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馬可福音8、利未記7-8
今天的馬可福音裡,耶穌說
8:34 於是叫眾人和門徒來、對他們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8:35 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8:36 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
8:37 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
那時耶穌還沒被賣,但已經預言十字架了,並且要學習死而復活的道理。耶穌提出這個生命之道,並認為這是世上最高價值。今天的利未記經文也是繼續提到祭典以及摩西為亞倫及其子孫祝聖潔淨。祭典裡面要有祭牲,大家都知道這是為贖罪之用,以代替人的罪過,人與神才能歸於和好。什麼是和好?用意象來說,像是回到伊甸園。這個祭典的精神,在新約時代必須進入我們信者的心靈內在,使我們不斷經歷死而復活的生命歷程,才能一步步趨近伊甸園,享受與神同在的安息。包含我們過去自以為傲的、死抓不放的,都要在耶穌裡死去,再於耶穌裡活過來。要回歸本初的道,才會有救。
日前寫信給自己所屬單位的主任,因為學校想大幅調整通識課程,覺得學生需要學習[永續]和[科普],以補文科學生之不足,尤其回應敬天愛人的校訓。我個人寫了一段看法;若不深入明白什麼是天、什麼是人,敬天與愛人是不是同一件事?那再如何調整,都是兜圈子:
回頭看[敬天愛人]到底是什麼?因為本校是天主教學校,所以應該從基督宗教尋
找原始理念。就我粗淺的理解,敬天愛人其實是一件事;只是同一件事的兩個面向、兩個行動。那同一件事就是:[道]。而所謂[道]是指耶穌基督本身,因為祂本為神,卻為了愛人而道成肉身,走向人。相對來說,人原本與神是合一的,伊甸園就是象徵,但人因罪性而遠離神遠離伊甸園,所人因著神的愛而被吸引歸回,藉著耶穌基督的十字架獻祭而贖罪,走向神。因此是神走向人、人走向神,是一種[歸回]的意象,以神與人永恆同在的伊甸園為最高境界。
其次,以神來說,祂是有位格的存在,所謂有位格代表神是超越界的存在主體,是無限的、獨立自存、是靈的存在、有自由意志、有行動、超越時空萬有。
至於人是按神的形象所造,所以人是有限的,但人有類似於神的狀態,包括是經驗界的存在主體、是獨立自存、人有靈性、有自由意志、有行動、受時空限制。
而神本身還有一個常人比較不了解的東西:三一論(trinity)。也就是神是一個整體,但這整體內有三個位格:聖父、聖子、聖靈。以聖父與聖子的關係為例,聖父是在永恆中生聖子,聖子從聖父擁有完全一樣的本質,聖父有的、聖子也有。聖子則完全順服聖父的意思。因此這表徵了兩個獨立的位格,但彼此依自由意志把自己無私地完全給予對方,以人能理解的概念來說,就是:愛!(這就是服務的由來)所以在基督宗教中,獨立的位格是在合一的愛之關係才能擁有,欠缺愛之合一關係,獨立位格無法自存。這就是一而三、三而一的意思。
人既然按著神的樣式而造,所以人與人之間也仿效這樣的愛。包括夫妻、親子。人在這樣的學習過程裡,體驗各自獨立卻又彼此共融合一的關係。理想的夫妻關係或親子關係,會基於無私的愛而把自己都交給對方,日後才能體驗神與人的關係,特別是為何耶穌基督 (聖子)把自己奉獻犧牲,那超越界與經驗界融合的愛;當人也能夠安然而自由的把自己交給超越界的上帝,會如同耶穌基督一樣:生命會有死而復活的轉變,人才可能歸回到永恆的伊甸園。
因此敬天是明白神、體驗神,從而願意把自己全人和命運都交給神,而愛人是仿效神為了人的救贖而進入經驗界般,幫助不認識神的人也進入與神同在的安息。所以,服務是操練自己的無私之愛、是捨出己生的行動,無捨出就不能昇華。
後面與各學門領域的連結,其實質目的就在於幫助學生能夠認識自己是位格存在(社會人文學科),也認識神及神的創造(自然學科)。例如:
(1)法律學:從認識自己是個權利主體(位格的存在)開始,建構權利義務關係。開始談人權、談自由、談平等、談責任。大統油品事件反應到各個不同的契約關係或法律關係,以致形成好幾種不同的債權,反映大統公司應承擔的各式責任。
(2)社會學:明白人是位格者的,因此其行動(social
action)是反映一個位格者的意義。例如大統油品事件,員工可能日後拿不到積欠工資,就反映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個人處境,促使我們反省一個理想的存在之人應是如何的樣式。
(3)歷史學:明白某一地區或個人的變遷歷程,是社會學的另個切面,大統油品反映了台灣地區的商業活動特色:儘量壓低成本、設法大量產銷、不顧集體的信任關係。
(4)物理學:從已知的經驗科學(可計算、可實驗、可觀察)來模擬實在界的狀態(自然哲學),去拿捏均衡、失衡、對稱、不對稱、聚合、離散、固定、變動、定向、不定向等
等。
(5)化學:從已知的經驗科學(可計算、可實驗、可觀察)來模擬實在界的狀態(自然哲
學),去拿捏實在界當中的獨立體的結構、特性,以及的獨立體之間關係、變化的潛質。
(6)藝術學:透過五官的感受,以人的理性、感性作用,去體驗人性、人生、環境、經驗界、乃至超驗界。包括產生美感、正義感、敬畏感、存在感和愛的感覺。
(7)哲學:形上學、倫理學、認識論,是以上學科的抽象化、萃取化討論。
以當前教育部顧問室弄的[倫理、民主、科學、媒體、美學]五大公民素養為例,這五個東西其實有很大問題,第一、五個領域的層級性質根本不同,竟同列一起。第二、五個所謂的公民素養必須回應到敬天愛人的建校理念。否則會出現各說各話,學生只是學習五個各自獨立的東西,未必統整起來。
例如倫理與民主,如果沒有以敬天愛人的理念為基礎,很容易淪為多元主義的網羅,只談個體的主張,卻沒有關係內的角度。
或如媒體,它本身只是一種工具,一般課程強調的是媒體的掌握能力,卻沒有思考媒體也可能成了無法駕馭的東西。
或如科學,一般只談片面的經驗科學論證,卻缺少自然哲學的討論,弄半天只是技術掛帥而已;最怕[科普]成了這個東西。
若以胎兒的生存權/婦女的墮胎權為例,國際上對此的討論就涉及統整性的了解。一般人以為這是人權問題或倫理學問題,但是實際上層面更廣泛。婦女的墮胎權是以否認胎兒是完整的人為前提,若是完整的人而墮胎,那就是殺人。到這裡都是人權問題,但下一個是對胎兒生存狀態的認知,以及人的認定標準。例如胎兒從受精卵出現的剎那,已經出現特殊的化學變化,像是鈣離子濃度會急速上升,會有驅動力讓這顆受精卵開始細胞分化以致不同器官成形,這就指向一個自然哲學:一個自立體除了獨立存在的,也有自我的形塑及運作的體系。此外,人與萬物區別的特點是理性,例如我的牙齒痛,但我現在正與人談話,我自己的理性告訴自己談話不宜中斷,所以我會做出逆著生物本性的決定,繼續談話,談完再去看牙醫。胎兒雖然還沒有理性能力,但幼兒也不成熟,可是我們卻說幼兒是人,因此解釋上是把胎兒看作可期待的理性潛質,他未來有機會可以成為具備理性意志的存有者。因此墮胎的行為是終止了一個具備理性潛質的自立體生命,有與殺人同等級的問題,婦女也因此切斷了親子之間無私給予的愛之可能,從心理角度,就是心理傷害的的起頭。因此這個議題可以連結好幾個學門領域的東西,最後是關切到人之所以為人的核心:敬天愛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