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1960年代後期的回顧1

前陣子談賈柏斯,從他年輕歲月發現那是個革命的年代,讓自己也陷入一種復古的意識。
1968這個數字在十多年前看到過,是一本叫「當代」的雜誌,聽說最近復刊,但風格是否依舊?沒有去了解。裡面提到很多歐美國家都發生了學生的社會運動、越戰方酣、蘇聯又揮軍進入捷克。我那時才念幼稚園而已。
如果就戰爭的部分,越戰其實是屬於後現代的,它跟前兩次世界大戰以及19世紀的情況很不一樣。兩次世界大戰其實是摧毀了近代歐洲的理性的樂觀主義,也就是說人類可以按著理性的發展,社會越將達於理想的境界。但是兩次世界大戰,讓歐美國家的人看到理性的發展未必是更理想的心態以及社會,反倒出現非理性的行為(像希特勒),國家民族的發展常常建築在其他國家民族的痛苦上(殖民地)。即使在社會裡,貧富差距造成階級對立,許多人從農村離開土地,在工廠像螺絲釘一樣遭到驅使,景氣下滑就遭解雇,過著沒有盼望的日子。很多思想家開始對人產生悲觀的看法,不知人的意義在哪裡。
這些問題並沒有因為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就解決,後面的越戰帶來了更深的反省。舉個例子,在1968年之前,美國國內對越戰大體是支持的,可是後來許多媒體前往越南採訪,特別是1968年剛好遇到越共發動春季攻勢,整個南越不但北方正面遇到北越進攻,南方內部也遇到游擊隊襲擊,大約有一百多個戰鬥區域。媒體記者自己不但在槍林彈雨裡,也同時把這些血淋淋的鏡頭傳回美國,造成國內極度的震撼。雖然北越的攻勢被遏止,但美國軍隊灰頭土臉,美國民眾也遭到驚嚇。舉兩個有名的畫面,第一個是美國大使館,這個建築代表美國在國土之外的領地,是美國國力的象徵,但春季攻勢一度遭越共游擊隊攻陷,美國人意識她的國力也可能被武器低劣的敵人羞辱。第二個畫面是衝突結束後,一個越共被俘虜,旁邊是南越政府安全人員,安全人員毫不考慮半秒內就朝頭槍斃下去,美國人同時見識到戰爭的冷血。
越南戰爭的兩方目的都不同,北越的旗號是民族主義,並且加上社會主義,背後有蘇聯及中國支持。而南越沒有什麼旗號,只是藉著美國的力量維持不被赤化,美國本身則是資本主義和反共的柱子。但從1968年之後,美國二次大戰後出生的年輕人開始質疑越戰,越來越多人覺得他們介入越南是殖民的象徵,破壞越南人的民族自決。並且美國年輕人也質疑資本主義的合理性。又從媒體看到那些血腥的畫面,所以反戰風潮一路燒起來,各大學學生流行集體焚燒徵兵卡,集體遊行示威,民歌手鲍伯迪倫就是靠反戰起家的。
這一連串的社會衝突,迫使美國最後不得不分批從越南撤軍。當然,美軍一撤光,南越很快就結束了;北越完成了社會主義的民族統一大業。只是對美國人而言,他們到現在都很不喜歡提到越戰,其中一個重大的論爭是他們到底為何而戰?然後為何會一敗塗地?好萊塢拍了很多越戰電影,不過多數是自慰用的,就像席維斯史特龍般打不死,機槍一掃越共隨風而倒。另一方面,那些反戰的年輕嬉皮呢?除了吸毒、濫交之外呢?是的,他們的反戰勝利了,但有無真正解決對「人」的理解呢?似乎也沒有。這些嬉皮大學畢業後,很多去了加州矽谷,有的去了紐約華爾街,還有一位當了美國總統,他叫柯林頓。弄半天,最後嬉皮還是理好頭、剪去亂髮,穿上了西裝或時尚衣領,變成了科技新貴或金融天才,反而走在世界資本主義的最前端。
矽谷不用說了,我們熟悉的電腦名詞都來自那裏,驅使全世界的人不得不掏出鈔票。而華爾街的金童呢?他們藉由高超的物理學以及數學底子,設計出複雜無比的結構式金融商品,把不動產、股市都炒高了,後果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
你會感覺這好像一場遊戲,由許多玩KUSO的戰後新生代擔綱,沒有理性主義的理想,沒有辦法承載傳統,他們要往前跑,可是不按照祖先的軌道。身分可以不斷更換,人的意義也跟在後面不斷更換。這如同一個劇場,演員都罩著面具,面具一換,身段腔調也都變了。說來好笑,明知吸毒不好,為什麼還想吸毒呢?就有人以為吸下去會進入如同涅槃般的境界,忘卻一切苦悶,可是醒過來又要面對現實!就再吸吧。看到此,不免感覺賈柏斯似乎也是典型之一。
台灣呢?吸毒的越來越多,明星帶頭逃避兵役,性關係越趨複雜,流行變裝、變性,有點當年美國的翻版,卻又有點特別,這以後再慢慢說。但必須說,台灣需要再反省「人」是什麼,生命意義不說清楚,仍將淪為劇場的面具遊戲。

沒有留言:

路加福音18:35-43

昨天經文進度(路加福音18:35-43)雖然只是一個小故事,但還蠻重要的。 瞎子向耶穌呼求的故事看起來很日常,不過從基督各宗派都很重視它背後的神學和靈修意義。 這裡面有幾個特色: 1. 乞丐是財物一無所有、身分低賤、瞎眼病痛:往往當作是人的象徵,被動等待上帝到來、身心有嚴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