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6日 星期日

茶餘閒談-香港

老了
原本沒太注意香港送中事件,但不少認識的年輕朋友都注意它,甚至參與相關的抗議活動。那就得談一談
不論怎麼談,一切還是要回到歷史脈絡以及政經社會的思考,否則容易落在眼前某個熱議焦點卻又失焦。
從比較史地來看,歐洲的直布羅陀原本是西班牙的一部分,但英國在1713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以取得直布羅陀為條件而支持腓力為西班牙國王,且1830年正式宣布直布羅陀為其殖民地,所以它現在是英國的一部分。不過西班牙也有類似英國情況,她目前在北非地中海岸還有一些屬地:兩個自治市(梅利利亞(Melilla)和休達(Ceuta)及四個群島。西班牙多年來一直跟英國討回直布羅陀,但英國一直沒答應。現在如果去問直布羅陀人要不要回歸西班牙,多數都反對。同樣的問題如果去問梅利利亞和休達的居民想不想回歸摩洛哥,答案也一樣。
這些都是歷史的遺跡,殘存許許多多的文化、經濟、宗教、種族和權力的糾葛,個人和集體的行動常見這些背後的驅動因素。香港也一樣,她當初是個殖民地,透過南京條約,中國清朝割讓香港島,北京條約再割讓九龍並租予新界。二十世紀上半葉,香港曾被日本佔領3年左右,戰後又回到英國手中。到1979年中英開始談判香港地位問題,英方是佘契爾首相、中方是鄧小平,最後的談判是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佘契爾首相有鐵娘子稱號,阿根廷曾突然派兵拿回方邊的福克蘭群島,但佘契爾堅持派遣艦隊奪回。英方的籌碼是1.香港島及九龍已經割給英國,那是英國土地,2.當時香港已經是繁榮的東方之珠,金融和貿易興旺,任誰也不敢任意毀了它。3.中國才剛剛開始改革開放,國力猶虛。所以英方的底線是中方拿回主權,但治權留在英方手中。但中方的鄧小平表示即使毀了香港經濟也得拿回來,但只要能和平回歸中國,可以馬照跑、舞照跳。最後結果是中方全拿,英方必須全部退出。如果有興趣了解為什麼中方這麼強硬?直接了解鄧小平的背景比較快。青少年的他就赴法勤工儉學,已經有了國際觀。又在中國參與對日戰爭、國共內戰,1949年後二度被毛澤東鬥倒但仍存在。毛澤東一死,他沒幾年就復出,並取得總書記職位。光是國共內戰,他和劉伯承帶著第二野戰軍的作戰經驗是後人難以想像的,在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四處作戰,走的距離就是好幾個台北/高雄,最後以弱擊強,消滅了國府在華中數十萬軍隊,導致國府最後退到台灣。1979年中越曾經交惡,越南又入侵柬埔寨,他毫不猶豫發動軍隊入侵越南北部,打了一場自衛反擊戰。到了香港剛回歸的時候正好遇到亞洲金融風暴,索羅斯等一干國際炒家攻擊港幣、放空港股,當時鄧小平剛死,老共就以舉國之力和國際炒家對作,最後是平手。(泰國也曾和索羅斯對作,結果玩光外匯存底而投降,放讓泰銖像自由落體。)在我觀察,鄧小平和老共為何這麼強硬?主要的因素在於腦袋裡的思想結構;鄧小平出生入死的經驗太多了,倒下又爬起的歷練不知凡幾,他有很強烈的民族主義以及鬥爭殺伐的經驗,這個東西超越人權、法治、民主等等後人覺得不可挑戰的神主牌。到現在,老共頭子的腦袋還是放著這些,所以才膽敢跟老美對抗。
所以對於老共來說,香港發生雨傘革命、反送中事件等等,都是她的內政問題,她一定會死抓主權底線不放。
對老共來說,鄧小平死後的頭子沒有做好兩件事:1.維繫鄧小平的承諾:香港五十年不變,2.太重視大商人的利益而忘記中層和基層的利益,以為只要有大商人支持就好。兩件事當中更重要的還是後者,香港從1997年回歸到現在,貧富差距變得非常嚴重,而且即使是中產階級,生活負擔都很沉重,尤以住屋問題最大。像是蜗居、劏房,都是令人難以想像的;一般人都被房屋貸款或房租金壓得喘不過氣:中等房價是中等收入的19.4倍。媒體曾舉過一個例子:西營盤區一戶小宅,8.2坪,港幣600萬元(約台幣2,300萬)。有位好命的羅先生買了一戶,父母幫他付了3成自備款,每月房貸相當於台幣9.3萬,是他每月收入的4成。對於沒有父母支持的,怎麼辦?所以中等收入的年輕人都對前途感到壓力沉重,買房更是絕望。所以港府對於逃犯條例暫緩修訂是對的,但一定要把焦點轉到經濟以及房屋問題,才是正解。2014年台灣發生太陽花事件,表面是反中的政治意義,但背後是台灣貧富差距拉大,那時台灣不動產大漲2-3倍以上,但產業經濟沒有升級,年輕人感到失望,這部分和香港類似。以全球來看,中東北非的茉莉花革命也有類似的問題,最大而直接的始作俑者是美國(為處理雷曼事件引起的金融風暴,祭出寬鬆貨幣政策,放出數兆資金全球流竄,各國央行群起效尤。)過去以來香港人自視甚高,像1949年大量大陸內地人士逃到香港,香港人只看起得上海人,其他都瞧不起。即使現在,香港人仍然覺得他們受有英國傳統,人權、法治還是勝過大陸,也就是說自覺比較文明卻被低一檔次的管制。現在要讓大陸與香港司法通起來,香港人一定擔心自治特權遭到破壞。
話說回來,反送中事件畢竟是老共的內政問題,我們應該關切,但不適合拿來和台灣比較。因為中華民國不是老共的特別行政區,民調數字中,願意和老共統一的僅是一點點、屈指可數。我們和老共連停戰協議都沒簽(韓戰好歹還有個停戰協議)。台灣有自己的主權、政府、貨幣、司法、行政、立法和軍隊,有自己一套的國內體系和國際關係。至少目前都沒有任何一個大的政治人物主張一國兩制,比較明顯的差異是對峙路線或交流路線。目前要解決的是如何讓台灣這個島國繼續找到國際出路,並且解決貧富差距,因為台灣這幾十年的生活水準是靠國際出路而來,並讓有效地讓中階以下人民找到發展機會。目前的問題是很多國際出路卡住,並且國內政策還在摸索年輕人的出路。
國際出路卡住比較明顯的是FTA,到現在我們跟其他國家簽了幾個?屈指可數!麻煩的是國際上已經走到WTO之後的階段,各國或區彼此簽FTA。這件事連美國都不幫忙,只會跟我們收保護費(軍購)。國內政策包括房價、教育和產業也都在摸索。像教育的部分也只是這幾年才提出素養,取代傳統的學科。但這部分走得非常慢,到今年才有108課綱。所謂素養包含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思考能力、協調合作能力,沒有具備這些能力,日後學科能力更難發揮,而且容易被淘汰。
以上的條件要具備,日後才有籌碼,不管是要冷和、交流、對抗、談判或鬥而不破,才玩得起來。這些基礎做起來,才有辦法更清楚辨別什麼是民主、什麼是法治、什麼是人權,以及我們跟對面的異同和溝通方式。至於當前政治上的口號等等,多會過去,往往是玩政治的工具,對國家或個人都不見得有什麼幫助。

2019年6月10日 星期一

整合的二元立場/解構的多元立場



整合的二元立場
解構的多元立場
來源:原道主義
1.觀察天地萬物後,得出系統性的概念原理,用以涵攝一切,人一開始就設定其中,包含位置、身心、能力和倫理。如:認為宇宙有一極/二元的狀態。先談責任再談權利。
2.靠著永恆不變的道,推演出常態/非常態、正常/非正常、是/非、義/不義的關係。
3.個人應服膺天道的原理,體認自己的生命方向,關懷個人的生命經驗如何體現於天道。
來源:人文主義
1.觀察人本身的社會現象,關注眼前的每個個人發生的經驗,認為個別的經驗都不能被他人的經驗任意貶抑或排斥,重視個人意志的展現以及個人權利,先談權利再談責任。
2.排斥以原道主義的概念套住個人,認為這將導致個人不自由,每個個人的多元特殊性都應尊重,沒有常態/非常態的絕對性。
3.個人應掌握自己的生命方向,關懷每一個人的當下生命經驗。
原道主義/性別/家庭
1.原道決定了男女二元
2.男人的身體與男人的氣質、靈魂是整合起來;女人亦同。
3.性別關係就是男女關係,情與慾不單單看個人的情境,也考慮責任和關係的建立。
4.男女關係決定了家庭的結構:夫妻(結婚)、親子及雙方姻親關係,家屬與親屬幾乎是重疊;家就是靠親屬建立起來。
5.家庭倫理以夫妻彼此的忠貞關係為基礎(責任優先),法律是忠貞關係的靠山。
6.主張傳統家庭的責任倫理是約束也是保護。
人文主義/性別/家庭
1.重視眼前世界的各種性別現象
2.性別多元,不受限男女二元。靈魂、氣質可以裝在不同身體。
3.性別關係不拘男女一種,情與慾是自我表達的方式,是按著個人的情境而走。
4.家庭結構不受限於男女之間,也不受限於結婚一種(可能是二人同居、多人共居),可以只有家屬關係而沒有親屬關係。
5.家庭倫理不以彼此的忠貞關係為基礎(權利優先),而是靠法律上的平等權利。
6.由一對配偶而開展的傳統家庭,這體制是約束了彼此的自由,也是壓迫個人。
原道主義的困境
21世紀是走向個人與權利的時代,經濟與科技帶來許多不確定變數,個人現實處境裡有許多矛盾、衝突和不安,要去認識原道比古人更不容易。
例如:目前單身、不婚、無子、離婚比率很高,成了一種常態,對於失婚的人來說,如何撫慰心靈痛苦是當務之急,並且要穩定自己的心性,或如何經營單親家庭,單身或不婚的老年生活有經濟、財務及人際隱憂等,要靠原道主義來經營家庭都是新挑戰。
人文主義的困境
走向個人與權利優先的時代帶來離散;每個人都強調自我的獨特性,使越來越多原本安定的生命因素變得不確定,進而帶來更多不安和孤單。
性別運動雖支持同婚,但長遠仍反對比照傳統男女婚姻(如忠貞義務),因傳統體制也是壓抑個人,要解構,但解構之後沒替代方案。新世代的人,生命找不到長久的安身支點,容易飄移無方向。
人文主義主張性別可以流動、改變。但長久之後,人際關係容易不確定,容易焦慮挫折。


復活

復活節來了,昨天學校教職員團契有一場應景的活動,並且邀請一位老師講他信主的歷程。 他特別提到復活是身體復活,重新有個完全不同的身體。 我坐在底下,一方面恭喜這位老師從高中之後,年紀輕輕就有興趣接觸信仰。另一方面也感到一點疑惑;復活到底是什麼? 我們的身體在自己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