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決志的時候,我們都開始學習馬丁路德讀經法的禱告。按著每個經文,透過心中的感動而回應這個經文,然後是讀下一句、再回應。如此的循環當中,我們除了熟悉經文之外,也跟著聖經的句法熟悉禱告。當然,這是一個模式,當我們逐漸學會禱告,也應該學習經文顯示的心情。然後有人因著聖靈的恩賜而再有方言禱告、詩歌敬拜時會自由地唱靈歌。教會也有人從洗禮以來,一直沒有方言、沒有靈歌,但是這樣的人是否屬靈狀態有所欠缺?至少可以確定一件事:以弗所書提到聖靈是每個基督徒身上的印記,因此只要是基督徒,就確定與聖靈有份。也像彼得所說,我們乃像活石,被主建造成靈宮。聖靈通透神的奧祕,而神奧祕的完全性包含了人的運命,更包含了神對人的愛。聖靈除了是有位格的神,也可以把聖靈視作聖父與聖子之間的愛。所以,聖靈前來世間與我們同在,本質上就是要讓每個基督徒體驗神的愛,從而與神愈發有一體的關係。這份愛彌補了人自始就一直虧缺的部分:與神分離的不完善。那份不完善導致人間各種的苦難、各種不平衡的心態、各種彼此傷害的行為。(人間的冤冤循環)經過這樣的認知,那末靈修除了屬靈征戰的意義外,對於個人的意義就凸顯起來:我們的靈修是要增進與上帝的愛,透過禱告、讀經、默想、靜觀、服事等等活動,把上帝的愛灌注到我們靈魂的深處,修補內在各種的傷痕、使我們本質上的不完善獲得了良性轉變。因此保羅才說「、、、心意更新而變化,讓我們察驗神純全可喜悅的旨意」。因此,即使禱告的語詞不流利、不敏捷,都還好。如果禱告沒有那份對神的渴望之愛,即使神憐憫自己,禱告效果也將打折扣。因此,禱告很像是靈魂的鍛鍊,如果當成例行公式,不如先好好讀點聖經,慢慢了解神在自己身上作了什麼。另外,在這樣的原則之下,禱告是用悟性、方言都沒關係,重點在禱告是否深入心靈?是否讓神的愛在心靈中植入擴散?擴散之後會怎樣?聖靈既然是愛又是通透神的奧祕,我們也就逐漸可以建立與神的默契、了解神的旨意、清楚自己的道路,並且神的本性也會在我們的心靈態度上浮現出來,我們就是新造的人(這是第二次新造,第一次新造是我們洗禮的時候,地位新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