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7日 星期日

從約伯記談到苦難的面對

 

昨天小組聚會從約伯記談到苦難的面對,一般信義宗會使用保羅的「律法/福音」概念,來解釋約伯與其友人的對話;約伯的友人從律法的角度論述苦難的原因(例如:好人有善報、壞人有惡報。),但約伯則表達了自己已經盡力,面對苦難仍不易釋懷。然後到最末當約伯遇見上帝以及明白上帝掌管一切時,他領悟上帝的恩典(不是靠自己勞力賺來的/福音),就在領悟的當下,約伯的命運就戲劇式的轉化。約伯後來命運反轉,字句背面隱含一種超越得失的意境,那個意境讓人在有限當中卻又有更大的滿足與存有,而不是他又加倍得到了什麼。如果還是要用「律法/福音(恩典)」的概念切入,那麼後面有一個東西可以更深刻體驗到神,可從容地把握律法及福音(恩典)在自己的生命旅途。我當場形容這是一個myth,以下我引用Thomas Merton的一段話,說明之:

在新約聖經中沒有提到「默觀/神視」(theoria;有譯為神化,但容易誤解。),但我們不應因此而被誤導。我們將會看到基督的教訓本質上是「默觀性的」

在基督宗教傳統中,我們觀察到「默觀/神視」就是在會發亮的黑夜中「體驗上帝」(或者更好的說法,是一種半體驗的知識),這發亮的黑夜正是光照我們內在自我的圓滿信德。這是精神與上帝在愛與理解的共融中「相遇」,是聖靈的禮物,得以深入基督的奧秘中。「默觀/神視」這個字暗示某種綿延的愉悅、無時間、某種老成自信的被動狀態。要緊的是「默觀/神視」並非享受快樂、平安無事,而是在崇高與解放的精神之愛中,對現實與真理的超越經驗。在「默觀/神視」中,重要的並不只是滿意與休息,而是覺醒、生命、創造力以及自由。事實上,「默觀/神視」是人類最高與最基本的精神活動,是人類對於自己身為神聖的人子最有創造性與活力的肯定,而不是昏昏欲睡、老成事故、閑散地擁抱在黑夜中的「存有」,它是全面地感到滿足:「默觀/神視」是神性的靈光一閃,撕裂虛無與罪惡的黑暗。它並非某種普遍與抽象的東西,反而是具體、特定的、「存在」的東西。它是人與上帝、聖子與聖父的對應,是那在我們內的基督之甦醒,在我們的靈魂中建立上帝之國,是那在我們內的「我」--其真理與神聖自由的勝利,聖父與聖子在在賜給信者的聖靈內合而為一。」

*在這裡所謂的黑夜,代表人是有限的,完全無法預測未來的真正走向。無論科技再怎麼進步,人只能約略掌握一點事物的脈絡,從颱風真正的走向到一粒灰塵飛向哪裡。第二個意義是黑夜也有沙漠曠野的意境,一個人終究有其自我存在的意識,而且上帝在天上也在我個人存在的深處(我就是聖靈的宮殿),那個地方只有祂與我。

並且命運如何走,都在上帝的掌權中。此時有個重要的轉折:人本來因著自我主權的意識,用自己的眼睛、觸覺、意識和分析判斷去因應環境,但此時人發現靠這些都很有限,以致將這些交託出來,包括自我主權都學會放下。當自我主權放下的時候,上帝就賦予這個人另一副眼睛、觸覺、意識和分析判斷,整合為一個超然的智光;他好像什麼都不知道,卻又好像一切都了然於胸。這就是內在的理智神視,雖是黑夜卻如同白晝,人間的悲歡離合也都超越了。

2021年10月6日 星期三

回應

        如果是按照一般社會觀念,文藻也是一個工作職場,付代價、領薪水。有學生就繼續工作,沒學生就滾回家。通識中心也一樣;扶持不起來,就自食其果。只是文藻有個不一樣的地方,無論它現在情況怎樣,畢竟有基督信仰淵源。就因為這一點,可以跟自己的宗教體驗連結。畢竟這輩子短短幾十年就結束,從有記憶開始,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一一過去,小孩都很大了,時間很快。人一定會考慮身後事,尤其是永恆的向度。基督信仰相信這輩子做的事情都在上帝的審視當中,一根寒毛都跑不掉。基督徒都看過聖經,也聽過講道,都曉得上帝(基督)先愛了自己,為人付出絕大代價,所以人也開始學習基督的精神,服事神、服事人,只是自己心中要和世俗價值及私慾打仗,才有辦法做出一些服事,而不是等著被人服事。具備這樣的相信和思想,文藻的工作就可能不只是付代價、領薪水而已,這個人還有跟上帝交帳的永恆層面。

                聽起來有點高調,實踐起來其實不難,只是多數人(基督徒)沒有警覺或被世俗私慾迷惑了。做法是要常常在心裡與上帝獨處,乃至能看見、聽見上帝對自己的昭示。然後一邊工作、生活,一邊去實踐、體會,明白祂的旨意。這是基督徒很重要的操練,隨著不同生活體驗和年紀增長,越發明白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上帝對自己的帶領心意又是什麼。我自己從上帝那邊得到很多禮物,包含難以處理的疾病醫治、默想中的神視、、、,逐漸在自己主觀的體會中,領受三十幾年前來文藻工作不是偶然,是有祂冥冥之中的預備。帶進來之後,上帝繼續帶來操練,像世俗所講:合理的是訓練、不合理的是磨練。祂也會帶來該有的人到我旁邊並互動,讓我裝備增加、助力也增加。即使有的人可能增加我的磨練,但他終究會過去。

                所以這像剝洋蔥,答案是一層層剝出來,是累積的;每剝一層就一個答案。像這陣子可以說裝備升級,但磨練也升級。對我這個宗教徒來說,需要更加回到自身本源,被聖靈再次洗滌,得到新的力量和視野。至於文藻未來會走到什麼樣的境地,我沒有那個先知能力,但相信上帝自有心意。這也很奧妙,也要端視修院、董事會、基督服務團,這些帶頭的人到底和上帝的關係如何。這部分沒辦法從詠穌堂的彌撒看出來,部分可以從他們的言行看到一些徵兆。

                在磨練的過程當中,對我來說,還是要祈禱、默想神,包含歸心祈禱。我們很少能夠在大白天擺脫思慮,它們在我們腦海中激盪。大半時這些思慮是關於末了之事︰罪惡、恐懼、慾望、憤怒、愛。而每當它們出現,不要管它們讓它們飄過去,然後輕輕地返回你所挑選的聖字。一旦返回你的聖字,由於你的意志集中,便會使許多思慮上的衝擊減緩下來。當你這樣做的時候,緊張的情緒便會由你的生命中消逝。慢慢地你的思慮會越來越不受到侵擾,有更多的時間容納上主永恆的臨在。一直到有一天,突然發現問題自行消失。

        20世紀有位很出名的靈修家Thomas Merton,他說:默觀的法則:在這種極度缺乏精神朝聖--[默觀生活]--的情況下,要我說我們很容易找到平安、喜樂和幸福,根本就是冷血的謊言。如果我們遵循默觀之道,通常一無所獲。...默觀生活有一條奇怪的法則:在默觀中,你並不是坐下來解決問題,而是帶著這些問題生活,直到它們自行解決,或直到生活本身幫你解決這些問題為止。通常這類問題解決的主要特點,就是發現這些問題只憑著你虛幻的外在自我而存在,當虛假的自我瓦解之時,這類問題也就解決了。...你必須放棄那追求[快樂]和[實現](任何所代表的意義)的虛幻自我。因為那默觀的、精神上的自我,那總是被外在自我的活動所抹去的、蟄伏的、神秘的、隱藏的自我,並不追求實現。它滿足於存在(be),而且於存在中獲得實現,因為它的存在根源於天主。」

復活

復活節來了,昨天學校教職員團契有一場應景的活動,並且邀請一位老師講他信主的歷程。 他特別提到復活是身體復活,重新有個完全不同的身體。 我坐在底下,一方面恭喜這位老師從高中之後,年紀輕輕就有興趣接觸信仰。另一方面也感到一點疑惑;復活到底是什麼? 我們的身體在自己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