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他泊山上的意境


2 過了六天,耶穌帶著彼得、雅各、約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 3 衣服放光,極其潔白,地上漂布的,沒有一個能漂得那樣白。 4 忽然,有以利亞同摩西向他們顯現,並且和耶穌說話。 5 彼得對耶穌說:「拉比(就是夫子),我們在這裏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 6 彼得不知道說甚麼才好,因為他們甚是懼怕。 7 有一朵雲彩來遮蓋他們;也有聲音從雲彩裏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他。」 8 門徒忽然周圍一看,不再見一人,只見耶穌同他們在那裏。(馬可福音92-8

這個故事非常有意思,彼得、雅各和約翰三個弟子跟著耶穌上山(據說是他泊山),然後見到特殊的景象。如果把這故事轉成禱告的意境,也不錯。這幾天看書的時候,覺得一位修道者(Basil Pennington)說得很好:
在進入他泊山的經驗之前,三個們徒得先接受邀請,暫時離開俗事俗務的平原,跟隨吸引人的主,與他一同前往約會地點,面見天父。這是神祕的,他們所到之處幾乎一無所有,只有對主耶穌的一股信任和對他的滿腔熱愛。
這就像我們坐下來歸心祈禱一樣,必須以信德和愛德前行,必須把日常瑣事、平原上的圖像,以及所有可理解的一切都拋在腦後,好像一頭撞進虛無當中一樣。而這種情形無論我們走了多遠,似乎依然揮之不去,好像我們始終在旅途上。但若堅持到底,我們終會到達山頂,到達中心,然後……主引領三位門徒進入這個寂寥之地,目的在於祈禱,而當他祈禱的時候,祂「衣服放光,極其潔白」如果我們在這個祈禱中堅持到底的話,光照終將來臨。那時我們將不只看到主的榮光,甚至也將被這神性之光的榮耀包圍,而天父的話(天父的聖言)將會深深的刻印在我們心田。我將會明白祈禱的本質,所有基督徒生命的本質,就是接納的聆聽與完全的回應。
但在這超越的場景中,令人好奇的是還有摩西與以利亞的臨在,他們也在說話。摩西是律法的代表人物,以利亞則是先知的代表人物。他們兩位在一起就綜合了整部聖經。聖經的啟引導我們、召喚我們進入眼前這個啟示,就是這個場景的中心人物,也是我們生命的中心人物,就是顯容的基督、天光之雲的中介者。這提醒我們:通常我們是透過對聖經接納的閱讀而受邀的,我們被召請,以信德、愛德追尋主,這就是歸心祈禱的第一個動作。
讀經在一個歸心祈禱者的生活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啟示的言語中與主相遇,激發我們在自己中心尋求祂。反過來也一樣,在中心體驗了天主,在不知之雲中與天主相遇之後,使我們興起極大的渴望;願意更親密地認識祂,要在啟示中尋求關於祂的知識,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在自己存有的中心體驗了天主,使我們想留下來,享受這神聖的臨在、令人心滿意足的臨在:「拉比,我們在這裏真好!可以搭三座棚,…」...........................
當這看見的經驗終止時,門徒被一團不知之雲包圍一陣之後,所看見的只有耶穌。這確實是歸心祈禱的果實。我們開始看到什麼,都「只有耶穌」。我們的確越來越體會到耶穌就是我們生活與經驗的中心。
在我們心中,開始看到萬事萬物中都有耶穌創造與再造的愛。「只有耶穌」能給一切事務、一切事件、一切人物、一切生命、一切存在本身以意義;我們真正成了基督徒。我們知道,「一切都是我們的,而我們是基督的,基督是天主的。」我們真正的歸了心。

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在哪裡尋找上帝

晚上看書,覺得這則故事還不壞:

在敘利亞的猶太人當中,一個關於非常可愛的老人,叫做木樂登。有一天這個好人出現在村子的廣場上,著急的東張西望。在大樹旁、馬車底下、垃圾桶後面找東西。一個好心的朋友走過來,問他是不是丟了什麼東西。他答說:「是阿!我的鑰匙丟了。」於是他的朋友也加入了尋找的行列。找了幾小時以後,什麼也沒找著,這位朋友頹喪地問老人:「你確定是在廣場這裡丟的嗎?你最後一次看到鑰匙的時候是在哪裡?」老人答道:「在我家的桌子上。」「那我的老天阿!你為什麼會在這裡找你要的東西呢?」「因為這裡光線比較亮阿!」
我們就像木樂登一樣,常常在我們的思想和圖像中,或者在我們的感覺及情緒中尋找上帝,因為這些地方好像比較光亮。但這些地方卻不是我們最後尋得上帝的地方。尋得上帝,是在我們存有的深處,在中心,在我們存有的基礎上,透過信德的光而尋得,或透過愛的擁抱而知悉。在祈禱中所浮現的一切感覺、思想、圖像,不會真的讓我們接觸到祂。這些都是「外面的廣場」,祂卻在屋子裡。.......那就是歸心祈禱要指出的:作真正的自己,真正的我來自洗禮時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我們成了子女,在聖靈內面對天父,聖靈是完美的愛,完美的祈禱,我們就在聖靈內以兒女身分面對天父。

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默禱的含意


過去幾年當中,曾和我們幾位弟兄姊妹一起默禱,今晚一邊休息一邊看書。以下這段應該是不錯的說明:

上帝創造一切,也臨在一切受造物內。保羅說:「 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他內。」(徒1728)聖多馬斯在他的《神學大全》的一些絕妙篇章也接納這個陳述:「上帝存在萬物之中」,他說:「一旦一個事物存在,......就必然導致一個結論,就是天主內在於萬物,且以非常親密的方式內在於萬物。」那麼,對於上帝藉著恩寵臨在於靈魂之內,我們又有什麼可說的呢?這臨在,不只是上帝創造者內在於他的受造物而已,而是上帝三位親密地與我們分享:「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裏去,與他同住。」(約1423...........如果我們真的與基督成為一體(洗禮的事實),基督既已做在聖父的右邊,那麼我們也真的是在天堂裡,且在聖父的右邊。其他的塵世都是幻想嗎?不,因為基督也是真實的在這裡,無所不在。無所不在,但也無所在,只在父右邊。當我們來到中心,回歸到真我,我們所在之處就是基督最真實臨在之處。「我與父原是一體」「父在我內,我在父內」。我們不只在天堂裡,不只在父的右邊,而是在父內,在天主性內,在聖三內,在愛的行動內,在聖靈奔流的愛的巨流內,從父流向子,從子流向父,完全擁抱父與子,並在此愛中吸入他們與我們。

2011年3月19日 星期六

送舊迎新

春節不是過了嗎?
不是此意,乃是近來朋友們陸續的訊息,讓自己感覺春夏秋冬原是創造大能的一部分。
大年初一屏東就有新生命的喜訊,不多時聖功醫院也來了小寶寶。最近自己的台中友人年紀跟我差不多,月底將有老二了。
穿插之間,是剛離開三民的John,他母親大人夢中過世。自己另位友人的父親也在前天公祭出殯,我走到前面捻點檀香粉致敬。
還記得一個月前,我的一位同事在台南開刀取出腦瘤,整個人瘦得不像樣,顏面神經受損,說話都不清楚了。離開前湊到耳邊為他禱告,他和我彼此緊抓著手,最後我聽到全程拜訪當中唯一的一句話:阿們。
當然,這一週來最大的新聞是日本地震,人間一切的心態都在過程一覽無遺。老實說,自己實在說不出什麼高言大智的話,只是想定心:生命是這樣的脆弱,也可以這樣的堅強。我是不是預備好了?
最近一週感冒時好時壞,恍惚之間重新翻翻以前看過的書。晚間James從床上打暗號:睡不著!我帶他到客廳,燃一小盞燈,一起學習把耶穌放到心中,慢慢專注於祂、、、一直到他可以安然入夢。不禁想起那句: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耶和華。

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簡介王小明4

王小明的媽媽還發生過一件事;當她生王小明前夕竟染上重感冒,又怕吃藥傷到胎兒,索性一顆也不吃。生產之後一直覺得自己肚子怪怪的,但醫生都說沒事。還好有一位腸胃科醫生答應住院,並找婦產、泌尿、腸胃三科會診。剛開始都看不出什麼問題,最後是其中一位發現右邊輸卵管下捲曲內側不明顯處有囊腫,立刻開刀處理。後來主治醫生前來道歉,表示那個囊腫已經化膿了,再不處理就囊腫破裂演變腹膜炎。她本身也很懊惱,對自己身體的情況掌握得太鐵齒,以致延誤醫療時機,徒然多挨一刀。
寫到這裡,會想到現代社會的科技是進步的,但是我們會不會因為科技的進步卻過度依賴它,以致我們對自己的默觀能力萎縮了。當然,對自己的默觀能力萎縮,就更談不上與自己和好。
聖經紀載耶穌的事蹟時,以前常注意到耶穌講的的一句話:「我的時候未到」,一方面可說祂清楚天父交代给自己的任務時程,另方面也可以想作耶穌對自己的默觀,體察自己的走向。聽起來好像很難,也許可以從另個角度去觀察耶穌的行事風格----以簡馭繁。我們靈修當中與神相處,它本身就是一個很單純而專注的意境,這樣習慣養成之後,我們會很自然地默觀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心神、乃至外在世界的脈絡;除了按著世俗给的步驟與技術,我們可以用更超越的直觀能力去面對,不受無謂的情緒波動影響,可以直指焦點。這個象徵可以從摩西上何烈山的整個環境說明;他是自己一人上山,順著神的邀請走入密雲裡,雖身處不明狀態,感覺能力反而更敏銳,甚至更接近到上帝。
當然要注意一個地方,當前流行運用靈恩,其中一個運用是在覺察某事某物或某人的問題,包括說預言等。但無論運用的人如何,都一樣要有足夠的與神獨處深度,否則容易走岔。所看到的、聽到的或感受到的必須是純直觀當中的體察,否則我們可能分辨不出這些靈恩活動所得的訊息到底是從聖靈來或從己靈來(楊寧亞牧師的分類)。

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信仰與生活

上週向教會請假三個月,免去團禱、課程或一些服事任務。想沉澱一段時間,重新看清楚自己,以及十年的服事過程。可算是安息吧。
很有意思的是自己一開始就待在一個典型的小教會(十一年前三民連同小孩只有三十人),然後看著她迂迴曲折的路途,乃至今天變成一個百人教會,規模略具。有幾個小見聞與大家分享:
以前剛來的時候,主日常見一位老弟兄,他一直坐在第二排靠中間的位子。我就想起以前大學時代的[用功同學],他們長期佔住圖書館某個位子,那些同學被視為勇者但又有點不食人間煙火,但是想想自己不用功的德行,又算什麼。後來發現學校的修女也是一樣,她們的禱告室椅子都有固定的人坐,若有冒失鬼出現在位子上,修女可就不留情面了。信主之前曾經跟岳父學外丹功(就是站在那裡抖個不停),有一天早上我跑到柴山的樹林去[抖],沒想到一個女子上前跟我說這塊地是她平常練功之處,請我讓開、、、
那時看到的事情都覺得人和事情(包含儀式)都是固定的,感覺都很OK。老弟兄在一年一度的信徒分享時間一定滔滔不絕地講見證,但往往從見證變成講解聖經,我覺得此人很像頑童。有一天那位老弟兄突然跟上一任牧師說下個主日他要講道。牧師堅持不肯,老弟兄索性走人,主堂的那個座位就一直空著,主堂的印象略有改變。
在前年,為了要讓教堂硬體變得現代感一點,才能讓年輕人喜歡教會,因此遇到一點傳統與現代的討論。討論的範圍包含主堂的椅子是否要改成活動式的,這樣主堂比較容易做多功能用途。為此曾想了很久,到現在偶而還會考慮這改變的意義與影響。牧師那一輩的人會說改就改,行動力很強。我自己反而有點懷念這些老椅子,不知何時會消失。
記得有位弟兄表示那些椅子雖然很硬,沒有椅墊也沒有腰靠,但是反而對身體姿勢的矯正有幫助,牧師則表示應順著現代潮流改成舒適一些的椅子,並且教會空間有限,以後主堂最好能做多功能使用,老椅子很沉重而不易搬動,未來有改換的需要。我當場沒有說什麼,因為突然覺得自己很無知,不知該說什麼好。兩年下來,慢慢察覺一個體驗,人是需要一些原始的基礎,再去開展生命的歷程。信仰的內涵與體驗似乎也是,總是要在信仰的精神世界裡留一塊原始的、未改變、念舊的的所在,就像耶穌不論走到哪裡都會想到他和天父的關係吧。所以一個教堂區域裡,若有可能的話,保留一小塊空間,讓它一直維持原狀一百年也好,那會是很重要的、喚醒心裏記憶的原始區塊,比方就留一間小禱告室也不錯。

路加福音18:35-43

昨天經文進度(路加福音18:35-43)雖然只是一個小故事,但還蠻重要的。 瞎子向耶穌呼求的故事看起來很日常,不過從基督各宗派都很重視它背後的神學和靈修意義。 這裡面有幾個特色: 1. 乞丐是財物一無所有、身分低賤、瞎眼病痛:往往當作是人的象徵,被動等待上帝到來、身心有嚴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