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為何耶穌把裹頭巾放在另一處捲著


文藻宗教輔導中心有位蔡老師傳份復活節訊息給基督徒老師,在此整理分享出來:
約翰福音第20章第6-7提到一件事:「6 西門‧彼得隨後也到了,進墳墓裏去,就看見細麻布還放在那裏, 7 又看見耶穌的裹頭巾沒有和細麻布放在一處,是另在一處捲著。」
奇怪了,這裹頭巾為什麼放在另處捲著?請參考以下說明,還蠻有意思。

天主教與基督教聖經的用詞對照:
若望福音/約翰福音 汗巾/裹頭巾 馬利.德連/抹大拉的瑪利亞 伯鐸/彼得

Why Did Jesus Fold the Napkin?
為什麼耶穌把汗巾卷起來?

Why did Jesus fold the linen burial cloth after His resurrection?
為什麼耶穌復活以後就把汗巾卷起來?

The Gospel of John (20:7) tells us that the napkin, which was placed over the face of Jesus, was not just thrown aside like the grave clothes.
若望福音(若二十7)告訴我們那塊蓋在耶穌頭上的汗巾不像其他布料(殮布)丟在地上

The Bible takes an entire verse to tell us that the napkin was neatly folded, and was placed at the head of that stony coffin.
聖經告訴我們,那塊汗巾很整齊地倦著,放在棺材的頭部上

Early Sunday morning, while it was still dark, Mary Magdalene came to the tomb and found that the stone had been rolled away from the entrance.
星期日早晨,當天還沒亮時,馬利.德連來到墳墓那裡去,發現墓門前的那塊石頭已經滾開了

She ran and found Simon Peter and the other disciple, the one whom Jesus loved. She said, 'They have taken the Lord's body out of the tomb, and I don't know where they have put him!'
她就跑回去告訴伯鐸和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她說:「有人把我主搬走了,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那裏了」

Peter and the other disciple ran to the tomb to see. The other disciple outran Peter and got there first. He stooped and looked in and saw the linen cloth lying there, but he didn't go in.
伯鐸和耶穌所愛的那門徒也前往墳墓那裡跑。那另一個門徒比伯鐸跑得快,先到墳墓那裡。他俯身看見放著的殮布,卻沒有進去

Then Simon Peter arrived and went inside. He also noticed the linen wrappings lying there, while the cloth that had covered Jesus' head was folded up and lying to the side.
西滿伯鐸也來到了,進了墳墓。他也發現了放著的殮布,也看見耶穌頭上的那塊汗巾另在一處捲著

Was that important? Absolutely!
那塊汗巾很重要嗎?絕對是很重要的!

Is it really significant? Yes!
是有它的意義存在嗎?是!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olded napkin, you have to understand a little bit about Hebrew tradition of that day. The folded napkin had to do with the Master and Servant, and every Jewish boy knew this tradition.
要瞭解這塊卷著的汗巾所包含的意義,一個人必須首先瞭解猶太人當時的生活習慣。據猶太人的習俗,卷好的餐巾跟主人和僕人有密切的關係,且所有猶太人的男士都知道這習俗。

When the servant set the dinner table for the master, he made sure that it was exactly the way the master wanted it.
當僕人準備餐桌給主人吃飯時,他要先確認,一切應該按照主人所要的排桌方式。

The table was furnished perfectly, and then the servant would wait, just out of sight, until the master had finished eating, and the servant would not dare touch that table, until the master was finished.
餐桌應該很整齊,僕人站在餐桌旁等候他主人吃飯直到結束為止。僕人絕對不能碰到餐桌上的東西直到主人吃完飯。

Now if the master were done eating, he would rise from the table, wipe his fingers, his mouth, and clean his beard, and would wad up that napkin and toss it onto the table. The servant would then know to clear the table. For in those days, the wadded napkin meant, 'I'm done'.
如果主人吃完飯,站起來,把手,嘴巴,鬍鬚擦乾淨後把餐巾使成一團,而隨便丟在桌上,僕人就知道他可以整理餐桌了,因為對猶太人而言,這表示「他已經不吃了」。

But if the master got up from the table, and folded his napkin, and laid it beside his plate, the servant would not dare touch the table, because......
但是如果主人站起來把餐巾卷起來,放在餐桌旁,僕人這時候知道他還不能整理餐桌, 因為….

The folded napkin meant, ‘I’m coming back!'
卷起來的餐巾的意思是「我還要回來」。

2009年4月14日 星期二

祈禱的生活

Thomas Merton於1968年飛往亞洲參加宗教對談會議,以下是他出發前夕講的話

祈禱很偉大,就是祈禱本身。如果你要過祈禱生活,得到它的方法就是祈禱。我們都被灌輸了太多的方法與目的,因此我們不了解在祈禱生活上,還有另一個不同的面向。在科技上,所謂的進步是水平式的,你必須從一點開始,然後移向另一點,再移向另一點,但建立祈禱生活的方式不是這樣。在祈禱中,我們發掘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你從你所在之處出發,你就深化你所擁有的。你就會了解,你早就在那裡了。我們已經擁有了一切,但我們卻不知道,也沒有體驗到。一切已經在基督內給了我們。我們所需做的一切,就是去體驗我們已經擁有的。問題只在,我們沒有花時間去做。
如果我們真要祈禱,我們必須付出時間。我們得慢下來,回到人的速度,開始擁有時間去聆聽。而一旦我們聆聽道所發生的事,很多事就會自行完成。
這就是修行者所做的。他們付出許多時間,做他們需要做的事。那是我們得學習的,如果我們真要祈禱的話,我們得付出時間。
真正重要的事,不是你如何從生活中取得什麼,而是你如何收斂你自己,好能完全的付出你自己。
什麼東西妨礙我們過祈禱生活呢?也許我們根本就不想過祈禱生活,這才是我們得面對的。在此事實之前,我們會理所當然的以為,自己完全投入了祈禱的渴望,是別人在阻止我們。

聖經記載的的瑪利亞

上週晨禱討論到耶穌墳前有兩名女子守墓,這兩位都叫做瑪利亞,本人把抹大拉的瑪利亞與馬大弄混,真是糗大了。趕快補作功課,區別如下:

一、耶穌的母親瑪利亞(Mary)
二、馬大(Martha)路10:38-41,約11、12:1-3
就是拉撒路和伯大尼瑪利亞的姊姊,有一回耶穌來訪,她忙著招待庶務而發了脾氣
三、伯大尼的瑪利亞(Mary of Bethany)路10:38-41,約11、12:1-3
就是馬大的妹妹,有一回耶穌來訪,她專心在耶穌旁邊聽講道
四、抹大拉的瑪利亞(Mary of Magdalene)
太27:56、61,28:1;可15:40、47,16:1-19;路8:2,24:10;約19:25,20:1-18
就是曾被七個鬼附身的女子,被耶穌救治之後,忠心追隨主
五、雅各和約西的母親瑪利亞(Mary, the mother of James and Joses)太27:56;可15:40, 16:8
她就是使徒雅各的母親
六、馬可的母親瑪利亞(Mary, mother of John Mark)徒12:12
就是使徒馬可(撰寫馬可福音者)的母親
七、羅馬的瑪利亞(Mary of Rome)羅16:6
使徒保羅在羅馬的同工

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0411晨禱紀要:耶穌復活前的事


馬太福音2757-66
到了晚上,有一個財主,名叫約瑟,是亞利馬太來的,他也是耶穌的門徒。這人去見彼拉多,求耶穌的身體;彼拉多就吩咐給他。約瑟取了身體,用乾淨細麻布裹好,安放在自己的新墳墓裡,就是他鑿在磐石裡的。他又把大石頭滾到墓門口,就去了。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那個馬利亞在那裡,對著墳墓坐著。次日,就是預備日的第二天,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聚集來見彼拉多,說:大人,我們記得那誘惑人的還活著的時候曾說:三日後我要復活。因此,請吩咐人將墳墓把守妥當,直到第三日,恐怕他的門徒來,把他偷了去,就告訴百姓說:他從死裡復活了。這樣,那後來的迷惑比先前的更利害了!彼拉多說:你們有看守的兵,去吧!盡你們所能的把守妥當。他們就帶著看守的兵同去,封了石頭,將墳墓把守妥當。

感想與筆記
抹大拉的瑪利亞就是那曾被趕出七個鬼的女人,她跟從耶穌到底,當耶穌復活時,她也是第一個見證者。而旁邊與抹大拉的瑪利亞一同守慕的就是伯大尼的瑪利亞(馬大的妹子),她和抹大拉的瑪利亞一同見證主復活。他們二人對耶穌的忠心無可置疑,只是他們不明白耶穌復活的預言(從28章第8節可以得證)。 門徒多數陸續了解耶穌真的復活,就是多馬一直質疑到耶穌出現眼前,請多馬以指試身為止。我們現代的世界深受實證論的影響,往往要以經驗實證作為承認真理的前提,結果與信仰越離越遠,把耶穌復活當作神話,這是很可惜的。
此外,耶穌的身分在世界沒有人可以完全體會理解,可是魔鬼知道但是抵擋耶穌。因此對於魔鬼來說,用試探不成,要置耶穌於死地也是其意圖。因此,對於魔鬼而言,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是絕大的勝利。可是魔鬼雖然認識耶穌,卻不能真正清楚神的本質和意志。所以當耶穌復活時,這一切的事情就朝完全顛倒的方向發展;天父之子耶穌的死是承擔億萬人的罪,但是聖父給祂能力而超過罪的毒勾和死亡的權勢,所以魔鬼就從絕大的勝利掉到絕大的失敗。這一切超乎魔鬼原本的算計,也是神萬能的彰顯。
當時猶太人的作法是用石頭把墓穴封死,並派人嚴加把守。就像是世界的價值觀一般,用盡各種辦法抵擋神的意志。但是神卻用超乎世界價值觀的境界,超越而勝過。也預告了神必然得勝。

2009年4月3日 星期五

不要把耶穌重釘十字架

人有種本能,就是會尋找安全的庇護,尤其遇到危險或發生問題的時候。人犯錯的時候,也是如此,所以亞當夏娃罪錯而警覺神接近時,他們也是躲到一樹林後。
不過,相對來說,人卻又喜歡把別人看透看光,包括徹底而不留情地批評論斷。在聖經故事裡面,有個被拿的婦人,罪名是與另個男人發生姦淫罪,按照當時的猶太法律要被眾人亂石打死。這個被拿的女人就站在中央,眾目睽睽之下,沒有任何可資遮掩的地方,只有任人唾罵追打。這個婦人應該還穿著衣服蔽體,不過那種情景恐怕比赤裸好不到哪裡。
不論是第一種的的逃避或第二種的透視,人的本性當中一直存在以自己意志操控別人的慾望,這種操控慾望把自己變成絕對的主權,既不讓別人質疑自己,卻又想完全控制玩弄別人。最近新聞局取締部分廣告和線上電玩,原因是物化女性。但是裡面的女主角卻更加走紅,不論是職棒開球、電視娛樂、廣告代言,邀約不斷,鈔票滾滾進帳。原來剛剛談到的議題,不但是個人屬性,更是社會集體的意識,不論是現場或透過媒體,觀看者每個穿著整齊,吃著點心飯盒,卻不約而同進行消費,他們要的是小孩臉孔卻有前凸後翹的成人身材,好似自己是主權者,全權玩弄這個對象,並把她看光看透。
反觀耶穌受難的場景,大多數的人恥笑、辱罵、攻擊、鞭打耶穌。祂最後被吊在十字架上的形象,按照現在的雕像傳統,還在下體包上一塊布。但如果按照聖經的記載,耶穌當時應該是一絲不掛;祂是赤裸裸地吊在世人面前,沒有任何遮掩,並接受羅馬法律最嚴厲的死刑羞辱。可是啟示錄也提到,當耶穌再來的時候,世上君主、將軍、富豪都要躲在洞中,逃避那羔羊的憤怒。
寫到這裡,我內在當中已把耶穌重釘十字架,次數算不清了。因為耶穌說,那做在最小的弟兄身上,也就是做在祂身上。日常生活當中,應繼續尋伺,我可能在哪裡又把耶穌釘在十字架。

復活

復活節來了,昨天學校教職員團契有一場應景的活動,並且邀請一位老師講他信主的歷程。 他特別提到復活是身體復活,重新有個完全不同的身體。 我坐在底下,一方面恭喜這位老師從高中之後,年紀輕輕就有興趣接觸信仰。另一方面也感到一點疑惑;復活到底是什麼? 我們的身體在自己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