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4日 星期三

職業與財富的反省

檢討自己的思想確為必要,回到聖經、回到基督信仰的源頭吧。

雖然最近五十年有越來越多神學、教派受了後現代主義的影響,認為聖經原作者在撰寫完聖經之時已經與讀者無關;聖經有了自我的獨立,它會與後來的讀者產生新的互動,並有了新的詮釋意義。對於當代的人,聖經會對當代人有新的話說,因此可以重新自由解釋聖經講了什麼?但我們知道信仰若只是在玩文字遊戲,大概早就淘汰掉了。若能體認於此,那麼聖經的文字雖然可能有數種解釋,每種解釋可能是畫布上的某一區塊,有意思的是這幅畫主題不變卻好似有風格變化。聖經文字的作用,簡單講,是為了引導我們體認解脫之道(得救),但文字畢竟只是形容,需要我們於實踐中「信入」基督的奧祕。所以基督帶來的「道」(主題)是不受時間空間的影響,因為道就是神,神的存在先於宇宙時空。所以,基督徒的人生本來就是與道合一的路途,我們與神奧祕的聯合,似為一體又有獨立的人格,在這樣的認知底下,就決定了生涯的分辨(不同世代有其生涯風格)。包含事業成不成功,行為好不好,財富多不多,即使是啟示性的論述(像啟示錄)也是在「道」中理解、體驗。所以要談論成功或財富,需從幾個理路去看,但核心仍是道。

第一、啟示論述是否代表避世

以啟示錄為例,天主教視之為寓意的文學作品。但不少基督教的主張非寓意,因此會透過字面、對照以及不同經卷的比較,找出啟示內涵的秘密和歷史事實的發展必然性。例如:何時七年大災難來臨?耶穌是在七年大災難之前或之後來?七年大災難之後是誰和耶穌一同以鐵杖掌管萬國?、、、論者往往把當世的天災人禍以及各種人文現象加以整合,對照啟示錄經文,最後得出耶穌幾乎要到來的結論。但是接下來呢?積極一面的論述是趁耶穌來臨前趕快多傳福音,不過相對地,這論述的另一面卻是消極的,人間的事務能省則省,反正耶穌一來,這一切都沒了。消極中的積極是準備妥當,即將被耶穌接到天上(如同以利亞被提),說不定自己就是得著冠冕的人(不只是得救而已),大概還會坐在耶穌的右邊。因此,世間的事務也沒什麼好留戀,嫁不出或娶不到的也不要想了,遇到升學考試,要考不考隨便,工作只求薪水夠用,每天照常吃飯睡覺就好,剩下就是等待而已。

若是如此,耶穌為何說那一天到來的時候,沒有人知道,連耶穌自己也不知道,只有父知道。並且屆時人間的一切還是如同往常,人們照常工作、嫁娶等等,如同挪亞時代。反面來看,耶穌等於告訴門徒,不要胡亂等待,心裡有數就好,該做的事仍然照樣去做。因為祂說自己到來之時會像賊一樣,是我們處於沒有預備的狀態。雖然聖經說祂來之前,會有「國攻打國、民攻打民」以及天災地變等事,不過這兩千年來,天災人禍不斷,到底如何?真令人捉摸不定。唉!還是不要亂猜。省得猜成耶穌會坐飛碟來。

那到底如何面對末世論?其實用個簡單推想,或許可以得到一點線索;神既然要拯救人類,為何使用這麻煩方式:要耶穌投胎、花三十年長大、再帶一群不怎麼樣的門徒傳道,三年之後被釘死於十字架。再復活、再激勵門徒奮起、、、。我的天啊!完全不符效率原則。但神卻用這樣的方式,為什麼?自己洗禮超過十年,剛洗禮時覺得自己身輕如燕,越後面越發現老我是這樣的多、罪性如此根深蒂固,像這個樣子怎有面目見耶穌?舉個例子,這幾年才覺得開車在路上也是很重要的靈修鍛鍊;斷調整自己心性。如此一來,啟示論述就可以也應該換個角度去審視;我們既然分享了神的恩典,按著神的樣式而被造,因此我們的意志自由是帶著主動的潛能,就像創世紀的意象,祂喜悅與人一同漫步。雖然神是全知全能,卻把人提昇到尊貴的地位,並且願意與人共同走出前面的道路(趨於圓滿)。這當然很麻煩;神還要等待人的配合,但神願意尊貴的人以其自由意志來體認與神的聯合關係,這是曲折卻有奧妙美意的方式。所以啟示論述若以傳統的字面推論,那麼人只是純粹被動的角色,甚至不過是神意志的工具罷了,人的自由意志形同假象,並且會推論出絕對的預定論;誰得救、誰不得救,早就預定好了。這樣和「道」的原初設定就有出入了,神的救贖不過是表演而喪失原創的力量;按第四次大公會議(迦克墩公會議, 451A.D.)決議,耶穌的屬性是有整全的神性與整全的人性,為的是救贖的完整恩典;與耶穌聯合的人就能分沾完整救贖的恩典。若人的意志與地位真是如此不值,那祂就不需要有整全的人性。

我個人比較傾向啟示錄表達的異象不能以尋找秘密的方式處理;只顧猜測「七燈臺」、「七教會」到底代表如何的事實或歷史真理。反而更應該去深化與神的關係,才能慢慢明白啟示錄到底要向自己說什麼。這其中的核心是我們與神一同創造未來,如同在伊甸園一同漫步。

第二、職業財富的看法

按照前面的說明,人在世間的態度應是積極的,而不是避世,啟示預言是導引而非絕對預定。回到世間之中,我們若不進入修道院,也要安排自己的七情六慾。職業與財富當然是其中重要的處理對象。我個人不贊同把職業累積的財富當做榮耀神的方式,更反對用來證明自己對神的信心或自己是得救之人。舉個簡單的例子:烏干達。原本對這國家沒什麼印象,是三年前穆約翰牧師來台才去了解這國家的歷史。穆約翰牧師講道很平實,強調禱告與讀經。有一度,不少台灣的教會牧長想一起去烏干達參訪,後來就不清楚了(可能沒去)。這個國家70年代出現過吃人肉的總統(阿敏),後來又愛滋病氾濫,目前還有少數叛軍戰爭。後來烏干達總統帶頭悔改,全國推行守貞運動,愛滋病比例才大大下降。2011年人均GDP 1,300美金,世界排名190左右(台灣是20,101美金),若以此評判,烏干達的財富狀況是很落後的,幸好她的展望在進步中。基督信仰在那裡卻是多數人口(維基2002年估計有85%人口是基督信仰,一半天主教、一半基督教。Nationmaster估計2010年是66%)。如果我是烏干達基督徒,以各國的角度看,恐怕很難用財富去榮耀神。職業的意義在俗世裡是謀生,但是從耶穌跟隨約瑟做木匠的生涯,卻有另種意義:琢磨心志、品嚐人生的疾苦。如同創世紀裡神告訴亞當要揮汗耕種才能餬口,人要從勞動當中來認識自己。但勞動成果(財富)在耶穌來看卻又可以為尋求解脫之道而放棄;我辛辛苦苦賺得來的又要輕言放棄。就像耶穌辛辛苦苦傳道三年,藉著神蹟與講論帶起很多人跟隨,卻又為基本的信念讓多數跟隨者離祂而去,並且招惹猶太神權人士而釘死十字架,有一切枉然的感覺。不過中國古代有句話:「為而不恃、生而不有」。倒可以回過來詮釋這樣的意境,財富可以讓人感受神的豐富給予,也彰顯神的大能,但這只是過程,絕非目的,若不如此,財富背後引來的愛、憎、欲、求反而阻礙了人與神的同行。所以積極做好自己的職業是一種鍛鍊,尤其是忍受不合理的事務。至於財富的增加也代表另一層與神同行的意義,是要讓神的福傳擴及更大,因為耶穌要我們做比祂更大的事。因此,我即使有很大的財富,心仍擺在拿撒勒默默工作的貧窮耶穌。否則,財富將形成另類的「老我」、「執著」。即使用來榮耀神,對一無所有的耶穌來說,是不具意義的。把耶穌的勝利放在財富的豐厚也小看了祂,因為祂說這一切都要過去。為錢而賺錢,或只顧自己兒女子孫萬世有餘,這都與耶穌的道不合。

所以,教會運作是不是ok,表面看牧長、人數、建物、活動、經費、體制,或神醫、預言、靈恩等,但實際上是看裡面有沒有耶穌的道、看基督徒有沒有活出耶穌的心志。否則洗禮人數多、跑掉也多,復興多、跌倒也多,經費多、糾紛也多,活動多、疑問也多,靈恩多、屬靈嬰孩也多。

登山寶訓有一條說「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太5:3)「虛心」一詞在天主教聖經翻做「神貧」。大意是覺得耶穌的道在自己裡面極度不足(相對就是感覺自己罪性深重、老我沈沈),對耶穌有很大的渴慕,願像那行乞的瞎子向耶穌吶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們吧!」這樣的人才能進天國。

1 則留言:

Areopagos 提到...

後現代主義形成的多元論使解釋聖經變成新舊典範(paradigm)之間的競爭,統一性解釋的原道傳統被認為是霸道的、壓迫的語言遊戲。多元論的解經立場是要離開統一性,要按著不同民族、性別、階級等的需求,決定聖經的意義,揮別霸道壓迫的教義,變成自由派的解經典範(多元的語言遊戲)。後遺症之一這樣的說法造成很多教會無法抵擋多元性別的訴求。而且從其理論脈絡來看,它任意切斷了傳統的信理,卻代之以形而下的因素決定聖經是什麼、神是什麼、耶穌是誰。這就註定了自由派解經終將遠離超越的層次,變成人本主義的東西,耶穌成了道德高超的人物而已。其危險性是人原本藉著與神人二性的耶穌聯合而通向救贖的路會質變,乃至不通。

復活

復活節來了,昨天學校教職員團契有一場應景的活動,並且邀請一位老師講他信主的歷程。 他特別提到復活是身體復活,重新有個完全不同的身體。 我坐在底下,一方面恭喜這位老師從高中之後,年紀輕輕就有興趣接觸信仰。另一方面也感到一點疑惑;復活到底是什麼? 我們的身體在自己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