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Steve Jobs

死亡很可能是生命最棒的發明,是生命更迭的媒介,送走老人,給新生代開創道路。
這兩天的大新聞應屬Steve Jobs過世,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這句話。這和Seediqe Bale的信仰有若干異曲同工。
生死不過是階段,不是人的最原初、也不是最末尾。
我們一般人平常似乎不大管生死問題,但是遇到病痛抑或意外,好像又有極大的生命執著。特別是現代華人,大人會急切希望小孩趕快長大,並且不斷塞進期待的東西,可是塞進的東西主要和市場需求有關,長大之後又希望能按著制式期待擁有一些東西。當這個世界變動愈發劇烈,能夠千萬人吾往矣的有多少?有眼前即一生的定力又有多少?我們對後進的生命能期待到什麼程度?
東正教的短誦---耶穌禱文。就這麼短短一句:主耶穌基督,天主之子,求禰憐憫我。修士在靈修中不斷複誦,為什麼?為什麼?後來才瞭解他們常在一天勞動之餘,身體勞累,落日前夕罩上頭套,不斷誦念耶穌聖名,原來這是心的鍛鍊。
是啊!我們不是硬碟、不是記憶體,是有靈的活人。當我們願意從日常生活中開始自己的身體勞動,並且從祈禱中持續精進與神的關係,心的鍛鍊就有機會了。後進的生命到底會如何,這都不用擔心。

沒有留言:

路加福音18:35-43

昨天經文進度(路加福音18:35-43)雖然只是一個小故事,但還蠻重要的。 瞎子向耶穌呼求的故事看起來很日常,不過從基督各宗派都很重視它背後的神學和靈修意義。 這裡面有幾個特色: 1. 乞丐是財物一無所有、身分低賤、瞎眼病痛:往往當作是人的象徵,被動等待上帝到來、身心有嚴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