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馬太福音3,使徒行傳23-24
馬太福音
3:7 約翰看見許多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也來受洗、就對他們說、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
3:8 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
3:9 不要自己心裏說、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我告訴你們、 神能從這些石頭中給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
3:10 現在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裏。
3:11 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叫你們悔改.但那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給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
3:12 他手裏拿著簸箕、要揚淨他的場、把麥子收在倉裏、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
使徒行傳
23:6 保羅看出大眾、一半是撒都該人、一半是法利賽人、就在公會中大聲說、弟兄們、我是法利賽人、也是法利賽人的子孫.我現在受審問、是為盼望死人復活。
23:7 說了這話、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就爭論起來、會眾分為兩黨。
23:8 因為撒都該人說、沒有復活、也沒有天使、和鬼魂.法利賽人卻說、兩樣都有。
23:9 於是大大的喧嚷起來.有幾個法利賽黨的文士站起來、爭辯說、我們看不出這人有甚麼惡處、倘若有鬼魂、或是天使、對他說過話、怎麼樣呢。
Wiki對於撒都該人的解釋:[是古時猶太教一個以祭司長為中心的教派,形成於公元前2世紀、消失於1世紀以後的某個時候。與對手法利賽人據說產生於同一時期,但作為拉比猶太教的晚期形式倖存下來。公元70年羅馬軍隊摧毀耶路撒冷,之後撒都該人便不見與史冊上。撒都該人是當時猶太教的四大派別之一,另外三大派別為法利賽人(Pharisees)、艾塞尼人(Essenes)和奮銳黨(Zealots)。撒都該人只承認聖經的前五卷,在教內是保守派。因而不同於法利賽人,他們不相信靈魂的不滅;肉身的復活;天使以及神靈的存在,藐視口傳法律。這樣而來就和法利賽人形成鮮明的對比,法利賽人對口傳法律相當敬崇,認為是摩西法律書的一部分,也就是這樣對於啟示的理解不同,使得他們在歷史上相互斥責。…..據說撒都該人否認靈魂不朽,而據新約記載,他們在辯論耶穌的問題時,也否認聖靈和天使的存在[1]。他們抗拒拉比對律法書的詮釋,並否定任何與律法書相違背的希伯來聖經內容。而對於律法書的詮釋,撒都該人認為應該對根據字母的意思去理解。撒度該反對法利賽的口傳律法。他們認為文字律法是唯一的神聖資料[2]。文字律法,與其中規定的祭祀制度,強化了撒度該在猶太社會的霸權。]
撒都該人沒有了,法利賽人也沒有了。但是基督信仰在經歷兩千年以上的磨練,到今天結束了嗎?沒有結束!日前曾和一位朋友研究某神學院的作業問題,那間神學院的老師要求學生參考六處經文,(這六處經文都談到預定),並且要求學生忘掉過去學習的思想,讓自己變一張白紙,從經文的字面去歸結出聖經對預定的看法。事後我表達自己的觀念:這樣做法若是課程內的推理訓練,ok!但若走出課程,就不能如此。我先舉一個例子:後現代主義;在文學領域主張文本在原作者完成撰述時,文本就有了獨立的生命,後面的閱讀者可能在不同的境遇中與文本互動,從而產生新的意義。因此後現代主義主張閱讀者未必一定要死死跟隨原作者的思維與詮釋;閱讀者也可以形成自己的詮釋典範。它的道理在於人文環境的變遷,使得人的視域也發生改變,文本存在的背景環境就與過去不同。也許這放在文學可以這麼做,但放在信仰的世界就如同921地震大裂洞,問題就不得了。換言之,不會有所謂的異端,因為異端也是另類的詮釋典範,舊有的詮釋典範不能隨便否定新的詮釋典範。信仰之所以存立,在於固定的核心概念,環境再怎樣不同,解釋的角度再變化,都不能也不可改變核心。至於核心在哪裡?文字只能表達某個程度,更重要的是人願不願意[心]領[神]會,從教會教導、讀經禱告、生活體驗,慢慢掌握住要領。也就是這個層面的掌握,我們才能透過十字架上的耶穌連通於父神,與聖經各作者連通,符合[聖徒相通]、[主內一體]的訓勉。
默想:凡有智慧的、必在這些事上留心.也必思想耶和華的慈愛。(詩107:4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