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

談代禱


以下是節錄一本書的段落,寫得不錯:

「最近我聽一個故事,非常感動我。是一個浸信會牧師橫生博士說的。他曾帶領其神學生到革責瑪尼修道院參訪。牟敦神父--這神父他們不熟--被指定帶他們走走,並回答問題。聚會結束時,有個學生問神父:「像你這樣一個聰明人,躲在這個地方做什麼?」牟頓神父回答說:「我相信代禱的力量。」我相信每個靜觀者都會說同樣的話。人若了解上帝是如何的每一時每一刻,以其恆常主動的創造之愛,產生每一個事物的話,祂就會碰觸到這個令人震驚的奧祕,就是:上帝願意祂的創造活動符合他兒女的祈求。這就是我們的祈禱無與倫比的力量與責任。正如同祂讓我們進入存在的開始,是依靠祂的兩個受造物的自由抉擇,祂也願意我們每一個人存在的發展,是依靠所有人的祈禱。上帝聆聽我們祈禱,不是看我們的嘴唇,而是看我們的心。為了我們的緣故,福音中的兩個瑪利亞表達她們的關懷:「他們沒有酒了。」「你所愛的人病了。」不過她們沒有提出請求。如果某人要求我們為他祈禱,而我們為他的利益急急的唸些禱詞,那麼什麼也不會發生的。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某些祈求的禱告似乎一點效果也沒有的原因。但如果我們把這件事納入心中,那麼下次當我們在祈禱中接近主時,主就會看到這些事情,就算我們忘了開口告訴祂也無所謂。祂是愛人的上帝,祂自會照料。當我們歸心祈禱中進入與主親密的、愛的結合時,祂會看見我們心中的所有掛念,不必我們開口說什麼,祂自會為我們照管一切。如果其他時候,我們的確提出祈求,那倒不是因為上帝的需求(上帝難道不能讀我們的心,並知道我們內在最深的事物嗎?),而是我們需要加深及堅持我們的關懷,並增加我們對祂的信心。」

按:多瑪斯•牟敦(Thomas Merton 1915-1968)。牟敦是天主教熙篤會的隱修士、作家、和平及民權運動者。他的作品對於當代宗教和靈修有極深遠的影響力。為世人所津津樂道的是他的自傳《七重山》(The Seven Storey Mountain),該書已被翻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同時亦被譽為二十世紀的《懺悔錄》。牟敦生於法國,父母親都是藝術家,牟敦移民美國後,曾就讀英國劍橋大學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41年棄俗修道,加入美國肯塔基的革責瑪尼隱修院(The Abbey of Gethsemani)。雖然牟敦過著隱修的生活,但他沒有因此就與世界分離,他仍然致力於寫作、世界和平、宗教交談的工作,期間亦有人勸他離開修道生活,投身改造世界的生活,不過最後他仍然選擇以隱修的方式來服務這個世界。然而,牟敦對世界的關注,卻引領他走向戲劇性的死亡,1968年,當他在泰國參與一個由他促成的基督宗教與佛教的靈修對談會議,不幸在房間之中觸電死亡,那一天,正好是他加入革責瑪尼修道院的27週年。牟敦的著作,亦有不少膾炙人口,包括:《在生命寂靜的山巔:隱修士牟敦的文學日記》、《獨處的沉思》(Thought in Solitude)

沒有留言:

路加福音18:35-43

昨天經文進度(路加福音18:35-43)雖然只是一個小故事,但還蠻重要的。 瞎子向耶穌呼求的故事看起來很日常,不過從基督各宗派都很重視它背後的神學和靈修意義。 這裡面有幾個特色: 1. 乞丐是財物一無所有、身分低賤、瞎眼病痛:往往當作是人的象徵,被動等待上帝到來、身心有嚴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