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火化場 教堂 墓園

9月22日一大早就醒了,準備七點半到達教會,那天由我開車。不料六點五十八分電話響了,糟糕,是七點半要到達火化場,原訂是七點要從教會出發。這下可好,一切打點都是用[飛]的,包括開車前往教會。感謝主,七點十分到達教會、七點十三分從教會出發,二十五分平安到達。執事會主席蠻緊張的,一路不停地念方言禱告。看倌不要誤會喔,我知道車上有乘客,不敢用飛的。到達之後,喪家親友才陸續到達。
首先是前往[寄棺室],也就是送往火化場前的臨時擺放處,可做臨時的儀式或最後瞻仰。師母、教會代表以及家族成員唱詩,並說一篇道。之後眾人排隊走到棺前致意並放鮮花。她的遺容已經處理過,仍可感覺祥和的氣質,身上蓋一塊布,繪有十字架,大家都放花於十字架,成了十字花。
瞻仰完隨即覆棺,並移靈到火化場。火化場的名字叫[永生園],有基督教的味道。外面是巨大的牆面,並設有多處的臨時停棺處,靈柩移到此處,眾人圍在靈柩前,再次唱詩,師母也短講。很快地,靈柩推到外牆的後面,那是火化的地方,靈柩放在一個金屬檯子,然後推入火化爐,火化爐外面是金屬外牆,但有濃黑的煙燻痕跡,感覺不太舒服。這時眾人送到這裡就離開,留下先生按鈕啟動。此時先生已經大聲哭起來了,執事會主席就陪他按鈕。不多時,兩人從牆後走出來,教會人員先行離開,而家屬等十點鐘回來撿骨入甕。我注意兩位孩子,眼淚已經不多,表情不用說,但感覺他們很堅強、勇敢,相信會很快站起來。
下午兩點開始追思禮拜,我是司儀。以前沒有這種經驗,也就看狀況再處理。談到此處倒是有個特殊經驗,傳道跟我講好第二條詩歌(耶和華是愛)由他先solo一遍,然後再帶會眾重唱。就在他唱到一半時,不曉得是緊張還是怎樣,自己竟然出神,雖然很快回神,但誤認傳道已經唱完第一遍,因此立刻提示眾人齊唱。在齊唱的前一刻才發現不對,傳道只唱完前一半,副歌才要開始,算了,會後再跟他道歉。不過半秒之內很驚訝感覺眾人齊唱有種特別的力量,把整個氛圍拉升到很高又很深的意境,也許這是神的安排吧!
莊嚴隆重的追思禮拜結束,接著坐遊覽車前往燕巢信義會墓園。往生者的位置是入園後辦公室旁的納骨牆,雖然是牆後的格子,但面對綠意盎然的竹林也很不錯。我看著甕罐徐徐擺入,大家再度唱詩、陳牧師短講,最後儀式即完成,泥水師傅開始敷上磚泥層,甕罐也安眠其後。此時陽光已經斜照,眾人就要上車,墓園也要回復清幽。若按信主前的觀念,自己會感到一陣淒涼;總有一天我將靜靜地看著眾人離去,然後是不知期別的黑暗與寂寥。幸好在信主的年歲中,慢慢體驗暗中有位至高者護持自己,所以我不是寂寞的,何況還有眾天使以及聖徒同在。且樂園中是光明的,如同耶穌引領三位門徒上山顯榮的情境。
回到桌前,貼上今早讀經進度的分享:

3-5
第四章的4812節,耶穌面對魔鬼試探講三句話:
[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 神口裏所出的一切話。]
[當拜主你的 神、單要事奉他。]
[不可試探主你的 神。]

默想:求主耶穌憐憫我,常在主裡面,不畏怯、不驕狂、不疑惑。

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

馬大與馬利亞

今天學校的教職員團契輪我分享,站長建議馬大和她妹妹馬利亞做主題。昨晚想了一下,把相關的經文找一下,乍看一遍,覺得好像有些東西。

10:38-42是一般人喜歡比較兩姊妹的經文,不過我又注意約11:1-4512:1-11等兩處經文(見所附經文)。約11:1-45在傳統上是注意耶穌的神蹟奇事與眾人認識耶穌的程度,當然也包含兩姊妹的認知。至於約12:1-11則是談到妹妹馬利亞膏抹耶穌的腳與猶大心態的對比。但是如果以兩姊妹作為主軸而貫穿起來,似乎透露出一些重要的訊息。

路加福音當中,我們會被馬利亞專注坐在耶穌腳前的行為吸引,反而不認同馬大的忙亂。而且耶穌已經做了評判:「不可少的只有一件,瑪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以前我會在心裡為他們兩人畫上形象,馬大好像是水桶腰的粗魯婦人,滿身油膩,腰綁圍裙,拿著鍋鏟大吼大叫。至於馬利亞則是身材纖細,頭腦聰明,美美地坐在耶穌腳前,一塵不染,微微一笑、不發一語。馬大是不易造就的後段班學生,馬利亞當然是前段班的優等生。但是我想到兩點:一、馬大難道沒有惦念耶穌?絕對有!只是她過度想著接待的雜務,弄得她心亂神忙。二、耶穌有沒有否定馬大?絕對沒有!祂只是提醒馬大注意事務的次序,最重要的是來到耶穌跟前,並且聽耶穌的道。

到了約翰福音的記載,當耶穌來到伯大尼村子口,馬大聽到消息就出去了,而馬利亞仍留在屋內。我思想了一下,馬利亞為何不出來?馬大跑出去,她說的第一句話是:「主阿、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代表馬大對耶穌的認識還不透徹,但是她雖受喪事煩擾,心裡仍把「與耶穌同在」當作非常重要的事。甚至她還有蠻不錯的進步:「就是現在、我也知道、你無論向 神求甚麼、 神也必賜給你。」雖然馬大說了不夠透徹的第三句話:「我知道在末日復活的時候、他必復活。」並且馬大還設法叫馬利亞出來見耶穌,這也是她進步的表徵。相對來說,坐在屋內的馬利亞到底在想什麼?她見到耶穌的第一句話是:「主阿、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竟然跟馬大講的一樣!而且她講不出馬大的第二句話;優等生輸給後段班的。我現在可以再瞭解一些耶穌悲歎的原因:跟我關係最好的門徒都只能到這樣的程度!雖然耶穌事先就知道門徒的程度就是這樣。因此耶穌帶來死人復活的神蹟,除了有信心提昇的作用外,更可以看到門徒對真道認識的心路歷程:過去只是形式上聽耶穌的道(話),但是「道」沒有真正成為生命的體驗,所以兩姊妹仍受世俗深度影響。尤其喪事來臨,更可以看出每個門徒歷練的成果如何。被俗務操煩的馬大被當頭棒喝後,把耶穌的話乖乖聽進去,才會有那句:「就是現在、我也知道、你無論向 神求甚麼、 神也必賜給你。」尤其喪事擾亂心思,她可以暫時放開手中的事而趕快見耶穌;把「與耶穌同在」列為頭等的事。對我而言,指涉更重要的含意:從聽耶穌的道,走向耶穌本身。至於馬利亞,她其實仍是高舉耶穌的,只是喪事一來就被哀傷轄制,不知不覺走向「逝者為大」的迷思;再聰明的人都有盲點。還好的是耶穌使拉撒路復活,迷思就打破了,彰顯耶穌是以神格的地位掌握生死權柄,超乎人的想像。

那約翰福音12:1-11又代表怎樣的情景,對他們一家三姊弟來講是喜劇收場。我可以感覺馬大高高興興地與耶穌同在:服事主也同歡樂,內心滿足。而優等生馬利亞呢?她也恢復了畫龍點睛的能力,用自己的頭髮膏抹耶穌。依照考據,那瓶香膏至少值普通工人一年以上的工資,也是婦女非常重要的財產(嫁妝)。她帶來全然獻上的信心,連結出高度的神人默契(明白耶穌將以自己獻祭)。那不就是少年人無法跟隨耶穌的關卡嗎?不就是神學家講的divinization嗎?不就是天主教所講的煉路、明路、合路嗎?從待在耶穌跟前、到體驗耶穌的真實、到走入耶穌裡面、與祂有份、有祂無我、不再是我、乃是基督。這就是基督徒的生命歷程,願大家都得有那上好的福份。

後記:分享完畢之後,大家回應蠻熱烈的,而且連我在內,都覺得自己就是馬大,但自己再忙也要知道生命的重點是什麼,事務的輕重緩急就有清楚安排,我們的心就可以安然放緩。基督教不是聰明人的專利,販夫走卒都有機會得到深度的歷練。

路加福音

10:38 他們走路的時候、耶穌進了一個村莊.有一個女人名叫馬大、接他到自己家裡。

10:39 他有一個妹子名叫馬利亞、在耶穌腳前坐著聽他的道。

10:40 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就進前來說、主阿、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麼.請吩咐他來幫助我。

10:41 耶穌回答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

10:42 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

約翰福音

11:1 有一個患病的人、名叫拉撒路、住在伯大尼、就是馬利亞和他姐姐馬大的村莊。

11:2 這馬利亞就是那用香膏抹主、又用頭髮擦他腳的.患病的拉撒路是他的兄弟。

11:3 他姊妹兩個就打發人去見耶穌說、主阿、你所愛的人病了。

11:4 耶穌聽見就說、這病不至於死、乃是為 神的榮耀、叫 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

11:5 耶穌素來愛馬大、和他妹子、並拉撒路。

11:6 聽見拉撒路病了、就在所居之地、仍住了兩天。

11:7 然後對門徒說、我們再往猶太去罷。

11:8 門徒說、拉比、猶太人近來要拿石頭打你、你還往那裡去麼。

11:9 耶穌回答說、白日不是有十二小時麼。人在白日走路、就不至跌倒、因為看見這世上的光。

11:10 若在黑夜走路、就必跌倒、因為他沒有光。

11:11 耶穌說了這話、隨後對他們說、我們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

11:12 門徒說、主阿、他若睡了、就必好了。

11:13 耶穌這話是指著他死說的.他們卻以為是說照常睡了。

11:14 耶穌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拉撒路死了。

11:15 我沒有在那裡就歡喜、這是為你們的緣故、好叫你們相信.如今我們可以往他那裡去罷。

11:16 多馬、又稱為低土馬、就對那同作門徒的說、我們也去和他同死罷。

11:17 耶穌到了、就知道拉撒路在墳墓裡、已經四天了。

11:18 伯大尼離耶路撒冷不遠、約有六里路。

11:19 有好些猶太人來看馬大和馬利亞、要為他們的兄弟安慰他們。

11:20 馬大聽見耶穌來了、就出去迎接他.馬利亞卻仍然坐在家裡。

11:21 馬大對耶穌說、主阿、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

11:22 就是現在、我也知道、你無論向 神求甚麼、 神也必賜給你。

11:23 耶穌說、你兄弟必然復活。

11:24 馬大說、我知道在末日復活的時候、他必復活。

11:25 耶穌對他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

11:26 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麼。

11:27 馬大說、主阿、是的.我信你是基督、是 神的兒子、就是那要臨到世界的。

11:28 馬大說了這話、就回去暗暗的叫他妹子馬利亞說、夫子來了、叫你。

11:29 馬利亞聽見了、就急忙起來、到耶穌那裡去。

11:30 那時、耶穌還沒有進村子、仍在馬大迎接他的地方。

11:31 那些同馬利亞在家裡安慰他的猶太人、見他急忙起來出去、就跟著他.以為他要往墳墓那裡去哭。

11:32 馬利亞到了耶穌那裡、看見他、就俯伏在他腳前、說、主阿、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

11:33 耶穌看見他哭、並看見與他同來的猶太人也哭、就心裡悲歎、又甚憂愁.、

11:34 便說、你們把他安放在那裡.他們回答說、請主來看。

11:35 耶穌哭了。

11:36 猶太人就說、你看他愛這人是何等懇切。

11:37 其中有人說、他既然開了瞎子的眼睛、豈不能叫這人不死麼。

11:38 耶穌又心裡悲歎、來到墳墓前.那墳墓是個洞、有一塊石頭擋著。

11:39 耶穌說、你們把石頭挪開。那死人的姐姐馬大對他說、主阿、他現在必是臭了、因為他死了已經四天了。

11:40 耶穌說、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 神的榮耀麼。

11:41 他們就把石頭挪開.耶穌舉目望天說、父阿、我感謝你、因為你已經聽我。

11:42 我也知道你常聽我、但我說這話、是為周圍站著的眾人、叫他們信是你差了我來。

11:43 說了這話、就大聲呼叫說、拉撒路出來。

11:44 那死人就出來了、手腳裹著布、臉上包著手巾。耶穌對他們說、解開、叫他走。

11:45 那些來看馬利亞的猶太人、見了耶穌所作的事、就多有信他的.

約翰福音

12:1 逾越節前六日、耶穌來到伯大尼、就是他叫拉撒路從死裡復活之處。

12:2 有人在那裡給耶穌預備筵席.馬大伺候、拉撒路也在那同耶穌坐席的人中。

12:3 馬利亞就拿著一斤極貴的真哪噠香膏、抹耶穌的腳、又用自己頭髮去擦.屋裡就滿了膏的香氣。

12:4 有一個門徒、就是那將要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

12:5 說、這香膏為甚麼不賣三十兩銀子賙濟窮人呢。

12:6 他說這話、並不是掛念窮人、乃因他是個賊、又帶著錢囊、常取其中所存的。

12:7 耶穌說、由他罷、他是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

12:8 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只是你們不常有我。

12:9 有許多猶太人知道耶穌在那裡、就來了、不但是為耶穌的緣故、也是要看他從死裡所復活的拉撒路。

12:10 但祭司長商議連拉撒路也要殺了.

12:11 因有好些猶太人、為拉撒路的緣故、回去信了耶穌。

主動的生活就是煉路。主動的生活包含道德的生活,也就是師法耶穌與默想的生活,然而,主動的生活仍不能觸及天主本身,必須突破個人意願與意識,想像與表像的層次,才能與奧秘的天主相遇。

內在的生活就是明路。基督新郎的呼喚總是出其不意地來臨,一種不受個人擺佈的純真的感受,與天主〈他者〉相遇的新方式。由於天主已經在人心中,因此天主不是人主動意願要達到的外在對象,因此稱為內在的生活。

默觀〈contemplation〉的生活就是合路。合路是依神不依人的生活方式。天主自身的奧秘永遠超越人的主動生活與內在渴求,當人自我捨空時,就會體驗一種最深的天主的臨在,或稱天主的撫觸〈touch〉,是父懷中的新生,知識與意願的整合,也是前面二路生活方式的整合。

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

生命之律與死亡之律

今天主日講道的主題,大致是談保羅對生命之律和死亡之律的對論。生命之律是從主的教導而來的道,死亡之律包括撒旦、世界和老我所整合的仇敵。這個道理必須和另一組觀念區分:靈魂與身體。亦即靈魂與身體都可能遇到私慾的攻擊,或靈魂與身體都可能隱含私慾的問題。對自己來說,靈魂的問題可能更關鍵,因為我們要對治的私慾是潛伏在心靈的各層面,有表層的意識,也有深層的靈魂。身體是跟著心靈而活動,我們只是把身體的表象活動當做評判的對象,但實際上,我們是因著意志而驅動身體。當然,身體發生狀況,也會回頭影響心靈活動。

保羅的對論當中,把他自己的心靈活動看作一場拔河,兩個律在他的心靈不斷糾結拉扯。從他的立論可以印證一件事:人的理性能力沒有想像中的明白清楚,乃至理性本身都可能是一個盲點。就因如此,我們才會看到很多矛盾行為,身邊的人每日勞碌,所思所想都是那一套,好像他永遠不會死、永遠不衰老。我們做的籌算常陷入統計迷思(如誇大數字的表述功能)或各種推論(如二分法),前者像大學的世界排名、後者像政治上不是朋友就是敵人的思維。若不看破這些東西的限制,我們會不斷陷於死亡之律的轄制,而且表面還看不出來。

就像大學的世界排名,這個迷思無法解決大學畢業生失業、青貧的問題,也不能解決技職教育崩潰的危機。大家都說台灣要團結處理當前危機,可是實際上都是刀光劍影、刀刀見骨。談到這邊,可以想見死亡之律的深入,幾乎把眾人的基本價值都擄去。無怪乎台灣人的恐懼不安是如此嚴重,扭曲了行為的意志,我們明知某些路是不通,卻一邊說不好、又一邊往那裏走。

上週某週刊報導一位清大畢業生跑去澳洲做一級產業工作(農林魚牧),社會討論很熱烈,但是掌權者還是迴避或說那是個案。

話說回來,要如何才能反轉這個可怕的趨勢?個人覺得又會回到原來的靈修觀念:承認自己是無助的、軟弱的、愚昧的,求主開恩憐憫我這罪人,它通達一切智慧的開端,也是生命重塑的起頭。如同約拿在魚腹裡的禱詞。 (約拿書)

2:1 約拿在魚腹中禱告耶和華他的 神、

2:2 說、我遭遇患難求告耶和華、你就應允我.從陰間的深處呼求、你就俯聽我的聲音。

2:3 你將我投下深淵、就是海的深處.大水環繞我.你的波浪洪濤、都漫過我身。

2:4 我說、我從你眼前雖被驅逐、我仍要仰望你的聖殿。

2:5 諸水環繞我、幾乎淹沒我.深淵圍住我、海草纏繞我的頭.

2:6 我下到山根.地的門將我永遠關住。耶和華我的 神阿、你卻將我的性命從坑中救出來。

2:7 我心在我裡面發昏的時候、我就想念耶和華。我的禱告進入你的聖殿、達到你的面前。

2:8 那信奉虛無之神的人、離棄憐愛他們的主.

2:9 但我必用感謝的聲音獻祭與你.我所許的願、我必償還。救恩出於耶和華。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兩個孩子的故事

台灣教會主日的講道或特會訊息裡,常聽到的是主快來了(末日快到),只差一棒了,因此要加強傳福音。我遇過信徒表示:末日既然快來,除傳福音之外就沒什麼好做了。走出教堂,看到的是另種場景;現有的生命還在環境中苦苦掙扎。對於在職場工作的信徒,得在這兩種氛圍間轉換。這絕對不是說說而已,還包含生命裡的看見與體驗。耶穌自己就做了一個示範;傳道之前也在基層錘鍊過。耶穌隨時會來,但眼前該做的仍不能少。

最近在媒體上看到兩個新聞,一位主角在台灣、另位在美國。兩位主角年齡相差不到一歲,都是小五至小六。

第一個孩子綽號阿賢(點這裡),本名李孝賢,環境比較辛苦。媽媽是越南藉,阿賢生下來兩個月,阿賢的媽媽就離婚返國。阿賢的父親年前遇到酒駕撞擊而過世。他和阿公阿嬤一起過日子,阿公阿嬤是靠老人年金度日的低收入戶。但阿賢很不簡單,平時會幫長輩挑菜賣菜,從小四開始學批貨、找「吃市」的地方賣百貨。每週擺攤一個下午(三小時),每個月大概可以賺一千元。他想自己存錢繳學雜費,以後的志願是開超商。他現在擺攤的地方是高雄大寮郵局前,因為人潮較多。

另一個主角在美國,名字是Thomas Suarez(點這裡,從小就有機會接觸電腦、網路,並且對程式設計發生興趣,當然父母在背後已經給他一定的帶領。現在不但已經設計出app程式,也開公司,更像賈柏斯一樣;在正式場合前侃侃而談,介紹自己設計的app,臺風穩健、談笑生風。

最近又看到一則新聞,是林百里(點這裡)談到國家競爭力來自「和諧」、「互信」與「創新」3大要素,並且帶領經濟進步的因素也從工業走到知識,從知識又走到創新。我們都知道台灣內部在「和諧」、「互信」還有很艱苦的路,只有「創新」是相對單純一點,但教育體系的思維仍停留在「工業」階段,連「知識」的累積都走不太穩,創新的環境與教法都很幼稚。確實,阿賢還在很多困難條件裡掙扎,可能連工業都談不上,而Thomas Suarez已經是創新的先鋒了。不過,我看到他們兩位都有很強韌的生命力。

Thomas Suarez當然有很高的天分,但引領他的環境也是非常重要,尤其是父母、朋友和學校的鼓勵,否則這樣的孩子若生長在台灣,我不知道會發生怎樣的情況,至少我可以確定他很難在正式場合充滿自信、侃侃而談。或許他會參加科展,但永遠是低頭靦腆。因此,這孩子的表現可以逼使我們仔細思索,先不管孩子資質高不高,起碼要讓他們有自由摸索的空間、有討論的餘地、有思維的訓練,最重要的是「愛」的鼓勵,這和過去的「監管」式教育很不一樣。我個人只能自救,包括自家的孩子以及教導的學生。阿賢呢?我相信社會上還有一大堆類似的CASE,阿賢未必有Thomas Suarez的天份和環境(不要說APP設計,ipad都休想)。但他還是有機會找到立足之地,只要教育體系願意提供與過往不同的東西。

願耶穌帶領台灣,讓教育場域是好土,不要有傷害、拒絕。

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無門之門

八月下旬看Thomas Merton的日記,在其1968年亞洲行程的末尾,也是他意外死亡三個禮拜前,看到一篇。他坐在飛機上,對著干城章嘉峰(世界第三高峰)拍照,有一些感想。不知為何,看了之後感覺強烈的震動、翻攪。以下是他的書寫----------

稍後:我又拍了三張山脈的相片。這是和解之舉嗎?不,相機無法使兩樣事物盡釋前嫌,無法看出真實的山在哪裡。相機根本不知道自己拍下了什麼:它抓下材料讓你重新組構,並不全然是你所目視的一切,而比較像是你認為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因此,最好的攝影是意識到幻覺的存在並且加以運用,甚至允許它、鼓勵它,特別是那些潛伏意識蜘蛛,深具力量,通常不會獲得接受的幻想。
那三扇門(他們其實合而為一)。
一、空無之門。不屬於任何地方。無處可容納個人,個人也無法跨越進入。因此對於要前往某地之人而言毫無用處。這究竟是不是一扇門?無門之門。
二、沒有標記、指示與訊息的門。沒有被特別詳述或指出。所以不會有人大喊「這就是了!就是這扇門!」無人會認出它是一扇門。它也並非藉由其他事物指著它大喊:「我們不是,但它才是那扇門」而被發現。既沒有標誌註明「出口」,找尋指示更是白費心力。任何掛有標記,宣示自己是一扇門的,都不是門。但是不要尋找一塊寫著「這不是門」或者甚至「此路不通」的標誌。
三、沒有希冀的門。毫無慾望。亦無計畫。這扇門從不期盼。也從不渴求。不像一扇門那樣充滿想望。不是笑話,也不是活動門。不是精心挑選。不是獨一無二。既不是為了少數人而設。也不是給多數人使用。它沒有「用途」。沒有目的的門。沒有目標的門。它對鑰匙沒有反應,所以不要認為自己有把鑰匙。不要把希望都寄託在擁有鑰匙這件事上。
求取是白費氣力的。然而你還是得問:是誰?為了什麼?當你終於求來列出所有門的清單時,這扇門不會名列其上。當你問完所有門號時,你會發現這扇門沒有號碼。不要被蒙蔽欺騙而認為這扇門很難尋獲,也不容易打開。當你汲汲尋找時它便隱身不見、消失、變小、化為虛無。沒有門檻、沒有立足點。那不是虛無。也不是任何一個世界。它不以任何事物為根基。因為它沒有基礎,變成了哀傷的終點。沒有任何事情需要完成。因此沒有門檻,沒有階級,沒有前進,沒有藏身之處,沒有入口,也沒有非入口。這便是結束終止所有門的門;未被建構,難以置信,堅不可摧,一切火焰在「熄滅」之後穿越此門而去。
基督曾說,「我即是門」。遭到釘傷的門。十字架:他們將那由於死亡而緊閉之門上釘。復活:「你們看,我不是一扇門。」「你為何仰望天堂?」「將頭抬高,門啊!」為了什麼?榮耀之王。「我即是門」(Ego sum ostium)。我是敞開,我是「展現」,我是光明之門,我即是光明本身。「我是光」,混沌初始的那道光。(天地初創時似乎一片黑暗)

復活

復活節來了,昨天學校教職員團契有一場應景的活動,並且邀請一位老師講他信主的歷程。 他特別提到復活是身體復活,重新有個完全不同的身體。 我坐在底下,一方面恭喜這位老師從高中之後,年紀輕輕就有興趣接觸信仰。另一方面也感到一點疑惑;復活到底是什麼? 我們的身體在自己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