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0321晨禱筆記


這次寫得比較少
麻煩大家幫忙補充

以賽亞書481-10
舊約的先知書當中,包含了律法,但也有福音在內。並且記錄了神是如何的神,以及人要如何回應。
6節讓我們知道神是說話的神,祂早先就指示了人,並且不斷做新事。
7節則表現神過去說、現在也說,說新事,使人不倚靠自己。
耶穌基督來到世上的時機,剛好是以色列王國已經滅亡,並且革命失敗,知道自己有罪之時,倚靠自己也失敗時。
在新約時代,是耶穌讓我們看到新事,被轉化。
要記住,人被各種苦難熬煉,但是神也在容忍。(第九、十節)

2009年3月23日 星期一

0322綱要的準備思路

0322主日之後,曾有會友表示不清楚其中部分的內容,應該是指第四大點(神與人的關係)。覺得很抱歉,現將起初構想說明一下,盼望有助於理解,請大家指教。
這題目的設定是著眼於馬可福音第二章第1-12節,內容大致可以分成癱子得醫治以及耶穌的赦罪醫治權柄。這兩個部分看起來不是完全的連結,也可以視作兩個不同議題的經文,但是我從醫治的本源(就是赦罪)以及人的需求看待,1-5節與6-12節具有連帶關係。所以不限於1-5節而擴及6-12節。也因此把題目定位成醫治的屬靈意義。
其次要自前言說明醫治的需要和屬靈上的處理,重點在於人世的痛苦主要來源於罪性,這個世界受到咒詛,才有這樣多的悲苦、困難。按著這樣的理路繼續說明人的問題不但在於肉身的病痛,更及於內在的心理,這內在心理的綑綁是因為人基於罪性導致的執著與迷失;迷失到不能自拔、想離開已經困難的程度。這樣的情景與經文顯示的攤子若合符節。
也就是以癱子的外在特徵來揣摩其心理狀態和社會地位,進而指出人落入執迷之時的情況。所以,從這件事反過來映襯人處境的無力與無奈,非有外來的拯救,否則光以個人的能力是不足自救。
此時,基督信仰當中的信心就變得很重要;就是用神賞給的信心,讓癱子一步步爬起來,勝過病痛以及心中的無力,(癱子於最後瞬間獲得痊癒)。所以,第三大點當中,四個抬褥者與癱子的關係可以視作信心鍛鍊的過程,從喚起希望、清除消極的心態、打破人為的成規習慣,一步步煉淨信心。(當然,有可能從聖經的啟示慢慢建立一個信心鍛鍊的過程,人透過一層層深化的意境,而體驗融入信心)
至於第四大段比較特別,等於是對癱子案例的檢討,主要重點有
1. 耶穌的權柄來自三位一體的上帝(祂自己就是其中之一),相對來說,神已經把醫治服事的作法講出:神是團隊醫治,人的服事也是如此。包括三人小組、恩惠相遇都是類似的方式。
2. 癱子案例表面看起來是這五人歷盡千辛萬苦到達不動如山的耶穌面前,祂似乎只是嘉勉一下,沒做什麼。事實上,神早就在作工施恩惠(包括聖靈的感動),否則他們沒辦法得知福音、進而想靠近就恩。所以,恩典和人的信心靠近在聖經的經文來看是矛盾的,但實際上是要讓人明白神與人可以形成良性循環,並且這循環的開端乃是神的愛。
3. 人因自己的軟弱,常常口惠而實不至。連基督徒也都可能是「頭腦」的基督徒,但從雅各書的啟示可知,神希望我們是「體驗」的基督徒。我用「頭腦」和「體驗」區分,避開「信心」與「行為」對立的紛爭。(就是保羅和雅各的意見是否對立的問題)所以,抬褥者與癱子都在行動當中,從了解邁向體驗,信心就真的成了自我意志的一部分。另外,對於現代人而言,我們因資訊便利與繁多,使我們知道的多,但是心思也複雜而不容易專注,古人生活簡單資訊少,但容易專注,體驗可能比現代人還多。所以,抬褥者的角色也可以衍伸專注(否則只要一人不專心,癱子就慘了)。因此要當個體驗的基督徒,專注並檢討自己心性、知識、生活當中的過程,讓靈修的力量融入其中,應是不可少的。

2009年3月22日 星期日

0322靈修筆記

約翰福音十四章第11至15節
11 你們當信我,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即或不信,也當因我所做的事信我。
12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比這更大的事,因為我往父那裡去。
13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什麼,我必成就,叫父因兒子得榮耀。
14你們若奉我的名求什麼,我必成就。」
15 「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

建立權威 (authority)
一、信任關係的建立
二、有信任才能擴展
三、信任裡面是關愛

所以,從聖父與聖子的示範,看到聖子的意志有聖父在其中,也代表聖子接受聖父的權威,他們二者有高度的信任關係。耶穌希望這份信任關係也臨到祂和門徒之間。但是權威的內涵必非強迫或驅策,乃是愛。當愛心成為信任的權威基礎之時,在後或在下者就有特別的動力,會做出更大的事。
聖父與聖子從無始之初就同在了,連時間和空間都是聖父藉著聖子造的。對於人的啟示就是在上者與在下者的陪伴、共同努力,那份關愛與信任才會健全生長。以致於親子的關係,必然以關愛與陪伴為基礎。也在這基礎中,子女於未來會做出超過父母想像的大事,父母也因著子女得榮耀。
當然,基於人的軟弱和罪性,不得不出現威權(power)的情況。但是,這畢竟是附屬的,因為威權無法維持長久;在威嚇之下長大的人,心靈必然嚴重殘缺。

2009年3月19日 星期四

為何心會不安

最近剛好想到一個問題,就是為何我已經是基督徒了,但為什麼仍有心不安頓的時候。一個月前又遇到驚心意境;彷彿自己即將離開人世,原來孰悉的一切又一切也要消失,包括我的身體、意識不知要往哪裡去。就算我進了新耶路撒冷,我身體靈魂將永遠待在那裡,那種難以想像的時間與空間感,難道是一種空寂?
又想到自己以前的一位親戚,年輕的時候曾經財富滿滿,無論什麼場合都老神在在。可是經過民國79年的股市風暴後,就顯得衰疲不堪。我記得這位親戚曾經投資過一檔股票(國壽),他是早年開始買,後來到了78年,這檔股票飆勁驚人,竟然漲到每股1975元,意思是買一「張」要價1975000元。可是兩年之後,又跌到每股120元左右。那種漲跌之間的煎熬,讓他內心萬分不安;沒事就和妻子吵架。一點點細故就足以燃起巨大風暴,整個人完全不對。這位親戚後來跑去「天帝教」,很虔誠,可是內在的創傷似乎沒有痊癒,對錢更加敏感,抓得更緊,夫妻關係也沒有根本改善。
對照下來,隱隱約約看到人的一種狀態(包含我自己);我們往往需要緊抓住一個可以讓自己安心的東西:不論在哪方面,安全感的需求始終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但足堪玩味的地方是人似乎總抓不著,我記得念國中的時候,足足被打了三年,心裡想只要考到一間OK的高中就好了。可是等到考上高中(真的還OK,台中二中)幸福的日子只有兩個月,又進入無趣呆板的高中生活。我又做夢了,只要考上大學(不敢奢望,有就好),日子就OK了。沒想到一進大學,老師和學長姊都說我的人生戰場在畢業後的國考,所以念大學要很認真,否則拼不上律師或司法官。所以,大學又在有壓力的狀態下過去,很多課外活動或交友聯誼全在國考的目標下而犧牲。當然,最後律師或司法官都沒當成,人際能力也沒成長。十多年前以為找到學校工作,人生夫復何求,不料半年就想辭職。
是阿!夢想很多、「以為」不少;自己曾以為只要投資正確,財富累積三倍不難,就可以提早退休。很不幸,自己現在仍是孜孜不倦地工作。那位親戚的太太原本以為抓住了超高級飯票,現在美夢不再。小時候,也曾想過死亡好可怕,什麼感覺都沒了,體膚的觸感沒了、春夏秋冬沒了、摯愛的親友也沒了。太驚悚了,所以我要抓住活生生的體膚感覺。
人似乎很想抓真理,抓住長生不老的真理、抓住財富倍增的真理、抓住掌握權力的真理、抓住永遠安樂的真理,而且要牢牢地握在自己手裡,一刻都不放過。就像一個財主臨死之前不忘自己苦苦賺來的錢,要求子孫一定要在他的雙手各塞一些鈔票,到死都要牢牢抓住。不過真正的「病因」卻不常追問:我為何心裡不安?
一則故事,有人曾向一位修道者發問,求問基督教的上帝到底在哪裡,
修道者:「你為什麼想知道上帝在哪裡?」
發問者:「因為我想見到上帝。」
修道者:「你見到了又如何?」
發問者:「你們不是說上帝那邊有真理,我見到上帝就可以得到真理,有了真理我就得到一切。」
修道者托出聖經:「真理、真理,你要,就拿去吧!」

馬太福音11:25-30
那時,耶穌說: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父啊,是的,因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沒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願意指示的,沒有人知道父。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2009年3月13日 星期五

亞米念主義的補充說明


維基百科有解釋亞米念主義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A%9E%E7%B1%B3%E5%BF%B5&variant=zh-tw
當初基督新教對於預定論是從路德開始,他對於中世紀末期的神學思想不滿,因為當時的主流想法是人可以和上帝合作而達到救贖。路德在神論的看法當中,人因著敗壞而(並且是完全敗壞)無法探知了解神的恩典,並且神是至髙的,神的意志、本質都是不能也無法透視。雖然我們知道歷史上有道成肉身的耶穌,是可以看到的慈愛上帝,但在顯現而可視的上帝(耶穌)後面,還有個隱藏的、神祕的、決定世界一切歷史因果的上帝,是人無法抓摹的。

到底誰得救誰不得救,這都是神的主權,是人無法知道。神因著全然的大能,以自己絕對自由的意志而容許世上有惡、有撒旦勢力,祂預先已經知道也命定某些人會上天堂、某些則下地獄。引述一點路德說過的話:「因為神的意志決定要這樣,因此所發生的事一切必定都是對的。原因和理由,可以加諸受造者的意志,但是不能強加在創造者的意志,除非你在祂之上,另外設定一個創造者。」路德大大凸顯神的主權,也因為神的意志與本質是人不能企及,所以救恩這件事也是人完全無法自力達到的事,並且也是一點也沒有任何功績可言。

路德的思想原本是要抵制當時的神人合作說,但也跟著產生以下的思想道路:在這樣驚人而無法言喻的上帝面前,人只有完全仰賴於神所給的信心,藉著這信心才能明白救恩、接受救恩。所以在軟弱深淵的人唯有完全倚賴十字架,別無他途。不過這仍無法離開預定論面對的問題:神既是完全大能而絕對意志,那麼人得到救恩不但與自己的意志無關,更會涉及救贖是否以全人類為對象。

至於改革宗(即後來加爾文宗,也是長老會的鼻祖),更把預定論徹底化。它把預定論設成五個命題(鬱金香TULIP):
1. 完全敗壞(total depravity):人在得到神的救贖之前,是全然敗壞(沒有自由意志可以脫離)
2. 有任何可能方式的揀選或無條件揀選(unconditional election):包含神有可能在永恆中積極預定某些人要受永刑
3. 有限的救贖(limited atonement):基督的死是為了拯救選民,不是普遍地為整個人類
4. 不可抗拒的恩典(irresistible grace):會受永刑的人從未接受恩典
5. 堅忍(perseverance):選民一定會堅忍等到最後的救恩

鬱金香五個命題上,有墮落前論和墮落後論兩種命定(其實類似),前者有五個觀點:
1. 預定有些受造物得到救恩和永生,其他受造物則被定罪,在地獄裡接受永刑。
2. 神創造世界
3. 容許人類墮落犯罪
4. 提供救恩方法(基督與福音)給選民
5. 把救恩(基督的義)應用到選民身上

後者也有五個命定:
1. 神創造世界與人類在世上
2. 允許人類墮落
3. 揀選一些墮落者得到救恩與永生,並預定其他人定罪與受永刑
4. 提供救恩的方法(基督)給選民
5. 把救恩應用到選民,並讓其他墮落者(預定沈淪者)留在他們罪有應得之命運
所以著名的社會學家Max Weber就指出「上帝預選」的觀念在新教徒的心中產生巨大的疑慮和壓力;我到底是不是神的選民!所以他們會自動地往高度敬虔的方向走(就是強化「堅忍」),至少要從日常行為當中讓人、讓自己都覺得是上帝選民。
可是改革宗的預定論到了荷蘭發生改變,也就是亞米念主義起來,大幅度修正預定論,亞米念的思想影響了北美和英國,包括英國安立甘宗、循道會(尤其是約翰衛斯理)。亞米念認為加爾文主義的結果會使神變成罪惡的始作俑者,人也因為絕對的預定而如同木頭石子。而救恩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東西。

亞米念針對TULIP提出四個有順序的天命說(節要說明):
1. 神命定聖子耶穌基督作為救贖主
2. 神命定在基督裡接納會改信主的人,並把不悔改者不信基督者懲罰
3. 神命定使悔改與相信的必要方法是足夠有力的
4. 神命定祂預知那些人會或不會堅守神預先給的恩典,以此來拯救或處罰

這四個天命以基督救贖為第一優先,第二和第三天命則含有人主動的成分,也就是自由意志的成分。到第四天命才放入得救議題,不過這個預定是把預知放在預定當中,不是直接預定誰一定得救或不得救。所以從亞米念的論述看到神給人自由意志,但神在此自我設限而不去干涉人的自由(從亞當夏娃開始);祂預知而不預定,所以神也沒有預定人的墮落、更沒有預定罪的發生以及撒旦的作為。至於人按著自由意志接受救恩是否造成人的善行?而使人可以誇稱救贖有功?亞米念使用先行的恩典來說明;神的恩典是救贖的絕對條件,並且已經先給予出來,但人因著敗壞之故可能會抗拒恩典,但若不抗拒就能藉著信心稱義。人不抗拒恩典的這一行為,亞米念不認為這是善行也不是功德,僅是「歸正」罷了。所以恩典並非無可抗拒,神也不會硬塞恩典給人,但人也無法自己賺得救恩。有人說亞米念主義已經不是加爾文主義的一支,而是福音派的神人合作說。一般福音派多接受這樣的說法,因為亞米念的思想比較凸顯神的愛、人的自由意志和責任。並且更重要的是亞米念主義維持了普救論,也維護了神的絕對權能。

2009年3月10日 星期二

一則天主教補贖觀的新聞和討論


今天在報紙看到一則天主教新聞,是說教廷要讓贖罪制復活,剛看到這則標題覺得很訝異;難道他們有什麼特別的思考。就把新聞傳給文藻的王老師(天主教)。這位老兄很不錯,立刻就回應一些看法,我覺得有宗教對談的味道,並且整個看過之後,覺得這件事在天主教與新教路德宗應該沒有嚴重的衝突,明顯一點的是天主教的「成義」與基督教的「稱義」在體驗與實踐上的角度。貼上來供大家參考。

版主找到的新聞(先傳給文藻王老師看):
教廷玩復古… 贖罪制復活【聯合報】2009.03.09
羅馬天主教會最近重新推廣已退流行近50年的「贖罪」觀念。
贖罪的理論來自教會認為耶穌的犧牲以及歷代封聖之人的善行都是功德,並且存在「功德庫」中,可以撥出來施予有罪的信徒,全部或部分減免他們應得的刑罰。雖然獲得贖罪的方有告解或從事賑濟等善行,但到了中世紀晚期,開始發生神職人員濫用贖罪制度、甚至開始販售贖罪券,16世紀馬丁路德發起的宗教改革,即是對腐敗贖罪制度的反省。
紐約時報報導,教會贖罪傳統到了1965年第二次梵蒂岡會議結束後,開始逐漸與教會脫勾,但最近數月,全世界羅馬天主教會各教區開始提供信徒贖罪的機會,也就是死後能減輕或免於懲罰的精神福利,教會此舉也提醒信徒教會有能力消滅罪惡。
前教宗若望保祿曾經在西元2000年授權各教區主教提供信徒贖罪機會,等到本篤十六世接任教宗後,開始廣為推動此一制度。紐約時報說,贖罪制度的復活,被視為羅馬天主教會中保守勢力再度興起,另一個教會保守勢力興起的例子,是本篤十六世一月時赦免了四位在1988年時因不遵從第二次梵蒂岡會議的改革決議,而被逐出教會的主教。
千年以來,羅馬天主教會產生了無數的文獻與律法解釋贖罪制度。根據教會的說法,罪人就算告解,死後還是要在煉獄中接受懲罰,贖罪即是全免或部分減少死後在煉獄接受懲罰時間的方式。
羅馬天主教會雖然在1567年禁止交易贖罪機會,即贖罪券,但罪人若是透過慈善捐贈合併其他善行,仍可以取得贖罪機會。
王老師的回覆:
您提的這份報導,那是因為對有些事情有點了解上的誤差,所以連翻譯的字也沒有注意到出現了問題。
先從「贖罪」這個翻譯字來看,這位記者可能不知道字典上雖然寫補贖、贖罪等解釋意思,但其實天主教的正確用法是「補贖」,而不能是贖罪,道理您也知道。但看來記者的宗教知識在這方面有所失準。
為什麼是補贖而非贖罪呢?按CatholicProtestant有一個爭吵很久的問題,會對理解這事有幫助。Protestant說人「因信稱義」,Catholic說「因信成義」。如果不去做太多的討論,會發現Protestant認為犯了罪蒙寬免就沒事了;Catholic則認為這樣在""的本身上是消除了,但悔改者還有洗心革面的路要走。舊時是用法律的詞彙來比擬,刑事責任雖免除了,民事還有未完的部份;用中國人的話則是說,死(基督宗教中罪的效果)罪可免,活罪還在後面--別逃。這也會衍生出煉獄的問題來。
盡代的解釋,則比較趨向積極的表達方式,意思是說補贖常常具有感恩之表意,就是因為仁慈的恩主已無條件地寬恕我人,所以我人則因此而深切痛悔、願意改善自身過去的傾向與習慣。因此神父在聽完告解後被勉勵不是機械性地給予某種神工當做補贖,而是該積極地對治前來懺悔的人的困擾與問題,找出適當的良方相除對方的病症。
那麼,這樣就可以來到另外一個對方又翻錯的字,"大赦"的問題。這個傳統的作法,天主教並沒有斷過,一直都保有這樣"諸聖相通"的習慣。就是某些行動在某些人身上(通常是聖人啦)看來已經遠遠超過了"補贖"之功,可以說已經是在屬靈的征戰、與魔鬼的戰鬥中"建功"屢屢,值得堪稱為極英勇的戰士,所以他們戰功彪炳,遠遠不是我這個弱小之人所能比擬。然而他們也同他們的基督大元帥一樣地慈悲無量寬仁大方,他們也會願意分施他們的"戰功"給需要的弟兄姐妹--如果弟兄姐妹願意渴求的話,完全體現手足情深的模樣。所以整個的補贖到大赦基本上的具有這樣的風味。但最重要的,這些都是幫助教友們進入告解(和好)聖事、感恩聖事的生活中,而不是取代洗禮、告解,或是凌駕其上,都不是的。
版主小小回應補贖的觀念,老實說對於新教教友是完全陌生的,而一般牧師對此的了解還停留在500年前。其實,新教教友對於悔罪之後的部份,是用[成聖]來做,並且現代相當強調聖靈的工作。也就是說自己因耶穌基督的靈洗而成為義人,但也因自己軟弱的而仍是罪人。(這是馬丁路德的看法)我們每天都還會犯罪,但每天神都給自己機會赦罪。這是馬丁路德很典型的神學觀,把兩個互相矛盾的東西並存。

2009年3月7日 星期六

穆約翰牧師特會感想

上週三(0304)上午參加穆約翰牧師的特會
很特別的是這一場專門談閱讀聖經,這件事對於一般基督徒來講是再平凡不過。但他的分享當中,有兩件事很值得一提,以下是綜合的看法:
一、閱讀聖經(讀經)與研究聖經(研經)不同
我們平常容易把兩者混淆,尤其是心中意識的混淆。因此當我們讀經時應把它當作神向自己說話,因為整部聖經表達的就是神的話,神的話也是「道」,就是約翰福音第一章所講的「道」。因此讀經也就等於耶穌藉著文字向自己說話。如果我們清楚這樣的狀態,那麼我們應在讀經前向耶穌獻上感謝禱告;感謝祂給予機會,使自己能親炙那「道」,這是何等有福。
我們若把研經的心態放入,就等於錯置了心思、也錯置了意識。例如我們可能在看經文時遇到難解的文字或了解的欣喜,這些就把對耶穌的專注打散了。因此,也不要把研經的註釋書拿來當聖經讀,或讀經的參考;我們只單單讀經就好,研經則另找時間做。
二、應每日大量閱讀聖經
我們每天遇到的資訊可說是氾濫成災,太多世界的東西進入我們的意識(不論我們喜不喜歡)。因此我們碰到外在資訊越多,讀經的量也應越多。以前教會可能教導一天兩章舊約一章新約的速度讀經,大概一年讀完。可是應該一天至少讀十章,如此靈命才能精進。我們的頭腦裝載越多聖經的話(也就是神的話;道),才越有能力去服事、分享,禱告也更有方向。
讀經與研經對基督徒都需要,可是在靈命的需求面上,讀經可能比研經的次第在先且更基礎(就像每次運動之前要先熱身,縱使沒有運動,但常作熱身操也會使身體健康)。並且讀經與研經是連結的關係,沒有分割斷裂;讀經專注深入,研經就容易有亮光。而當研經有收穫,必然回頭使讀經更有深度。在此就教大家

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歸心祈禱介紹


文章源自 http://www.catholic.org.tw/trappist/htmls/ct.htm

大約二十多年前,熙篤會美國麻省的史賓塞(Spencer)修院曾響應教宗保祿六世的呼籲,給現代人推介一適合今日社會生活節奏的祈禱方法。當時他們的院長多瑪斯‧吉丁(Thomas Keating)神父和巴西略‧潘靈頓(Basil Pennington)神父,兩位會士致力反本溯源,把有關默觀祈禱的教會靈修傳統,以嶄新的方式揭示給生活在二十世紀的信友。在探討過程的同時,已故靈修大師多瑪斯‧牟頓(Thomas Merton)喜用的一個字眼「Center」給了他們很大的靈感,以致命名為 Centering Prayer(中文試譯作「歸心祈禱」或「返回內心的祈禱」。)及後經由這二位熙篤會會士文字的發表和著書推介,不少人因實習而獲益。時至今日,許以這種默觀祈禱方法的中心在美國多處相繼成立,令無數人受惠。「歸心祈禱」是個十分簡易的祈禱方法,任何人渴想與主同心一志,體驗祂的愛和臨在都可採用它。是一種屬於對主的渴求而導致進入祂臨在的祈禱。
不久以前,有首流行歌曲,歌詞雖淺顯但是涵意深刻,它揭示了我們人類在世上的最大需要︰「不是更多的山川,或是更多的麥田,世人最需要的是愛。」大多數人會同意愛在我們現在的世界裏是人人需要,可是卻有時缺乏的東西。我們可能會訝異愛的泉源竟是那麼豐富—例如友誼、家庭、對寵物無條件的愛,音樂盈繞我們的心靈,如同詩詞、聖經和祈禱。自幼我們就曉得從那一方面能夠獲得無窮無盡的愛:那就是上帝,因為上帝就是愛。無數次上主的愛透過基督反映出來,例如:「耶穌動了慈心,就伸手摸他」(可1:41)結果病痛、寂寞和罪惡感就因上主的手輕觸而奇蹟般的痊癒。
耶穌獨處時的祈禱
沒有人會誤解,上主最大的願望就是以愛來侍奉人類。祂誕生在我們的世界裏,就是為了使我們的生活豐盛。但是祂有時仍然會從那些需要祂的人中離去。﹙太 14:22-23﹚當祂靜悄悄地逃到山林中祈禱時,那些群眾祂可能再也看不到了,祂避開是為了能夠會晤上主,也為了準備迎接他人無盡的需求。想想主基督如何藉著無私的祈禱所獲得的新力量、愛,以及對天父的臨在所重新燃起的熱情。有一則我喜歡的故事述及有一天當耶穌被一群人簇擁著路過某地時,人群中有一位宿疾纏身的婦女,她唯一就是希望能在觸摸耶穌之後,獲得痊癒!她對主的信、望和愛是如此強烈。就在被人群擠來擠去而感到絕望時,她撲向耶穌,可是也只能碰到祂袍子的邊緣。這個動作已經足夠。耶穌已委婉憐憫的心向她說:「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去吧!」(路848)我們大多數人被忙碌的生活擊倒,淹沒在人群之間,與耶穌失去聯繫。但是彷彿同樣的生活中迫近眉睫的事件卻把我們推向耶穌。或許,就如這位孤獨女人般,一場大病使我們重新渴望依靠上主。空虛或是絕望之情在使我們重新渴望獲得上主的庇護。只需用一丁點剩餘的信仰,我們仍然能夠接近耶穌甚而發現耶穌一直等待我們把心扉對他敞開:「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啟3:20
如何在心中會晤耶穌
用「歸心祈禱」對耶穌敞開心扉,是尋覓他在我們內心深處的一種方法。耶穌已對我們許諾祂的神會與我們同在而且會臨在我們內心深處。我們行往信仰的核心,只為了尋覓祂,而且是唯一的祂,並不是要祂的禮物:和平、安寧、寬恕、療傷或智慧,我們不要任何東西,只要祂充滿愛心的臨在。在這種過程中,我們放棄一切思慮、感情、慾望、幻想,因為這都是我們與耶穌合一的絆腳石。我們唯一的慾望就是等待上主。或者這是頭一次我們服從耶穌的新誡命去愛上帝:「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路1027)我們何曾能對主的臨在,主的友誼,主的盼望,超越對一切其他事物的盼望。多瑪斯‧吉丁(Thomas Keating)神父介紹我這項既實際且抽象的方法來做這種默禱,那就是「歸心祈禱」。並且巴西.潘靈頓(Basil Pennington)神父,也由他的書—我們天天觸摸到祂 —幫助我更深的了解在自我內心找到上主的經驗。方法很簡單,但是能充分欣賞它,則需要仰賴親身經驗。如果你想以一個實際的方法來回應上主的召喚,我請你考慮這個秘訣。請連續三十天照所提的方法祈禱,如你認為這種禱告的方式不能滿足你,那麼溫和地把它置於一旁。可是如果它產生了好結果,那麼我們大家感謝上帝!
四個簡單的步驟
以下是「歸心祈禱」方法的概論:
1.在開始祈禱時,先用幾分鐘來放鬆整個身體,然後以信仰走向臨在我內心的上帝。
2.挑選一個對你來講是表達對上主完滿之愛的字句。開始反覆默誦這個字句。
3.當你不能全神貫注時,就輕輕地回到你的聖字。
4.十五至二十分鐘之後,透過心誦唸主禱文,結束祈禱,同時祈求上帝與你同在,並且讓人知道祂的臨在。這個「歸心祈禱」就很輕鬆的完成。
以下的幾個解釋可以幫助讀者了解前面所提的四個步驟。在任何祈禱或默禱中我們首先要使自己脫離這個緊張忙碌的世界,並且追隨上主單純的邀請。「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詩 4610)我經常滿心歡喜地回憶起吉丁神父所說的話,「歸心祈禱是一個停止我們再說話的方法。上帝已聽我們嘮叨了多年。」潘靈頓神父以同樣的詼諧說,每天我們起碼可以停止我們的瘋狂活動一兩次,而讓上主照顧一切。他相信我可以每天花幾分鐘托付上主來管理祂的世界,而自己去沉思默禱。即使沒有我們祂也不會把世界弄得亂七八糟!因此,在作「歸心祈禱」時,我們要停止一切活動,靜養身心,和鬆弛身軀。假如我們這樣做的話,就回應了耶穌的另一項邀請:「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112829)以二十分鐘我們等待上主。由於我們的靜默,祂才能臨在。我們要求的不是別的而只是與祂的友誼。沒有掙扎地,安息主懷,我們平安地與祂同在。為了有助於我們與主同在,我們挑選了一個簡明的字,象徵我們對主的愛。「耶穌」、「天父」、「平安」是我們信仰和愛的典範。我們讓這一個簡明的字在我們心內反覆回盪,因而把我們所有的思想集中在上主內。
胡思亂想
你應該對洶湧而至的思想有所準備。各式各樣的思慮:好的,壞的,了不起的主意;奇妙的啟示,悅人的形象;完全的造作。這些思慮不斷地干擾我們的注意力。我們很少能夠在大白天擺脫思慮。它們在我們腦海中激盪。大半時這些思慮是關於末了之事︰罪惡、恐懼、慾望、憤怒、愛。而每當它們出現,不要管它們讓它們飄過去,然後輕輕地返回你所挑選的聖字。一旦返回你的聖字,由於你的意志集中,便會使許多思慮上的衝擊減緩下來。當你這樣做的時候,緊張的情緒便會由你的生命中消逝。慢慢地你的思慮會越來越不受到侵擾,有更多的時間容納上主永恆的臨在。「歸心祈禱」也帶給我們另一項恩惠。我們很多教友並不知道如何祈禱。這不是一種獨有的困難,因為連宗徒們也向主耶穌詢問如何祈禱。「歸心祈禱」賜給我們這個把握:「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鑒察人心的,曉得聖靈的意思,因為聖靈照著神的旨意替聖徒祈求。」(羅 82627)做了幾個月的「歸心祈禱」之後,雖然我並沒有刻意地祈求,我卻相信我的思想和行為有了積極微妙的改變。我滿懷信心,相信這個經驗你也將會擁有。每次祈禱之後,我都感謝主,因為祂與我同在。我懇求祂繼續整天與我同在,並且感謝他每天都讓我發覺到祂的臨在。我留意到它越來越多,緩緩地滲入我的思想,或者是否是我潛入祂的永遠存在?沒有關係,我見到了主!
撥個時間
我建議剛剛開始的人每天撥出十五或二十分鐘做「歸心祈禱」。為未來新的一天做準備,早點以前那個時辰是理想的時間。工作完畢,晚飯之前也是一個好時刻。你可以隨心所欲來調整自己的時間和進度。我們只需花幾分鐘來進入主的氛圍內,這種感受可以發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因為上主的臨在是無時空限制的。因祂無所不在,所以也恒久地居住在你生命的核心。請先不要預做任何判斷。有時你會因為過度疲勞而昏昏欲睡。有時不受約束的思想,會猖獗得使你認為整個禱告落空。請記住無論你使否想到或感覺到什麼,「歸心祈禱」永遠是美好的。起碼有兩種方法可以讓你由祈禱獲得肯定
耶穌說過,「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太 720)當你不斷地做「歸心祈禱」,那麼聖神的果實就會顯現在你的生命中,如愛心、喜樂、平安、忍耐、謙遜、友善、溫和。理所當然的,我們越近主,就越會待人友善。你會注意到你的個性脾氣的改變,而過一段時期,別人也會注意到。
你整個的生命將逐漸成為一種祈禱。你對主的愛會滿溢你的杯爵,滋潤你的鄰居,而你以不起眼的方式,幫助了上主,在世上實現了祂的國度。我在這篇文章的開頭講到一位病婦向耶穌伸出手來,她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夠觸摸祂。在結束這篇文章時,我也願告訴你耶穌是願意接觸人的。祂伸出來的手,會在「歸心祈禱」中,碰到你的心靈。這也是我對你的祝禱。

0228晨禱 牧師證道

以下是經文以及證道節要
馬可福音16:12-20
12這事以後,門徒中間有兩個人往鄉下去。走路的時候,耶穌變了形像,向他們顯現。
13他們就去告訴其餘的門徒;其餘的門徒也是不信。
14後來,十一個門徒坐席的時候,耶穌向他們顯現,責備他們不信,心裡剛硬,因為他們不信那些在他復活以後看見他的人。
15他又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萬民:原文作凡受造的)聽。
16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
17信的人必有神蹟隨著他們,就是奉我的名趕鬼;說新方言;
18手能拿蛇;若喝了什麼毒物,也必不受害;手按病人,病人就必好了。」
19主耶穌和他們說完了話,後來被接到天上,坐在神的右邊。
20門徒出去,到處宣傳福音。主和他們同工,用神蹟隨著,證實所傳的道。阿們!

保羅在羅馬書第十章強調我們的信仰是從「心裡相信、口裡承認」開始,所謂的「信」是指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並且這個信也要邁向有行動的信心;所謂「信而受洗」一詞乃指「信」是有行動的;瞎子在希羅亞池邊,但要有「洗」的行動才能痊癒,所以這「信」的內涵包括行動。
因此雅各書提到「行為稱義」是指信心的行動,這書卷也提到亞伯拉罕以及喇合等人,也有行為稱義。
不過要注意的是:信心的行動並非個人功勞,因信心是神給的。所以,信心的行動可以看做信心體會的展現。(體會神與自己的關係)
第17節提到的神蹟,是給宣教士的,但「宣教士」是從廣義理解,包括所有願意傳福音的基督徒。另外,說新方言方面,只要願意信心禱告就給。方言是屬於「嬰孩信徒」的快速禱告辦法。因為我們用悟性禱告可能維持不了五分鐘,但方言禱告可以很久。我們雖然不懂方言禱告的內容,可是它就像嬰孩要表達意思,就這樣喃喃自語來。

復活

復活節來了,昨天學校教職員團契有一場應景的活動,並且邀請一位老師講他信主的歷程。 他特別提到復活是身體復活,重新有個完全不同的身體。 我坐在底下,一方面恭喜這位老師從高中之後,年紀輕輕就有興趣接觸信仰。另一方面也感到一點疑惑;復活到底是什麼? 我們的身體在自己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