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

愛之詩篇

102 1/7,太26、哥林多前書13-14

林前13就是有名的[愛之詩篇],這也回應了耶穌對於信仰的總原則:在神裡愛人如己。這包括了神對人的愛、人依著神的賞賜而懂得愛別人。困難的地方在於我們必須回返原初的愛,縱然因著罪性而不容易;我們容易因知、情、意的關係而偏離了神的愛,而且把暫時的眼前誤作永遠,乃至想錯事、做錯事、走錯路。中國古代思想常有神人之間的體察,老子講過:「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唯弗居,是以不去。」,「生而不有」代表從我而出卻不宰制、行為不自恃能力、成就不強佔己功。以往的解釋都把老子的看法看做無為,不過也可以看做無所不為,更進一步細查,可以把無所不為連結到林前13講的「愛」;因為體認到自己的極限與限界,不再任意以自我為中心,反能因著神的愛而優遊於神給的能力、知識、信心、意識,做好一個人該有的份位。
林前14談到另個重要的議題:聖靈恩賜
在此只談一點點,因著神給的愛,我們也明白自己的份位與界線,不論是先知講道或說方言,皆可優遊自在。過往很多人對於方言聚訟紛紜,對先知講道爭執預言重要還是教訓重要。其實聖靈既然按己意分給恩賜於各人,那說方言或先知講道也不可能這樣簡單認定,說方言也可能是講說其他地方的方言,也可能是說舌音,先知講道可能側重先知預言,也可能側重道理教訓,但這一切種種無非是要造就勸勉人。在經驗上,說方言或預言要注重有辨別諸靈的牧者遮蓋,講道教訓則要有智慧知識的牧者遮蓋,否則就亂了套。另個角度,14:12說:「你們也是如此.既是切慕屬靈的恩賜、就當求多得造就教會的恩賜。」這倒很重要,我們平日忙碌於工作、服事,卻不容易花時間細細體察自己的恩賜以及負擔,對自己對教會來說都是可惜,包括有一天我們帶領自己門徒(包括自己的孩子、家人),平日不作「慎思明辨」的功夫,也很難體察門徒的恩賜和障礙在哪裡。因此,今天我倒還蠻喜歡這句話:「14:33 因為 神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


默想:求主耶穌引領我們,使我們親近於禰的愛,心思明白而自由,安靜中體察禰的旨意,善用禰的聖靈恩賜。

沒有留言:

路加福音18:35-43

昨天經文進度(路加福音18:35-43)雖然只是一個小故事,但還蠻重要的。 瞎子向耶穌呼求的故事看起來很日常,不過從基督各宗派都很重視它背後的神學和靈修意義。 這裡面有幾個特色: 1. 乞丐是財物一無所有、身分低賤、瞎眼病痛:往往當作是人的象徵,被動等待上帝到來、身心有嚴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