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
7:21 凡稱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進天國.惟獨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
7:22 當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阿、主阿、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麼。
7:23 我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
羅馬書
4:1 如此說來、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憑著肉體得了甚麼呢。
4:2 倘若亞伯拉罕是因行為稱義、就有可誇的.只是在 神面前並無可誇。
4:3 經上說甚麼呢.說、『亞伯拉罕信 神、這就算為他的義。』
4:4 作工的得工價、不算恩典、乃是該得的、
4:5 惟有不作工的、只信稱罪人為義的 神、他的信就算為義。
4:6 正如大衛稱那在行為以外、蒙 神算為義的人是有福的。
4:7 他說、『得赦免其過、遮蓋其罪的、這人是有福的。
4:8 主不算為有罪的、這人是有福的。』
4:9 如此看來、這福是單加給那受割禮的人麼.不也是加給那未受割禮的人麼.因我們所說、亞伯拉罕的信、就算為他的義。
4:10 是怎麼算的呢.是在他受割禮的時候呢.是在他未受割禮的時候呢.不是在受割禮的時候、乃是在未受割禮的時候。
4:11 並且他受了割禮的記號、作他未受割禮的時候因信稱義的印證、叫他作一切未受割禮而信之人的父、使他們也算為義.
4:12 又作受割禮之人的父、就是那些不但受割禮、並且按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未受割禮而信之蹤跡去行的人。
4:13 因為 神應許亞伯拉罕和他後裔、必得承受世界、不是因律法、乃是因信而得的義。
4:14 若是屬乎律法的人、才得為後嗣、信就歸於虛空、應許也就廢棄了。
今天這兩處經文有某個程度的相關,還有一點點矛盾;耶穌表示縱能奉祂名趕鬼、行異能的,若未奉行天父旨意也終究不被神接納。至於羅馬書則強調亞伯拉罕因著信心而算為義,不是因行為稱義,否則在神的面前就可以誇口了。羅馬書認為要被神接納,一定是信心之故,不是行為。至於馬太福音則提到要奉行神的旨意。
這是很好的反思機會。前幾天聊到經文的解釋,到底如何詮釋聖經?基督教是從500年前的宗教改革而來,改革的重要項目之一,是廢掉當時天主教的信仰架構:聖經、傳統、教廷訓導;這三者相互詮釋、維持。宗教改革認為只有回到聖經才能真正解釋基督信仰是什麼,至於傳統和教廷訓導都是人為的東西,必須拿掉。但經過這500年的演變,天主教和基督教都各自發生變化,各自反省對真理的詮釋途徑。天主教在上個世紀逐步將禮儀的拉丁文改成各地語言,教廷也開始和基督教宗派對話,加強彼此了解。至於基督教的宗派則開始有自己的解經[傳統],比如十架神學。或20世紀的靈恩運動,擴大解釋聖經裡的聖靈工作,把聖靈的工作界線往外推。當然,這中間引發很多分歧,不同意見的強烈拉扯。
不管他們要怎麼拉扯,對於一般基督徒來說,放在眼前的經文才是最要緊的。耶穌帶領門徒,其中非常要緊的是面對面教導,門徒可以當場不靠文字就明白救恩是什麼、神是誰、耶穌是誰。幸好有門徒把教導紀載下來,成了福音書。保羅雖未親自跟隨過道成肉身的耶穌,但耶穌澆灌聖靈給他,使他明白很多奧秘、真理,憑藉他對舊約聖經的知識,做了極為重要的詮釋。不論門徒怎麼撰寫,目的是要趨近於與耶穌面對面,當然終究會有些差距。差在哪裡?是不容易完全由文字表達的部分,需要放開心靈迎向神,在實踐與反思中體驗。
因此,保羅要強調的是鯉魚躍龍門的那一步,也就是得救的那一步。那個部分在耶穌的時候已經強調過,並且也親身在約旦河示範過:聖靈的洗。施洗約翰的悔改之洗只是個初步,聖靈的洗才是得救的關鍵。因此保羅強調的信心也是在此:因人有靈的存活者,神也是靈,所以因信稱義表達了人把自己內在心靈向神打開,並且得神的接納。也就是說這個人被神所認定,是屬神的人了。亞伯拉罕成為屬神之人是在受割禮之前,因此割禮只是記號標籤,但記號標籤不能取代心靈活動。至於馬太福音講的剛好是另一面;有人雖稱耶穌為主、有聖靈恩賜,但他的心並未穩定而且游移,乃至把人為的東西帶進心思與行為,才會發生未奉行神的旨意。這樣的人雖是屬神之人,心卻不定,還是有墜落的危險。
所以,[義]可以代表某個位置、狀態,但神也重視義的歷程。包括近一點的耶穌帶門徒三年,使門徒在艱難中一步步體會真理。舊約的以色列人出埃及,歷時40年才進入迦南地,我們都普遍認為那是預表[義]的歷程。或摩西的人生歷經三個40年,也是絕佳的義之歷程。還蠻巧的,義的位置就是因信稱義,義的歷程就是因信成義。我們要先願意進入耶路撒冷,但可能又受誘惑跑出去,所以還得一步步努力走入聖殿。
默想:求你使我明白禰的訓詞、我就思想禰的奇事。(詩119: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