自己也還不是很瞭解。我雞婆慣了,就講個比喻給她聽:最近有團體抗議媒體壟斷、併購。以此事例,若是古代,我要辦一份報紙必須得到國王同意,也就是國王決定了眾人可以說什麼、聽什麼。所以古代到近代的抗爭是抗拒國王專制,我要有說話自由、瞭解新聞的自由,這是民主政治的軌跡。到了現代、民主到來,我若要辦報,就去政府那裏登記,政府只規定資本額、發行人有沒有犯罪紀錄、勞工有沒有辦勞保,條件都具備就可以發行了。至於後現代,怎麼民主化了還是有抗爭?原來抗爭的標的是反對媒體壟斷,因為擔心媒體被壟斷就會被財團壟斷言論。這個抗爭行動其實只是整個環境變化的衝突點之一,我們的環境已經有機會讓小眾媒體也能生存,包括地下電台、網路部落格、網路行銷、小眾報紙等等。所以整個社會的言論權力有很大的變化,擴散到許多以前沒想過的領域,許多小眾都拿到發言權,也有跟隨的一小群眾。不要說古代的遊戲規則,即使是民主時代的遊戲規則都要被顛覆,像是剛剛提到民主政治裡,辦媒體還要去政府那裏登記,但後現代的觀念是連登記制度都要顛覆。說穿了,裡面有個東西貫穿古代到後現代:權力!也因為如此,所以跟隨權力背後的是一種心理:不信任!從另個角度看,是[大我]逐漸被解構,[小我]崛起。連帶地,基督教會也一樣,不要去看韓國有個80萬人的巨型教會,其實世界上大多數的教會都是不到百人的。而且台灣還不斷出現[地方教會],就是沒有任何宗派淵源、也沒有總會監督的獨立教會。城市基督徒裡面也出現一種新的族群:游牧;他們沒有參與教會內的組織,像小組,常常變換主日聚會的教堂。教會內的禮儀也一樣,為了配合現代社會的節奏和習性,詩歌開始改變調性,抑揚頓挫的變化不斷且用詞簡化、不再是古典的或規律的。延伸一點,後現代詩歌完全釋放內在情緒,並以強烈的情感以及反覆,來試圖走入玄妙的靈恩感受。
話說回來,很多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在後現代都顛覆了。我記得12年前剛進入教會,聖詩偶而還聽到,主要用萬民頌揚或讚美之泉,後來才知道之前發生過牧師與教友劇烈衝突,導火線之一就是詩歌的轉變。但以現在來看,萬民頌揚已經老KK了,聖詩呢?看看地下室的倉庫還在不在。這一談下來,順服二字真是不容易的功課!因為我們就處在不斷顛覆既有的後現代。不過顛覆之後呢?人是不是可以塑造完善的自我(ego)?這段經文其實隱隱告訴我們個人人格的昇華是要在關係裡達成,也就是個人人格要在與他人的共融關係裡塑造。所以自我決不是我行我素,我行我素就會掉入後現代的陷阱:漫無目標的漂移,只按自己眼前的老我去處理自己與別人的問題,人際之間缺乏溝通的平台,即使有溝通也是無效。這個溝通平台在於耶穌講的:在基督的愛裡學習捨己、敬重,以迄、有他無我的成全聖徒。這個方式看起來與犧牲自己無異,自己都沒了,怎麼會有自我人格?可是基督已經殉死復活的方式告訴我們突破的奧祕。不這麼做,我們永遠陷於後現代的困局。

默想:求主耶穌引領每一位基督徒、每一個教會,學習袮的樣式,走袮的道路,在愛中學會順服、敬重、捨己。

人是關係裡的存在者


102 1/23,可14,腓力比書2-3

2:1 所以在基督裏若有甚麼勸勉、愛心有甚麼安慰、聖靈有甚麼交通、心中有甚麼慈悲憐憫、
2:2 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
2:3 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
2:4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
2:5 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2:12 這樣看來、我親愛的弟兄、你們既是常順服的、不但我在你們那裏、就是我如今不在你們那裏、更是順服的、就當恐懼戰兢、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
2:13 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 神在你們心裏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
2:14 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
2:15 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 神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
2:16 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叫我在基督的日子、好誇我沒有空跑、也沒有徒勞。
2:17 我以你們的信心為供獻的祭物.我若被澆奠在其上、也是喜樂.並且與你們眾人一同喜樂.
2:18 你們也要照樣喜樂、並且與我一同喜樂。

保羅在第二章勉勵腓力比教友,勸他們行為上要有同心一體的愛,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這樣才能在那彎曲悖謬的世代發光,保羅就能與眾人同喜樂。這裡很有意思的是保羅用了多次[喜樂];他自己喜樂、腓力比教友喜樂、而且一同喜樂。裡面有個對照點,就是12節說即使保羅自己沒有在腓力比,腓力比人更要順服他的教導,這樣才算沒有白跑、沒有徒勞。之前說過保羅感情非常豐富,知識也非常豐富,3:5-6還把自己在猶太人的地位特別表明:他是希伯來中中的希伯來人。當然,他還有個身分,一出生就是羅馬公民。但是這些地位、知識都沒有特別強調,保羅情感上傾向教友門徒的成長,那才是他喜樂的泉源。我們如果用父母對子女的期待來說,父母再高竿、再厲害,也不能代替子女成長,成長與否仍要靠子女自己,因此那份心裏的焦慮是可想見的。最近一位友人的孩子,目前一歲多,半年前發現不太有表達行為,檢查才發現是聽障,急得不得了,他怕錯過語言學習的黃金期。但只要問題能解決,就大大喜樂了。
另個角度說,基督徒憑什麼成長?就是帶門徒!不論是家人、同事、慕道友或教友,雖然會遇到焦急、頭痛,但後續看到成長就會喜樂。沒錯,也可能看到不成長,那會琢磨我們的耐性與智慧。從這角度又可以回饋創世紀的一個重要教義:人是關係裡的存在者,沒有共融的關係就難有真正獨立的人格。

默想:求主耶穌調教我們的內心,使我們通過試煉、得嚐喜樂油的滋味。

和好


102 1/24,可15、腓4、加拉太書1

1:12 又感謝父、叫我們能與眾聖徒在光明中同得基業.
1:13 他救了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到他愛子的國裏.
1:14 我們在愛子裏得蒙救贖、罪過得以赦免。
1:15 愛子是那不能看見之 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
1:16 因為萬有都是靠他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藉著他造的、又是為他造的.
1:17 他在萬有之先.萬有也靠他而立。
1:18 他也是教會全體之首.他是元始、是從死裏首先復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
1:19 因為父喜歡叫一切的豐盛、在他裏面居住。
1:20 既然藉著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著他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自己和好了。

又剛好跨三個書卷,馬可福音第15章談的是耶穌受難,祂受難要帶來的效果剛好是加拉太書第一章要說的。全文看下來,特別注意到「和好」這個辭。其實在俗世或外道,「和好」的概念越來越受重視,尤其在環保和21世紀的人世環境。我們思考的,有與人和好、與環境和好、與自己和好,以及最重要的:與神和好。俗世和外道都注重前面三者,但是會遇到一個難題,這三者如何整合?以形成完整的解釋?例如有人提倡「深層生態學」,認為1.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有其價值,人的價值只是其中一種,人類沒有權力貶抑其他非人類的價值,非人類的生物價值與人類價值是平等的。2.因此到最後深層生態學認為人透過覺悟會從本我(ego)走到社會化的自我(self),再走到大我(Self)或生態大我(ecological Self)。3.這個過程中,人與非人類的生物就會減少疏離,人也會感覺自己就是自然環境的一部分,且不可分割。
不過這樣的說法會遇到一個大問題,世界的環境會衰殘以迄死亡,也無法說明為何人獨獨不同於其他生物而有思辨能力,會考慮生命的構造、甚至人會思辨超越生命的層面。因此,所謂深層生態學是沒辦法解決「和好」的問題,因為人不同於萬物那種生存型態;人是有靈的存活者,想到達到真正的「和好」必須從靈的角度去考慮,這就得涉及與神和好的層面。包括俗世與外道都知道人與自我、與世界、與他人都發生偏離,但偏離的根本因素是我們不願謙卑下來,承認創造一切的大能上帝。所以人有靈性卻又偏離上帝時,就會誤用上帝原本給我們的禮物,造成各式各樣的災難,包括對自己的災難:盲目、不安、不自由、厭惡自己、疾病纏身等等。對人來說,必須與神和好,否則各樣的和好工作都很難完全。

默想:感謝神,藉著耶穌基督而賜下和好的恩典,使我們原本偏離的人類得以有完全的盼望。

財富上得自由


102 1/25,可16、歌羅西書2-3

2:1 我願意你們曉得我為你們和老底嘉人、並一切沒有與我親自見面的人、是何等的盡心竭力.
2:2 要叫他們的心得安慰、因愛心互相聯絡、以致豐豐足足在悟性中有充足的信心、使他們真知 神的奧祕、就是基督.
2:3 所積蓄的一切智慧知識、都在他裏面藏著。
2:4 我說這話、免得有人用花言巧語迷惑你們。
2:5 我身子雖與你們相離、心卻與你們同在、見你們循規蹈矩、信基督的心也堅固、我就歡喜了。
2:6 你們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穌、就當遵他而行.
2:7 在他裏面生根建造、信心堅固、正如你們所領的教訓、感謝的心也更增長了。
2:8 你們要謹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學、和虛空的妄言、不照著基督、乃照人間的遺傳、和世上的小學、就把你們擄去.
2:9 因為 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的居住在基督裏面.
2:10 你們在他裏面也得了豐盛。他是各樣執政掌權者的元首.
2:11 你們在他裏面、也受了不是人手所行的割禮、乃是基督使你們脫去肉體情慾的割禮.
2:12 你們既受洗與他一同埋葬、也就在此與他一同復活.都因信那叫他從死裏復活 神的功用。

這段經文的感受很多,我們常在教堂與外在世界穿梭,兩者放送的訊息常常不一樣,而且也時常互為影響。大概到三年前,第一次參與教會名義發動的遊行,調性是軟的、歡樂的,沒有頭纏白布條、也沒有舉拳頭。但台灣以前的長老教會卻慣於遊行示威,抗議當局。到今天長老會雖然比較少辦遊行,但是給當局施壓的傳統沒變。這裡面包含不同宗派的理念,尤其對俗世道理的掌握。
不只這些,包括教會建造的方法、門徒訓練、教會治理,有太多東西是與俗世不同。當然,最基本的是如何建造自己成基督裡的新人。
昨天真善美活動,Mandy參加的是理財講座,特別談到借貸的問題。當了幾年的基督徒一定知道避免借貸的道理,這對於住台北的朋友會更刻骨銘心。到現在,一戶30幾年的老公寓,台北市叫價還要一坪70萬以上。如果一戶30坪,總價超過2000萬是稀鬆平常的。對中產階級的上班夫妻來說,若須辦貸款,大概每個月一半的收入都要繳給銀行,而且這對夫妻的工作必須長期穩定、不會失業減薪。可是有很多人覺得如果現在不趕快買房子,以後漲更高,置產就更困難。基督徒呢?面對資本主義社會,還是要活下去,但須要再審視清楚自己的生涯和生活方式;儘量讓自己不成為金錢的奴隸,住遠一點、買便宜一點等都是辦法,設法讓自己保持財富上的自由。
對資本主義來說,借貸是整個經濟活動的大動脈,借貸是需要鼓勵,而且最希望眾人按銀行的遊戲規則來借貸:有借有還、信用良好;信用轉差,法拍到來。這看起來很公平,其實暗藏很多人性的陰暗面。日前立法院臨時修正民法的一個漏洞,就是明顯寫照。原來民法規定夫妻婚姻關係結束(如離婚、一方死亡)或轉換法定財產制為其他財產制時,夫妻婚姻關係期間發生的財產要平均分配。如果婚姻期間丈夫資產600萬、負債1000萬,而太太儲蓄存500萬、負債100萬,夫妻各人的債務各人處理,而有剩餘的財產的則要平均分配。資產分配上,丈夫算是0、而太太是400萬,所以若夫妻離婚,太太必須給先生200萬。因此就有不少銀行以債權人身分,代位丈夫向太太要求這200萬。最近法律修正了,不再給銀行這個代位請求權。否則成了夫債妻還、或妻債夫還。這幾年來,不少銀行利用這個方式從債務人的配偶取償。
(原民法第 1011 (已刪除)規定,「債權人對於夫妻一方之財產已為扣押,而未得受清償時,法院因債權人之聲請,得宣告改用分別財產制」1030-1規定:「法 定財產制關係消滅時,夫或妻現存之婚後財產,扣除婚姻關係存續所負債務後,如有剩餘,其雙方剩餘財產之差額,應平均分配」)
前面夫妻財產的問題,法律修改後,無負債的配偶確實獲得保障。不過政策也就走到這裡停下,因為執政掌權者不願意探討問題的真正原因,只是消極地讓配偶好聚好散,理由是要讓彼此公平、權益相等,符合平等權的原則。但是實際上為何夫妻會走到這部田地?夫妻原本應以什麼態度相處?執政掌權者不想管了,認為那是個人自由。但聖經講出的道理剛好打到要害:慎重理財、不任意借貸、夫妻一體、彼此獻身,這些原則才是讓人感到盼望、才可能喜樂。

默想:求主憐憫我的心思意念,管理自己的慾望,勝過俗世的原則,在財富上得自由、得釋放。

路得的形象5


結語
哥林多後書36[他叫我們能承當這新約的執事.不是憑著字句、乃是憑著精意.因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後世的十架神學把這句話引申到律法(字句)與福音(精意)的對比。路得在其生命追尋過程中,有經歷過律法的階段,包括她是摩押人,不能擁有以色列人的宗教公民權;為養活婆婆與自己,到別人的麥田撿穗子;為延續婆家後嗣,提醒波阿斯應盡家族弟兄的本分來娶她;但這一切的律法上作為,若不是在神的愛裡,就枉然。意即人若只看到律法本身,頂多是德行的層面,是今生暫時的好處,但還觸及不到生命的層面。沒有達於生命的層面,還是要面對死亡的壓力。因神的愛是路得主動往前的動力,藉著律法而使原本失落的又復得、喪亡的再獲生命。
因此路得帶來生命層面的體認,這是非常重要的跳躍,把人從各個律法中收攏起來,不再限於律法字義的詮釋,乃是更高視野的全觀,關照到生命在無知的黑夜裡要如何航行。可是這個全觀的起源竟是一個小小不起眼的單純之心,它雖經過律法,可是又超越律法,與神在內心中會面,毫無遮掩矯飾,如同亞當亞夏娃在伊甸園並肩而行。我們雖然身在末後世代,難與伊甸園相比,可是我們的內心深處就是神的靈宮,是至聖所,那裏將會放光,使我們走在無知的黑夜中卻亮如白晝。這就是生命所仰望,永恆的盼望也從中而出。

2013年5月13日 星期一

路得的形象4

分析4
反思路得與基督的關係,可先從神人關係談起:召喚、勇氣、主動、參與。
1.      召喚:以單純意念接受神的愛之邀約。
路得遇到本身與外在多重條件的限制,對一般人來說,返回以色列是讓人卻步的事,若不是單純的意念,是難以邁出腳步。
2.      勇氣:與神面對面,承接神給的一切。
回返以色列之前與之後,對路得都是艱難的局面,不論是養活婆婆與自己,或按婆婆的意思去測試波阿斯,每一個判斷和行動都充滿不確定變數,這些變數也都不是自己能掌控的。但她心裡想到的是跟婆婆說的:你的家族就是我的家族、你的國就是我的國。
3.      主動:以愛來回應召喚。
路得主動要求跟隨婆婆回返以色列地,主動去撿拾麥穗以供養家人,主動探詢波阿斯娶她的意思,這當中都沒有利害關係的意念,而是對以色列神和家族的愛。
4.      參與:不知不覺參與了神的救贖工程
路得的行動表面上是養活了家人,也啟動了家族由滅沒轉為復興。但從路得記最後一章最後一節得知,她無意之間成了大衛王的曾祖母,更是耶穌人間血脈的祖先。表彰了神揀選救贖的關鍵往往是無人置信、軟弱的地方,這也讓我們知道神的安排大能是超乎人的臆測,我們在神面前理應虔誠敬畏。
其次,在預表基督方面,也可以有四方面:那一杯、十字架、效法神、表救贖。
1.      那一杯:路加福音2224裡,耶穌說:[父阿、你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耶穌很清楚地表達了天父意志為先,自己意志則不考慮的心。有如路得單純接受神的召喚一般。
2.      十字架:耶穌被釘十字架上,我們看到是極度的軟弱、屈辱、乃至死亡。但也在十字架上顯出剛強、光榮、乃至復活。亦即十字架把極端的兩邊都集中在同一象徵裡,是基督信仰的反合性奧秘。路得一身卑微形象,以及受人歧視的身分,卻也在她身上看到高貴、富足、和受讚揚的得勝生命,與十字架要說的脈絡一致。
3.      效法神:耶穌喝下那一杯,代表祂願意放棄自己的一切,包含自己的生命。如同保羅說耶穌是[虛己][捨己]的精神。路得放棄改嫁的機會,也放棄自己原本的國族身分,投身到神裡面,這也是捨己。
4.      表救贖:創世紀第三章談到女人的後裔要踐踏魔鬼的頭,亦即神給人的救贖是要從女人生出,這位基督要把人從原本的死亡淵藪中救拔出來,使人得到生命的盼望。路得與波阿斯結婚並為家族生下後代,免去家族抹滅的厄運。這就預表了瑪麗亞生下耶穌基督,成為人類得救的關鍵。

2013年5月11日 星期六

路得的形象3


分析3
路得名字本身就帶著[信實]之義,她願意承擔被歧視、貧窮、守寡等等不利條件,跟隨婆婆回到以色列地。以一般俗世的角度是不可能願意,除非以色列地有超過這些不利條件的東西,對她有更強烈的招喚。看來看去就只有上帝,以及因上帝帶來她與家族之間的愛。因此,這份前往以色列地的意念是單純的,沒有利害關係。相形之下,可以有兩個對照。第一個對照是當時的以色列人,按照士師紀2125的話,[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而且這句話在士師紀176也出現一次。代表舊約聖經作者強調當時的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後,意念與行為皆越來越與神脫節;常要等神發怒降災,人們才向神悔改,可是這份悔改並不確實,以致災後又我行我素。所以,比較之下反不如外邦女子路得的信實。
第二個對比是我們熟悉的聖經人物,在舊約當中任選兩位比較突出的信心人物:亞伯拉罕與大衛。另外新約也找一位:保羅。亞伯拉罕號稱信心之父,他之所以信實是來自其對神的敬虔態度,特別他是集財主、勇士、尊崇於一身之人;論財主,他是想得起318位私人衛隊的富有之人,論勇士,他單獨打敗一個地方王侯,救回姪子羅德一家和所有財產,論尊崇,他戰勝回來時受到永恆大祭司麥基洗德的歡迎與祝福。這一切人間稱羨的身分地位,來自他與神的信實關係。至於大衛,他號稱合神心意的人;文治武功都是古以色列王國之首,有君王、先知和祭司的三重形象,詩篇多個篇幅都是他的寫的,且部分篇章更有先知性的涵義,表徵了彌賽亞。至於新約時代的保羅,為人熟知的因信稱義概念就來自於他,他是以色列人便雅敏族的後代,是法利賽教權階級,法利賽門人專習經書,號稱以色列人中的以色列人,他寫的希臘文書卷以精美著稱,少有能及。保羅滿腹經綸、赴死不辭的形象深植人心,是許許多多基督徒嚮往的典範。回頭看看路得,貧窮、無力、外邦、寡婦,不論是財富、地位、氣力、知識、恩賜、階級,路得都是反過來的另一極端。這麼弱勢的形象又會怎樣?她所屬家族後來後嗣得延續又怎樣?用個簡單的說法,她因弱而強!而且可以說預表了基督的形象。這很特別吧。

2013年5月9日 星期四

路得的形象2


分析2
路得在這當中其實遇到三個困難:外邦身分、弱勢階級、守寡婦女
1.就外邦身分來說,原因如下:
第一、摩押人的血統會被歧視:摩押人的始祖是羅德,也就是亞伯拉罕的侄子,他原來住在索多.瑪蛾摩拉(Sodom and Gomorrah)城,但這是罪惡之城,神本要滅盡全城的人,但因與亞伯拉罕的約,神也顧念羅德一家,因此派使者滅掉該地之前,先搶救他們一家。羅德個性比較世俗,當初和亞伯拉罕分牧地,他選了水草豐美的一區,但也是索多瑪蛾摩拉所在。當地人邪淫之風深重,連羅德的觀念都受影響,因此當神的使者接受羅德招待時,當地人聞風有三個美男子,馬上不分老少就心生淫念,要來雞姦他們。羅德雖然還想要保護神的使者,可是觀念錯誤,竟想用自己女兒做交換條件。不料找惹當地人,他們反倒要抓羅德。可見羅德一家住在索多瑪,沒有其他義人做肢體夥伴,在物質上很豐富,但靈性上很虧缺。因此他們為人處世的觀念就容易扭曲;當他們逃出城時,羅德的妻子還懷念他們在城中的產業而回頭看,就成了鹽柱。羅德的兩個女兒想延續家族後代,就設計與羅德同寢,而有了摩押人與亞捫人兩支部族。所以創世紀1936-37說:「 這樣,羅得的兩個女兒都從他父親懷了孕。大女兒生了兒子,給他起名叫摩押,就是現今摩押人的始祖。」因此,英文字的sodomy就指違反自然而有罪的性行為,如口交、肛交、獸交等。因此,路得走入以色列社會時,一定有人會說她是淫亂部族的後代,雖然他們祖先與亞伯拉罕是親戚。
第二、摩押人曾不理剛出埃及的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剛藉著神的幫助而逃過埃及追兵,走入西奈半島,摩押人對剛出埃及的以色列人不但沒有接待,後來還曾想找先知去詛咒,所以摩西律法曾有以下的規定,申命記233-4:「亞捫人或是摩押人不可入耶和華的會;他們的子孫,雖過十代,也永不可入耶和華的會。因為你們出埃及的時候,他們沒有拿食物和水在路上迎接你們,又因他們雇了美索不達米亞的毗奪人比珥的兒子巴蘭來咒詛你們。」「不可入耶和華的會」意指不能享有以色列人的宗教公民權。
第三、摩押人拜[基抹]為神(列王紀上11:33),因此對以色列人來說,這是拜異教的人。
2.就弱勢階級來說,路得所屬的夫家本就是貧窮階級的人,才逼不得已去撿麥穗。
3.就守寡婦女來說,家中男子全都過世,對傳統家族來說是難以承受的苦,這個家族幾乎算宣判死刑,沒有後嗣,也容易遭人欺負,被人看不起。

因此,整個來說,路得的背景真的是集數種不利因素於一身,她陪著婆婆返回以色列地,其艱苦是難以想像的。

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

路得的形象1



簡述
路得記是舊約聖經很特別的書卷;特別以女性為描寫對象,並且有多重的弱勢身分,最後路得不但使夫家後嗣延續,還成了大衛王的曾祖母。這位傳奇的人物也是英美小說批判的重要素材,也是哲學的重要靈感來源。
故事的經過是一對猶太夫妻,先生叫以利米勒(原意是神為王),妻子叫拿俄米(原意是甜),他們生活在士師時代,而士師時代的以色列任意而為,與神越發疏遠。因飢荒之故,他們帶著兩個兒子逃到摩押地,不料到了摩押地後,丈夫就死了。兩個兒子隨後各娶一位摩押女子為妻。大兒子瑪倫(原意是多病)娶俄珥巴(原意是轉回)為妻。二兒子基連(原意是軟弱)娶路得(原意是信實)為妻。不過兩個兒子還未生兒育女就死了,家族留下三位寡婦。那俄米原本要兩位妻子各回摩押本鄉,本意是什麼都完了,她們回本鄉還可以改嫁。俄珥巴接受了,而路得不肯,她說了這書卷最重要的話:1:16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那裏去、我也往那裏去.你在哪裏住宿、我也在那裏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 神就是我的 神.」兩人回到以色列地,當時以色列的飢荒已過,但婆媳二人沒有經濟能力,拿俄米就靠麥田撿穗子養活自己和婆婆(摩西的誡命有一條是不能把田裡的麥穗收光,要讓孤兒寡婦有機會在後撿拾。申命記:2419-22)。附近的人都稱讚拿俄米的德行,其中家族近親波阿斯很受感動,專門指定他的田一定讓拿俄米有得撿。後來拿俄米接受婆婆的建議,在夜裡跑到田裡,睡在波阿斯的腳下,波阿斯半夜醒來,路得表達盼望波阿斯娶她以使家族得到保護(這也是摩西留下的誡命,類似兄終弟及的規矩。申命記255-6)。波阿斯答應,而且在眾長老認許祝福的情況下娶了路得。路得為家族生了後嗣,這個血脈延續下去,後來就有大衛王,再延續下去,就是耶穌的人間父親約瑟。
分析1
拿俄米和路得是兩個主角,他們的思想行動貫穿整個故事。不過,拿俄米和路得的心思與意志是不同的。前者遵循人的想法與習慣,後者則把神放在最核心的位置,因此形成的關係會不一樣。拿俄米當初認為外邦女子與夫家的關係是靠婚姻,如今婚姻關係不存在,則外邦女子可以自行選擇離開,拿俄米也覺得離開改嫁對他們較好。拿俄米的想法在無形中也造成一個結果,神與外邦女子路得的關係是建基於婚姻關係,婚姻關係沒了,也導致神人關係結束。雖然拿俄米表示路得若回摩押改嫁,會奉耶和華的名為她祝福。可是路得想著另種角度,是縱使婚姻關係沒了,她與耶和華神的關係不變,她跟定了。這個部分極為關鍵,因神人關係涉及永恆的生命連結,而婚姻是今生的暫時關係。因此路得的名字也表達了這層關係:在永恆關係上的信實!而基督信仰的關鍵之一就是[]。延伸來說,路得剛開始可能因婚姻而接受以色列的神,但從她後面的說法可以表達她已信入神裡面,也接受在神裡面的一切安排。因此她的[]不是因人而異的信,也不是見異思遷的信,是不退轉的信,這份[]使她願意承擔神所帶來的苦與樂。從另個角度,神藉著以利米勒家族向路得邀約,路得欣然接受而正面且積極回應,走入那永恆的生命之路。

復活

復活節來了,昨天學校教職員團契有一場應景的活動,並且邀請一位老師講他信主的歷程。 他特別提到復活是身體復活,重新有個完全不同的身體。 我坐在底下,一方面恭喜這位老師從高中之後,年紀輕輕就有興趣接觸信仰。另一方面也感到一點疑惑;復活到底是什麼? 我們的身體在自己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