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日 星期日

詩篇43章小感想

43:1  神阿、求你伸我的冤、向不虔誠的國、為我辨屈.求你救我脫離詭詐不義的人。

43:2 因為你是賜我力量的 神、為何丟棄我呢.我為何因仇敵的欺壓時常哀痛呢。

43:3 求你發出你的亮光和真實、好引導我、帶我到你的聖山、到你的居所。

43:4 我就走到 神的祭壇、到我最喜樂的 神那裡. 神阿、我的 神、我要彈琴稱讚你。

43:5 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 神.因我還要稱讚他.他是我臉上的光榮、〔原文作幫助〕是我的 神。

……………………………………

這篇只有短短5節,但看了之後覺得很有感覺,也很引發深省。

作者在裡面表達了自己的憂悶、煩躁、被棄、冤枉、被欺、哀痛,但是又同時說自己走到神的祭壇,有喜樂、仰望、稱讚、得力、引導,還見到神的光榮。

這兩部可以看做兩極,但文中沒有看到過程,頂多在第一節見到祈求神為自己伸冤、辨曲。但神到底有沒有按照這祈求而應允,並化解那一切的苦厄?很抱歉,幾乎沒看到。

所以,從自己的苦到頌讚神之間似乎有某種跳躍,而躍過的那部分剛好是一般人很期待知道的,也很想議論的。也就是人很想知道神用什麼方式解決,很希望神直接解決自己當前的具體問題。

講一個極端的例子:俄烏兩國正在戰爭,有很多母親擔心自己在戰場上的小孩安危。假設神應允他的祈禱,保護小孩的生命(當前的具體問題),神的方式可能是讓小孩受輕傷而撤到後方醫治。所以這位母親就感覺自己的苦厄過去了,很高興的頌讚神。不過,這小孩如果是受重傷、甚至死亡,那麼神的方式會不會被人批判議論?因為我們都認為上帝掌管一切,包含一切的運命和因果,而詩篇43章剛好跳躍這部分,不指出神的方式是什麼,好像形成一個奧秘。

一般來說,約伯記是聖經的經典回答。對我來說,人最喜歡做的就是議論和批判,尤其現代人更是專門發展議論和批判的知識技能,在議會殿堂、在學校教室、在論文研討會、在網路平台、在法院庭審、在國際社會、、、,大家無時無刻都在議論批判,都在檢討過程有無問題,但很弔詭的是人往往就在這當中忘記為什麼要做議論批判,甚至連目的都忘了,有的人甚至是靠議論批判來賺錢。

但是基督信仰要強調的事情也在這當中,上帝要我們暫時放下批判、議論、是非,並時時走進祂的花園祭壇,然後上帝會讓我們明白祂會如何安排這個過程、運命,之後我們會安然地減少批判、議論、是非,最後走到不用批判、議論、是非而絕對的順服神,原來我們很焦慮想望的過程也自然融入神的光榮祭壇當中,不用再多說什麼。

基督信仰裡面有一個很極致的經典場面:

耶穌門徒猶大背叛前夕,耶穌趴在地上祈禱說:求天父移去這杯(被釘十字架的殉死安排),但也同時求天父按照您自己的意志而不是我的意志。

這是高度無我的表達

對人來說,人很會使用議論、分析、批判、是非等等來建議對世界的認知,包括強化自己的主體地位。可是基督很強調交付自己/才有完整的自己。

就像父母親願意交付自己的時間、精神、金錢、體力和愛心為代價,讓小孩可以健康成長。那個過程常常是高強度的磨練,父母親縱使抱怨也還是做下去,這就是一種無我的表現。要過一段時間,過程帶來的滋味是親身體驗,已經不特別需要去議論、分析、批判等等。那個滋味確實有苦,但最後必顯現甘甜。

多年之後,有一天如果某人問自己,這樣的過程到底是苦大於樂?還是樂大於苦?

也許這個發問/回答已經是多餘了

很多很多都是難以言喻

也許只能說三個字:感謝主..........

如果我們沒有忘記神學的設定:上帝是純一、良善、無缺、仁愛和永恆的神,那麼三位一體的第二位(聖子耶穌)可以讓詩篇43章更豐富,耶穌不但赴死前將自己的意志交託在聖父的意志裡,沒有任何評斷。祂釘在十字架說成了/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包含祂在人世33年受到的評斷是非等,全部的評判都可以拋出而交給父神,這或許就是沉默羔羊的意思吧!耶穌是神而人的那位,使我們有盼望可以人而神,所以那個跳躍的空缺或許就是專門為人的昇華而設,所以它像是一個無語的過程。我們見到日昇日落、花開花謝、人事變遷、生老病死,在上帝的帶領中,人可以從維護自身慢慢走到忘我的維護他人,從萬般捨不得走到自然捨得,從有而實虛走到無而實有,我們走進神的聖壇就是輕省的。

沒有留言:

路加福音18:35-43

昨天經文進度(路加福音18:35-43)雖然只是一個小故事,但還蠻重要的。 瞎子向耶穌呼求的故事看起來很日常,不過從基督各宗派都很重視它背後的神學和靈修意義。 這裡面有幾個特色: 1. 乞丐是財物一無所有、身分低賤、瞎眼病痛:往往當作是人的象徵,被動等待上帝到來、身心有嚴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