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法國人走上街頭抗議,訴求是反對同性婚姻合法化。
此事對世界各國來說都不陌生,但有件事倒引起自己注意:示威者自稱「所有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生的人」,主旨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之間民事婚姻的保障,是建構社會的基礎。」
重要內容說:「法國內閣會議7日通過同性戀者享有建立婚姻關係和領養兒童的權利法案,法案不僅給予同性戀者新的權益,而且修改了所有人的權利,因為法案中要統統取消「父親」和「母親」等詞,而代之以「家長」。」反對者的理由是:「政府「所有人的婚姻」法案涉及的「所有人平等」概念,將去除性別化以及父親、母親與孩子的親子關係。民眾表示,民法是社會的基礎,不應該讓父親和母親的字眼消失,遊行抗議的目的是為了要退回這一扭曲婚姻的法案。」(中央社:反同性戀法案 法十城市大遊行 2012-11-18 08:19:43)
除了這代表有很多法國人再也不顧「性別歧視」的帽子,努力站起來捍衛「人」的價值以及所建構的理想社會。也看到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原本性別歧視的議題是談保障性別傾向少數的人,在婚姻權的部分要比照傳統一男(夫)一女(妻)的婚姻。但是當這個議題走到某個程度時就變質了,它會質疑傳統婚姻在一男(夫)一女(妻)的正當性。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多元性別論者認為男女的二元區分根本無法解釋實際的性別存在狀態,既然無法圓滿解釋,就應該解構而成為多元性別。另外一個論點是一男一女的二元觀念主宰了整個社會的價值以及法律制度,逼使其他性別傾向者成了社會弱勢,受到不平等的對待(歧視),因此這個由男女二元主宰的觀念也要推翻,性別才可能走到平等。到後來,更有論者覺得一直強調「男女」、「性別」本身就是歧視的來源,因此應該塗抹「男女」、塗抹「性別」,轉為中性或無性別的用法。
這想法就是法國總統歐蘭德主導立法的來源,例如「父親」與「母親」這對用詞就有「男女」概念為背景,因此要塗抹掉,改為中性或無性的「家長」。
基督信仰要怎樣看待這件事?這只是純粹用詞改變而已嗎?聖經詩篇2:7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受膏者說、我要傳聖旨.耶和華曾對我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其中講到「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除了代表在永恆當中,神是以位格間的關係而存在(那份關係是愛的關係)。另外,也代表基督信仰的一個重要用法:「名」與「實」是有連帶關係。所以我們查經的時候常參考名字背後的意義,就像耶穌這名字背後的原意是「以色列的拯救」,約翰則代表「雅威(上帝)是仁慈的」,雅各則有「抓」的意思,而且聖經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名字也隱指了此人的未來。在出埃及記33章說:「12摩西對耶和華說、你吩咐我說、將這百姓領上去、卻沒有叫我知道你要打發誰與我同去、只說、我按你的名認識你、你在我眼前也蒙了恩。17耶和華對摩西說、你這所求的我也要行、因為你在我眼前蒙了恩、並且我按你的名認識你。」這兩節經文告訴我們,神與人之間是按著名去認識對方、產生實質互動的關係。應用到生活層面,我們是按著名與實的連結關係來建構認識自己、認識社會乃至認識神等系統性的認知,並且藉以處理自我、社會、神聖等等領域的互動關係。
所以當名稱發生變動時,在人類的歷史經驗裡,實質的部分也將改變。路得記的例子就很鮮明「1:20 拿俄米對他們說、不要叫我拿俄米、〔拿俄米就是甜的意思〕要叫我瑪拉、〔瑪拉就是苦的意思〕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1:21 我滿滿的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的回來、耶和華降禍與我、全能者使我受苦、既是這樣、你們為何還叫我拿俄米呢。4:14 婦人們對拿俄米說、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因為今日沒有撇下你使你無至近的親屬.願這孩子在以色列中得名聲.4:15 他必提起你的精神、奉養你的老、因為是愛慕你的那兒婦所生的、有這兒婦比有七個兒子還好。」
我們明白了以上的觀念,那麼當法律把「父親、母親」塗抹掉,改以「家長」,表面目的是要「性別平等」。但實質上卻沒那麼簡單;父親與母親在原本的二元關係是不同的家庭成員角色,角色的分工也將被塗抹,親子之間愛的關係也將裂解;父親只是看做貢獻精子的雄性之人(不能再講男人),母親則是貢獻卵子的雌性之人(不能再講女人),二者淪為動物層級的地位,雖然表面上還叫作人。至於「家長」一辭已經與父母親分開,「家長」就有其獨立性,它成了純粹權力的支配者,但由誰來擔任則不限於貢獻精子的雄性之人或貢獻卵子的雌性之人,其他人也都可能。在未來,父親與母親也不再對自己所生子女有優先養育之權。當然,這會有個附加好處,多元性別者就不怕沒小孩領養了。
聖經說人是按著神的形象而造;是有靈的活人。這個觀念使人有別於萬物,在宇宙間佔了很寶貴的特殊地位,僅次於神。名與實的背後是這樣大的變動,不希望自己降格成為萬物等級或更不如者,就應嚴肅看待此事,好好禱告,因為台灣的執政掌權者還想緊緊跟著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