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5日 星期六

是 2

從第二層意義來觀察,所謂【是】還有正面確認的意義(否定的另一面)。這部分也很有意思,就如同在別人面前介紹自己,我是某某人,這時就是要讓對方知道、確定、不用懷疑,我就是誰。這是很大膽的做法,以人的世界為例,若說我賣的某種食品沒有人工色素或防腐劑,以科學實驗的論述常常稱為零檢出;不敢說沒有,只能說按照目前的實驗技術是看不到相關數據,再按照零檢出的結果來推論這食品可以認為不含防腐劑或人工色素,或縱使有也已經少到可以忽略。另外,人的世界也有一種方式,就是統計方法,尤其是用機率來表述含量、比率、可能性等等。用這種相對的方式來表述某種假設被推翻的機會有多高,如果反對假設的條件被驗證是不成立,那麼我們就說在某些條件的限制以及多少百分比的信心水準下,這個假設的是成立或說是顯著的。

這種作法可以成為否證法,也就是說剔除或淘汰不成立的、否定的項目,就可以逐步逼顯出可以成立的、肯定的項目,乃至慢慢趨向於那個值得接受的整體。例如,逐步剔除社會當中的不平等、不自由、不民主的因素,那麼這個社會就可以逐步走向理想中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狀態。在信仰當中,逐步化解、洗滌掉不為上帝喜悅的心態和行為,那麼我們就可以趨向於上帝喜悅的樣式。

但聖經此處提到上帝的【是】並不用否證法;不用機率、不用零檢出等所謂的科學方法,也沒有談多少百分比的信心水準,而直接說【是】,沒有任何懷疑或相對的說法。這是非常重要的信仰基礎,因為以人的學問來說(包括宗教學在內),都是用人能理解的方式來探究對象,而人的理性本是有限,所以往往以懷疑為出發點,通過層層檢驗和論證,確認這是人的理性可以理解者,然後才會相信這個對象。但信仰的實踐不是這樣,它要人先放下自我主體的意識,不以懷疑作為出發,用超越理性的那個當下智慧,直接明認、體悟這就是祂。

有人會覺得奇怪,我以前又沒有認識上帝,哪有辦法不探究就接受祂?實際上,明認上帝之先會有一段鋪路的歷程,它是各種生活的歷練,有人生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不知不覺當中感受個人能力的有限、盼望的難尋、人生的苦短。時間到了,自然會有個機會,讓自己直接感受:對,就【是】這樣!這樣的感受可能要很多次,大小不一的領受,那個【是】就會加深。

所以彼得這次雖然拿到神學期中考100分,但不代表事情OK了,他以後還有多次被耶穌翻攪,這個【是】持續深化、肯定、確認。


沒有留言:

復活

復活節來了,昨天學校教職員團契有一場應景的活動,並且邀請一位老師講他信主的歷程。 他特別提到復活是身體復活,重新有個完全不同的身體。 我坐在底下,一方面恭喜這位老師從高中之後,年紀輕輕就有興趣接觸信仰。另一方面也感到一點疑惑;復活到底是什麼? 我們的身體在自己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