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

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

102 1/11,馬可福音2、哥林多後書3-4

3:1 我們豈是又舉薦自己麼.豈像別人、用人的薦信給你們、或用你們的薦信給人麼。
3:2 你們就是我們的薦信、寫在我們的心裏、被眾人所知道所念誦的。
3:3 你們明顯是基督的信、藉著我們修成的.不是用墨寫的、乃是用永生 神的靈寫的.不是寫在石版上、乃是寫在心版上。
3:4 我們因基督所以在 神面前才有這樣的信心.
3:5 並不是我們憑自己能承擔甚麼事、我們所能承擔的、乃是出於 神.
3:6 他叫我們能承當這新約的執事.不是憑著字句、乃是憑著精意.因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精意或作聖靈〕

今天的進度當中,對更正教來說,最受矚目的當屬3:6[他叫我們能承當這新約的執事.不是憑著字句、乃是憑著精意.因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這是馬丁路德改教所指引一句關鍵經文,背後有幾個意義:
1. 馬丁路德引用保羅把[字句/精意]對立起來,並解釋為[律法/福音]的對立。保羅原來的意思是反對猶太人信仰的律法主義,像是法利賽主義;動不動就用傳統壓人,忘卻救贖的本源。馬丁路德則用來反對當時羅馬公教教廷的行善得救教導,也就是把行善得救類比為律法主義。
2. 馬丁路德受過奧康(Occam)的唯名論影響,反對在個別經驗事實之上另設無法自明的實體,並且認為以簡單方式論述一個東西要比複雜方式好。這個論述使馬丁路德很重視字詞形式上和歷史上的方法來解經,當時流行的解經方法是四意解經法,簡單說就是強調比喻和靈意來解經。奧康的論述開啟後來的經驗主義以及經驗科學的原則。這也是基督教牧師(或神學家)強調字句解經傳統的來源。
3. 馬丁路德雖然提倡經驗性方式解經,但他也受神祕主義影響,因此常用辯證方式說明基督信仰的奧義,例如把律法與福音的對立放在整個救贖觀念裡,卻又不是把律法廢除。或是認為聖餐的餅酒性質既有經驗世界的物理性質,也有神聖世界的耶穌身體與寶血,把這對立的兩者放在一個聖餐禮儀中。
4. 馬丁路德對福音的內涵形式,詮釋為司法式的恩典,也就像是一個原本的死刑罪犯突然在法庭上被宣告赦免,是從地獄瞬間昇華到天堂的強烈感受。這和他過去的個性與修院靈修經驗有關。
5. 簡單來說,馬丁路德是在充滿矛盾衝突的經驗裡破繭而出,有很濃烈的感情,鮮明的愛憎,又喜歡把矛盾擺在一起。
五百年過去了,我們現在除了讀馬丁路德喜歡的保羅書信,也讀他討厭的雅各書(強調行為)。我們也許沒他那麼聰明,卻可以細細地品嘗聖經帶來的生命招喚,畢竟聖經是神默示而來,尤其我們從祈禱操練中學會專注時,更會感受神透過經文向我們說話。


默想:求主耶穌引領我們專注在禰,把自己的生命放在禰裡面,明白更多的真理與體驗,是屬靈的成年人。

沒有留言:

路加福音18:35-43

昨天經文進度(路加福音18:35-43)雖然只是一個小故事,但還蠻重要的。 瞎子向耶穌呼求的故事看起來很日常,不過從基督各宗派都很重視它背後的神學和靈修意義。 這裡面有幾個特色: 1. 乞丐是財物一無所有、身分低賤、瞎眼病痛:往往當作是人的象徵,被動等待上帝到來、身心有嚴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