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一句話的禱告

最近看書的時候提及這兩段經文

路加福音23:38-43
38  在耶穌以上有一個牌子寫著:「這是猶太人的王。」
39  那同釘的兩個犯人有一個譏笑他,說:「你不是基督嗎?可以救自己和我們吧!」
40  那一個就應聲責備他,說:「你既是一樣受刑的,還不怕 神嗎?
41  我們是應該的,因我們所受的與我們所做的相稱,但這個人沒有做過一件不好的事。」
42  就說:「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
43  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

路加福音18:9-14
9      耶穌向那些仗著自己是義人,藐視別人的,設一個比喻,
10    說:「有兩個人上殿裡去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一個是稅吏。
11    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的禱告說:『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
12    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
13    那稅吏遠遠的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
14    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這兩篇經文原本談不同的事情,不過內在當中卻有類似之事。以路加福音23:38-43來說,第二個強盜只說:「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這一句話,神就傾聽了。另外一個場景是路加福音18:9-14,耶穌透過比喻說明如何分辨禱告,而那位稅吏也只講一句話:「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當然,這位稅吏還有動作:搥胸、低頭、遠站。耶穌認為只講一句禱告的稅吏算是義人,勝過旁邊的法利賽人。
在平常禱告的過程當中,有時會把禱告的過程聚焦在說話的當場,但從這兩則故事當中,神會觀察我們禱告前的身心狀態。這部份的身心狀態與禱告時的話是扣在一起的。因此,祈禱的先進會提醒後來的一定要注意這部份,東正教的神父表示的用詞叫「暖心」。而暖心的心神活動跟第二強盜與稅吏相同,也就是做深刻的內心省察,並強烈地向神仰望、渴慕。這個暖心活動可以包括先前的讀經以及專注的鍛鍊。這種作法在基督新教也是適用,例如馬丁路德在奧古斯丁修道院過著刻苦反省的日子,然後再因著聖靈感動讀通了哥林多後書3:6「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律法是字句、福音是精意)。他就從刻苦己身的死囚變為獲釋無罪的自由人,體驗了瞬間昇華的喜樂。在過去的歷史評價中,奧古斯丁修道院的刻苦己身似乎是無用的,但是從路加福音的兩個故事看,馬丁路德作了好多年的暖心。

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教育行政側記

最近連續談到教育部要把多元性傾向編進教材,其實這件事只是教育行政的一個縮影。它運作的方式是需要深刻檢討,但從來沒有人管。
大體來說,台灣的教育行政體系是個統制的威權形態,從學制的規劃調整、經費撥給、課本審定、以迄各種教務、學務、總務、會計、人事、課程、師資等等,幾乎全部抓緊,不聽話的學校一定吃苦頭。從某方面來看,這可以壓制作怪的學校(特別是學店),不過另方面也造成各級學校尋求突破的積極度很低;反正一切看教育行政決策說了算數,合不合理再說。所以台灣雖然是個民主社會,但教育行政的決策向來是少數意志。講個比喻,開會之前都已經有答案了;開會只是要完備程序用的。只有少數情況,整個決策體系才會做大幅度的讓步或調整。其中一例是教育部曾經規定大學共同必修科目數十年,後來被台大提起訴願和司法解釋,最後司法院判定台大贏了,教育部才把共同必修科目開放為通識,由各校自訂科目。
以出身背景來看,總統和行政院長向來是台大的天下,但是部長就不一定,會有台大、政大或師大系統出身。往下是各級的司長、副司長、督學、、、,師大、師院出身很多,至於專員、科員等等都是高考晉用。
組織工作的推動上,政策的擬定、推行,其實都要看教育部司長級以下的人,尤其要注意專員、科長、科員的想法(許多政策都是在他們手上形成、經費的實際審核也在他們手上)。縱使政策是從最上面的國家領導人下達,仍得經過科層組織消化吸收,才能變成具體的政策,只要少一個章就是不能過關。比方說教育部要弄五年五百億計畫,那些想拿到經費的大學校長(幾乎都是第一級的國立大學)都得向這些科員、科長、專員折腰,教育行政主管就更不用說。我以前的指導教授為了研究中心的員額,得從科員、科長、專員一路溝通上去,雖然當時教育部長是他以前的學生。
上面是組織的狀態,另外是思維模式的狀態,我覺得很像以前的衙門。比方說最近馬總統要求台灣的大學要國際化,教育部司長級的官員也到國外拜訪。結果回來後還是用量化的方法去推動政策,比方說全英語授課課程列入評鑑指標、未達到指標比例的學校就扣補助款。這些都是炒短線的作法;各校為了評鑑和經費,不得不做到這些指標,但實際上真是如此嗎?是所有的學校、所有的課程都適合這樣嗎?它的作法是能拿出一些結果讓上面長官可以交代,但真正從根著手的部份就比較難處理,也不會有人去碰。所以到後來我們一定看到各種荒腔走板的情況:第一級國立大學以外的學校,學生學習的狀況將變得更參差不齊,因為光查單字就查不完,專業理解的部份更慢,會好的更好而差的更差。又如各校流行把英檢當作畢業門檻,後來一堆人畢不了業,只好弄出各種變通辦法讓他們可以拿到畢業證書,我記得南部某科大的作法是有考X次以上者也算過關。這些問題都不是那些官員特別是專員科員所關切的。民主法治教育也是另個推動重點,課本要放入,老大的國中公民課本提到[三權分立]這個詞,卻看不到討論或解釋的部份。我問老大這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是二權或四權?為什麼是分而不是合?他也不知道,而老師是草草帶過。但是對於教育行政者來說,他們的要求是[要有]合於民主法治教育指標的敘述在課本中,亦即有東西在那兒就算過關,其實從指標、敘述到理解體會是相當長的距離。
至於多元性傾向的議題也是一樣,教育部還沒弄清楚來龍去脈就在多年前允許各大學設立性別研究所,而且這些性別研究所的教授幾乎都是支持同性戀、雙性戀、特殊性癖好的(中央大學有人研究人獸交合),表面是學術中立,其實他們心中都先有答案。看倌不相信的話,去看看他們研討會、研習會或活動的內容就清楚了。教育部要求各中小學老師都要進修學分或課程,性別研究所就是重點之一。這些作法想讓人以為台灣的教育真是追上進步潮流、有多元開放的精神,也讓上面的執政者可以對外交代。
寫了這一堆會想到的是已故歷史學家黃仁宇,他曾寫過一本書叫做「萬歷十五年」,深刻敘述了明朝萬歷皇朝的科層組織問題;明朝透過官僚科層去執行意識型態上的政治正確,一切都看起來井然有序行禮如儀,卻個個疲乏不堪、暗藏衰敗危機。書上有這樣的側寫(大意):萬歷十五年,天下太平,無事可記。其實那一年是努爾哈赤正式崛起的一年:建宮室、定國政,自稱「女真國淑勒貝勒」。同年海瑞和戚繼光相繼死去、、、、、、、、、、、

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值得注意的車禍案例


今天報紙上登載一則車禍新聞,一個大學生開車在屏東與一名魚販的貨車相撞,魚販指稱這位大學生闖紅燈,後來經過法官仔細調閱附近監視器影帶,發現魚販說謊並且要負80%的責任,所以這位大學生少賠643萬(魚販原來主張要賠716萬)。
不少人會覺得奇怪,從這案例來看,大學生只負20%的責任,魚販的責任比他大多了,但為何大學生還要賠73萬(716-643)?(報導沒寫魚販要賠大學生多少)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417/8/2pz7h.html
我過去也很納悶,後來了解這是我國法規的對「過失相抵」特點:按照過失比例互賠對方。例如這魚販負擔80%過失,所以他要自己負擔80%的損失,但是另外20%的損失要由大學生賠。相對來說,大學生對於自己的損失只要負擔20%,魚販則要賠他80%的損失。
這表面看起來公平,其實還是有檢討餘地。
例如一輛賓士和一輛馬曲(march)相撞,賓士損失30000(賓士的零件和工資都貴很多)、馬曲損失10000,假設賓士的責任是70%而馬曲是30%。所以賓士車主自己負擔21000而馬曲要賠他9000,相對的馬曲車主自己負擔3000而賓士車主要賠他7000。從比例看沒問題,但是絕對數字來講,賓士的責任比馬曲大,可是賓士車主賠給馬曲7000而馬曲車主賠給賓士9000
所以大家開車還是小心為上,特別要小心那些胡亂飛馳的高價車種。

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

嗆下留言2


這位匿名者再次嗆來

不列入同性戀議題是要怎麼討論這個問題?
整篇回覆看起來就是恐同心態作祟,更不要說甚麼亡國滅種了.你看過美國哪一個支持同性戀婚姻和福利的州現在滅亡了?

在大自然中,人到底要用什麼態度去面對自己?尤其探討痛苦恐懼的來源在哪裡?古今中外的重要信仰皆不約而同地指向人自己,尤其是個人內心的慾望。如何調理對治自己的慾望是最受重視的課題,不論基督教或佛教都看到了這一點。佛教認為慾望乃無明業力使然,是要對治的,否則無以脫離痛苦輪迴。基督信仰則認為慾望被人咨意使用,違背了上帝給予人自由意志的美意,以致人被撒旦所宰制。
慾望原本是人構造中的一部分,但人卻作了一個錯誤的判斷:即存在即合理;我就是這個樣子,有什麼不對?既然沒什麼不對,那就可以完全按照自己意思去發揮。錯就錯在我們以自己有限的凡胎肉眼去衡量眼前,以為眼前的就是合理不變。所以從古代到今天,人作了很多自以為是的認知和行為,為政者如秦朝和元朝政府以為藉著武力並且括盡民間一切刀械,朝廷就可以綿延萬世萬代。科學家以為製造了殺蟲劑和化肥就可以造就更多農產,這是人類文明的勝利。馬克思以為打倒資產階級和其政府,拿掉之後無產階級就自由了。過去也有一些思想者以為只要把壓制人的大敘事(grand narrate)或傳統拿掉,在文化的批判當中就可以幫助人走向自由解放。人類到現在作了太多的自以為是,把敬畏上主或冥冥中不可思議的力量丟到一邊去,結果只是增加痛苦和恐懼。台灣過去曾有一本高水準的雜誌:「人間」,他們曾深入地和同性戀圈子作訪談,很清楚地反應兩個大問題:第一、裡面的愛恨情仇比圈外更激烈,痛苦與恐懼也更加鮮明。其次、有人進去之後發現自己不適合而想離開,但是圈子裡的人不會任意放他走。這些都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絕非遊行時那種光鮮樣式。
所以有越來越多人看到任意擴充自己是沒有出路,乃重新回頭檢視老祖宗的智慧,藉著上帝的眼光或無我的鍛鍊,走向自然、謙卑、敬天且浸透在永恆的喜樂中。
同性戀抓住的一個重要論點是現在醫學界已經不說這是疾病,既然不是疾病那就是應有的性別人權。這個論點充分地顯現剛剛講的錯誤判斷:即存在即合理。隨手舉個例子說明絕大多數人永遠後知後覺;現在我們越來越關注清潔劑以及塑膠產品的使用問題,因為從其中逸出壬基酚會促使雄性動物雌性化、雌性動物致癌化。發現這樣的問題也沒幾年,醫學界以及生化學界現在感覺問題大條了,才趕緊追蹤人類到底搞出哪些環境賀爾蒙以致自作自受。
從這些反覆論證過程看,教育的最核心內涵是探討人與上天或人與上帝的關係,建立我們對生命來去的認知,從而看待自己的身體、慾望、心智、靈魂,再後面是職業、家庭等等。教育行政單位沒有基本擔待,只是一味討好各方需索。教材的編纂上已經直接放入尊重不同性傾向的主旨,毫無討論餘地,身為家長也只有自救了。
所幸人的盼望不會因這些慾念橫流而失去,冥冥當中的主宰以其不可思議的神祕力量,幫助我們看見自己的問題,願意謙卑悔改,回復應有的樣式,縱使跌進深淵祂都願意救拔我們。當中的重點是神愛我們,希望我們與祂同在和好,祂的愛超越人們慾念中的愛,乃是不打折扣且願意為人犧牲;凡勞苦擔重擔的都可以到基督那裡去,就必得享平安。縱使跑進那圈子裡而最後無路可走,只要願意向基督呼求悔改者,必然得救。

2011年4月9日 星期六

嗆下留言


沒想到去年124日的老文章最近有人看,還嗆過來。遺憾的是匿名者沒留他的部落格,感覺不太公平。他這麼說:

據說內容會感到可怕,連看都沒看就心有恐懼,是你對同志原始的恐懼。
太無知。每個人都是如此獨一無二,而同性戀卻在你們眼中不曾是個小孩,不是個人。
看到教材內容再來決定恐懼吧!!少庸人自擾。

本來按照文化相對主義來看,同性戀與異性戀的人學是各自構築起來的典範(paradigm),就如同匿名者所言,每個人是獨一無二的;各玩玩各自己挑選的遊戲規則就好了,為何要「顧人怨」去反對別人的情慾走向?這個獨一無二的觀念也表示了異性戀霸凌了同性戀的權利,現在同性戀要回復自己的權利就造成異性戀的恐懼。其次是異性戀把同性戀看成不曾是個小孩、不是個人,也就是同性戀者作為一個人的情慾權利未被尊重。文化相對主義雖然可以把自我脈絡的合法提出,不過畢竟這是從人自己的眼光看到的。既然這是從人的立場出發,所以人會遇到的所有困境,對同性戀者一個也不少,乃至更多(這是從經驗出發,不是抽象立論)。故此,古希臘的神話故事已經為文化相對主義訴說了悲劇,因為古人老早看到人要靠自己找出路的困境。
用更具體的方式說明,既然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有各自為人的脈絡,所以無論是情慾、肉身、理智、感覺等等也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此一來,作為一個人的「格」(person)將看不到界線或標準,舉例而言,有些人喜歡與動物交合,這也是他獨一無二的情慾脈絡所致。類似的問題脈絡也會出現在同性戀者身上;沒辦法要求所有的同性戀者不可有雙性戀傾向,因為雙性戀者也有他獨一無二的情慾脈絡。延伸來說,兩個同性之間的愛情,為什麼不能是三個一起分享?這些都不是抽象的立論,都是經驗性的東西,而且可以不斷延伸更多的「獨一無二」出來,因為人的情慾是個無底洞。
信仰之所以重要,在於幫助人尋找到人的「格」應如何建構,如何訂定其標準,包括了人的行為、思維乃至生之前與死之後的體驗,從而幫助人可以從這個「格」的建立以迄走向超越(transcendental)的境界,達到圓滿,不再被人間的文化相對悲劇所困。
不只是台灣的政府,包括歐美的政府也都無法抵擋「多元論」的文化相對主義,不管這想法來自結構主義、解構主義、新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這些政府都誤解了政治法律與人間倫理的關係,以為民主的內涵只有相對主義的多元論。實際上人間倫理必須有個超越的標準,無此標準就很難維持多元的民主社會。舉例來說,民主既然是歐美國家最早建立的,看看他們的歷史就發現其心中有上帝,是對上帝全能的體驗與尊敬當中按著上帝給予的人格標準去建立人的權利義務、去建立多元的觀念、去說明尊嚴的內涵。台灣雖然也是民主社會,但是建立的基礎當中少了這核心的一味,所以當然走味了;民間或利益團體提出的各種奇怪訴求,沒有一個抵擋得住(如賭場)。政客的心中不是上帝,乃是選票。未來教育部的政策會如何,隨便猜都知道。但是我們要知道自己的一切作為都無所遁逃於天地,冥冥之中自有評判;人若恣意擴張自己(包含情慾),只是走向毀滅,別無他途。中國古代先哲都教導後人要效法自然道理、在體驗自然當中學會謙虛,聖經也是不少而且具體說出人要有「格」。

清心的人有福了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馬太福音5:8)
Blessed are the pure in heart: for they shall see God.


祈禱的形式在基督徒間有很多,每個宗派或堂會按著聖靈的感動而抉擇。靈感的重要來源往往是讀經的感動;看到舊約大衛王迎接約櫃而載歌載舞,就有歡喜躍動的型態。看到啟示錄的長老以及眾天使,就有金香爐式的禱告。看到保羅教導哥林多教會,就有靈恩式的禱告(如方言禱告、先知預言、醫治禱告、權能禱告、、、)
當然聖經有些地方沒有直接用文字表達,卻有值得玩味的地方。像是耶穌多次退到曠野、山上或被聖靈引到曠野四十天禁食,禱告的內容不得而知,禱告的形式也不清楚。從約翰福音第17章的內容,可以略知耶穌在關鍵時刻向天父說什麼、態度是如何。不過可以看到祂暫時撇下一切,單獨與天父禱告,單單尋求而沒有特別的型態,也沒有要求什麼技巧。不過從其祂所處的想像情境當中,卻有單純而專一的心境,或許這是最核心的禱告要素。

2011年4月7日 星期四

行止之間

週日下午獨自一人前往佳冬,夾在林邊與水底寮間的鄉下。
我看到這個地方了,有個小小的花園,池塘湛綠。有十四個牌子,每一個圖像述說從耶穌被判十字架刑罰以迄屍體收藏。
感謝收留的修女,準備乾淨的房間,兩張單人床大小加一張小桌子,整個二樓只有我一人過夜。
晚禱的時候,已經八十一歲的修女跟我侃侃而談,她把年輕的歲月完全奉獻在中國和台灣,屈指一算已有六十甲子。
這一切都有神奧祕的安排以及慈愛的心。
晚上臨睡前想到:
耶穌安然接受自己成為人的樣式、安然聽從人間父母招喚回家的要求、安然接受人的洗禮、安然被聖靈的引導到曠野接受試探、安然告訴門徒自己被殺的預言、臨死前仍安然的說成了、、、。在祂的心中好似一泓清流,順著往前走。在人的類似體驗中,類似幼小的撒母耳聽從上帝招喚。這個順著聖靈而行的水流會讓我們看到一個真理:天上、地上、地下一切所有的,都將在基督裡同歸於一。
台灣的基督徒參加禱告會、訓練課程、主日禮拜、以及各種服事聚會,各種活動都不缺,但有一種絕不可缺:如同撒母耳一般的清心傾聽。

復活

復活節來了,昨天學校教職員團契有一場應景的活動,並且邀請一位老師講他信主的歷程。 他特別提到復活是身體復活,重新有個完全不同的身體。 我坐在底下,一方面恭喜這位老師從高中之後,年紀輕輕就有興趣接觸信仰。另一方面也感到一點疑惑;復活到底是什麼? 我們的身體在自己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