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3日 星期五

四十週年見證文草稿

今年是教會成立40週年,Paul牧師全家三年多來的服事,會友快速擴展,事工也增加不少,教會整體不斷提昇。我在1999年底領洗,想以學習的心,分享一點回憶和見證。
接觸
第一次和教會結緣是內人想找哺乳資訊,查出Hou師母是母乳協會諮詢員。剛開始我只負責週日送MandyAnne上教堂,信仰則完全不碰。但神在潛移默化中做工,兩年後被一位朋友詰問,不應再流連塵世,該回頭誠實面對神,念頭一轉就很快接受Hou牧師的邀約而決志、洗禮。這十二年期間,教會外觀沒有特殊改變,尤其是尖頂教堂、清幽庭院和花草樹木是附近的景點,在寸土寸金的市區相當難得的。當時聚會人數約二十餘人,後來才知道以前更少。不過牧師和會友都和藹可親,全教會沒分組,週間聚會就是全部人。主日、施洗及聖餐等禮儀皆備,沒有因人少而便宜行事。
景物
不論大小事物都有典故,以詩歌本為例,聖詩在1999年還有使用,常用的是紅色讚美與萬民頌揚,讚美之泉才剛出版。現在多數會友可能不了解聖詩是什麼,節慶才使用的紅色讚美應該還有印象吧。與現代詩歌比較,紅色讚美的曲調及歌詞多屬老式,但聖詩更平、更簡單、感覺更古老。相較之下,萬民頌揚算是現代一點的。Hou牧師提過一件事:萬民頌揚雖是總會發行的歌本,但初期仍得溝通一段時間,會友才逐漸適應,至於約書亞乃最近五六年的事。詩歌和信仰的關係如何?頭兩年站在台下,覺得詩歌不過是配角,用來培養情緒。兩年後被徵召擔任司會,在台上才認真察驗神、自己以及會眾的關係。日子一久,才發現詩歌不只是配角,它可以帶來深刻的「聖徒相通」。另外,我們平日坐慣的主堂長條椅,剛開始怎麼坐都怪怪的;材質真硬、靠背竟是垂直的、不符人體曲線,教會怎麼這樣設計?此外十二年前主堂連冷氣也沒有,夏日滋味可想而知。經過這些年領受教導,才知道基督徒的道路是在愛裡學習捨己、斷除老我的過程;長條椅確實較硬,但耶穌不也教導禁食禱告?或許這都是讓我們學習更專注於神而不是肉體需求吧。想到此就會感謝。不過,另個重要空間:青年中心,椅子、燈光和裝潢都不一樣,是顧及年輕人的需求,否則不易入門。感謝主,人越來越多。
禮儀
禮儀是教會的特點之一,廣義來看,除聖餐和洗禮外,整個主日程序也都是禮儀;包含詩歌敬拜、奉獻、講道。剛來的深刻印象之一是司會帶敬拜以及奉獻;Paul牧師強調中國古代就認識上帝,例如「觀」字,原意指古代祭司的肅穆情境,包括上壇前盥洗就保持專注的心境。十二年前首次看到一群人慎重地向看不見的主讚美、奉獻,專注於上帝的臨在,坦然而不做作,於過程中內視自己與神的關係。每當聖餐和洗禮時,在簡單祝禱和領受裡,直通與耶穌同死同生的神聖意境。這樣的訓練在社會上是看不到的,現代人因環境之故而雜念深重,心神被世界挾制,作個單純分辨都很難。此外,信主後開始學習「神恩赦罪」、「因信稱義」、「人人祭司」、「與主合一」等概念,在禮儀的引導中,又從概念的理解走到概念的體驗,培養對主親切不疑的信心。到今天,雖然詩歌比以前活潑並且多樣性,聖餐授餅酒的方式因人多而彈性調整,但最後的方向還是至聖所。講道方面,因自己的工作機關屬天主教,看過彌撒,特別感受信義宗對講道的重視。多數講道是以演繹並串連經文為主,用某個主題帶入聖經真理、戒律、勸勉和盼望。偶而有人說講道很枯燥,其實講者幾乎都花下功夫,聽久就可領略其釋經進路和生命體驗,是加深信仰的捷徑。
會友
十二年前的會友目前還在的有Chasing-Yawein家、Weibong-Yiyin家。剛來的時候以為一切不變,不料每隔段時間就有變動。變動原因很多種,信主第二年Liou執事離開,原因是河堤社區的開拓異象,他們全家在最後一個主日哭得很慘,Hou牧師也很傷心。但神有安排,他們參與了開拓教會的事工,直到今天400人的規模。也有一種會友或慕道友來去匆匆;可能是負債壓力、尋找伴侶、尋求醫治等等,一旦需求不能立刻滿足,就會離開。最不願見到的是爭端,往往只是小誤會,但最後竟不可收拾。從這些問題才警覺教會的同心很重要,要不斷彼此守望。這其中,建立傳道人與執事的信賴最是關鍵。所幸教會在困境中不斷尋求,這幾年留下的人越來越多,服事人才也一一看見。突破之一是持續禱告,在各個可以禱告的場合;約七年前開始,主日敬拜常見很深的氛圍和深刻的相通,也看到事端減少並且較能同心事奉。五年多前Hou牧師全家前往美國,我忝為執事同工之一,和大家一起守望教會,包括每週與傳道人和YaweinHsoechung例行聚會禱告。相信是靠著禱告,大家仍然同心。 最近三年多,禱告的方式、種類、機會更多,會友也百人了,感謝主。
信心
神賞給我們教會並與基督聯合,但不是把教會變成安樂窩,更有信心鍛鍊的意思。記得信主兩年後第一次擔任執事,執事主席是Chasing兄。選上當天Hou牧師就召開長執會,第一個議案是牧師薪水開始按總會規定給付,原來過去教會奉獻收入不多,庫房結餘微薄。隔年教會感覺結餘多一點,問題轉向怎麼處理結餘。有執事覺得現金是王,提議理財投資,但最後決定為總會奉獻。理由是過去總會曾為教會解決產權問題,現在三民應為總會或有需求的姊妹堂會盡點心意。希伯來書135說得不錯:「你們存心不可貪愛錢財,要以自己所有的為足;因為主曾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往後日子確實看到奇妙的變化;若教會有新的異象,財務都跟得上,從來沒有開天窗。這中間包括硬體設備更新、傳道人規模增長、各類事工或特殊情況的大額補助。不只是財務收支的管理,乃至用錢事項本身,都鍛鍊我們的分辨能力:在人的部分,是否做到神的好管家,善用每一筆錢。在神的部分,是否能跳出世俗格局,學習基督的捨己。兩者表面常見矛盾,可是信心就從實踐中鍛鍊起來了。
除了財務之外,合一的信心可能更重要。其中一例是Hou牧師赴美前夕與執事們決定參與高醫佈道服事。老實說,來過教會的病友聊聊可數。但事後明白神的心意不是擴展而是合一的信心;成年的帶著年少的一起服事,進入每個病房問安、邀約、代禱痊癒、鼓勵信心,乃至總務支援;過程裡「有你真好」的感覺就流露出來了,它拉近每個成員的關係,更懂得彼此鼓勵、守望。Paul牧師來教會之後,服事或活動明顯增加,從福音活動到海外宣教,在參與過程中一起提昇,這是個迢迢道路也是實在的成長,感謝主。
盼望
今年話題最多的電影:賽德克.巴萊,意思是真正的人。魏導說他是從信仰角度來詮釋歷史,而賽德克族的歷史都指向他們奉行的gaya,這形而上的gaya指導他們的禮儀、律例乃至死後通過彩虹橋而見到祖靈;霧社事件也是捍衛gaya的過程,他們看起來原始但屬靈觀念比文明人強,就像片中那句話:「真正的人可以輸掉身體,但一定要贏得靈魂!」走出電影院看到十字架,教會多年來一直捍衛神的愛與真理,幫助空虛的文明人認識神、歸向神。這份形象深植人心,不論哪個階層的人也知道來教會求援,渴慕飽足。也就是說不少困難挫折的人心中,教會代表了盼望。當然,會友本身就更不用說,常視教會及小組為個人身心庇護所在。主說我們要發光做鹽,相信教會將越來越亮,也越來越有味道。繼續向靈魂深處呼喊,幫助每位前來的朋友體驗耶穌的永生盼望,明白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人。願主耶穌永遠與教會同在同行。

沒有留言:

復活

復活節來了,昨天學校教職員團契有一場應景的活動,並且邀請一位老師講他信主的歷程。 他特別提到復活是身體復活,重新有個完全不同的身體。 我坐在底下,一方面恭喜這位老師從高中之後,年紀輕輕就有興趣接觸信仰。另一方面也感到一點疑惑;復活到底是什麼? 我們的身體在自己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