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兩個孩子的故事

台灣教會主日的講道或特會訊息裡,常聽到的是主快來了(末日快到),只差一棒了,因此要加強傳福音。我遇過信徒表示:末日既然快來,除傳福音之外就沒什麼好做了。走出教堂,看到的是另種場景;現有的生命還在環境中苦苦掙扎。對於在職場工作的信徒,得在這兩種氛圍間轉換。這絕對不是說說而已,還包含生命裡的看見與體驗。耶穌自己就做了一個示範;傳道之前也在基層錘鍊過。耶穌隨時會來,但眼前該做的仍不能少。

最近在媒體上看到兩個新聞,一位主角在台灣、另位在美國。兩位主角年齡相差不到一歲,都是小五至小六。

第一個孩子綽號阿賢(點這裡),本名李孝賢,環境比較辛苦。媽媽是越南藉,阿賢生下來兩個月,阿賢的媽媽就離婚返國。阿賢的父親年前遇到酒駕撞擊而過世。他和阿公阿嬤一起過日子,阿公阿嬤是靠老人年金度日的低收入戶。但阿賢很不簡單,平時會幫長輩挑菜賣菜,從小四開始學批貨、找「吃市」的地方賣百貨。每週擺攤一個下午(三小時),每個月大概可以賺一千元。他想自己存錢繳學雜費,以後的志願是開超商。他現在擺攤的地方是高雄大寮郵局前,因為人潮較多。

另一個主角在美國,名字是Thomas Suarez(點這裡,從小就有機會接觸電腦、網路,並且對程式設計發生興趣,當然父母在背後已經給他一定的帶領。現在不但已經設計出app程式,也開公司,更像賈柏斯一樣;在正式場合前侃侃而談,介紹自己設計的app,臺風穩健、談笑生風。

最近又看到一則新聞,是林百里(點這裡)談到國家競爭力來自「和諧」、「互信」與「創新」3大要素,並且帶領經濟進步的因素也從工業走到知識,從知識又走到創新。我們都知道台灣內部在「和諧」、「互信」還有很艱苦的路,只有「創新」是相對單純一點,但教育體系的思維仍停留在「工業」階段,連「知識」的累積都走不太穩,創新的環境與教法都很幼稚。確實,阿賢還在很多困難條件裡掙扎,可能連工業都談不上,而Thomas Suarez已經是創新的先鋒了。不過,我看到他們兩位都有很強韌的生命力。

Thomas Suarez當然有很高的天分,但引領他的環境也是非常重要,尤其是父母、朋友和學校的鼓勵,否則這樣的孩子若生長在台灣,我不知道會發生怎樣的情況,至少我可以確定他很難在正式場合充滿自信、侃侃而談。或許他會參加科展,但永遠是低頭靦腆。因此,這孩子的表現可以逼使我們仔細思索,先不管孩子資質高不高,起碼要讓他們有自由摸索的空間、有討論的餘地、有思維的訓練,最重要的是「愛」的鼓勵,這和過去的「監管」式教育很不一樣。我個人只能自救,包括自家的孩子以及教導的學生。阿賢呢?我相信社會上還有一大堆類似的CASE,阿賢未必有Thomas Suarez的天份和環境(不要說APP設計,ipad都休想)。但他還是有機會找到立足之地,只要教育體系願意提供與過往不同的東西。

願耶穌帶領台灣,讓教育場域是好土,不要有傷害、拒絕。

3 則留言:

Chapman Kuo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Chapman Kuo 提到...

Chapman Kuo 提到...
環境如同生態,台灣的生態十分單一,價值也窄化,學生沒有夢,或缺乏了實踐力,但這又何嘗不是教育體制之過,制約了原始的感動力,台灣目前各領域需要革新家[好牧羊人],讓體制產生質變,而耶穌呈現了典範。謝謝郭老師分享這麼好的文章。

Areopagos 提到...

今天剛好看到洪蘭寫的短文,也談創意,並且有其實驗基礎。看來做父母的、做長輩子女的、做老師、乃至做領導人,都得注意自己內在的心理健康。並且我也想到耶穌留下的那句話--約15:11[這些事我已經對你們說了、是要叫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心裏、並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
洪蘭的文章連結如下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7359842.shtml

復活

復活節來了,昨天學校教職員團契有一場應景的活動,並且邀請一位老師講他信主的歷程。 他特別提到復活是身體復活,重新有個完全不同的身體。 我坐在底下,一方面恭喜這位老師從高中之後,年紀輕輕就有興趣接觸信仰。另一方面也感到一點疑惑;復活到底是什麼? 我們的身體在自己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