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有關心自己小朋友的生涯或職涯,世界也剛好遇到很多變化,導致不好摸索。我不太會形容自己對這世界的看法,但願意表達一點參考。
一般來說,家裡經濟寬裕或有辦法的,就送美國學校或康橋高中之類。考試成績高的,可能努力第一志願高中,然後拚醫牙藥或半導體(電機)的大學專業。也可能有人覺得只要有一技之長就好,可能念汽修、模具、護理等實用技術(兼考證照),或者去拚個公務人員也可以。晃來晃去的,可能去學做生意。
但是觀察來觀察去,好像新世代的年輕人想法,跟以上面說的不完全一樣。想一想,也是。我小時候是跟著媽媽在河邊,她洗衣服我抓魚。那時廚房是後院有個灶,要用木柴木炭來生火,我的工作就是劈柴。過農曆年時,我也幫忙顧著蒸年糕的臨時大灶。不論如何,自己當時對如何生火是有感覺的。我念書時,師長家長對學生的期待,剛上面說的差不多,頂多再加個化工(塑膠工業)、機械、。
不過當時的社會是各種的可能領域都剛開展,工廠一間間蓋起來,所有的原材料(小到螺絲)都有很大需求,金融業逐漸擴大,相關人員的需求都增加。吃西餐、麵包的人越來越多,供應相關的服務和材料也會增加。所以,只要願意做,一定有路走,絕對餓不死。
大家都知道,未來不會繼續如此。那麼前方的可能性在哪裡?我覺得只能重新反省,我是如何認識自己、認識人群、認識世界、認識上天(上主)。這個認識的過程對生命成長很有用,因為其中都是發問/答覆的一來一往過程,人是需要不斷經歷發問/答覆,人格的各種特質才會磨利發亮。我相信多數人後天學的技術知識都不會差太多,重點是人格特質以及把自己放在哪裡。我這一輩的人有很多很多認識的機會,而台灣現代的年輕人相關機會就少了,所以大人會覺得後一代的年輕人往往是慢熟,不然就是眼高手低。乍看之下很抽象但也很實際。舉幾個例子:
小時候很多同學家裡沒錢,沒有迷你腳踏車,只能想辦法騎大人的。但是大人的腳踏車中間有根橫槓,怎麼辦?沒問題,從橫槓底下跨騎不就好了!
以前小學生流行囤積橡皮筋,國小三年級很流行涉橡皮筋,A同學捆幾根橡皮筋在牆邊,其他同學在3-4公尺外用橡皮筋射它,沒射到的話,射出去的橡皮筋就歸A所有,B同學射到的話,那捆牆邊橡皮筋就歸射到的B同學。A同學和B同學各自都會想一些小技術,儘量不讓對方得逞。
曾經去一位很有錢的同學家玩,看到一個故障的水上飛機,被擺在旁邊不顧。我跟他說,既然壞了,能不能給我?他說好,我就帶回家,調一下馬達,就可以玩了,高興好久。
高中的時候常常和幾位朋友打籃球,在社區球場拚擂台賽,沒想到這是反應、意志和體力的極佳訓練。社區的孩子都很野,為了擂台主的地位,大家都是卯足勁的拚,只差沒打起來。後來,到大學參加全國法律杯籃球賽,還真用得到,縱使負傷還是要上。
連坐車都可以經歷發問/答覆:20幾歲時,有一次要坐車從台北回台中。當時我本想搭國光號(對!就是美國進口的灰狗巴士),我看到排隊的人很多,又被旁邊的野雞計程車司機拉攏,就被拉走了。沒想到司機堅持坐滿人才開車,比國光號還慢出發,而且高速公路上竟一邊嚼檳榔一邊打瞌睡,我就這樣傻傻的平安回到台中,真的是上帝保佑。所以搭國光號比較幸福,野雞就要分辨。
包含對機車、汽車的認識,下意識裡會發問:我騎機車、開汽車是為了什麼?我的答覆就不斷演變:交通工具、愛炫的玩具、逞強的道具、養家的器具,然後又回到交通工具。跑多了也有些意思,開車觀察旁邊的車子,從其些微的動作可以感覺對方的心態和想法。
發問/答覆磨練多了,就可以具備一定的判斷和執行能力,這應該是家長的期待。我覺得這樣的能力得讓他們從小就有機會這麼做,不論大事小事,就是持續不斷的學習判斷和執行。長大之後才有辦法持續往前走,包含各種領域嗅覺、預判、執行和對話能力。
我自己到這個年紀,也是不斷靠過去累積的基礎,做嗅覺、預判、執行和對話。例如有一個曾在本校工作的老師,離職幾年之後又回來討錢。她走法院民事庭,要求補償薪資。我再三研究當初的契約書,覺得這不是單純的聘僱關係,它有很強的行政關係。因此一方面與律師討論,確認應該請求轉到行政法庭(民事庭和行政庭法官的態度和角度是不太一樣的),另方面想盡辦法,不惜代價也要設法找人去跟教育部申請相關的文件。這樣才能把訴訟態勢轉到比較有利的地位。
講到這裡,大家就知道現在的教室制度還是側重知識的學習,其他的部分需要家長自己想辦法。何況很多知識有半衰期,考完試或畢了業就沒再用上。即使是主修的技術知識,也無法保證在職場一路用下去。多做發問/答覆,以後就比較知道要走直線、走之字、走彎曲、先山坳後越嶺、先潛水再蜻蜓點水、、、,他們自然會累積信心、看見與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