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0日 星期六

復活

羅馬書

12:1 所以弟兄們、我以 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 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12:2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 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加拉太書(保羅論基督與自己的關係)

2:19 我因律法、就向律法死了、叫我可以向 神活著。2:20 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 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

約翰福音(施洗約翰論耶穌與自己的關係)

3:29 娶新婦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著聽見新郎的聲音就甚喜樂.故此我這喜樂滿足了。

3:30 祂必興旺、我必衰微。

...................................................

記前

年紀小的時候偶然機會看到聖經,多數都看不懂,只有第一個創世紀和最末一卷啟示錄非常吸引自己,好似精彩的神話故事,這是自己最早接觸生死問題的機緣之一,N年之後信主才知道這是比較難解的書卷。基督信仰進入歐洲之後歷經很多概念的討論乃至爭論,雖然產生幾個全體主教大會的信條,到今天各宗派並沒有完全一致。五百年前的歐洲出現文藝復興、科學革命,還有宗教改革。這些變化現象的背後,似乎還有某種的觀念連動。宗教改革有五大訴求:惟靠基督、惟靠信心、惟靠聖經、惟靠恩典、人人皆祭司。其中惟靠聖經與解經方法有很大關係;天主教對於信仰的認識是建立在:聖經、教廷訓導和傳統(尤其是禮儀)。而基督新教則脫離後二者而獨尊聖經,並且強調經文字面意義與歷史事實的重要性,乃至產生[以經解經]的方法,這種比較強調聖經客觀性、圓滿性及最高性的特點和中世紀的四重解經法就有區別[字面意義(literal),托寓意義(allegorical,與基督徒的信心/教義有關),倫理意義(moral/tropological,與基督徒的愛有關),以及奧秘的意義(anagogical,與未來的盼望有關)]。也許四重解經法比較主觀,但宗教改革採用的方法遇到啟示文本一樣發生困難,因為啟示文本無法單純的僅從字面來掌握,硬要以字面掌握反而產生新的爭論。回頭來看,生死問題還是擺在那裏,好像自己要過隧道,也知道隧道就在前面,但總是找不到那個門(無門之門)。

書寫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來時歡喜去時悲,合眼朦朧又是誰。] 這首偈語,摘自清朝順治皇帝。代表世上各宗各派、各地各民都關注這個既古老又現代的問題,即使是權力頂峰的皇帝也踟躕再三。雖然信義宗開山始祖馬丁路德用法官宣判的比喻,說明得救的意義,使洗禮當中受洗人屬靈地位發生轉變,我們從此是上帝的庶出子女。簡單說,只要堅持走下,以後一定上天堂。但我們還在這個塵世行走,歲月流逝,意識與肉身變化,當下時空環境中不免會想我是誰?我從何而來、又往何處去?

基督信仰非常重視生與死的體認,在信義神學院門口有幅對子:

不再是我.乃是基督 祂必興旺.我必衰微

上下聯原來是保羅和施洗約翰講論耶穌基督與自己的關係,很有意思的是言談間放入神與我的關係。雖然這兩位的言詞不是真的談自己肉身的死亡,卻不免會指向個人的生死問題。保羅直接了當說自己在某種意義裡已經死了,並且是基督在自己本質深處活著。當耶穌為保羅捨己的時候,保羅的生命本質就不同了;保羅走向無我的生命觀。而施洗約翰的觀念也類似無我,只是他的講論是放在傳道的立場,自己的衰微是應該的、喜樂的,因為真正的主人來臨,主人才應該被發揚光大。有人曾對生命走向做過這樣的比喻,自己最終像一滴酒,掉入上帝的無限大海。

復活節來了,主題就是耶穌復活,祂有身體復活。聖經預言世上每一個人在未來的那一天都會復活,只是審判隨之而來。對於基督徒來說,不禁想一想,到了樂園、新天新地,我的存在樣式會如何?啟示錄給予的形象是穿著白袍。也有人說可能像亞伯拉罕接待的那三位神之使者。還有人猜測自己屆時是哪個年紀的樣子?年少的還是年老的?自己的家人又如何?到底樣子如何?其實可以換個角度去考慮,包含我在今生的意義。畢竟耶穌已經啟發馬大和妹妹瑪利亞,除了所謂終極而永恆的復活之外,當下也有復活的意義。

我們的身體在自己離開人世時,就會趨於物理滅失。既然現有的身體已經滅失,所謂的未來的那一天身體復活可以認為是得到一個新的身體。但靈魂呢?耶穌說信者離開人世只是睡了,人會暫時到樂園,所以人以某種存有到了另一個空間;因此我們的存在形式因進入不同空間而發生變化。就像是人過世的時候肉身留在世上逐漸壞去、消滅,在樂園的形象就不是世上的想像。

因此基督徒未來那一天的終極復活,應該是某種存有得到永恆且安息的最終形式,不會再因生死而變化。只是凡人的智力與眼界太有限,上帝只能用靈魂與身體的二分方式來教導,所以復活的意義若單靠聖經字面說明,似乎太小看上帝了;復活不只是重得新身體的字面意思,它將是全人/全形/全方位/全存有的終極變化,回到真有的永活永恆。至於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年輕的樣子?還是老年的樣子?還是???其實這些都不用擔心。

這樣講可能很玄,不過我們若廣義一點、應用一點說,今生此時此刻凡是上帝信者無不在復活的路上。不只是世界走道歷史最終點時,上帝讓我們復活,那只是一種脈絡時間的說法。如果我們承認上帝是超越時間空間的至高者,並且復活是祂的大恩,那麼這份大恩也不受時空限制;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跟復活有關,不但走在復活的道路上,而且就在復活的當下中。越清楚明白、體認越多,我們就越不擔心時空限制之下的人與事,越能掌握天國在此當下的意味。

以肉身做個比喻,有個人叫張三,一歲的張三和一百歲的張三是不是同一人?我們當然都肯定,只是一歲的張三和一百歲的張三有某些差別:身上絕大多數的細胞都滅失/重生了不知幾回,包含部分的腦細胞都一樣。所以,用肉身來說,一歲的張三和一百歲的張三好像相同的不多。並且一百歲的張三心思也絕對與一歲時不同,我們的心思與心態也不斷蛻變,不但有新的代替舊的,也有累積、有迭代,有否定過去的自己而肯定新的自己。當然,人的身體也有不變的部分,多數腦細胞從出生就是那些,並且全身細胞裡的DNA排列方式從一歲到一百歲都還是一樣,只是DNA本身也是跟著滅失之後又再生。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看:我的本質絕非用肉身可以涵括,那個我是有能量、有編碼、有存在、可以穿越時空,這樣才保證我們可以認識永恆的上帝,我們裡面才得以成為彼得說的神之靈宮;據說在那裏,我們也才能和上帝對話。縱使我們身上的細胞不斷死去、生出,那個本質的我還是在那裏。

用整個生命來說,我們的本質之中保有了永恆的向度,它始終就在那裏,那個部分可以和永恆上主有高度的鏈結關係,只是多數人因罪性和老我而不認識它,即使知道也未能體會它,所以多數人只是從兒時的單純走向老年的練達,但仍困在時空的有限生命循環裡;他面對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人情冷暖和利害關係時,還是不免被世俗、情緒和慾望所困。所謂的復活,就是上述情況死去、新的全人誕生。

就像我們的肉身眼睛,是藉著光波長短來辨識萬事萬物的顏色和樣式,但實際上人類能辨識的是整個光波區間當中非常狹窄的一段。所以上帝給人的啟示,也會按照人的能力限度去設計。在這狹窄區間之外,難道上帝都沒有作為嗎?都沒有為人類做預備?如果這樣觀察自己,那麼就可以說基督信仰的終極狀態除了存有形式之外;生命與死亡可以不只是三度空間的有/無消極二分,也可以有超越的部分;當我們通過生活當中的每一個體驗、見證,逐漸明白上帝在自己生命歷程的帶領,那麼一般人心中深處的不安就有機會安然放下、穿越,心中的神視(異象)之眼就會開啟。身體即使逐漸老去,會有一個新的自己不斷成長茁壯。單單用肉眼所見的生死去形容永恆的生死,將大大限制我們的智慧與體認。

既然如此,我們得從日常生活去做復活的功夫,從奉獻自己/老我死去開始,啟動[和好]的歷程:與自己、與人群、與上主和好。默想當中鍛鍊心靈的眼睛,我們內在深處的自己才會甦醒,復活樣式就愈趨成熟、老練、永恆。

記後

據說托爾金的著名小說:魔戒,它放入不少基督信仰的東西。我自己借用一個情境:當甘道夫帶領探險隊要穿越摩瑞亞山中洞穴時,怎麼也找不到入口。此時有人想起某個月圓的時刻,要說一串特定咒語,門就會出現。果不其然,他們剛好遇到月光照在山壁,費列多就念了那串咒語。瞬間山壁上就顯現閃閃發光的進入之門。所以,如果信仰還是停留在多馬的層次(不親自摸到耶穌身體就不相信),那麼這條路走起來就容易搖擺。或許探險之旅就是充滿未知的人生、山壁是三度空間的世界、月光是聖靈光照、咒語就是我們在基督裡的祈禱。這樣,那個本質的我會在燈火闌珊處越發清晰、永恆之門的浮現就近了。

2024年3月3日 星期日

詩篇43章小感想

43:1  神阿、求你伸我的冤、向不虔誠的國、為我辨屈.求你救我脫離詭詐不義的人。

43:2 因為你是賜我力量的 神、為何丟棄我呢.我為何因仇敵的欺壓時常哀痛呢。

43:3 求你發出你的亮光和真實、好引導我、帶我到你的聖山、到你的居所。

43:4 我就走到 神的祭壇、到我最喜樂的 神那裡. 神阿、我的 神、我要彈琴稱讚你。

43:5 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 神.因我還要稱讚他.他是我臉上的光榮、〔原文作幫助〕是我的 神。

……………………………………

這篇只有短短5節,但看了之後覺得很有感覺,也很引發深省。

作者在裡面表達了自己的憂悶、煩躁、被棄、冤枉、被欺、哀痛,但是又同時說自己走到神的祭壇,有喜樂、仰望、稱讚、得力、引導,還見到神的光榮。

這兩部可以看做兩極,但文中沒有看到過程,頂多在第一節見到祈求神為自己伸冤、辨曲。但神到底有沒有按照這祈求而應允,並化解那一切的苦厄?很抱歉,幾乎沒看到。

所以,從自己的苦到頌讚神之間似乎有某種跳躍,而躍過的那部分剛好是一般人很期待知道的,也很想議論的。也就是人很想知道神用什麼方式解決,很希望神直接解決自己當前的具體問題。

講一個極端的例子:俄烏兩國正在戰爭,有很多母親擔心自己在戰場上的小孩安危。假設神應允他的祈禱,保護小孩的生命(當前的具體問題),神的方式可能是讓小孩受輕傷而撤到後方醫治。所以這位母親就感覺自己的苦厄過去了,很高興的頌讚神。不過,這小孩如果是受重傷、甚至死亡,那麼神的方式會不會被人批判議論?因為我們都認為上帝掌管一切,包含一切的運命和因果,而詩篇43章剛好跳躍這部分,不指出神的方式是什麼,好像形成一個奧秘。

一般來說,約伯記是聖經的經典回答。對我來說,人最喜歡做的就是議論和批判,尤其現代人更是專門發展議論和批判的知識技能,在議會殿堂、在學校教室、在論文研討會、在網路平台、在法院庭審、在國際社會、、、,大家無時無刻都在議論批判,都在檢討過程有無問題,但很弔詭的是人往往就在這當中忘記為什麼要做議論批判,甚至連目的都忘了,有的人甚至是靠議論批判來賺錢。

但是基督信仰要強調的事情也在這當中,上帝要我們暫時放下批判、議論、是非,並時時走進祂的花園祭壇,然後上帝會讓我們明白祂會如何安排這個過程、運命,之後我們會安然地減少批判、議論、是非,最後走到不用批判、議論、是非而絕對的順服神,原來我們很焦慮想望的過程也自然融入神的光榮祭壇當中,不用再多說什麼。

基督信仰裡面有一個很極致的經典場面:

耶穌門徒猶大背叛前夕,耶穌趴在地上祈禱說:求天父移去這杯(被釘十字架的殉死安排),但也同時求天父按照您自己的意志而不是我的意志。

這是高度無我的表達

對人來說,人很會使用議論、分析、批判、是非等等來建議對世界的認知,包括強化自己的主體地位。可是基督很強調交付自己/才有完整的自己。

就像父母親願意交付自己的時間、精神、金錢、體力和愛心為代價,讓小孩可以健康成長。那個過程常常是高強度的磨練,父母親縱使抱怨也還是做下去,這就是一種無我的表現。要過一段時間,過程帶來的滋味是親身體驗,已經不特別需要去議論、分析、批判等等。那個滋味確實有苦,但最後必顯現甘甜。

多年之後,有一天如果某人問自己,這樣的過程到底是苦大於樂?還是樂大於苦?

也許這個發問/回答已經是多餘了

很多很多都是難以言喻

也許只能說三個字:感謝主..........

如果我們沒有忘記神學的設定:上帝是純一、良善、無缺、仁愛和永恆的神,那麼三位一體的第二位(聖子耶穌)可以讓詩篇43章更豐富,耶穌不但赴死前將自己的意志交託在聖父的意志裡,沒有任何評斷。祂釘在十字架說成了/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包含祂在人世33年受到的評斷是非等,全部的評判都可以拋出而交給父神,這或許就是沉默羔羊的意思吧!耶穌是神而人的那位,使我們有盼望可以人而神,所以那個跳躍的空缺或許就是專門為人的昇華而設,所以它像是一個無語的過程。我們見到日昇日落、花開花謝、人事變遷、生老病死,在上帝的帶領中,人可以從維護自身慢慢走到忘我的維護他人,從萬般捨不得走到自然捨得,從有而實虛走到無而實有,我們走進神的聖壇就是輕省的。

路加福音18:35-43

昨天經文進度(路加福音18:35-43)雖然只是一個小故事,但還蠻重要的。 瞎子向耶穌呼求的故事看起來很日常,不過從基督各宗派都很重視它背後的神學和靈修意義。 這裡面有幾個特色: 1. 乞丐是財物一無所有、身分低賤、瞎眼病痛:往往當作是人的象徵,被動等待上帝到來、身心有嚴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