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7日 星期日

讀聖經

教會最近推動讀經,舊約每天十章,新約每天三章。
大家加油!
分享一點經驗
歡迎指教
除了讀經之外,另一個重要的方式是解釋經文,它是不講進度的,但重視了解。
一般還是得買本註釋書,我自己沒有特別哪一家,大體就是校園、天道等幾家。
以前我也買馬有藻的新約及舊約概論,也可以鳥瞰聖經各書卷。
最後推薦買本聖經辭典,這是以概念為中心的寫法,彙整聖經各書卷在這概念的關係。
如果能夠這樣逐步讀經,半年就可以看到一定的效果。
當讀經與釋經能維持一年以上,會打下不錯的基礎。
以後配合靈修祈禱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反省,經文中的概念就不再是符號而是心靈意識的一部分了。
之後可以看看別人靈修的成果,甚至專談靈修的書,包括古代教父的教導,可以再進一步走到與神的默契,並明白先賢如何詮釋聖經背後強調的精神。比如捨己、無我。
並且我們可以按照自己被神帶領的經驗,強調聖經某個層面的精神,作為鍛鍊自己的目標。世上的價值就越來越不能隨便影響自己意識,我們也就越來越是自由人的樣式。

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迦南婦人

馬太福音15

21耶穌離開那裡,退到泰爾、西頓的境內去。

22有一個迦南婦人,從那地方出來,喊著說:「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我女兒被鬼附得甚苦。」

23耶穌卻一言不答。門徒進前來,求他說:「這婦人在我們後頭喊叫,請打發她走吧。」

24耶穌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

25那婦人來拜他,說:「主啊,幫助我!」

26他回答說:「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

27婦人說:「主啊,不錯;但是狗也吃牠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

28耶穌說:「婦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了吧。」從那時候,她女兒就好了。

信主前幾年對這段經文幾乎沒印象,偶而看到也匆匆走過,告訴自己:「以後再找時間弄懂。」結果是一路不懂,最近看了一位修道人的詮釋,恍然大悟!分享如下:

泰爾、西頓是非猶太人的地區,住的的迦南人或猶太與迦南的混血兒。一般基督徒都知道當時的猶太人鄙視這裡的人,覺得他們汙穢、罪惡,連過境都不願意。解經的時候會以此背景為根據,再解釋耶穌面對迦南婦人的態度。亦即他們本來就是罪惡、不值救贖的一群。最後是因婦人苦苦哀求,就當做自己是條狗,撿拾猶太人吃剩的餅渣(一點點救贖)也好。然後耶穌就例外開恩賞給她。

不過我們如果仔細看看,耶穌若真的嫌惡那婦人,師徒們就不應該過境此地。因此,耶穌的心和表面的態度應該有別。也就是耶穌做了奧祕的安排,讓這段互動有了新意。

迦南婦人一開始就承認耶穌是主,必且求祂開恩。但耶穌竟然冷漠不語,和耶穌先前開恩給百夫長或其他猶太人的態度差很多。不過我們從23節可以看到婦人是不斷在後追趕、呼喊,弄到門徒都受不了,換做門徒幫她求情。

然後耶穌才開了口,可是回應的話比不語更絕情,意思是自己的救贖只給以色列家迷失的羊。也就是說這婦人光是身分就不合格,其他都不用說了。

可是這婦人竟不放棄,她知道自己是被猶太人鄙視,也知道可能會冒犯耶穌,但仍然向耶穌說:「主阿!幫助我。」,這已經到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意志。

唉!耶穌竟然鐵石心腸說這麼難聽的話,還把婦人當做一條狗,還說給兒女吃的餅不方便給狗吃。可是婦人寧願當主人的狗也要吃到一點渣子;有渣子也好!

算一算,耶穌總共回絕了四次,一次比一次嚴厲,而且婦人也越來越放低身段,甚至接受羞辱性的比喻,但對耶穌是主的信心不變。

最後耶穌盛讚她的信心,完全的順服當中,渣子成了美好的饗宴。

神每天看著我們行住坐臥,每個心思都逃不過祂的眼目。我們向祂禱告,卻常不見傾聽。但我們是否想過,自己的心態有無勝過迦南婦人?因為我們都很熟悉聖經講的道理:自己本是不配!但祈求的時候有沒有變成指揮上帝,不如意就遠離祂?我們有沒有這樣一次又一次,把心越發俯伏在祂面前?把「不配」的意思由衷發出?或只是行禮如儀,做個儀式就算了?乃至我們有沒有在每一個事件完成後,回想神是如何透過一次次的回絕來激發自己的信心?

如果這個鍛鍊可以接受,那不只是開恩,重要的是我們更加邁向理想人格。

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輔導知能研習的感想

學期初看到11/18的輔導知能研習是「與多元性別學生的相處」
這主題有意思
應該去聽聽
今天到場才知道是本學期報名最踴躍的(五十人)
我從與會聽眾的發言、發問,直覺感受不少老師關注此一議題,並且每一位到場聽眾都舉手表示遇過同志學生、或輔導同志學生。但是困擾於不知如何輔導他們,或自己也不知道應該抱持什麼立場。所以發言者大多比較嚴肅,甚至可以感受到一點無助。現場也有幾位基督徒朋友,其中有一位很想用道理做點辯駁,但可能領域不同,講得不順。講者已經出櫃,履歷如下
http://webbuilder.scu.edu.tw/builder/teacher_resume.php?web=182&pid=4601&teacher=1348
整場幾乎都是聽眾提問,他做回覆,偶有當場即時對話。
我做了點筆記
問:同志是先天或後天
答:為何不問異性戀是先天或後天?其實性別觀念是後天人類社會建構出來的。1879年一位學者研究變態心理時,提出同性戀一詞,目的是為糾正同性戀。二十世紀才有異性戀一詞。因此19世紀才有同性戀概念,事後再去問其dna有無問題,這是套套邏輯(用結果解釋原因,又以原因再回頭解釋結果,這樣的循環解釋就沒有解釋力)。我們沒有依吃不吃肉去區分他是什麼人,為何竟以性別去區分。
情慾研究領域中,有人指出情慾具有流動性,未必永遠或天生就以某單一性別為愛戀對象,性別對象是可變的,或多元的。伸言之,一對一的「關係」愛戀關係應如何看待?真是我們以為的當然唯一ok者?或這一對一的關係是後天被界定的?或人有無可能本來就是多元伴侶取向?其實是否要進入一對一的的關係,應來自個人的自由意願。
依人類學研究,一些原初部落是有多元伴侶的現象,一對一是目前社會認為合宜的,亦即現在可能多數人不能接受多元伴侶。但我們想想過去一百年前,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也是當然的,而現在呢?
問:學生遇到不知如何認定自己是不是同性戀
答:同志過去很難界定自己,也很想知道自己是誰。但這不是最重要的。重點是去釐清自 己的情緒、感受、抓出情愫;我是基於流行?或基於環境關係才有這樣的感受嗎?
問:同性戀在台灣的人口比例如何?
答:有人推估是5-10%,但也有人認為不少同性戀不敢表白自己的性別取向,因此應該更多。不過提出百分比的背後動機需要思考,基於這5-10%是搗亂份子?或有壓迫心態?這都需要檢討。
問:同性戀遇到的困擾
答:1.身分能否講出。 2.喜愛的某一人,但不知對方能否接受。異性戀有許多交往範本,但同性戀卻很少,使得同性戀者的交往互動比較困難。
問:應否勸同性戀再思考,或感覺他不對而去勸回來?
答:勸回來不是最好價值,19世紀末才創造出「性別」概念,當時認為同性戀是變態,但現在發現是社會建構出來的,是那建構認為同性戀偏差。
問:遇到移情怎麼辦?(學生向老師諮商,結果愛上老師)
答:需要幫助學生從求助的原因釐清做起,不行的話就轉介。
問:若發現同學有同性戀傾向,應否告知其家長?
答:除非涉及生命保護問題,否則無必要告知家長。
問:變性慾算是同性戀?
答:跨性別者目前與同性戀都列入同志當中,像我的助理是身體男性,但自認是女性,必且愛戀對象是女性。各種不同的性別傾向者都屬於社會中的少數性別族群,與我們是同一陣線。
-------------------------------------------------------------------------------------------------
我抱持著聽聽看的心情,講者的說法並沒有特別新的東西。但是從他柔和卻堅定的語氣,知道他的經驗應該很老道了。當天回家後,想到學校剛成立一個新的牧靈單位,可以跟他們建議,下學期好好辦一系列的工作坊、研討會,幫助老師知道該怎麼辦,包括基督徒老師知道要如何向學生傳遞生命的盼望。
至於講者的意見,要釐清不難,僅提供一點意見,也期待大家指教。
1. 性別概念是否社會建構?這是表面經驗的觀察。它的思想基礎來自社會構成的路線,近代重要的祖宗就是馬克思。但這個想法的問題是忽略了人是社會裡的主體,看似建構決定了人的想法,實際上是人背後有一套普遍性的價值。如果按照講者的說法,人不過是建構的螺絲釘,不是自由意志的主體,那麼講者站在這裡的說法也是建構決定的,要聽從嗎?
2. 絕大多數的多元性別者是假性,是因為所處環境(如監獄)或成長階段身心調整的過程(成年後就會固定為異性戀),或者跟流行而有錯誤的意識。這些都可以慢慢釐清,最後發現自己該走的道路。有很少數是無法判明的,但我們也都遇到各種無法完全判明的症候(如失憶、頭痛、憂鬱、過動、、、),但走出埃及等單位願意幫助這些人。
3. 一對一的男女二元性別關係,不是近代人發明的,比方在中國的古籍(記得是尚書)當中早就說「男女媾精,萬物生化」。聖經也在創世紀裡肯定了男女二元的人是有別萬物的高貴受造者。流動性別的觀點會把人與人的關係混亂掉,只剩下以性關係有無而已,這點和「人與萬物有別」的先天概念不同。因為我們自認與萬物有別,所以我們有尊敬之心、捨己之心、無私之心、愛護之心,這些先天的傾向構築出倫理關係,絕非只以情慾導引我們的心。像台中市副市長之子與補習班老師的戀愛,之所以讓人不易接受,主要還是當事人沒有體會到前面的幾種心。為何體會不到?這和輿論媒體以及政府政策有很大關係。國外雖然有很多多元性別的立法與例子,但真的因此就進入美好境地嗎?實際情形剛好顛倒。我們能不悔罪嗎?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1960年代後期的回顧1

前陣子談賈柏斯,從他年輕歲月發現那是個革命的年代,讓自己也陷入一種復古的意識。
1968這個數字在十多年前看到過,是一本叫「當代」的雜誌,聽說最近復刊,但風格是否依舊?沒有去了解。裡面提到很多歐美國家都發生了學生的社會運動、越戰方酣、蘇聯又揮軍進入捷克。我那時才念幼稚園而已。
如果就戰爭的部分,越戰其實是屬於後現代的,它跟前兩次世界大戰以及19世紀的情況很不一樣。兩次世界大戰其實是摧毀了近代歐洲的理性的樂觀主義,也就是說人類可以按著理性的發展,社會越將達於理想的境界。但是兩次世界大戰,讓歐美國家的人看到理性的發展未必是更理想的心態以及社會,反倒出現非理性的行為(像希特勒),國家民族的發展常常建築在其他國家民族的痛苦上(殖民地)。即使在社會裡,貧富差距造成階級對立,許多人從農村離開土地,在工廠像螺絲釘一樣遭到驅使,景氣下滑就遭解雇,過著沒有盼望的日子。很多思想家開始對人產生悲觀的看法,不知人的意義在哪裡。
這些問題並沒有因為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就解決,後面的越戰帶來了更深的反省。舉個例子,在1968年之前,美國國內對越戰大體是支持的,可是後來許多媒體前往越南採訪,特別是1968年剛好遇到越共發動春季攻勢,整個南越不但北方正面遇到北越進攻,南方內部也遇到游擊隊襲擊,大約有一百多個戰鬥區域。媒體記者自己不但在槍林彈雨裡,也同時把這些血淋淋的鏡頭傳回美國,造成國內極度的震撼。雖然北越的攻勢被遏止,但美國軍隊灰頭土臉,美國民眾也遭到驚嚇。舉兩個有名的畫面,第一個是美國大使館,這個建築代表美國在國土之外的領地,是美國國力的象徵,但春季攻勢一度遭越共游擊隊攻陷,美國人意識她的國力也可能被武器低劣的敵人羞辱。第二個畫面是衝突結束後,一個越共被俘虜,旁邊是南越政府安全人員,安全人員毫不考慮半秒內就朝頭槍斃下去,美國人同時見識到戰爭的冷血。
越南戰爭的兩方目的都不同,北越的旗號是民族主義,並且加上社會主義,背後有蘇聯及中國支持。而南越沒有什麼旗號,只是藉著美國的力量維持不被赤化,美國本身則是資本主義和反共的柱子。但從1968年之後,美國二次大戰後出生的年輕人開始質疑越戰,越來越多人覺得他們介入越南是殖民的象徵,破壞越南人的民族自決。並且美國年輕人也質疑資本主義的合理性。又從媒體看到那些血腥的畫面,所以反戰風潮一路燒起來,各大學學生流行集體焚燒徵兵卡,集體遊行示威,民歌手鲍伯迪倫就是靠反戰起家的。
這一連串的社會衝突,迫使美國最後不得不分批從越南撤軍。當然,美軍一撤光,南越很快就結束了;北越完成了社會主義的民族統一大業。只是對美國人而言,他們到現在都很不喜歡提到越戰,其中一個重大的論爭是他們到底為何而戰?然後為何會一敗塗地?好萊塢拍了很多越戰電影,不過多數是自慰用的,就像席維斯史特龍般打不死,機槍一掃越共隨風而倒。另一方面,那些反戰的年輕嬉皮呢?除了吸毒、濫交之外呢?是的,他們的反戰勝利了,但有無真正解決對「人」的理解呢?似乎也沒有。這些嬉皮大學畢業後,很多去了加州矽谷,有的去了紐約華爾街,還有一位當了美國總統,他叫柯林頓。弄半天,最後嬉皮還是理好頭、剪去亂髮,穿上了西裝或時尚衣領,變成了科技新貴或金融天才,反而走在世界資本主義的最前端。
矽谷不用說了,我們熟悉的電腦名詞都來自那裏,驅使全世界的人不得不掏出鈔票。而華爾街的金童呢?他們藉由高超的物理學以及數學底子,設計出複雜無比的結構式金融商品,把不動產、股市都炒高了,後果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
你會感覺這好像一場遊戲,由許多玩KUSO的戰後新生代擔綱,沒有理性主義的理想,沒有辦法承載傳統,他們要往前跑,可是不按照祖先的軌道。身分可以不斷更換,人的意義也跟在後面不斷更換。這如同一個劇場,演員都罩著面具,面具一換,身段腔調也都變了。說來好笑,明知吸毒不好,為什麼還想吸毒呢?就有人以為吸下去會進入如同涅槃般的境界,忘卻一切苦悶,可是醒過來又要面對現實!就再吸吧。看到此,不免感覺賈柏斯似乎也是典型之一。
台灣呢?吸毒的越來越多,明星帶頭逃避兵役,性關係越趨複雜,流行變裝、變性,有點當年美國的翻版,卻又有點特別,這以後再慢慢說。但必須說,台灣需要再反省「人」是什麼,生命意義不說清楚,仍將淪為劇場的面具遊戲。

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狐狸、飛鳥、人子

馬太福音8:

19有一個文士來,對他說:「夫子,你無論往那裡去,我要跟從你。」

20耶穌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

最近看本小冊子,開場白提到馬太福音8:20的話。以前剛看到這句經文,會以一般人的角度解釋,覺得耶穌很可憐,來到人間連安眠的地方也沒有。腦海還映出一個情景:一位老太婆聽講道,聽到這個地方就不自主地說耶穌真是太可憐了,輸給狐狸也輸給小鳥。搞不好有人會認為門徒太麻木了,怎麼任令師父餐風露宿?

昨晚和Anne聊聊,談到人類要能平衡成長,基本的心理條件要有安全感,而且它來自無私的愛。安全感不足的人會下意識有壓力,並自動找別的東西填補。如果不好好處理,就會出現光怪陸離的事情。像是美國名導Woody Allen的糟糕事蹟,她的現任妻子就是安全感不足下作了離譜的選擇。但現在殘破家庭或離婚、不婚者一堆,要怎樣才能處理好安全感?用人的方法確實很難,國內有團體提出「多元家庭」的伴侶關係,只是把問題弄得更複雜,如同Woody Allen及其過往同居人的案例。除了回歸正常家庭,另個重要的基礎工程就是透過心靈重建,而心靈重建乃靠基督無私的愛。條件也很簡單,只要心向祂敞開而已。

當我們的安全感滿足之後,基本的生命信心才有,也就是潛意識當中有繼續活下去的動能,路上有困難也不怕。接下來才可能去體驗「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亦即耶穌對於已經安全感滿足的人提出更高的挑戰:自願放下安全感,憑信心與神同行在不可知的道路。耶穌自己作了最清楚的示範,到祂被賣前夕,在直流冷汗的當下,祂祈禱求天父移去那杯,但仍求按天父的意思而不要按自己的意思。一個禮拜前曾翻到約翰福音3:30,施洗約翰曾說祂必興旺、我必衰微。現在慢慢明白了,他提到的是一種割捨老我的過程,當我們可以接受神的邀約,一點一點放下老我(安全感轉換)去追隨祂,反而可以得到生命的自由,是耶穌所講的重生內涵之一。相同的,有位曾想追隨耶穌的年輕人之所以退下,就是因為他把安全感執著於財富之上而不是耶穌,就難以接受耶穌信心跳躍的挑戰。要當一個真正自由的人,終究要面對這個關卡,還好有耶穌同在,有擔保也不寂寞。也因為這樣的理解,越來越佩服「萬軍」。

最近一個多月常常在想「人格尊嚴」這個詞,也找同仁一起寫個研究計畫,希望能把內涵弄清楚一點,以後再回頭處理「性別平等」的概念、「家」的概念。過去的法律見解都把人格尊嚴當做靜態的、被動的或生物的概念,但當自己想到「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就真切明白「人格尊嚴」可以有積極的意義,神要我們作個無所懼於天地之間的自由人,國家法律的目標若植基於此,真的不用擔心未來會怎樣。

Woody Allen的糟糕事蹟

http://www.ce.cn/xwzx/xwrwzhk/peoplemore/200708/02/t20070802_12405828.shtml

復活

復活節來了,昨天學校教職員團契有一場應景的活動,並且邀請一位老師講他信主的歷程。 他特別提到復活是身體復活,重新有個完全不同的身體。 我坐在底下,一方面恭喜這位老師從高中之後,年紀輕輕就有興趣接觸信仰。另一方面也感到一點疑惑;復活到底是什麼? 我們的身體在自己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