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人骨教堂

最近得知捷克有的人骨教堂,聽起來陰風慘慘,看起來就更不用說了。 (點此
不過這倒是很有衝擊性的提醒,就是「我」到底是誰?我的身體在娘胎裡小到不行,生出之後就漸漸長大,容貌和樣子也慢慢不同,由幼小而壯大、而衰老、而死亡。而且這過程當中,身體絕大多數部位的細胞是不斷換新,據說肝細胞兩週整個換一遍,意思是兩週前的肝和今天的肝其實已經全部換新,只是外觀的樣子大致相同。
而「我」內心的意識呢?從懵懂無知到知曉事理,也不斷在變化。各種經驗或明或暗地儲存於記憶裡,各種問題或價值的看法也自動堆疊和排列。現在的我就不會任意以幼時的想法去行事;會考慮很多條件、觀點、價值、或利害關係。這一切的一切使我們的意識一直限於眼前所見,甚至產生虛幻的意識,以為眼前狀態是線性地變化、或有規則地的變化,自己都可以掌握。
那,我在哪裡?耶穌告訴年輕人不但要有基本的德行,還得放棄所有財產才適合跟從祂。耶穌也說不要為明天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也說不要含怒到日落。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
從其中可以發現「世界」看似不變卻一直改變,自我的存在意識以及想法也常以為都處在合理的脈絡中。
難怪耶穌說祂來是會跟著帶來衝突、征戰,其實說穿了就是革命。革什麼命?其實是革自己的命!要打破虛幻、一樣一樣地把原本理所當然的事調整過來,把自我存在的真實感從倚賴外在且變遷的條件拉出來,回到恆久不變的本體上帝那兒。這確實是困難且不易超脫的任務,但若不勇敢前行,我們真正的盼望就一直處於落空狀態。
台灣人不願真實面對,就永遠會看到中元節處處煙硝,揮之不去的恐懼,以及妄圖鬼魂保佑的幼稚行動。我也可以想像,很多台灣人若去參觀人骨教堂,只能流於「好恐怖、不吉利、趕快走」等掩耳盜鈴的感想。

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認識神/認識自己

最近與友人談話時聽到兩句話,第一句說:「從認識自己而認識到神。」第二句說:「從認識神而認識自己。」在實踐的層面上,有人比較傾向第一句話,他想在自己的生涯中,包括透過事業經營而看到神、體驗到神。

聽到這兩句話時,心裡很好奇,也突然想提出看法。在自己數十年的歲月,剛開始是傾向第一句話,但現在卻覺得第二句話一點也不抽象,而且在冥冥中引領自己的運命。

自己的靈修與體驗裡,比方說剛信主時,覺得神在教堂的十字架上、在禱告會的上空、在上班的途中、在、、、、,可是我和神之間是有距離的。

五、六年前慢慢明白,心靈深處的自我是一面鏡子,它反映了神的形象,這是人所以有位格、有尊嚴的基礎。但是心靈深處的自我像一頭害羞的鹿;越想去抓、用理性去思考,它越發隱藏不見。只有當我們願意把自己全然擺放在神的手中,那份反映神形象的自我才會稍稍顯露。這不是玄想的抓謎藏遊戲,而是幫助我們領會作為神兒女絕非嘴巴說說,或心理爽快而已。心靈深處自我的顯露也代表老我的褪去,開顯創世的那份單純卻驚人的力量,使我們有逕直的全觀,透入神給的全智高度。

因此只想先認識自己卻沒有把神列作第一優先,到後來可能認識到的是更多老我的呈現。亞當夏娃的墮落就反應這個問題。因此到目前為止,我個人的結論是:「若不認識神,就無法認識自己。」

2012年8月7日 星期二

人才流失的警告

最近幾天,人才流失的警告又上了版面,今天有媒體提出疑問:台灣不是有百萬碩博士?人才會缺嗎?管中閔做了回應。不過自己更是注意到張忠謀講的:[應該仿照美國哈佛、耶魯或是英國的牛津、劍橋大學,推動博雅教育,以培養未來社會的領導人才為任務,負起人才培育的責任。]其中有四個字極為重要: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我當年念東海的時候,東海的博雅教育已經被當時的特務校長整垮了,但還勉強領受一點餘蔭。現在博雅教育已經降為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不僅於此,各校把通識都當作營養學分、共同必修、湊畢業學分,在各專業系主任的眼中,它是可有可無的雞肋。只重視所謂專業課程的環境下,管中閔或張忠謀只能見到一批理論不熟、實務不懂的半吊子,這些半吊子連自己的生命走向都搞不定。說實在的,台灣會淪落至此,只少是國中開始惡化,到大學就成了文抄公、背多分,考研究所還得上補習班。想當法官、律師也都要補習。不要說理工人才凋零,連掌握人民生死財產的法官律師都是補出來的,想想多可怕。這就是半吊子效應。唉!說來說去,還是先調教自家小孩做起,實踐過程當中不斷記得博雅教育的基本概念:培育統一的人格。

如果你想知道博雅教育是什麼,東海這幾年弄了一個博雅書院,有興趣來看,這和基督信仰有關。(點這兒

以下是今天的相關新聞:

台灣「人才斷層」的危機、這兩天引起高度重視,政務委員__管中閔今天也憂心的說、如果再不積極解決人才流失的問題,不出35年,台灣就要淪為三流國家。

台灣每年培養出近30萬的大學及碩博士生,但政務委員管中閔觀察認為,這些畢業生創新尖端研究能力普遍不足,要到工廠工作也不見得會操作機器,「高不成低不就」,而且台灣多數大學不具特色、技職生又有七成以上想再升學,缺乏實務和操作經驗,從前我們常說,台灣天然資源少,只有優秀的人力資源,但現在這句話也已經不對了。

==政務委員 管中閔==

我們沒有人力資本的優越性了,我們已經喪失了,已經消耗而且流失殆盡了,這是已經發生的了,沒有了優勢。台灣就自然而然不再是一流國家,台灣現在已經是二流了,再下來就變三流了(大概十年的時間嗎?),不到十年 五年就是了。


有人認為,積極引進國際優秀人才,是現階段解決人才危機的方法之一,不過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認為,台灣應該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他說,現在科技業不缺基層工程人員,欠缺的是能將科技轉為經濟的人才。

==台積電董事長 張忠謀==

我們缺乏有創意的人才,我們也缺乏中層的、能夠積極勇於任事、勇於負責的經理人才、我們更缺乏高層的領導人才;是能夠訂出新的方向來。

張忠謀說,大家都說企業要升級,但人才不升級企業沒辦法升級,這是台灣科技要轉型面臨的問題,他建議台大應該仿照美國哈佛、耶魯或是英國的牛津、劍橋大學,推動博雅教育,以培養未來社會的領導人才為任務,負起人才培育的責任。

2012年8月3日 星期五

七月危機

擾攘的七月過去了,台灣從上到下,無處不是令人憂心的問題。
上層權柄鬧美牛、證所稅、收賄弊案等等。產業界也好不到哪裡;台灣接單大陸代工模式大幅萎縮、台灣電子業遭韓國三星美國蘋果擠壓、出口轉負值。學界呢?一堆教授因計畫核銷不當或違法而被檢方調查、博碩士人數過度膨脹已經影響出路、新北市一大堆國小校長調動、起訴。政壇上藍色演過弊案再換綠色來演。
自己呢?雖然放暑假,剛好看到學校宗輔單位11月要辦靈性方面的研討會,子題之一與婚姻與家庭有關。嗯!去年底曾寫過一份底稿,和主題有關,因此七月上旬一結束,馬上提筆寫東西共襄盛舉。
主要的思考方向是政府(內政部)已經在幾年注意到台灣核心家庭結構已經渙散,單人、單親、跨國聯姻、繼親、非婚同居、乃至同志要求結婚等等。到今年初行政院正式提出一份性別平等綱領,提出多元家庭的概念,要把前面提出的各類情況都視為某一種家庭,也規劃未來給予一定的法律保障。其中讓我注意到兩件事:第一、很多人不願意結婚,或離婚者眾,產生各式各樣的單人、單親、繼親或其他各種同居樣式。第二、現有婚姻制度遭到抨擊,政府想提另種制度:伴侶制。也就是說以後法律上的結合會有兩種:婚姻與伴侶。這些設想並不新鮮,絕大多數歐盟和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早已形成法律,也執行多年。
去年曾和大家聊伴侶制是什麼,有什麼問題。但今年政府已經公告政策方向了。這件事其實在大學的外文系所、教育學院、法學院、以及部分哲學系所早已烽火漫天。查詢資料時,像高師大、屏教大這些學校已出產多篇論文,內容是談多元家庭教材的設計與編製,當然現有的核心家庭一定是打擊的對象。舉個例子,教材裡面提到單親、繼親、同志家庭的孩子不該被歧視,這部份當然沒問題,但是後面接著是這些多元家庭的價值與核心家庭一樣;同居或伴侶比結婚更有彈性更尊重個人自由、家裡只有一個爸爸或一個媽媽是好的,或爸爸與媽媽都未成年是好的,或家裡有兩個爸爸或兩個媽媽(同志家庭)是不錯的。因此,在多元家庭的概念中,婚姻裡一個爸爸加上一個媽媽的核心家庭只是諸多選擇或可能之一,它沒有比較高明。甚至它還背負不少批評,包括生殖取向、父權壓迫、異性戀霸權等等。我可以向眾看倌擔保,這樣的教材很快就會問市,成為學校正式教材。以後學校的老師也會去受訓,受訓會來就教孩子未必要結婚,不婚、同居或伴侶也都很好。當然伴侶對象是朋友、是愛人、是異性、是同志、是上一任伴侶的爸或媽也都ok
一個很大的問題:政府自從二十年前解嚴之後,從一個價值霸權的主宰者,逐漸變成去價值化的鄉愿,也就是從一個極端跑到另個極端。目前政府對於人的根本看法是「沒有看法」或叫做「多元看法」;政府的職責只是消極地保障各種看法都有存在權利,這應該是最大的危機所在。
從另個角度看,這是台灣另一個靈性上的危機,它是直接從國家權柄和法令制度來瓦解人的靈性,人和萬物就越發沒有區別了。這幾年基督教會(像台灣信義會)提倡核心家庭的價值,是很重要的社會發聲。願主提攜北部的基督徒和牧長有更大的發聲與影響力,台灣不該走歐盟國家的路,要重新在主裡懺悔。

復活

復活節來了,昨天學校教職員團契有一場應景的活動,並且邀請一位老師講他信主的歷程。 他特別提到復活是身體復活,重新有個完全不同的身體。 我坐在底下,一方面恭喜這位老師從高中之後,年紀輕輕就有興趣接觸信仰。另一方面也感到一點疑惑;復活到底是什麼? 我們的身體在自己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