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8日 星期日

祈禱是相遇


晚上信守拈來,見到一篇文章,(作者是一位東正教的總主教),摘錄如下:

        透過祈禱可以得知,天主參與我們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因此,在生活中與天主的對話不應該居次,而應該成為主要內容。因為人與天主之間存在許多障礙,而唯有透過祈禱才能將它們一一克服。
        經常有人問:「既然天主知道我們需要什麼,為何還需要祈禱,並有所祈求呢?」我通常會這樣回答:「祈禱不是純粹為了對天主有所祈求」的確,在某些情況下,我們祈求祂在日常生活中,賜予具體的幫助。但天主不應只是我們在世間的「輔助工具」,祈禱的主要內容應永遠保持侍立於天主的狀態,也就是與天主的相遇。如此方能與天主同在,與祂接觸,體驗祂的臨在。
        然而在祈禱中與天主的相遇並不那麼頻繁。即使在人與人相遇時,也總難免存在著無法克服的障礙,難以深化彼此間的關係,而導致只有表面上的往來。這種狀況在祈禱中亦然。有時會感覺到與天主間似乎存在著一堵厚牆,天主好像聽不到我們。但要了解,這個障礙並非天主所設置:而是由自己的惡習(罪)所建立的。按照一位爭世紀的西方神學家的說法,天主無時無刻都在我們身邊,但我們常離祂很遠;天主永遠在傾聽,但我們卻聽不到祂;天主在我們之內時,我們在外邊;天主在我們之內在家,不過我們在祂之內卻是陌生人。
        要記得,準備祈禱之時,我們都在與有生命的天主接觸。

2010年3月22日 星期一

接受神的邀宴


約翰福音第二章
1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親的筵席,耶穌的母親在那裏。 2 耶穌和他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席。 3 酒用盡了,耶穌的母親對他說:「他們沒有酒了。」 4 耶穌說:「母親(原文是婦人),我與你有甚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有到。」 5 他母親對用人說:「他告訴你們甚麼,你們就做甚麼。」 6 照猶太人潔淨的規矩,有六口石缸擺在那裏,每口可以盛兩三桶水。 7 耶穌對用人說:「把缸倒滿了水。」他們就倒滿了,直到缸口。 8 耶穌又說:「現在可以舀出來,送給管筵席的。」他們就送了去。 9 管筵席的嘗了那水變的酒,並不知道是哪裏來的,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管筵席的便叫新郎來, 10 對他說:「人都是先擺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擺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 11 這是耶穌所行的頭一件神蹟,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顯出他的榮耀來;他的門徒就信他了。 12 這事以後,耶穌與他的母親、弟兄,和門徒都下迦百農去,在那裏住了不多幾日。

一個多禮拜前確定要協助分享訊息,也沒有太多感覺,只呆呆地意識到這件事。
到一週前還覺得變水為酒的故事應該不陌生,但慢慢發現這十二句經文又好像有點距離。
心裏有警覺,週二晚上開始回想經文。是啊!經文包含的概念以及詮釋空間非常大,須要費工夫去整理。感謝主,那天也剛好是發現小趾骨折。晚上靜靜坐著、慢慢思索,大概是這樣一摔,反而可以集中心思,把主題想出來。
自己的思考脈絡是把變水為酒當作上層題材,底層題材是宴會,並把前後經文的關係拉大到整部聖經的架構。靈感來源是耶穌行的第一個神蹟,既是第一個,應該有其本身的特殊象徵。所以,定調主題是神與人的聚合;從創世紀到啟示錄,通通在講這件事。自己也回想起一個抽象的觀念;即聖經給人的異象是神與人聚合就是圓滿,而聖經從頭到尾談的是「從圓滿出去又回到圓滿」。
其次就從圓滿的動態過程做解釋,並且大致符合新郎迎娶新娘的過程:
第一步是神主動來到人那邊,這應合神子道成肉身(祂來了)。在人世間是婚宴,但婚宴代表的夫妻關係可從夫妻一體再回喻到神人關係,尤其是保羅在以弗所書談的(弗631-32)。第二步是神呼招人過來,要讓殘破的人歸回(請你來),這種邀約到了一個無條件的地步,就如同路加福音1511-31講的,父親知道愛子回來,可以盡釋前嫌、殺牛宰羊地慶祝,小兒子也再次得到祝福並回復原來名分。第一步與第二步也一起說明了基督信仰的一個奧祕:人在救恩的工程到底扮演什麼角色。我覺得人既是按著神的形象所造,並且是有靈的。因此,我轉而定調成「神愛是人,所以神主動來找人,人是被動的,但人在被動當中因著愛也有了主動回應」。套句弔詭的說法,人是處於被動當中的主動。
第三步是婚宴,人來到宴會接受招待。這宴會招待帶來的精神與肉身的滿足,並且是帶著安全感。所以,變水為酒的概念可以與此連同,包含滿足、安全、和源源不絕的豐富供應。
第四步是超越:因為人世間的婚宴儘管歡樂,但總是暫時的,包括地上的教會也是如此。所以,婚宴可說是神與人聚合的比擬,象徵未來每個信主名的出路;包括比現在當下更好的狀態、而且這是神創始成終的工。迦拿婚宴裏管堂與新郎的對話,無意間透露出這樣比喻:後來的比現有的更好。
最後是開始的問題與結尾的應用:問題的部分,其實是當代人的存在狀態談起;人變得越來越不像神所喜悅的樣式:疏離、壓力、苦毒、、、,使人的整合性受到很大破壞,所以現代人比古代人更須要從神那邊回復一個被肯定及整合的形象。這部份可以作為開頭,等於是從日常生活當中提出反省,並了解人為的技術、制度、作法都有極限,我們才能開始謙卑在神面前,尋求來自天國的出路。
應用方面,從日常的靈修、一對一陪讀、小組聚會、愛宴、以迄恩惠相遇,都可以扣在前述的主題當中。我們不但自己被神邀宴,也因著被神的靈充滿而有能力去邀宴其他人。讓彼此可以從中體驗與神聚合的平安喜樂;我們每個信主的人都有機會成為小耶穌。
先寫到這邊

2010年3月18日 星期四

力上加力


西19-11
9 因此,我們自從聽見的日子,也就為你們不住地禱告祈求,願你們在一切屬靈的智慧悟性上,滿心知道 神的旨意; 10 好叫你們行事為人對得起主,凡事蒙他喜悅,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漸漸地多知道 神; 11 照他榮耀的權能,得以在各樣的力上加力,好叫你們凡事歡歡喜喜地忍耐寬容;
不知道這算不算見證,學期初上網查課表,教務處和進修部默契十足,這學期每一班地點都在二樓,哇!真是苦盡甘來。以往都是六、七樓以上,而且學生大排長龍搭電梯。
不料大前天晚上竟在自家踢到椅子,雖然很痛也不管他,以前也都這樣,兩天就好了。但前天上課才感到越發嚴重了,只好去看診,哇!左腳小趾骨折,三個月才能全好。而且不能久站、不能走太遠的路。@#*&、、、
醫生繼續諄諄教誨、、、、
請儘量坐著上課,什麼?我都是站著、走著上課。還有,這週日要上講台。還有,恩惠相遇的廚房工作快開始了。什麼?最好不開手排車!得改騎機車,那小墨綠怎麼辦?誰開?
生活變那麼多?
昨天晚上繼續上課,學生依舊排隊搭電梯,我和部分學生一起走樓梯,雖然是二樓,現在覺得從研究室走到教室依然是一段路。不過,突然想到上帝可能事先知道我會出事情,所以在我無法了解的全盤因果當中,為自己安排了適合的教室,工作舒服一點,使自己的軟弱不致承擔不起。牧師看到之後說這是屬靈征戰。原因到底如何?沒人知道。但體驗當中得到的安心卻是真實而無法抹滅。感謝主,讓我們「凡事歡歡喜喜地忍耐寬容」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永恆指望


391-7
39:1 我曾說:我要謹慎我的言行,免得我舌頭犯罪;惡人在我面前的時候,我要用嚼環勒住我的口。39:2 我默然無聲,連好話也不出口;我的愁苦就發動了,39:3 我的心在我裏面發熱。我默想的時候,火就燒起,我便用舌頭說話。39:4 耶和華啊,求你叫我曉得我身之終!我的壽數幾何?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長!39:5 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我一生的年數,在你面前如同無有。各人最穩妥的時候,真是全然虛幻。(細拉)39:6 世人行動實係幻影。他們忙亂,真是枉然;積蓄財寶,不知將來有誰收取。39:7 主啊,如今我等甚麼呢?我的指望在乎你!
這篇詩是大衛在環境惡劣、仇敵環伺中所寫,但他始終把主的位置放在內心中央。第一節到第五節很生動;他知道自己不能動氣,因為動氣的結果就是不當的外在行動,包括口舌。但是他想默然又很困難,因為心火炙烈而難受。忍耐不住就可能做出不當的行動,乃至悔恨。真是苦阿!用我們本地的語句形容,叫「石磨心」。
對於掌有權柄是很好映照,不論丈夫、尊長、族長、國王、將軍、主管、董事長,乃至教會的大小權柄,統統包含在內。
從古至今,也不論中西,大家對於某些高度成功的權柄都寄以特殊眼光,包括特殊的崇敬乃至崇拜。因此,有位西方社會學家稱呼這得有特殊崇拜地位的權柄叫做chrisma,中文意譯指有神奇領袖魅力。他的力量超過國王的暴力,也超過現代國家的法律制度。但是這樣的人竟會存在於古代以及現代社會。
大衛在某個程度,對當時不少以色列人具有神奇魅力,所以也有人不只視他作國王、將軍,而是先知。但不論他對人群帶領的魅力如何,畢竟仍然是「人」,人還是有其能力的極限。這個事實導致出前面詩篇談到的內心交戰狀態。
因此,不論這個權柄的能力有多強,若沒有尋求神同在,能力愈強可能愈危險,不論是家庭、學校、教會、公司乃至國家。看看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德國),其實希特勒能力很強,他利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不用金本位的國際貨幣制度進行貿易,使德國在負債累累的困境(包括戰債)且通貨膨脹中一步步爬起來,使德國很快成為歐洲第一強國。他自己在德國成為「似神」一般的地位,但這也是德國走向毀滅的開端;當希特勒的能力達於極限,也出現前面詩篇談的心境,結果是一連串不當的決策出爐,最後害人害己。
我個人感覺尋求神從表面看很像內縮,實際上卻帶來開闊的精神狀態,可以讓自己走出「宅境」,乃至智慧開出,看到自己原來的內心交戰可能是一場誤會或不必要的想法。

2010年3月14日 星期日

坦然無懼


希伯來書414-16
4:14 我們既然有一位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就是 神的兒子耶穌,便當持定所承認的道。4:15 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4:16 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

讀過舊約的人一定聽過摩西引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紅海、往迦南地的故事。其中一個故事談到以色列人遵從 神的指示離開埃及,前往上帝應許之地。雖然路途上盡是曠野(沙漠),但上帝為他們負責,從天降下碼那作為以色列人的糧食,也命摩西以仗擊磐而得水活命。
到了新約時代,耶穌曾經遇到大量群眾跟隨卻沒有飯吃的窘境,但耶穌從一個小孩手中接過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祝謝天父之後,就施行神蹟奇事,變做更多的餅和魚,讓五千人吃飽而有餘。
這種場景也許角色換人,但類似事實卻不斷上演。不知道各位看過這本書:「疾風烈火」?作者是紐約布魯克林會幕教會牧師Jim Cymbala ,他25年前剛來到這間教會時只有20個會友,其中多是酗酒、遊民、妓女、吸毒的中下階層市民,破落的教堂,連司琴只會彈一條歌。但是Jim Cymbala沒有放棄,他大力為這間教會禱告,目前這教會已有6000名會友,把許多心靈沈睡的人復興起來。我看到的第一個相關的故事是他面臨上任後首次要繳教會的房屋貸款,但銀行存款僅僅160元,房屋貸款卻要232元,其他像牧師薪水、水電費就更不用說了,會友的奉獻是少的可憐。可是他把自己的狀況向神說話,神就把萬事皆互相效力的真理再次教導給他;有人默默把兩張50元鈔票放在教會的郵局信箱裡,神就幫他渡過第一個危機,使教堂免於被銀行查扣。
從這想到教會昨天做恩惠相遇的演練,發現不少同工帶著焦慮和煩躁。
不論如何,在交託與祈禱當中,我們與神愈加接近,後面越有豐盛的果實。我自己生長的年代剛好是台灣經濟剛要起步,沒有餓到也沒有太多可玩樂的。因此對恩惠相遇的介紹影片比較不習慣,第一印象是太粉味太做作,後來看過前鎮樂河、台南靈糧堂之後,覺得可以把彼等經驗輕輕放下,我們教會做得自然就好。想到小組當中的宴席與聚會也是另種恩惠相遇,從這角度看,大家其實都是有經驗的。
韓國的作法比較強烈,台灣可以師其精神,卻帶有自己民族的特色,一樣能接受聖靈的引領。我個人喜歡比氣長而少氣盛,來人少都沒關係,若能把每個願意留下來的都當作長期栽培對象,即使教會再窮再少人,一樣可以把恩惠帶給不少失喪靈魂,教會一樣可以茁壯。昨天感覺少了點東西,雖然大家學會彼此打氣的方式,但仍需要各組帶頭的人為成員實質指導與肯定,否則我們形式上跟直銷業沒什麼差別了。
到昨天也才正式知道LalaCedric分別是桌長與副桌長,兩位不用擔心,有需要的話,週五聚會前早點到我家談一談,我們一起分享如何四兩撥千斤。一切交托給神就好。
上週我和另一位執事確定由她當桌長而我帶料理組,看到名單之後心裡涼半截,一直擔心這團隊到底能不能承擔起來。之後招集討論,發現這年長媽媽團隊是有熱誠的,也有一定的技術,只是欠缺整合。我半溫半熱又沒什麼大技術就剛好陪他們一起設想,一起激發想像。過程當中也發現大家面對不可知的情形會擔心,但話匣子一打開,雖然常常離題,不過場子熱了,技術性或規劃性的議題也慢慢沈澱出來,感謝主,週六算是讓眾人有東西吃,應該沒有吃了生病。建議LalaCedric在三月底前先跟會友身分的桌員輕鬆聊一聊,也是一起設想、一起激發想像,一起禱告,我相信聖靈就做工。

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馨香之氣


林後214-17
2:14 感謝 神!常率領我們在基督裏誇勝,並藉著我們在各處顯揚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2:15 因為我們在 神面前,無論在得救的人身上或滅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氣。2:16 在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氣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氣叫他活。這事誰能當得起呢?2:17 我們不像那許多人,為利混亂 神的道;乃是由於誠實,由於 神,在 神面前憑著基督講道。
不同的人面對基督的氣息,產生不同的效果。今天豐盛人生舉的例子很好玩;把不同場合的空氣收集再讓實驗組的人呼吸,竟有戲劇性效果。其實,把這樣的意義放在另種狀況也很像,包括教會的屬靈空氣。這屬靈空氣不單是神的臨在,也有人的意念在其中;如果人把世俗的心意進去,那神原本給的禮物就打折扣。我們常常在教會禱告用到「同心合意」一詞,主要的目的也是希望達到聖徒相通的果效。
我記得自己早期在教會當中,如果傳道人和部分會友發生事件,當週講道的能量就明顯變化。可以清楚感受到台上證詞帶有怒氣,而台下聽者則帶有批判的心。那是一種非常奇怪而詭譎的氣氛,我曾難過到藉故帶R1去一樓。這樣的狀況下,沒聽可能比有聽還好一些。
時時開啟心門,讓基督的馨香之氣進入是非常必要的。我沒辦法完全清楚形容馨香之氣是怎樣,但先存條件至少包含了對聖經真理的領受、對基督傾心祈禱的意識、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覺醒。教會中這樣的人越多,屬靈的香氣就越濃,教會從神那邊得的禮物也越多。

2010年3月7日 星期日

回來了








各位好,休養太久,筆都生鏽了。


頭腦慢慢來,先弄個聖地介紹:
他泊山---
耶穌顯容大殿
耶穌帶著彼得、雅各伯和約翰上山,在三位門徒面前變了容貌,衣服潔白發光(太十七1~8;可九2~8;路九28~36)。大多數學者沿用第四世紀教會內的傳統,說此山正是他泊山。
這根據是由詩篇第八十九首而來的,第11-12節:「天屬你,地也屬你;世界和其中所充滿的都為你所建立。 南北為你所創造;他泊和黑門都因你的名歡呼。」故此不是他泊,就是黑門。另外再以地理位置與福音前後文敘述對照,學者因而推論應為他泊山。
天主教方濟會在1921到1924年之間,在他泊山頂上建築了耶穌顯容大殿,這是方濟會士 A. Barluzzi――著名的建築設計師,按照敘利亞和羅馬形式,在聖地所建造的第一個作品。
其中禮儀空間的設計十分別緻:每年夏至傍晚,夕陽會從大殿正門口射入聖殿,使祭台金碧輝煌、閃閃發光,恍如耶穌再顯聖容!這令我們想起,在先知書上的記載:「君王─名為萬軍之耶和華的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尼布甲尼撒來的勢派必像他泊在眾山之中,像迦密在海邊一樣。」(耶四十六18)。






復活

復活節來了,昨天學校教職員團契有一場應景的活動,並且邀請一位老師講他信主的歷程。 他特別提到復活是身體復活,重新有個完全不同的身體。 我坐在底下,一方面恭喜這位老師從高中之後,年紀輕輕就有興趣接觸信仰。另一方面也感到一點疑惑;復活到底是什麼? 我們的身體在自己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