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經文進度(路加福音18:35-43)雖然只是一個小故事,但還蠻重要的。
瞎子向耶穌呼求的故事看起來很日常,不過從基督各宗派都很重視它背後的神學和靈修意義。
這裡面有幾個特色:
1. 乞丐是財物一無所有、身分低賤、瞎眼病痛:往往當作是人的象徵,被動等待上帝到來、身心有嚴重缺陷。
2. 耶穌巡行各處,祂是上帝(至高、萬有的主)、積極主動前往人群當中。
3. 當耶穌來到乞丐前面,乞丐從被動改成主動,呼求耶穌;所以是耶穌主動找尋我們,我們被動接受祂。但我們可以在被動當中發出對上帝的認同,主動呼求祂。所以神人關係裡,人是被動當中的主動者,上帝是主動當中的被動者。
4. 乞丐不但啟動呼求耶穌的行為,而且是用盡其殘缺的生命力,全力呼求。
5. 耶穌旁邊的人阻止乞丐,表徵人的世界有種種緣故、緣分會阻擋人回歸上帝。不論是有意、無意,甚至有善心且合乎道德禮儀者都可能有阻擋行為。
6. 人做出深刻而懇求的行動,要回歸神人關係,耶穌必然重視且會成全。
所以,靈修操練當中,這則故事會帶來要訣與提醒。例如東正教祈禱裡,一開始的項目是悔罪,然後是懇求憐憫。這兩個要素成為整個祈禱的重點,甚至變成主要項目,佔最久的時間。至於我們日常的祈求或代求,則佔很小的部分。
它在靈修上的意義是上帝當然完全通透了解每一個人以及他的需求,甚至比人還了解人自己。我們心中所想,祂當然都知道。所以悔罪與懇求憐憫才是重點,而且因為人的老我太重,需要反覆不斷的為此向上帝呼求,讓人可以透過這個深刻反省而一層一層、一點一點的洗淨。
那些有高深靈修經驗的先進,他們為悔罪和懇求憐憫的狀態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不惜高聲痛哭,哭一整夜。
當各宗派高人如此重視這個小故事,我們可以好好反省自己的祈禱是什麼狀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