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7日 星期日

馬太福音10:34-42 心得1

經文當中有兩個難題、一個觀念。

第一個難題是第34-39節,人在世間的親人關係與人在天國的神人關係,兩者如何彼此權衡?

第二個難題是第39節的生命得失問題

一個觀念是基督徒做什麼、得什麼?

第一個難題對華人來說相對更困難,因為華人特別重視家族關係。例如家族企業仍是華人企業文化的主流,與西方式企業擁有者/專業經理人分開的經營模式不同。華人非常重視家族的內聚關係,用血緣關係決定彼此的遠近親疏和忠誠信任。可是耶穌在此卻直接挑戰這部分,沒有模糊空間。那到底怎麼辦?

華人的家族關係是建立在高度人文主義裡,親人之間的關愛高於社會關係、政治關係,這對我們來說簡直像喝開水一樣正常。例如我們非常習慣繼承財產,把繼承長者的財產視為必然/當然(糾紛也因此而來)。我們就很難理解為何很多西方有錢人會在遺囑要捐出99%的財產,只留1%給子孫。或者像瑞士的文化是父母扶養子女成年之後,後續的一切就是子女自己承擔,父母不再介入也不會任意奧援。所以華人這種文化無意間導引人的視野集中在世間的利害關係,而且是非常的內聚取向。但問題來了,這些繼承、內聚、家族終究是暫時的,我們甚至因為這些事務而感受到不自由(不自主)又愛恨交加等等。原因在於這個內聚關係其實有主宰的權力成分,對外是用叢林式的社會關係。雖然台灣多數家族的內聚力沒過往那麼強,那個觀念仍然存在。這時基督信仰就很重要了,尤其是夫妻和親子關係。首先,基督信仰當中的夫,雖然是家族的首領,但他要帶頭捨己,把妻視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在上帝裡面建立合一的愛之關係。親子的部分,子女是上帝創造的生命,父母只是在世間的管理人,因此不能將子女當做禁臠,孝順/順服會有另種表達。第三是教會的關係,使得個人除了家族之外,還有另一層可以信任的社會關係。所以,耶穌說凡是做在最弱小身上的服事,就是服事上帝本身。基督信仰的十一奉獻,也緩和了家族過度的內聚關係,增進了社會關係。

有了這層認識之後,才能進一步看待耶穌在這裡講的話。也就是說,我們要以永恆的向度來過今生的數十年。我們關愛自己家族的親人,但不能限於世間短暫的利害關係,而要補以永恆的角度,幫助族人也能進入上帝國度而建立新的關係。基督徒在這調整過程中一定受苦,但上帝會紀念。到後來,族人會看見這位基督徒成員的表現異於他人,是驚艷的,超眾的,必受尊敬。以上說明有點抽象,舉點例子:十一奉獻乃至主日固定去教堂,這些常被質疑。但如果能逐漸展現基督徒基本的做事態度: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和節制。,乃至智慧、專注、謙卑、、、,那麼族人對基督信仰必有另番態度。

沒有留言:

路加福音18:35-43

昨天經文進度(路加福音18:35-43)雖然只是一個小故事,但還蠻重要的。 瞎子向耶穌呼求的故事看起來很日常,不過從基督各宗派都很重視它背後的神學和靈修意義。 這裡面有幾個特色: 1. 乞丐是財物一無所有、身分低賤、瞎眼病痛:往往當作是人的象徵,被動等待上帝到來、身心有嚴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