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6日 星期三

回應

        如果是按照一般社會觀念,文藻也是一個工作職場,付代價、領薪水。有學生就繼續工作,沒學生就滾回家。通識中心也一樣;扶持不起來,就自食其果。只是文藻有個不一樣的地方,無論它現在情況怎樣,畢竟有基督信仰淵源。就因為這一點,可以跟自己的宗教體驗連結。畢竟這輩子短短幾十年就結束,從有記憶開始,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一一過去,小孩都很大了,時間很快。人一定會考慮身後事,尤其是永恆的向度。基督信仰相信這輩子做的事情都在上帝的審視當中,一根寒毛都跑不掉。基督徒都看過聖經,也聽過講道,都曉得上帝(基督)先愛了自己,為人付出絕大代價,所以人也開始學習基督的精神,服事神、服事人,只是自己心中要和世俗價值及私慾打仗,才有辦法做出一些服事,而不是等著被人服事。具備這樣的相信和思想,文藻的工作就可能不只是付代價、領薪水而已,這個人還有跟上帝交帳的永恆層面。

                聽起來有點高調,實踐起來其實不難,只是多數人(基督徒)沒有警覺或被世俗私慾迷惑了。做法是要常常在心裡與上帝獨處,乃至能看見、聽見上帝對自己的昭示。然後一邊工作、生活,一邊去實踐、體會,明白祂的旨意。這是基督徒很重要的操練,隨著不同生活體驗和年紀增長,越發明白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上帝對自己的帶領心意又是什麼。我自己從上帝那邊得到很多禮物,包含難以處理的疾病醫治、默想中的神視、、、,逐漸在自己主觀的體會中,領受三十幾年前來文藻工作不是偶然,是有祂冥冥之中的預備。帶進來之後,上帝繼續帶來操練,像世俗所講:合理的是訓練、不合理的是磨練。祂也會帶來該有的人到我旁邊並互動,讓我裝備增加、助力也增加。即使有的人可能增加我的磨練,但他終究會過去。

                所以這像剝洋蔥,答案是一層層剝出來,是累積的;每剝一層就一個答案。像這陣子可以說裝備升級,但磨練也升級。對我這個宗教徒來說,需要更加回到自身本源,被聖靈再次洗滌,得到新的力量和視野。至於文藻未來會走到什麼樣的境地,我沒有那個先知能力,但相信上帝自有心意。這也很奧妙,也要端視修院、董事會、基督服務團,這些帶頭的人到底和上帝的關係如何。這部分沒辦法從詠穌堂的彌撒看出來,部分可以從他們的言行看到一些徵兆。

                在磨練的過程當中,對我來說,還是要祈禱、默想神,包含歸心祈禱。我們很少能夠在大白天擺脫思慮,它們在我們腦海中激盪。大半時這些思慮是關於末了之事︰罪惡、恐懼、慾望、憤怒、愛。而每當它們出現,不要管它們讓它們飄過去,然後輕輕地返回你所挑選的聖字。一旦返回你的聖字,由於你的意志集中,便會使許多思慮上的衝擊減緩下來。當你這樣做的時候,緊張的情緒便會由你的生命中消逝。慢慢地你的思慮會越來越不受到侵擾,有更多的時間容納上主永恆的臨在。一直到有一天,突然發現問題自行消失。

        20世紀有位很出名的靈修家Thomas Merton,他說:默觀的法則:在這種極度缺乏精神朝聖--[默觀生活]--的情況下,要我說我們很容易找到平安、喜樂和幸福,根本就是冷血的謊言。如果我們遵循默觀之道,通常一無所獲。...默觀生活有一條奇怪的法則:在默觀中,你並不是坐下來解決問題,而是帶著這些問題生活,直到它們自行解決,或直到生活本身幫你解決這些問題為止。通常這類問題解決的主要特點,就是發現這些問題只憑著你虛幻的外在自我而存在,當虛假的自我瓦解之時,這類問題也就解決了。...你必須放棄那追求[快樂]和[實現](任何所代表的意義)的虛幻自我。因為那默觀的、精神上的自我,那總是被外在自我的活動所抹去的、蟄伏的、神秘的、隱藏的自我,並不追求實現。它滿足於存在(be),而且於存在中獲得實現,因為它的存在根源於天主。」

沒有留言:

路加福音18:35-43

昨天經文進度(路加福音18:35-43)雖然只是一個小故事,但還蠻重要的。 瞎子向耶穌呼求的故事看起來很日常,不過從基督各宗派都很重視它背後的神學和靈修意義。 這裡面有幾個特色: 1. 乞丐是財物一無所有、身分低賤、瞎眼病痛:往往當作是人的象徵,被動等待上帝到來、身心有嚴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