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馬太福音22張與約伯記第9章的心得

        馬太福音很大的篇幅在談天國的意義,第一個意義講國王為兒子娶親召人來宴席。第二個意義是神權與王權。第三個意義是人的親屬關係在死之後還存在嗎?第四個是談以天國的角度來講,最大誡命是什麼?這一切的答案在第41-46節;只有主才能給予方向及答案,而且是每走一步就可能一個答案,一步一答案,它就構成個人生命歷程的意義脈絡。

第一個比喻當中,國王召人來宴席(有歡樂、飽足、良好關係的意義),竟然有人不來。即使來了,還有人沒穿好該穿的禮服,所以最後被趕出去。用字面的意思來看,耶穌向世人提示進天國之道,但可能多數都不來,即使來了也可能是徒有虛名的基督徒。第一個意義以我來說,會想到為什麼主耶穌已經說話邀請,多數人為什麼看到好東西卻不願意接受?或者接受了,仍三心二意?

第二個意義當中,可以看到法利賽人重視王權,可能比神權還高,才會想出這個兩難的論題。

第三個意義當中,可以看到撒都該人很像是無神論者,或物質主義者,不願承認第四空間的世界。但如此一來,生命的本質就是走向虛無,眼前做的一切的事情都無意義,都是虛空。

第四個意義其實也談天國到底在哪裡?也就是在我們跟上帝的關係,而且是用如何的心態來經營這個關係。

        說穿了,這四個意義都在談一件事:我們到底要不要和上帝建立真實的關係。而且我們可能要問:為什麼多數人不願意和上帝建立關係?即使是基督徒,不少人還三心二意?他們是傻瓜?無知?好像未必,裡面聰明人多得很,處事非常精明。那麼問題到底在哪?

這個答案,也許可以想到伊甸園那兩棵樹:

        上帝警告亞當夏娃不可吃是非善惡樹上的果子,但上帝給予亞當夏娃的自主決定的意志(人成為主體),這是經文表面上的推論。是非善惡樹:是只純從一己出發,它缺了與神的共融關係。這個字面解釋容易造成兩面完全切分的印象,不是選A就是選B,但基督信仰似乎還有別的。

        經文多處都說上帝掌權,那麼不就跟人的自主意志矛盾嗎?約伯似乎在回答這個問題,答案似乎是要超越【上帝主權/人的自主】之間的矛盾。它的解答在於理性之外還有神與人的感性和關係:我只是個凡人:缺點、軟弱數不清,我不敢說自己的想法、決定和行動是不是一定合神心意,但我就是要常常禱告,而且追隨耶穌的說明:父在我裡面、我在父裡面、你們在我裡面。生命樹:對我來說是一種融合的關係。我好像完全放棄自己主權於神,但我還是每天在自主意識當中思考、做決定、生活實踐。

這從約伯記第9章可以看到一角:

        我早期念約伯記,心裡知道它很重要,要引導人深刻地體會命運與自主意志的拉扯與關係,但覺得它真如王大媽的裹腳布又臭又長。常常只看前兩章以及40-42章,反正知道答案就好。但實際上,我根本沒耐性,只能體會一點形式上的文字。後來看到一位修道人Thomas Merton的故事,他生命的重要轉折之一就是來自約伯記。簡要說一下:他自己覺得有這樣的呼召,想去修道院,並且手續都辦好,長上都准了。但是有一天他閱讀約伯記,讀著讀著………,讀到第9章,並且看到第17章這幾段話:

9:11 祂從我旁邊經過、我卻不看見.他在我面前行走、我倒不知覺。

9:12 祂奪取、誰能阻擋、誰敢問他、你作甚麼。

9:13  神必不收回他的怒氣.扶助拉哈伯的、屈身在他以下。

9:14 既是這樣、我怎敢回答他、怎敢選擇言語與祂辯論呢。

9:15 我雖有義、也不回答他.只要向那審判我的懇求。

9:16 我若呼籲、他應允我、我仍不信他真聽我的聲音。

9:17 祂用暴風折斷我、無故的加增我的損傷。

9:18 我就是喘一口氣、他都不容、倒使我滿心苦惱。

………………

        他感覺神好像在質問他,你到底是什麼動機要來修道院?動機是純正的嗎?Merton根本不敢回答。這樣的質問就一直磨著他內心,好像不斷被打臉。所以,他感覺上帝像暴風折斷自己、無故的加增自己的損傷,即使喘一口氣,上帝都不容,倒使他滿心苦惱。最後他不得不承認,其實自己根本沒有呼召,只是想逃避世上俗務責任,藉由修道院的名份,去玩賞自己想做的。經過一陣療傷之後,Merton因一個機緣到紐約參與社會慈善事工,大概做得還不錯,主事者邀請他長期服事,猶豫之際,約伯記第11章第11節說的情境不請自來,他內心深處有呼喚升上來,要他為這世界深刻祈禱、要他與神建立深刻的關係。所以,他又靦腆地去修道院退省幾天,然後確證就安然入門了。

        前面討論到是非善惡樹/生命樹,其實另一面來看,是【自我主權/全人交付】的論辯,這個論辯如果認真起來,可以檢視自己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我做這件事的動機到底怎麼來的?對一個人來講,最怕的是遇到不確定變數,因為不確定可能演變為風險,這就是9:17講的【無故】。一般人會想盡辦法用盡自己的智慧聰明去處理不確定、風險,希望能置於可控制、可分析、可檢視、可預測的掌握中。所以,我們發明了保險制度,來處理這個問題。這意義也反映在學習,所以家長與學子最希望考上的志願一定是穩賺錢、收入多、地位高(簡稱:錢多高),而且是當下看得到的。如果沒達到可控制的程度,就有壓力、擔憂、不安。但達到可控制的程度,人往往又變得驕傲、自大、視他人為無物。人就在這當中飄盪、浮沉,【是非善惡樹】的特色就是如此。可是捫心自問,我們真能掌握所有變數嗎?太難講了!那麼往前走的信心怎麼得到?基督信仰說,要把自己交出來,交出來反而走向存在的滿全;上帝說,你把自己真誠的交託出來,我才能真正幫助你。上帝會在不知不覺當中,走到自己旁邊,然後我這有限、軟弱、無助、有罪的凡人好像看到一個亮光,心裡明白過來,然後知道信心原來長這個樣子。所以強調自我主權者,就很難體會「祂從我旁邊經過、我卻不看見.他在我面前行走、我倒不知覺。」

        這個世界教導人的重大規律是:活著存在比一切還重要,一切威脅到活著存在的都要挪走。所以為什麼多數人不接受國王的邀宴?很簡單,因為那個王國在另一個空間維度,摸不著看不見,還跟著一堆戒命,那不是我能掌控的國度,而且我為什麼要乖乖聽從那一堆誡命?第二、王權為什麼比神權重要?因為前者直接掌握了我的生死,天國等老了再說。第三、無神論或物質主義,在今天不正在主宰這個世界?後現代主義開始,各宗教往往成了被支解為神話故事的對象。第四、在這關係不斷被解離的時代,多數人懷疑【關係】真的可以做到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嗎?.......當人在前述的論辯當中,不自覺且不斷用【是非善惡樹】的角度,以自我主權的意識去處理問題。但請問我們的心有沒有沉澱下來?我們真有所謂的【喜樂】嗎?說不定,我們常遇到【無故】,而苦惱不止。

        實際上,連外道都看到這層,就說【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那基督信仰呢?我曾經提過一次教學實踐研究案,結果沒錄取。到現在想一想,我覺得沒錄取是應該的;若有錄取,對自己其實不好。原因是我沒有好好研究學生需要什麼?我是從一己角度出發,包含業績的考慮、教師端的考慮,案子還沒送出就自認掌握幾個重要變數,然後弄出一個自認完善的控制、分析與預測。最重要的是我沒有好好在上帝面前釐清動機,甚至裡面包含一些恐懼、不安。恐懼、不安的來源是怕研究業績沒做好,影響評鑑。那個當下,我心中的王權/神權是怎麼衡量的,這是要反思的。那個當下,我可能勉強赴宴,但可能穿件破爛衣服在席間。更不用說:盡心、盡性、盡意、盡力...

        也不用難過,如果我們有機會到北國雪地,會看到野外的落葉林都是枯木,看起來槁木死灰。或者台灣很多高山有成群的枯木林(鐵杉、圓柏),可能是【無故】而來的雷電造成。但如果我們再仔細看看這些枯木,看久了其實會感覺有股生命的氣息好似藏在裡面,而且在跟你說話。春天到了,落葉林就會重新長芽,枯木林會有新的鐵杉、圓柏長出來。所以當一個人用盡氣力、才智,轉了多少個彎、爬過多少個起伏,枉費力氣,無力往前。此時會逐漸反思,但很奇妙的是上帝會顧念我們與祂的關係,會利用我們意想不到的契機,讓自己心裡的眼睛看到【祂從我旁邊經過、我卻不看見.他在我面前行走、我倒不知覺。】。生命的氣息就在槁木死灰當中絲絲萌發。明白之後,我會老老實實地做好該做的事,然後會看到所謂【無故】有祂的意思,然後才知道原來過去繞的圈、曲的折,都沒枉然;沒有這些考驗,自我主權的尖角、銳氣、驕傲、狂妄、恐懼、不安...是磨不掉的,但這卻是走到生命樹的一條直路。

 *有興趣的話,最好到台灣的高山,看看枯木群。如果不方便,也歡迎看看蘇東坡的枯木怪石圖。

復活

復活節來了,昨天學校教職員團契有一場應景的活動,並且邀請一位老師講他信主的歷程。 他特別提到復活是身體復活,重新有個完全不同的身體。 我坐在底下,一方面恭喜這位老師從高中之後,年紀輕輕就有興趣接觸信仰。另一方面也感到一點疑惑;復活到底是什麼? 我們的身體在自己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