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信心身量

最近基督教論壇報出了一份專刊,直接挑明某個中國大陸來的異端,台灣各大基督宗派都聯署了。除了這個消息,自己所屬教會也即將辦理恩惠相遇,並且第一次調去當桌長,我這桌好幾位是剛信主的朋友,據說是想幫助他們對信仰有更晉深的體認。
其實這兩件事都剛好指向同一個問題,就是基督徒要怎樣裝備自己,才能面對未來各式各樣的挑戰。不論是異端或是自我生命的方向,即使已經受洗信主,但是那份[信]要怎樣才能提升,其難度也不輸給產生信心(願意信主)。
在台灣,平常會把宗派做一個大致的區分,其一、福音派,其二、靈恩派。當然,很多教會是兩者並重。前者指重視聖經研讀、釋經思考,後者指重視聖靈恩賜的能力展現、權能佈道。如果以信心提升為考量,來檢視研經與靈恩,其實這兩者只是基督徒生命的兩個面向,當然都很重要。我們要注意的,很多神學家,他研經的深度少有能比,但他卻不信靠神。主要的問題是不少神學家只懂得用哲學方法、歷史方法、系譜考古等,去探討聖經說了什麼,但自己內心從未去聽神向他說了什麼。基督徒在此要注意的是研經會不會成了一個純知識的東西,卻少了生命體驗。另一方面,聖靈恩賜在部分人的帶領裡,走了某種的極端,包括只看重某幾種靈恩(其他忽略),或是用靈恩來衡量信仰的整個內涵。但靈恩只是我們與神的關係中,神恩惠的某種展現,是用來幫助信心的建立。有的基督徒過度重視靈恩,搞得疑神疑鬼;或往往用[己靈]來詮釋[聖靈]、詮釋經文,都很不可取。
如果用耶穌12歲在聖殿與律法師討論的事例,可以找出一個概念:信心身量。這份身量不是單靠研經知識或某種靈恩來提升,而是要把整個靈性活動(研經、讀經、祈禱、默想、默觀、服事、討論等等)看作生命歷程,不斷累積觀察的體驗、瞬間的感動,使信心身量累積起來。
以耶穌復活與救恩的關係為例,有人會說:[我當然知道耶穌復活與救恩的關係,就是OO福音、@@書第幾章第幾節的話],問題是這些話要怎樣內化於我們內心的靈魂深處?只會經文而不內化進去,就很難去處理一些重要的課題。即使靠靈恩,也不是每次/每個人都會得到聖靈醫治的恩惠;如果剛好沒醫治,要怎樣面對?這幾天跟Anne講了一個比喻,就是基督信仰當中談到[死而復生]的概念。對於我們一般人而言,這當然很難體認。但不體認這東西,就很難完全明白,也很難應用在生活之中。因此,觀察、討論、祈禱、默想,等等的內化功夫是很重要的。只要一步步累積,把感動到的放在心中,日久就會有篤定的靈性與信心。我說從前有一對夫妻,他們生了一個孩子 ,但這孩子智商不高。孩子的爹娘覺得這輩子就生這一個,不料竟是笨拙的,傷心難過也只能認份。小孩子大一點之後,爹娘教他到井裡打水,這件事對其他孩子來講,學三小時就很會了。但是對於這位小孩子來說,他爹娘足足教了三年。對父母來說真是苦不堪言,不過三年下來也終於摸得很熟了。小孩開始對打水很有興趣,並且喜歡觀察井的構造,玩遍村子的每一口井。有一年,村子鬧大旱,數百年未見。全村子的井都乾了,只剩老榕樹邊的一口深井還有點水。不過平時沒人在那裏打過水,而且井非常深,大家也害怕。不料這位小孩卻展現驚人的膽量和熟練的技術,幫了全村人的大忙,大家從此不敢再看輕他。小孩的父母原本覺得孩子這輩子完了(死),但無形中,孩子卻成了大家的救命恩人,他們對這孩子有了新的認識(生)。我們的生活當中,本來就有很多看似無救的事情,然後要學習交託給神的慣性,乃至有一天因著事情的結果看到神的安排是另個希望的開始。
在神的面前,人都是微不足道的孩子,但只要常常累積這些觀察與體認,我們的信心身量就會增長。才有足夠的靈性深度與能量,應對各式各樣的挑戰。

沒有留言:

復活

復活節來了,昨天學校教職員團契有一場應景的活動,並且邀請一位老師講他信主的歷程。 他特別提到復活是身體復活,重新有個完全不同的身體。 我坐在底下,一方面恭喜這位老師從高中之後,年紀輕輕就有興趣接觸信仰。另一方面也感到一點疑惑;復活到底是什麼? 我們的身體在自己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