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媒體都在報導香港的衝突變大、區域也擴大,各路人馬的叫罵聲也越來越大。大環境確實很複雜,香港抗爭混亂情勢持續,中國大陸拉高警告層次,並開始集結香港支持建制的團體,除定性抗爭為暴亂,也指名美國和台灣暗中涉入。中美貿易戰仍在持續,美國甚至宣布中國是匯率操縱國。並且川普準備拉高層次,退出中程彈道條約,國防部長表示要在亞太地區部屬中程導彈,台灣也在考慮之列。中國大陸宣布暫停陸客自由行、縮減旅行團、參與金馬獎。台灣內部的總統選戰高潮迭起,藍綠白三方混戰,但還是要談一些脈絡。
香港則很特別,她過去的歷史很像英國殖民地直布羅陀,西班牙不斷要求歸還,但直布羅陀人對西班牙沒什麼向心力,她喜歡自己目前的地位。或是西班牙在北非摩洛哥沿海也有幾個小地區(梅莉莉亞、休達)和小島的殖民地,當地人也不會想回歸摩洛哥。1949年之前,全中國大致只有上海比香港繁榮,上海與香港是二大中國沿海口岸。英國引進法律、司法和行政系統並有不錯的效能,也因其地理和歷史的關係,香港在1949年到1990年代曾是中國最重要的對外窗口,其法律與行政系統剛好與金融和貿易結合,使香港確實是東方之珠,是純粹資本主義的貿易中心,港幣成為重要的國際貨幣、香港股市也是重要的國際證卷交易市場。因著有上述的情況,香港整體經濟環境是穩定的,而且是東亞的經濟中心之一。但1997之後有幾個變化:
1.她的主權正式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
2.她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區,繼續享有原殖民時代的法律與經濟特色。
3.中華人民共和國給予香港上層構造是有某種限度的自治,中央政府實質掌有特區控制權,例如特首選任並非普選,而是間接選舉制,建制派也掌控著香港立法會的多數。
4.回歸後的香港政策走向金融、貿易和地產為主,特別是地產成就了少數地產企業,但中產階級和下層百姓卻深受其苦。例如2008年金融海嘯到現在,香港房價大約漲了2.4倍,但薪資沒有跟上來,對一般中產階級是重大的生活壓力,基層百姓更不用說;劏房、蟻居、籠屋、棺材屋都是明顯重大的社會問題。又如香港的部分基礎設施趕不上,例如公醫雖然收費比較私人院所便宜,但公立醫療院所、人員和設施不足,也沒有健保,嚴重影響看診療程,民怨很大。大致上,50%的醫療人員照顧10%比較有錢的市民,另外50%的醫療人員照顧90%的一般市民,而港府對以上問題的改善速度明顯跟不上。(https://theinitium.com/…/20190211-opinion-repost-hongkong-…/)。又如基本的勞動法制也走得慢,像台灣在1968年就訂定基本工資暫行辦法,而香港是2011年才實施最低工資條例,可見港府與資本家走得有多近。(香港是世界上生活物價最高的城市,與巴黎和新加坡並列第一,而台北是第56名,但香港2019年的法定最低工資和台灣差不多。)這些原因之下,市民不只抱怨港府,也會對回歸中國產生不信任,也更造成回歸中國之後的身分認同問題(我是香港人!也是中國人嗎?)。
5.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於今年初正式發布,要結合珠江三角洲的幾個重要城市(香港、澳門、廣州、深圳、…),類似美國舊金山灣區或紐約灣區的概念,其中期待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 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但仍有人擔心在這個整合的計畫當中,香港要面對深圳、珠海、東莞、廣州乃至上海、廈門的崛起、合作和競爭,獨特性會逐漸淡化。
按照這些觀察,香港人心浮動確實有其根本性原因,對中國大陸當局來講也不方便任意武力鎮壓。以下幾個特點就足以說明不方便的原因:
1.全中國外匯存底是3兆5675億美元,其中香港佔4485億美元。
2.香港是WTO獨立關稅領域會員(和主權國家平起平坐),歐美國家多與香港簽訂特殊的貿易條款,仍是中國大陸與世界重要貿易和金融門戶(最近兩年外商透過香港投資中國大陸約990億美元,佔外商投資中國大陸的80%),中國大陸往往透過香港來購買重要的物資、技術(尤其是歐美禁止賣給中國的科技技術)。
3.中國大陸的上市公司有60%到香港上市(IPO)。
因此若逕行鎮壓,對中國大陸的傷害甚大,有投鼠忌器的問題。因此比較可能的情況是中國大陸對港單位和港府聯手召集各建制派,大聲批判港獨和反政府勢力,但實際行動上至多申請中國武裝警察支援香港(不致動到解放軍),採取局部和有限手段的壓制行動;動用解放軍很可能影響香港的國際地位。眼前的短期來看,如果還沒到失控情況,中國大陸當局應該會讓港府逐步處理,因為眼前單是觀光業就受到明顯打擊,另外港股從7月中到8月中已經跌了3000點。買股票的民眾、退休基金、共同基金和銀行保險公司都虧損不少,這已經威脅到眾人的荷包和退休生活,會有不小壓力。所以經濟下行的風險一定影響民眾心理,時間一久,對於抗爭活動的看法就可能轉變;從理解、同情或支持慢慢轉成不解、焦慮而反對。港府可能會掌握民意變化和經濟情況,軟硬兼施地把抗爭活動縮到最小,最後再以司法程序懲處、結案。要注意的是過程雖然如此,還是裡面會有波折、衝突,尤其網路快速地傳出血腥和衝突的訊息與報導,類似去年法國發生的黃背心運動。
從媒體畫面看,上街抗爭的人多是年輕人,這和世界上其他地區的XX革命仍有類似的脈絡。也就是說上個世紀90年代發生全球化變遷後(蘇聯解體、東歐和中國加入WTO、),貧富問題更形嚴重,不具備跨國能力的多數年輕人發展機會變少。所以國家政府必須幫忙年輕人尋找未造發展機會,而不是一味附和資本家的需求,任令個人的生存條件遭極度壓縮。未來中國大陸若想達成香港的維穩目的,恐怕必須採取多角度處理,改善底層構造發生的各樣問題,例如採取比較長期和重大的社會政策,尤其是教育、住房、醫療、工作等,以消彌民怨。以2010年的茉莉花革命為例,它發生的主要背景是美國二大房地產公司不當授信,銀行又將授信包裹成金融商品販賣到世界各國銀行,當授信本身出現問題時,世界各國都受重大影響,以致經濟市場大幅萎縮。全世界的青年人也都受影響,包含教育成本、工作機會、薪資幅度、購屋或租屋負擔等。講個題外話,很多歐美國家女孩為了解決高昂的大學費用,去媒介網站尋找甜心爹地,也是類似的背景。這情況對於第三世界影響尤甚,像突尼西亞這種國家就百業蕭條,加以政府沒有積極處理,才導致那位年輕人(Mohamed Bouazizi)因蔬果攤被沒收而自焚。始作庸者美國只想到自救,聯準會拼命讓美元流入市場,各國央行也跟進撒錢,這麼多的資金往往流到股市和房市,這是香港近10年房地產漲2.4倍的背景。所以貧富差距加劇,年輕人若無長輩照拂(贈送不動產、幫忙繳房貸等),生存更艱難。中國大陸掌政者應督促港府進行根本改革,例如重新省思不動產的屬性和政策調整方向;包含是不是把不動產視為個人生存的最基本要素?不動產應看作資本還是商品?不動產的寡佔是不是該列為優先處理的問題?這才是正本清源。
香港則很特別,她過去的歷史很像英國殖民地直布羅陀,西班牙不斷要求歸還,但直布羅陀人對西班牙沒什麼向心力,她喜歡自己目前的地位。或是西班牙在北非摩洛哥沿海也有幾個小地區(梅莉莉亞、休達)和小島的殖民地,當地人也不會想回歸摩洛哥。1949年之前,全中國大致只有上海比香港繁榮,上海與香港是二大中國沿海口岸。英國引進法律、司法和行政系統並有不錯的效能,也因其地理和歷史的關係,香港在1949年到1990年代曾是中國最重要的對外窗口,其法律與行政系統剛好與金融和貿易結合,使香港確實是東方之珠,是純粹資本主義的貿易中心,港幣成為重要的國際貨幣、香港股市也是重要的國際證卷交易市場。因著有上述的情況,香港整體經濟環境是穩定的,而且是東亞的經濟中心之一。但1997之後有幾個變化:
1.她的主權正式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
2.她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區,繼續享有原殖民時代的法律與經濟特色。
3.中華人民共和國給予香港上層構造是有某種限度的自治,中央政府實質掌有特區控制權,例如特首選任並非普選,而是間接選舉制,建制派也掌控著香港立法會的多數。
4.回歸後的香港政策走向金融、貿易和地產為主,特別是地產成就了少數地產企業,但中產階級和下層百姓卻深受其苦。例如2008年金融海嘯到現在,香港房價大約漲了2.4倍,但薪資沒有跟上來,對一般中產階級是重大的生活壓力,基層百姓更不用說;劏房、蟻居、籠屋、棺材屋都是明顯重大的社會問題。又如香港的部分基礎設施趕不上,例如公醫雖然收費比較私人院所便宜,但公立醫療院所、人員和設施不足,也沒有健保,嚴重影響看診療程,民怨很大。大致上,50%的醫療人員照顧10%比較有錢的市民,另外50%的醫療人員照顧90%的一般市民,而港府對以上問題的改善速度明顯跟不上。(https://theinitium.com/…/20190211-opinion-repost-hongkong-…/)。又如基本的勞動法制也走得慢,像台灣在1968年就訂定基本工資暫行辦法,而香港是2011年才實施最低工資條例,可見港府與資本家走得有多近。(香港是世界上生活物價最高的城市,與巴黎和新加坡並列第一,而台北是第56名,但香港2019年的法定最低工資和台灣差不多。)這些原因之下,市民不只抱怨港府,也會對回歸中國產生不信任,也更造成回歸中國之後的身分認同問題(我是香港人!也是中國人嗎?)。
5.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於今年初正式發布,要結合珠江三角洲的幾個重要城市(香港、澳門、廣州、深圳、…),類似美國舊金山灣區或紐約灣區的概念,其中期待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 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但仍有人擔心在這個整合的計畫當中,香港要面對深圳、珠海、東莞、廣州乃至上海、廈門的崛起、合作和競爭,獨特性會逐漸淡化。
按照這些觀察,香港人心浮動確實有其根本性原因,對中國大陸當局來講也不方便任意武力鎮壓。以下幾個特點就足以說明不方便的原因:
1.全中國外匯存底是3兆5675億美元,其中香港佔4485億美元。
2.香港是WTO獨立關稅領域會員(和主權國家平起平坐),歐美國家多與香港簽訂特殊的貿易條款,仍是中國大陸與世界重要貿易和金融門戶(最近兩年外商透過香港投資中國大陸約990億美元,佔外商投資中國大陸的80%),中國大陸往往透過香港來購買重要的物資、技術(尤其是歐美禁止賣給中國的科技技術)。
3.中國大陸的上市公司有60%到香港上市(IPO)。
因此若逕行鎮壓,對中國大陸的傷害甚大,有投鼠忌器的問題。因此比較可能的情況是中國大陸對港單位和港府聯手召集各建制派,大聲批判港獨和反政府勢力,但實際行動上至多申請中國武裝警察支援香港(不致動到解放軍),採取局部和有限手段的壓制行動;動用解放軍很可能影響香港的國際地位。眼前的短期來看,如果還沒到失控情況,中國大陸當局應該會讓港府逐步處理,因為眼前單是觀光業就受到明顯打擊,另外港股從7月中到8月中已經跌了3000點。買股票的民眾、退休基金、共同基金和銀行保險公司都虧損不少,這已經威脅到眾人的荷包和退休生活,會有不小壓力。所以經濟下行的風險一定影響民眾心理,時間一久,對於抗爭活動的看法就可能轉變;從理解、同情或支持慢慢轉成不解、焦慮而反對。港府可能會掌握民意變化和經濟情況,軟硬兼施地把抗爭活動縮到最小,最後再以司法程序懲處、結案。要注意的是過程雖然如此,還是裡面會有波折、衝突,尤其網路快速地傳出血腥和衝突的訊息與報導,類似去年法國發生的黃背心運動。
從媒體畫面看,上街抗爭的人多是年輕人,這和世界上其他地區的XX革命仍有類似的脈絡。也就是說上個世紀90年代發生全球化變遷後(蘇聯解體、東歐和中國加入WTO、),貧富問題更形嚴重,不具備跨國能力的多數年輕人發展機會變少。所以國家政府必須幫忙年輕人尋找未造發展機會,而不是一味附和資本家的需求,任令個人的生存條件遭極度壓縮。未來中國大陸若想達成香港的維穩目的,恐怕必須採取多角度處理,改善底層構造發生的各樣問題,例如採取比較長期和重大的社會政策,尤其是教育、住房、醫療、工作等,以消彌民怨。以2010年的茉莉花革命為例,它發生的主要背景是美國二大房地產公司不當授信,銀行又將授信包裹成金融商品販賣到世界各國銀行,當授信本身出現問題時,世界各國都受重大影響,以致經濟市場大幅萎縮。全世界的青年人也都受影響,包含教育成本、工作機會、薪資幅度、購屋或租屋負擔等。講個題外話,很多歐美國家女孩為了解決高昂的大學費用,去媒介網站尋找甜心爹地,也是類似的背景。這情況對於第三世界影響尤甚,像突尼西亞這種國家就百業蕭條,加以政府沒有積極處理,才導致那位年輕人(Mohamed Bouazizi)因蔬果攤被沒收而自焚。始作庸者美國只想到自救,聯準會拼命讓美元流入市場,各國央行也跟進撒錢,這麼多的資金往往流到股市和房市,這是香港近10年房地產漲2.4倍的背景。所以貧富差距加劇,年輕人若無長輩照拂(贈送不動產、幫忙繳房貸等),生存更艱難。中國大陸掌政者應督促港府進行根本改革,例如重新省思不動產的屬性和政策調整方向;包含是不是把不動產視為個人生存的最基本要素?不動產應看作資本還是商品?不動產的寡佔是不是該列為優先處理的問題?這才是正本清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