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1日 星期六

今年第一次晨禱經文


馬可福音第14章第53-65
53他們把耶穌帶到大祭司那裡,又有眾祭司長和長老並文士都來和大祭司一同聚集。
54彼得遠遠的跟著耶穌,一直進入大祭司的院裡,和差役一同坐在火光裡烤火。
55祭司長和全公會尋找見證控告耶穌,要治死他,卻尋不著。
56因為有好些人做見證告他,只是他們的見證各不相合。
57又有幾個人站起來做假見證告他,說:
58「我們聽見他說:『我要拆毀這人手所造的殿,三日內就另造一座不是人手所造的。』」
59他們就是這麼做見證,也是各不相合。
60大祭司起來站在中間,問耶穌說:「你什麼都不回答嗎?這些人做見證告你的是什麼呢?」
61耶穌卻不言語,一句也不回答。大祭司又問他說:「你是那當稱頌者的兒子基督不是?」
62耶穌說:「我是。你們必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降臨。」
63大祭司就撕開衣服,說:「我們何必再用見證人呢?
64你們已經聽見他這僭妄的話了。你們的意見如何?」他們都定他該死的罪。
65就有人吐唾沫在他臉上,又蒙著他的臉,用拳頭打他,對他說:「你說預言吧!」差役接過他來,用手掌打他。
莊牧師特別提到幾點:
一、耶穌和祭司文士的差別:耶穌是用愛心來帶領、祭司文士則用控告。這兩種方式在對照創世紀的兩顆樹時,就給我們更多的啟示。耶穌要帶人走向生命樹、祭司文士則是是非善惡樹。控告不能帶來得勝反而有虧損,但愛心與犧牲卻是獲得生命。
二、耶穌對於無謂的話,都不回答,如同沉默的羔羊。我們對於別人的控訴,不見得要用相同的方式回應。
三、耶穌沒有說他要拆毀聖殿,但是謠言到後來變成控訴耶穌的把柄,如同仇敵就是無所不用其極地攻擊我們,我們必須多警醒禱告。(如同路加福音第二章先知西面對嬰孩耶穌的預言)
四、彼得在當場追隨耶穌的方式是遠遠地跟著,後來就演變成不認耶穌。我們隨時會遇到不認主或與神背離的試探,因此要在生活思想當中緊緊跟隨祂。

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

讀經拾偶


聖經裡人物非常有意思,個個呈現不一樣的心態、生命。
最近剛好與友人對談靈修經驗時,恰巧論及一個重要主題:「專注」
保羅說我們當將身體獻上、當做活祭,是令神喜悅的。這是把祭司在神聖禮儀當中的職份和神聖本質託出,用來表現教友與上帝的互動關係。希伯來書也提及耶穌就是那大祭司,以自己做祭物,成就了救恩的大事;耶穌已經為人類做了表率。所以,古代的大祭司走進至聖所,走進的那一段時間,是很有意思的。因為全世界沒有人知道他在裡面發生什麼事;只有神與他而已。這個如同黑箱一般的活動,卻成就了重要的奧祕,似乎在提示如何與神交往。
就簡單的話說,至少大祭司進入至聖所是要做一年當中最神聖的大事,因此,他的內在必然是「戒慎恐懼」、「凝神專注」、「無我有祂」。
他的行動與至聖所外的一般人,有甚大的差距:心靈狀態有差別,並且一般人的獻祭仍帶有很多雜念,更不用說在聖殿做錢幣買賣或牛羊交易的販子。
這樣的專注心態如果擺在靈修當中,是很好的啟發。尤其路德宗首創基督新教之風,倡導人人皆祭司,所以我們的靈修可以把大祭司執行神聖禮儀的狀態引為意識,尤其是專注的心靈。
這個啟發在耶穌教導門徒的故事中,也有類似的地方。以彼得為例,他是耶穌的大弟子,曾有許多讓人難忘的行動舉止:神學口試一百分(第一個說出耶穌是神的兒子、是基督)、說耶穌萬萬不可被出賣、說他永遠不會不認耶穌、在加利利海上要求讓自己在水上走去耶穌那裡、、、,所以在約翰福音當中,耶穌復活坐在湖邊烤魚給門徒吃,吃完問彼得三次「你愛我嗎?」過去的解經當中多提及對彼得的愛心呼喚,但是我們如果從心理狀態來說,彼得看到自己面對面與耶穌同在,心中的滋味必然複雜,有歡喜、羞愧、難過、傷心、感激、、、,可是耶穌卻沒有說任何一般的慰藉話題,只單單說「你愛我嗎?」也同時讓彼得的心思聚焦在這句話上,並回應之。所以從靈修的角度看,我們的七情六慾、百般需求是天天帶著走,可是耶穌卻要我們單單尋求他就好,其他的雜事都不能優先於對耶穌的專注。
如此,我的祈禱倒底是大祭司的心態?還是聖殿外一般人的心態?甚或聖殿做買賣的販子?也許聖經講的「心意更新而變化」,可以從這個議題出發。

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

談代禱


以下是節錄一本書的段落,寫得不錯:

「最近我聽一個故事,非常感動我。是一個浸信會牧師橫生博士說的。他曾帶領其神學生到革責瑪尼修道院參訪。牟敦神父--這神父他們不熟--被指定帶他們走走,並回答問題。聚會結束時,有個學生問神父:「像你這樣一個聰明人,躲在這個地方做什麼?」牟頓神父回答說:「我相信代禱的力量。」我相信每個靜觀者都會說同樣的話。人若了解上帝是如何的每一時每一刻,以其恆常主動的創造之愛,產生每一個事物的話,祂就會碰觸到這個令人震驚的奧祕,就是:上帝願意祂的創造活動符合他兒女的祈求。這就是我們的祈禱無與倫比的力量與責任。正如同祂讓我們進入存在的開始,是依靠祂的兩個受造物的自由抉擇,祂也願意我們每一個人存在的發展,是依靠所有人的祈禱。上帝聆聽我們祈禱,不是看我們的嘴唇,而是看我們的心。為了我們的緣故,福音中的兩個瑪利亞表達她們的關懷:「他們沒有酒了。」「你所愛的人病了。」不過她們沒有提出請求。如果某人要求我們為他祈禱,而我們為他的利益急急的唸些禱詞,那麼什麼也不會發生的。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某些祈求的禱告似乎一點效果也沒有的原因。但如果我們把這件事納入心中,那麼下次當我們在祈禱中接近主時,主就會看到這些事情,就算我們忘了開口告訴祂也無所謂。祂是愛人的上帝,祂自會照料。當我們歸心祈禱中進入與主親密的、愛的結合時,祂會看見我們心中的所有掛念,不必我們開口說什麼,祂自會為我們照管一切。如果其他時候,我們的確提出祈求,那倒不是因為上帝的需求(上帝難道不能讀我們的心,並知道我們內在最深的事物嗎?),而是我們需要加深及堅持我們的關懷,並增加我們對祂的信心。」

按:多瑪斯•牟敦(Thomas Merton 1915-1968)。牟敦是天主教熙篤會的隱修士、作家、和平及民權運動者。他的作品對於當代宗教和靈修有極深遠的影響力。為世人所津津樂道的是他的自傳《七重山》(The Seven Storey Mountain),該書已被翻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同時亦被譽為二十世紀的《懺悔錄》。牟敦生於法國,父母親都是藝術家,牟敦移民美國後,曾就讀英國劍橋大學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41年棄俗修道,加入美國肯塔基的革責瑪尼隱修院(The Abbey of Gethsemani)。雖然牟敦過著隱修的生活,但他沒有因此就與世界分離,他仍然致力於寫作、世界和平、宗教交談的工作,期間亦有人勸他離開修道生活,投身改造世界的生活,不過最後他仍然選擇以隱修的方式來服務這個世界。然而,牟敦對世界的關注,卻引領他走向戲劇性的死亡,1968年,當他在泰國參與一個由他促成的基督宗教與佛教的靈修對談會議,不幸在房間之中觸電死亡,那一天,正好是他加入革責瑪尼修道院的27週年。牟敦的著作,亦有不少膾炙人口,包括:《在生命寂靜的山巔:隱修士牟敦的文學日記》、《獨處的沉思》(Thought in Solitude)

靈修雜記


在剛剛決志的時候,我們都開始學習馬丁路德讀經法的禱告。按著每個經文,透過心中的感動而回應這個經文,然後是讀下一句、再回應。如此的循環當中,我們除了熟悉經文之外,也跟著聖經的句法熟悉禱告。當然,這是一個模式,當我們逐漸學會禱告,也應該學習經文顯示的心情。然後有人因著聖靈的恩賜而再有方言禱告、詩歌敬拜時會自由地唱靈歌。教會也有人從洗禮以來,一直沒有方言、沒有靈歌,但是這樣的人是否屬靈狀態有所欠缺?至少可以確定一件事:以弗所書提到聖靈是每個基督徒身上的印記,因此只要是基督徒,就確定與聖靈有份。也像彼得所說,我們乃像活石,被主建造成靈宮。聖靈通透神的奧祕,而神奧祕的完全性包含了人的運命,更包含了神對人的愛。聖靈除了是有位格的神,也可以把聖靈視作聖父與聖子之間的愛。所以,聖靈前來世間與我們同在,本質上就是要讓每個基督徒體驗神的愛,從而與神愈發有一體的關係。這份愛彌補了人自始就一直虧缺的部分:與神分離的不完善。那份不完善導致人間各種的苦難、各種不平衡的心態、各種彼此傷害的行為。(人間的冤冤循環)經過這樣的認知,那末靈修除了屬靈征戰的意義外,對於個人的意義就凸顯起來:我們的靈修是要增進與上帝的愛,透過禱告、讀經、默想、靜觀、服事等等活動,把上帝的愛灌注到我們靈魂的深處,修補內在各種的傷痕、使我們本質上的不完善獲得了良性轉變。因此保羅才說「、、、心意更新而變化,讓我們察驗神純全可喜悅的旨意」。因此,即使禱告的語詞不流利、不敏捷,都還好。如果禱告沒有那份對神的渴望之愛,即使神憐憫自己,禱告效果也將打折扣。因此,禱告很像是靈魂的鍛鍊,如果當成例行公式,不如先好好讀點聖經,慢慢了解神在自己身上作了什麼。另外,在這樣的原則之下,禱告是用悟性、方言都沒關係,重點在禱告是否深入心靈?是否讓神的愛在心靈中植入擴散?擴散之後會怎樣?聖靈既然是愛又是通透神的奧祕,我們也就逐漸可以建立與神的默契、了解神的旨意、清楚自己的道路,並且神的本性也會在我們的心靈態度上浮現出來,我們就是新造的人(這是第二次新造,第一次新造是我們洗禮的時候,地位新造)。

禱告二三事

年初四跑去買書,感覺很乾,很需要進一步得滋養。晃在腦海中,依稀記得一本俄羅斯的朝聖著作(其實是帶祈禱的書)。嗯!真的有賣!帶回家細細觀賞。
一邊讀、不由得一邊跟著開始學習禱告態度,一邊告訴自己要專注。但專注的憑藉在哪裡?原來還是要從「修」與「證」當中,相互印證自己的思想智慧與實際生命實踐的關係。透過讀經來了解神在自己過往歷史當中,給了什麼印證?以這印證的心領神會作為禱告的出發。是阿!就像在茫茫人海當中,祂偏偏挑中這樣一位妻子給我,磨練了我、也安慰了我。像我這樣古怪又調皮的人,不易屋簷下一同相處。神真的比我還了解我!那我還有什麼好說的,一切都是神的憐憫!合起來就是耶穌找我,耶穌愛我。好!就用這樣的心情開始所有的祈禱;就從神憐憫我、神愛我的心情開啟禱告之門。

一週下來,也開始慢慢欣賞一則故事:
有個慕道者尋訪一位精深的老修士。慕道者問他每天用什麼時候禱告、一天禱告多久?這位老修士有點難為地回應:不知道!因為修道院每天有固定時間團體祈禱、彌撒。但是他隨時以一句話向神渴慕:主耶穌基督、上帝之子、求袮垂憐我。久之,覺得自己心理好像時時禱告,即使靜默、吃飯或與人談話,也覺得耶穌在暗中為他禱告。

昨晚十一點震遠跑來找我,說睡不著,ok!一起用簡單的話來禱告。有意思,禱告幾分鐘,一種說不出的歡喜油然而生,這體驗很棒!相信有越多體驗,禱告就越有功效。

看到一個修行人的小故事,令我汗顏:

「以前我從事搬家的工作,有一次背著一百五十公斤重的舊冰箱,準備背上五樓,爬到四樓時,正好有一個困惑的問題,似乎就快要想出來了,但深怕一起心動念,便會讓即將想通的答案給溜走,於是冰箱背在背上,腳卻不敢移動一步,就這樣停在樓梯間全神貫注地繼續思索那個問題。客人驚異的問我,為什麼全身發抖,站在那裡不動了?當時我也顧不得回答,只管繼續思考自已的問題。這樣經過一、二分鐘後找到了答案,這時才跟客人說我沒事,然後爬上五樓把冰箱放下。過去很長時間,我是以這般專注的態度在修行的。」

復活

復活節來了,昨天學校教職員團契有一場應景的活動,並且邀請一位老師講他信主的歷程。 他特別提到復活是身體復活,重新有個完全不同的身體。 我坐在底下,一方面恭喜這位老師從高中之後,年紀輕輕就有興趣接觸信仰。另一方面也感到一點疑惑;復活到底是什麼? 我們的身體在自己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