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5日 星期五

淺談「安息」



        如果有人問我信什麼宗教,我說是基督教。他可能接著問說:「你們基督教有什麼特色?」十一奉獻、上教堂、讀聖經、做禱告、內聚力很強,大概是常見的答案。但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如果答案只限於剛剛那幾個,基督教和其他宗教或一般社會團體區分會很大嗎?如果從實質角度設想,對眼前環境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以及離開世界之後的去處,到底要怎麼看待?講白一點,基督教的解脫之道何在?若是這樣思考,那麼得安息應該是蠻重要的一點。(不只是喪禮講安息主懷而已)
安息這個詞在聖經當中最早是創世紀2:2 到第七日、 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這和耶穌在馬太福音11:28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用法一樣,有放下勞動、休息、安歇的意思。到了摩西律法又出現安息日,此時不只放下勞動、休息安歇,而且還要加上將自己分別為聖,是個聖日,是和上主深刻聯合的日子。與之延伸,那天不勞動,要吃前一天預備好的食物。當初摩西帶領以色列人走在西奈沙漠40年,安息日的前一天會降下多一倍的嗎哪,供第二天食用。所以,基督信仰當中,安息從放下勞動、休息安歇,再走到與神同在的神聖意境。這個意境對人來說還蠻重要的,因為搭配一起的是讓人暫時放下俗務,得到脫胎換骨的機會。另方面,人的所需所求還是存在,但安息也同時讓人不被需求所困,有一個平衡的心態。此時,這個人才比較能說是一個主體,有其心靈自由。就像以色列人走入西奈沙漠,四圍杳無人煙,縱使找到一處綠洲供暫時安歇,但下一步呢?萬一沙漠風暴來臨,怎麼辦?這時對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宗族,還需要內在深處的安慰,才有動力、勇氣往前走。那是對於上帝的信賴、對領袖摩西的信任,上帝也藉由摩西讓以色列人體認惟有祂才是唯一安全感的來源,因為祂就是安息的淵源。
利未記談到七個安息年之後到了禧年,以色列各宗族支派當中,如果有人窮乏而必須變賣祖產(特別是土地),淪落為僕人,主人或債主必須豁免僕人,讓他不但回復自由之身,也拿回原來的祖產(土地)。此處,安息又再次增添了釋放自由,重新滿足的意義。
利未記25:1-1339-43
25:1 耶和華在西乃山對摩西說、
25:2 你曉諭以色列人說、你們到了我所賜你們那地的時候、地就要向耶和華守安息。
25:3 六年要耕種田地、也要修理葡萄園、收藏地的出產。
25:4 第七年地要守聖安息、就是向耶和華守的安息、不可耕種田地、也不可修理葡萄園。
25:5 遺落自長的莊稼、不可收割、沒有修理的葡萄樹、也不可摘取葡萄.這年、地要守聖安息。
25:6 地在安息年所出的、要給你和你的僕人、婢女、雇工人、並寄居的外人當食物。
25:7 這年的土產也要給你的牲畜和你地上的走獸當食物。
25:8 你要計算七個安息年、就是七七年.這便為你成了七個安息年、共是四十九年。
25:9 當年七月初十日、你要大發角聲、這日就是贖罪日、要在遍地發出角聲。
25:10 第五十年你們要當作聖年、在遍地給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這年必為你們的禧年、各人要歸自己的產業、各歸本家。
25:11 第五十年要作為你們的禧年.這年不可耕種、地中自長的、不可收割.沒有修理的葡萄樹、也不可摘取葡萄。
25:12 因為這是禧年.你們要當作聖年.喫地中自出的土產。
25:13 這禧年、你們各人要歸自己的地業。
25:39 你的弟兄若在你那裡漸漸窮乏、將自己賣給你、不可叫他像奴僕服事你。
25:40 他要在你那裡像雇工人、和寄居的一樣、要服事你直到禧年。
25:41 到了禧年、他和他兒女要離開你、一同出去歸回本家、到他祖宗的地業那裡去.
25:42 因為他們是我的僕人、是我從埃及地領出來的、不可賣為奴僕.
25:43 不可嚴嚴地轄管他.只要敬畏你的 神。
……………………………………..
這些對於現代人來說,到底如何?我們不但沒去過西奈沙漠,也幾乎沒有人重過安息日、安息年,身處的社會多數人沒信主,大家都拼命衝事業、工作、位置、權力,老實說也有一定成績。但會看見什麼現象呢?:
台灣在2019年獲聯合國《2019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19)評定幸福指數為世界第25、東亞第1名,全亞洲第3(台灣之前還有以色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指數標準有6個:
1.人均國內生產毛額(Log GDP per capita-- 衡量財富
2.社會支持資源(Social support-- 評估遇到困難時支援系統的可得性
3.預期健康壽命(Healthy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4.社會自由度(Freedom to make life choices
5.對他人慷慨程度(Generosity-- 透過捐贈來評估程度
6.對政府的信任度,以貪腐程度衡量(Perceptions of corruption
另外,調查當中也會考慮人們實際生活狀態,以及受訪者的自我評估。這個成績在全球來看是很不錯的,尤其比對全世界不斷惡化的負面情緒,包括擔憂、悲傷和憤怒一直上升,比 2010 年增加 27%
對不少台灣人來說,排名東亞第一或亞洲第三是沒什麼感覺的。很多人仍然感覺社會亂亂的,政治紛雜,經濟前景不明,工作壓力沉重,貧富差距擴大,房價仍然偏高,還有少子化與人口老化等等。大家心裡還是有沉重的部分,往往不知如何是好。
有一種心理學的角度:想要/需要,前者是可體透過有形的方式,來達成預計的目標。這是也是透過意志、理性、或經驗方法可以拿到的,它是透過契約交易和利害關係達到,是人可以操作的方式。像那6個幸福指標,都是可操作的變項。很不巧的是台灣人花了很多力氣打造出還不錯的「想要」環境,卻反而忽略了「需要」。舉個例子,以前台灣的家族血緣關係綿密,我縱使生意失敗,也可以暫回鄉下家裡,頂多餐桌多準備一副碗筷,但現在這個支持網絡已經越來越小。並且家庭也在崩解中,人與人、人與自己都在離散中,有人妄圖法律關係(像契約)來支撐,那是不可能的。拉到眼前場景,聽說5月以來,台灣很多人瀰漫「芒果乾」的危機意識,或說我們見到的基本社會組織-家,不斷看到散亂的趨勢,人與人之間不信任、不明白的心是濃厚的。缺乏了信賴感、安全感或被安然保護的意境,但它是人格健全、滿足所必要,否則沒有往前走的動力。
基督信仰在此似乎有一套答案,只是不那麼明顯;它是一種盟約的關係,是從安息而來;創世紀當中,人原本與上帝同在於伊甸園,上帝與人立約,人可以享受上帝給予的一切豐富。上帝與古代以色列人立約,一起守安息日,到會堂與族人,然後在家與家人。到耶穌,祂設立了聖餐,與眾門徒一同享用餅與酒,為後來的教會立約。還記得約翰福音第二章提到這個故事:
2:1 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親的筵席.耶穌的母親在那裡。
2:2 耶穌和他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席。
2:3 酒用盡了、耶穌的母親對他說、他們沒有酒了。
2:4 耶穌說、母親、〔原文作婦人〕我與你有甚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有到。
2:5 他母親對用人說、他告訴你們甚麼、你們就作甚麼。
2:6 照猶太人潔淨的規矩、有六口石缸擺在那裡、每口可以盛兩三桶水。
2:7 耶穌對用人說、把缸倒滿了水.他們就倒滿了、直到缸口。
2:8 耶穌又說、現在可以舀出來、送給管筵席的.他們就送了去。
2:9 管筵席的嘗了那水變的酒、並不知道是那裡來的、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管筵席的便叫新郎來、
2:10 對他說、人都是先擺上好酒.等客喝足了、纔擺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
2:11 這是耶穌所行的頭一件神蹟、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顯出他的榮耀來.他的門徒就信他了。
這個故事不只是談耶穌怎樣行了神蹟,也不只是談耶穌為什麼跟祂母親這樣說話。更重要的是在這有限時空的場景裡,耶穌帶出了啟示幅度的立約,帶領我們認識在新天新地當中,我們要怎樣與上帝同安息。
1.      本來沒酒,變成有酒。這是從無到有
2.      對一般人的作法是先上好酒,再上次酒。但耶穌轉變它,變成先上好酒,再上更好的。耶穌帶來的要超越人為的極限
3.      眾人共同歡樂,未來會是上帝與眾信徒永遠喜樂,不再孤單。上帝與人聯合(盟約)
4.      迦拿婚宴是人的結婚,未來是羔羊(聖子)與教會結婚。上帝與人深刻共融(盟約)
5.      這是耶穌做的第一個神蹟,顯示當下即永恆。我們雖然人生短短數十年,卻一樣有機會嘗到與神聯合、共融的滋味。
6.      上帝所給的,人沒有辦法用契約買來,而是要誠心與祂結盟,才能從神的白白捨出得到真實慰藉。
所以,基督信仰告訴人們,人類生命存立的狀態不是只看眼前的這一個體,還有與其他生命連結的關係。多數現代人只從眼前的個體而延伸到各種欲望的滿足,要靠契約、勞力、拚搏來達到幸福。但實際上,上帝會給與另一個遭人忽視卻又極為重要的東西,只是遭人忽視。也就是說在上帝裡聚會、禱告、分享、幫補、靈修,幫助現代基督徒從一般的「想要」(契約關係)當中走到「需要」的滿足(盟約關係),改變心靈眼光,成就安息:休息、安歇、安全、信賴、豁免、自由、主體、聯合、喜悅、豐富。

沒有留言:

復活

復活節來了,昨天學校教職員團契有一場應景的活動,並且邀請一位老師講他信主的歷程。 他特別提到復活是身體復活,重新有個完全不同的身體。 我坐在底下,一方面恭喜這位老師從高中之後,年紀輕輕就有興趣接觸信仰。另一方面也感到一點疑惑;復活到底是什麼? 我們的身體在自己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