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向教會請假三個月,免去團禱、課程或一些服事任務。想沉澱一段時間,重新看清楚自己,以及十年的服事過程。可算是安息吧。
很有意思的是自己一開始就待在一個典型的小教會(十一年前三民連同小孩只有三十人),然後看著她迂迴曲折的路途,乃至今天變成一個百人教會,規模略具。有幾個小見聞與大家分享:
以前剛來的時候,主日常見一位老弟兄,他一直坐在第二排靠中間的位子。我就想起以前大學時代的[用功同學],他們長期佔住圖書館某個位子,那些同學被視為勇者但又有點不食人間煙火,但是想想自己不用功的德行,又算什麼。後來發現學校的修女也是一樣,她們的禱告室椅子都有固定的人坐,若有冒失鬼出現在位子上,修女可就不留情面了。信主之前曾經跟岳父學外丹功(就是站在那裡抖個不停),有一天早上我跑到柴山的樹林去[抖],沒想到一個女子上前跟我說這塊地是她平常練功之處,請我讓開、、、
那時看到的事情都覺得人和事情(包含儀式)都是固定的,感覺都很OK。老弟兄在一年一度的信徒分享時間一定滔滔不絕地講見證,但往往從見證變成講解聖經,我覺得此人很像頑童。有一天那位老弟兄突然跟上一任牧師說下個主日他要講道。牧師堅持不肯,老弟兄索性走人,主堂的那個座位就一直空著,主堂的印象略有改變。
在前年,為了要讓教堂硬體變得現代感一點,才能讓年輕人喜歡教會,因此遇到一點傳統與現代的討論。討論的範圍包含主堂的椅子是否要改成活動式的,這樣主堂比較容易做多功能用途。為此曾想了很久,到現在偶而還會考慮這改變的意義與影響。牧師那一輩的人會說改就改,行動力很強。我自己反而有點懷念這些老椅子,不知何時會消失。
記得有位弟兄表示那些椅子雖然很硬,沒有椅墊也沒有腰靠,但是反而對身體姿勢的矯正有幫助,牧師則表示應順著現代潮流改成舒適一些的椅子,並且教會空間有限,以後主堂最好能做多功能使用,老椅子很沉重而不易搬動,未來有改換的需要。我當場沒有說什麼,因為突然覺得自己很無知,不知該說什麼好。兩年下來,慢慢察覺一個體驗,人是需要一些原始的基礎,再去開展生命的歷程。信仰的內涵與體驗似乎也是,總是要在信仰的精神世界裡留一塊原始的、未改變、念舊的的所在,就像耶穌不論走到哪裡都會想到他和天父的關係吧。所以一個教堂區域裡,若有可能的話,保留一小塊空間,讓它一直維持原狀一百年也好,那會是很重要的、喚醒心裏記憶的原始區塊,比方就留一間小禱告室也不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