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電音三太子是不是文化創意產業


有好一陣子都在聖經裡面打轉,今天看到一個報導,描述張大春在部落格回答一位淡江大學學生的提問。大意是文化創意產業到底如何?
結果張大春的回答相當爽快:完全否定這東西的價值,並且認為搞這行的是惡性腫瘤、寄生蟲、幫閒份子、、、,不料引發眾讀者的回響,包括一些文化界人士也回應了。晚上一看,張大春又貼了一篇。後面附上他的部落格地址,看倌們有興趣可以參考參考。
畢竟我們生活在台灣,而目前政府以及很多有名望的人都說台灣未來的重要新興發展方向就是「文化創意產業」。
作一個基督徒面對這件事情也許應該有些意見,因為未來世代很清楚地,會出現另個競爭的場域:文化競爭!舉個例子,十二月份台灣會有個媒體的大新聞:壹電視要來了!各位做家長的可以暫時放心,黎智英口頭表示壹電視不會像蘋果日報或壹週刊那種類型;不是屍體就是裸體。並且壹電視會全力在數位節目上砸銀子(160億台幣),要打破國內有線電視的壟斷局面,並且要改變觀眾每月交600元就不斷在一堆爛節目中打轉。據說會免費送給觀眾每戶一個機上盒,新聞是免費的,其他要付費,不過也很便宜,一個節目5元?!(有待查證)這件事反應另個問題,台灣絕大多數的有線電視頻道商的節目自製率不到10%,其他充斥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的節目。我們熟悉的自製節目像是談話性的,一集10萬元搞定,可是前述三個國家製作節目不斷朝數位化發展,一集節目動輒數百萬。像大長今一集是台幣500萬。國人愛看電視,好節目都是外國製作的,爛節目幾乎都是台灣製的,請問手握遙控器的人會怎樣選擇,那日後台灣的文化傳承會怎樣?因此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基礎:數位化以及文化投資是台灣的當務之急!各位看倌,台灣的媒體數位化程度是6%,日韓不用說,中國大陸都有47%,在亞洲當中,台灣只比柬埔寨好一點,與菲律賓相當,是倒數名列前茅。說來可笑,台灣數位化相關的硬體製造倒很強。
講到這邊,另一個大問題是台灣的文化在哪裡?我曾和學校的一位同事做一些研究計畫(殯葬類),此人另外常做歷史文化的研究,不過近幾年都是廟宇方面為多。這也反應很多地方政府常把廟宇視做文化的一支,廟宇活動也等於文化活動。在政府和大學當中,幾乎把廟宇等同於西方的教堂。更令人驚嘆的是高雄市政府還搞一個萬年季:把左營地區大多數的廟宇神壇都集中資源起來,在蓮池潭旁弄了個夜市型態的大型廟宇市場,還自編幸運符,鼓勵民眾帶回家膜拜。
部落格當中,記得有人說文化創意產業包括讓外國人認識什麼是電音三太子,但是除了閃閃發亮的外表,裡面還剩什麼?內門鄉紫竹寺辦起熱鬧的宋江陣比賽,表演完畢,這些參賽者對於紫竹寺裡在拜什麼,到底有多少了解?
各大學歷史系都很興趣了解某個廟宇是哪個朝代蓋的,用了什麼材料,那些材料是源自中國大陸的什麼地方、神像的雕刻方法是從哪裡來的、廟宇的彩繪方式又屬於哪種工匠的技術、台灣的廟宇和中國大陸有什麼淵源、敬拜的神祇是從怎樣的典故而來、、、。只是我們很少見到這些技術性、歷史性之外,還有什麼?如果這些東西加起來就是文化,那就難怪華人地區數百年來有這樣多的倫理問題、道德問題、乃至生命的問題。
無論如何,文化性的東西一定要回應生命的問題: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當下的我到底是怎樣的存在?這些不回應,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註定是吃食、熱鬧的市集性質,吃一吃、看一看就結束了。
http://blog.chinatimes.com/storyteller/archive/2010/11/17/564264.html#565796

沒有留言:

復活

復活節來了,昨天學校教職員團契有一場應景的活動,並且邀請一位老師講他信主的歷程。 他特別提到復活是身體復活,重新有個完全不同的身體。 我坐在底下,一方面恭喜這位老師從高中之後,年紀輕輕就有興趣接觸信仰。另一方面也感到一點疑惑;復活到底是什麼? 我們的身體在自己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