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貧窮3

一般基督信仰當中,對治貧窮的理路大概有兩種:第一是完全獻給神之中的滿足,在這滿足當中超過物質的需求,就像不受物質所拘的眾先知(如施洗約翰),這個意境代表神賞賜的超越性。第二是是生命中活出神給的恩賜和形象,在人倫之間得到祝福,像舊約裡面的亞伯拉罕、雅各、約伯等人,其個人和宗族因神的祝福而發大昌盛,這意境代表神賞賜的臨在性。
一般人比較喜歡透過技術性的方法,來解決貧窮問題。比方說政府也許會鼓勵資本家多多投資,藉由租稅優惠、專利保護、減少資金管制、協助取得土地等等技術性方法,使資本家願意將資本投注在本地。然後因為資本家的投資之故,會增加就業機會,使貧窮的人有工作、有收入。但是這些技術性的方法有極限,可能在某一時期或地區有效,但無法長期有效。比如租稅優惠一定造成財政負擔的不平均分配,台灣的所得稅有70%是上班族貢獻即為一例(高所得繳交稅捐反而較少或沒有)。專利保護必須仰賴特種的知識技術,如科技、法律,一般人是玩不起來,而專利一給予就是30年、50年。資金管制減少,資金的流動必然增加,利用這個便利性,可以大玩匯兌的利差遊戲,那也不是一般人玩得起的。土地問題更不用說,大家都很清楚。因此,可能一部分人得到就業機會,但是資本家得到更多資本利得之財。就業也許增加,但貧富的差距不見得一定縮減。這樣的說明並非設想,二十世紀就一直在第三世界打轉。台灣比較特別,本來這問題很小,但是最近二十年變得越來越嚴重。因此,前面說的政府政策已經走不通了,必須另外想辦法。
即使是個人,也有這樣的問題,並且有世代之間摩擦。比如我們這一代揮霍某種資源,下一代必須用很高昂的代價取得;我們這一代因為揮霍資源而使財富增加,但是下一代卻因此變得很難經濟獨立。最明顯的例子是水資源,人類最近兩百年因工業技術進步而大量需求水資源,台灣的各種產業都要大量用水,結果台灣變成嚴重缺水的國家,下一代必然要花高昂代價有水喝有水用。從另個角度想,我們現在很多的財富是因工商業發達而帶來,但是當初建立這些產業並沒有設想到各種的可能成本,例如水、土地、空氣等等各種成本。所以很多產業遇到這些成本不再廉價時,它就想遷移到其他地區甚至是其他國家。當地如果沒有適當的產業銜接,那末必定出現失業,失業與貧窮剛好是雙胞胎。
話說回來,人所能提出的技術性方法都有其極限,很不幸的是政府與民間都喜歡倚靠它。老實說唯一有救的道路就是讓人的心被鬆綁,不拘限於人的眼光,聖經很多例子可以帶來智慧的啟發。我曾有個想法,就是亞伯拉罕與姪子羅德在解決彼此牧養牲畜的區域時,亞伯拉罕讓出水草豐美的地方給羅德,自己的牲畜則遷往另一塊較貧瘠的地方。一般解釋這部分經文時,會直接引述後面羅德居住在所多瑪額摩拉的後果,表示放牧地點不錯但社會環境很差。我們如果把這數千年前的故事放在生活經驗裡,也許可以說亞伯拉罕表現出藍海策略;他的放牧地點很差,但是可能幾乎沒有鄰居,因此反而沒什麼競爭問題。羅德的地點肥美,但是各種生毛帶角的鄰居一定很多,競爭度一定很大。羅德的策略有點像最近二十年的台灣,很多產業都是紅海性質;有很多競爭者,所以必須想盡辦法壓低各種成本,才能薄利多銷,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代工模式就是如此。鴻海是台灣最典型的代工企業,但跳樓、過勞也最多。但是亞伯拉罕的藍海模式卻比較少受人注意,但反而可長可久。亞伯拉罕的智慧不是靠他自己,乃是時時體察神的旨意,尋求神的同在(例如每到一處就設壇紀念上帝)。這一點在教育上更有啟發,我們的教育一直在恐嚇學生,再不趕快學到某種知識就要落伍,然後就淘汰。我們的學生就一直被塞知識,很少花時間去反省這些知識的意義與用處。不做反省就很難在社會當中按著勇氣與信心去找出自己的興趣和方向,弄到後來60%以上的大學畢業生志願都是行政助理。他們找不到自己的藍海策略,沒有亞伯拉罕在貧瘠之地尋求的精神。所以,個人相信基督信仰帶來的是一種豐富,但契機需要自己慢慢藉著聖靈而參透。
神給的超越性與臨在性啟示都是寶貴的,兩者在我們的靈修體驗當中可以互補,亞伯拉罕因著超越性帶來的信心,使得其實際生命面對的各種情境有了臨在性的基礎。也因神給予臨在性的實際生命體驗,幫助超越性的信心更上一層樓。
今晚是平安夜,願大家都很平安,身心靈都很富足。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Generally I don't learn post on blogs, but I would like to say that this write-up very pressured me
to try and do it! Your writing taste has been surprised me.

Thanks, quite great post.

Feel free to surf to my homepage ... women designer clothing

由 匿名 於 2014年4月11日 下午4:14 張貼在 修與證

復活

復活節來了,昨天學校教職員團契有一場應景的活動,並且邀請一位老師講他信主的歷程。 他特別提到復活是身體復活,重新有個完全不同的身體。 我坐在底下,一方面恭喜這位老師從高中之後,年紀輕輕就有興趣接觸信仰。另一方面也感到一點疑惑;復活到底是什麼? 我們的身體在自己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