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8日 星期六

討論財務的雜感(2)

學習財務運用對現代人是有幫助的,尤其遇到幾個環境因素時,還不得不面對:
1.知識經濟崛起、產業轉變以及地產炒作,使台灣貧富差距繼續擴大,前20%與後20%相差8.2倍(平均每戶所得:182萬5000元 vs 22萬2000元),有些悲觀的專家更提出M型社會將變成「高跟鞋」型社會;那個高高拉起的鞋跟部分就是窮人,略微抬起的鞋頭則是富人。而一個國家的中堅份子:中產階級則相對減少很多。
2.「老化─少子」社會成形,未來國家要花很大成本來扶養老人,但是年輕人減少(意味繳稅的人減少),未來的年輕人執政時,是否願意繼續扛起這個重責?個人有相當的懷疑;包含現行各種的退休制度:公務員、勞工、私校教師的退撫,以及公保、軍保、勞保、國保的老年給付。當然,也要看未來的年輕一代,他們的工作產值能可以上來,否則也無力支付這麼多錢。
3.第2.談的制度都暗藏大量的支付壓力,若情況不改善,二十年內都要面臨破產的問題。更不用說有些退撫或保險基金的投資虧損累累,像勞保基金以及新、舊制勞退基金,到97年底有2144、3403、4716億,但光是97年各虧損548、176、458億,整體近十年的收益率是2.52%,比政府的法定收益率還低(2.75%),變成政府還要另外拿錢補貼。一直不了政府組成的基金委員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績效比放定存好不到哪裡。
3.一般私人機構對員工的待遇都不好,不要說近年來薪資成長過慢或倒退十年的問題,常常連基本的勞保、勞退保障都沒有。業務部門就是拼業績弄獎金一途,才有翻身可能。若是行政部門,就是領一點點死薪水到底。
4.台灣整體社會福利、社會安全制度不完整,小孩與老人的照護還是不足,而政府又無法如同北歐一般課徵高額的稅金(所得稅率50%),是政策不足且財源不足。
5.因天災地變以及世界人口增加,糧食、能源以及各種基本生產原料會逐漸漲價,進而使我們的生活支出增加,可運用的儲蓄就相對減少。
6.現金有限而需求不少,因此貸款盛行;住台北的人,很少不靠貸款購屋,讀大學要貸款、以致買各樣的商品都可能要貸款(手機、電器、電腦、裝潢、汽車、機車、、、)
唉!講半天,多少還是要靠自己,靠政府的部分只能希望不縮水。除了賺取薪資並盡力儲蓄外,若有點業外收益,當然可以改善生活。但理財工具無論怎樣變化,還是遇到同樣的道理:交易商品價格波動大的才有比較大收益,可是風險也跟著增多。相對的,波動小的收益就少,但風險也低。難就難在我們的內心如何兩難中取得平衡,並超過貪慾的試探。因為內心無法平衡,智慧與洞見就不開,風險就增大。
貪慾的問題來自內心的對自我能力的看法,因為外在世界的因果網絡是這樣的複雜與多層面。我們要掌握理財商品多少得靠理性技術,但是理性技術是多重的,需要做選擇(判斷哪些技術是可採取的)。又理性技術得到的資訊仍要靠內心判斷,以便預測未來變化的可能性以及因應的方向。這些判斷取捨都靠內心,只是我們內心不只有理性、也有感性、更有靈性。一般台灣人不碰靈性鍛鍊理性與感性,而是靠社會經驗對感性與理性做平衡以及判斷。只是社會經驗往往是個人主觀的歷程,不見得能全盤複製給別人。甚且從社會集體經驗的角度看,台灣社會自古一直處在叢林世界,社會經驗給人的解讀包含很多非神所喜的背景,包含掠奪、投機、盜竊、欺騙、榨取、強暴、殺戮、偏執、瞋怒、歧視、詐欺,這樣的基礎導致整體社會的理性型態也是叢林掠奪的。因此,一般股票投資人最關心的是自己股票會不會漲,至於股票所屬公司到底是經營什麼、經理人如何?都不是重點。這大概是台灣股市勝者夜夜笙歌而敗者傾家盪產的原因。
一般人心中沒有神,我們的理性及感性判斷都不脫自己和集體的老我作祟,幾乎把股票投資當做一個孤立的事件,就只為「賺」這個結果,但是沒辦法和個人生命、家庭關係、生涯規劃乃至和生死大關連結起來。舉例說明,我的一位親戚是靠相親結婚,選中對方的主要原因是對方有大量高價位股票,社會經驗給他的理性判斷在無意間意識到股票乃是幸福的基礎,後果就不問可知了。也有自認經過財稅嚴謹的訓練,擁有對金錢的敏銳度,後果是輸掉一棟房屋,當初大舉介入股市的原因是想有更好的退休生活(他是高階的主管級公務員,退休金已經很豐厚了)。
對於一般不是股市天才的人來說,還是回到一個基本的道理較佳:在主裡面培養一個平衡的心。一邊在靈性當中滌除老我而開啟智慧,一邊開啟的智慧以謙卑之心去做財務判斷。不論是投資的標的種類、數額、時間長久、進出頻率,都按著神給的平安之心從事。
一位沙漠教父曾詮釋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意義是是「神而人是為了人而神」,這個目標是要讓自己學習體驗什麼是恆久、什麼是短暫,什麼是恆久價值、什麼是相對價值,從而把錢乃至自己的生命、精力、時間擺放在適合的位置,最後走到肖似耶穌的形象--捨下自己才會得到生命。用一種心理狀態來形容,就是從緊抓不放走到安然放下。
個人寧願把理財當做一種體驗信仰的方式之一,並且放在廣義的角度審視;包含教會奉獻、個人奉獻、善事奉獻,因為這都是把錢「投下」的行為,只是回報有不同的結果。也包含父母節衣縮食,把省下的錢投在子女的學習成長上,或是投在家庭關係的發展裡。至於放在生財工具的投資管道中,這也可以是一種追求,尤其體驗老我的滌除、判斷智慧的累積、神人之間的默契、以及神話語的掌握(如: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回憶以往的經驗時,常訝異於老我的根深蒂固,理性意識也不見得掌握到;我不屑別人殺進殺出或職棒簽賭,殊不知自己也常遊走於險境裡。後來因幾乎殺頭的經驗才感受自己眼睛好像蒙了一層,像霧中看花。然後才真正下決心弄清楚自己的內心有多大的承載度,沒到某個境界就不強出頭。並且做分散風險的調整,一切慢慢來,檢視自己的老我突破得如何,並以靈性作為各種判斷的基礎中之基礎。至於很多人喜歡的融資或期貨,只能說自己心靈稚嫩,敬謝不敏。老實說,在與神深度往來中,人的慾望真的會減小,世俗需求也減少,也同時覺得自己擁有的是非常豐富;投資不投資、投資什麼的想法都會改變,很難形容那個感覺,大致可以說:來去自如,有來有去、無來無去,一切神掌權。

沒有留言:

復活

復活節來了,昨天學校教職員團契有一場應景的活動,並且邀請一位老師講他信主的歷程。 他特別提到復活是身體復活,重新有個完全不同的身體。 我坐在底下,一方面恭喜這位老師從高中之後,年紀輕輕就有興趣接觸信仰。另一方面也感到一點疑惑;復活到底是什麼? 我們的身體在自己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