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宗教的「殉死/復活」與「道成肉身」剛好是兩個重要的概念,也成了兩個節期。耶穌基督的殉死與復活到底帶來信仰的什麼體驗?
在最後的逾越節時,耶穌與門徒進行最後的晚餐,祂說:「
26:26 他們喫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福、就擘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著喫.這是我的身體。
26:27 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說、你們都喝這個.
26:28 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太26:26-28)
這和舊約的贖罪祭對應起來,只是古時用的是牛羊,但耶穌時代起很特別,耶穌地位是大祭司,但祂自己也是祭物。也就是說聖子耶穌表達了聖父的心意;一般的祭司以牛羊獻祭實際上只是個形式,表達人對上帝的交付自我之心,並用牛羊為犧牲,讓牛羊帶著罪惡死去,參與獻祭的人則獲生。但這個做法以歷史來看是只是一個階段,它本身只有預表和預備的作用,卻不是最後終極的方式。希伯來書形容耶穌在此是:「
6:20 作先鋒的耶穌、既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遠的大祭司、就為我們進入幔內。
7:1 這麥基洗德、就是撒冷王、又是至高 神的祭司、本是長遠為祭司的.他當亞伯拉罕殺敗諸王回來的時候、就迎接他、給他祝福。
7:2 亞伯拉罕也將自己所得來的、取十分之一給他.他頭一個名翻出來、就是仁義王、他又名撒冷王、就是平安王的意思.
7:3 他無父、無母、無族譜、無生之始、無命之終、乃是與 神的兒子相似。
9:11 但現在基督已經來到、作了將來美事的大祭司、經過那更大更全備的帳幕、不是人手所造也不是屬乎這世界的.
9:12 並且不用山羊和牛犢的血、乃用自己的血、只一次進入聖所、成了永遠贖罪的事。
9:13 若山羊和公牛的血、並母牛犢的灰、灑在不潔的人身上、尚且叫人成聖、身體潔淨.
9:14 何況基督藉著永遠的靈、將自己無瑕無疵獻給 神、他的血豈不更能洗淨你們的心〔原文作良心〕除去你們的死行、使你們事奉那永生 神麼。
9:15 為此他作了新約的中保.既然受死贖了人在前約之時所犯的罪過、便叫蒙召之人得著所應許永遠的產業。」
從這當中尋找靈性生活的資糧,是非常豐富的。
宇宙一切所有的都在祂的手中,在祂裡面是豐富的、無限的、慈愛的、恆久的。但祂願意將自己交付出來,放在天父懷裡。
因此,從這當中見到一點點三位一體的奧秘:生命理想的存有樣式不只是看到主體的個別存在以及主體自我的意志,也要看到主體之間的關係,是無私的愛之關係。
所謂獻祭原來是人對神的愛之回應,人對於上帝賞賜給自己的不執著為己有,倒願意交付於上帝(包含自己的生命),但是上帝對此則給予更大的祝福。所以,亞伯拉罕獻上兒子以撒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聖安琪教育精神或月桂方法,到最後也是以此為基礎。
對人來講,最難的也在這裡。上帝以其無私的愛創造了具備主體意志的人,希望人也以其主體意志,自願地仿效上帝三位格之間的關係。只是創世紀顯示了人面對自我為中心的難關,跨過極其困難。人喜歡掌握某些東西、凸顯自我的主權,才覺得自己是存在的(刷存在感)。
當代世俗的學問都是以自我的主體意志作為基礎,再來談關係。以教育體系來說,包含:學校/學生、學校/師長、師長/學生等關係,逐漸以契約的權利義務角度來處理。這樣就會遇到困境(甚至是死結),表面上這些關係都以法律/契約來範定,很清楚,但實際上它不是生命關係的基礎。舉個例子,文藻長期見到不少老師會用課餘時間幫助學生,像補救教學、生活扶助等等,這些都是不談利害關係。老師在此沒有堅持自己的主體意志,而願意將自己的時間精力交付出來,建立無私的關係。這樣看起來對於老師作為個別主體而言是損失的、不利的、不理性的,但也因此使文藻建立長期的聲望,包含註冊率(一直到去年環境實在太險惡,才降下來。)全體同仁的職涯生命反而得保全。關鍵在於過去以來,修女率先示範讓老我死去(放下自我為中心),而讓文藻的生命培植起來。教職員也跟著學,然後文藻和其他學校就有了差異;沒有宣傳、沒有網紅、也不用管人力銀行的評比,這些都不在契約當中。
它應合了約翰福音之中耶穌有名的話:「
12:24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12:25 愛惜自己生命的、就失喪生命.在這世上恨惡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
這個宗教體驗是一輩子的反省過程,要不斷洗滌,挑戰自我的存在感(我的「生死/存在」到底是以什麼為基礎?),治死那個糾纏不放如厲鬼般的自我中心。到最後可能是這樣:
曾有個義大利人,名叫卡羅.加勒度Carlo Carreto,哲學博士,一度傾向無神論,後來受感動加入教會的[公教行動會],最後到撒哈拉沙漠做服事,也是他深度的默觀生活。此人說過這樣的話:
「多年來,我一直自許是教會的「人物」。我甚至憶想這個神聖的、生活的教會結構是一座廟宇,由許多大大小小的柱子支持著。每根柱子就扛在每一個基督徒的肩上。我想,不管是怎樣的小,我的肩上也扛著這樣的一根柱子。反覆不斷地說上主需要人,教會需要行動,我們深信這是真的。慢慢,這個結構成為我們肩上沉重的負荷。
創造了天地以後,上帝休息去了;教會建立起來後,基督也被提昇到天上去。所有的工作都留給我們,留給教會。我們,尤其是那些公教行動會的負責人,是真正的工作人員,我們擔著每天的重荷。抱著這種態度,我根本就不能休假一天,甚至夜裡我也覺得自己是在「行動」中,總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做好每一件事。人不斷地和一個又一個的工作計畫、會議賽跑,不斷的從這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祈禱是匆忙的,交談僵死了,而人的心就陷在一片混亂中。
因為每件事都要我們負責,所以當事情有出錯時,我們當然會憂心忡忡。但有誰注意到這有什麼不對呢?我們是這樣深信「行動」的方針是對的,是正確的。甚至在童年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恪守這格言:「為基督君王的榮耀爭取第一」;少年時,我們就記住「你應做領路人」;長大了,我們知道「你是個有責任的人,一個領袖,一個使徒。」人總得成為某種「人物」。
然而耶穌說「你是個無用的僕人,沒有我,你一事無成。」「你們之中,誰要第一,就要成為最末。」這些話好像是對別人說的,是對其他時代之人說的,我們讓它過去,不留什麼印象;讓它從心上溜走,不起一點影響。不要讓它把心洗滌;更不要讓它把心變軟。
我的第一位導師告訴我,每一件事的出發點,應該是為了基督君王的榮耀。而我的最後一位導師嘉祿富高(Fr. Charles de Foucauld)卻告訴我,每一件事最終目標是被釘的基督之愛。也許這兩種教導都對,錯的是我,是我不曾好好的理解這教導意義。
不管怎樣,我現在人已經在這裡,就跪在岩洞的砂上。這岩洞我比作是教會;而在我肩上,我也還可以感到一根小小柱子的重量,由一個行動者--我,背負著。可能這一刻,就是真理顯現的一刻。
我忽然往後一仰,似乎想把自己從這重量之下抽出來。有什麼事情發生呢?教會的大廈,一切各依原位,不動、不響。經過了25年,我才了解其實沒有什麼重擔在我肩上。那根柱子只不過是我自己想像、偽造的,是我的想像與虛榮心的產物。我曾奔走、辯論、組織、工作,一直相信自己在支撐些什麼。實際上,我什麼也沒有支撐。
全世界的重量都壓在被釘的基督雙肩上,我是空無的,絕對的空無。幾經掙扎,我才能相信耶穌在二千年前對門徒說過的話(路加福音):「
17:10 這樣、你們作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當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所作的本是我們應分作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