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弗所書4:1-3
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
一、前言
一般人在世上每天做很多行為,讀書、工作、說話、旅行、休息、、、,但無非是希望自己能夠「更好」,讀書是希望有更好的社經地位、工作是要賺錢、說話是為了人脈、旅行是為了增廣見聞,可是聖經是如何說呢?從以弗所書來看,以弗所書在第四章之前多是談得救或救恩,第四章開始談實踐。簡單講,神似乎告訴人們不須外求,乃是先從「已經在那裡的神」開始。如果我們用浪子回頭的故事做比喻,浪子回來了代表得救,也代表外求失敗的人回頭到神那裏去。以弗所書第四章第一到第三節恰好談到三個層面:了解生命地位如何改變的理念、理念的實踐、從理念與實踐的循環中走進圓滿。
二、理念:襯合蒙召的樣式---生命翻轉(約1:12)以弗所書4:1
1.翻轉的本質:生命地位的改變(彼前2:9)
2.翻轉的內涵:撿選、被動、順服、派遣(約15:16)
總合來說,整部聖經都在談生命地位的改變,從亞當夏娃、亞伯拉罕以迄彼得、約翰,當然生活在新約時代的我們一定要聚焦在耶穌身上,因為是透過祂才發生這樣的改變。改變的關鍵在於我們和神之間有了約定,然後這個約定我們身分不同、生命方向的機會也獲得徹底的改變;也就是往神的形象活出。這類似上班族為何能在月底領得薪資,道理在於他在之前已經和公司之間簽訂工作契約,他的身分已經被公司認定是員工之一,所以享有薪資權利。學生辦註冊獲得學生的資格,後續享有學生的權益;亞伯拉罕的福份就是從他和神約定起始,彼得的開端比較戲劇性,他一直到耶穌問他三次「你愛我嗎?」而確認了彼此的關係。這個約定確認之後,神就認定我們了,也就是我們屬於被撿選的一群,可是神是要我們在被撿選當中,按著自己的自由意志配合神的旨意,我們既是自由的又是順服的。
揀選:這是神與人之間的奧秘默契
被動:是神先找到了人,人才開始決定接受神
順服:因神找自己、也認識了神,就自然地俯伏敬畏祂
派遣:按著神賞給的感動,活出神的形象、走神的道路。
三、實踐:活出上帝的形象---結出果子(約15:5)以弗所書4:2
1.結出聖靈的果子:良好的德性(太3:8;加5:22;弗5:9)
2.尋得失喪的靈魂:(羅1:13)
聖經談的德性(具體實踐是好行為、善行)是要把神的樣式活出來,保羅對以弗所信徒的要求在性質上包含提醒,絕非強制命令。德性的行動者是因著生命地位改變的感動,有聖靈的帶領而心甘情願地把德性活出來。並且德性的具體實踐是要讓更多人也得著感動,來接受神的救恩。這些德行除了聖經提的概念,在具體的實踐上就化為各種善行,如三民教會想做的鼓勵生養及收養、設立愛心專戶幫助有困難的會友。
其次,要注意的地方是以上各種德性善行都出於蒙召得救,也就是與神有連結且有聖靈感動中而發出。所以就斷除了自以為義,也不生驕傲的問題。所以基督徒因著德性善行而幫助人信主,這也是在神的慈愛照管中達成,得著幫助的人神託给我們的羊,我們只是協助帶領卻沒有主宰的地位。清楚這樣的關係,也就沒有拉幫結派的事(不生歌林多教會的結黨問題)
不過我們要分辨一件事,即其他宗教也是談德性,也有善行。台灣一般人也說宗教無非是勸人為善。此事不分辨,就不能凸顯基督信仰的特色,否則信什麼教都一樣。有基督信仰的人行善也是需要思考自己的行為到底最後目的在哪裡?激發自己德性善行的動力在哪裡?我們第一層面的答案在於前面提到的理念,亦即我們是基於生命地位的改變,並在順服中活出神的形象。但是我們可以更近一步動力來源。(從不好要變成好的意願)
四、圓滿:信仰動力的尋求---生命合一 以弗所書4:3
1.從罪性傷害到蒙神癒合:與神和好(弗2:16)
2.從內在分裂到擴張生命:與自己與他人和好(西1:21-22)
與神和好:基督信仰在創世紀一開頭就把核心思想點出:人的身心原本是完好的,這份完好是在神的照管下,與神有充分的連結,表徵之一是神願意主動找人與祂同行。但是神人關係因人的罪而破裂,因此人從本能就想尋找出路,去尋求完好的樣式,但多數尋求外在世俗價值而找不著。基督信仰就是告訴我們答案本來就在那裡,而且是等待每一個人,不需要另外尋求苦苦。亦即耶穌基督帶來死中復活的能力,就是藉著祂的赦罪權柄,使神人之間破裂的關係回到完好。(不是靠車也不是靠馬,也不是靠積功德)所謂聖靈的感動可以看做人感受到與神同在,連結關係的回復。與神和好也是整個從內到外關係的關鍵。這份聖靈帶來的感動可能是參加特會的靈恩力量,但更普遍的是讀經、祈禱、默想、討論乃至勤勞工作中得到的亮光與通透,讓我們對神產生更大更堅固的信心,把洞察的智慧和起初的愛心找回來。「我要變得更好」可說是人從墮落之後就產生的本能,只是我們眼目有限,導致盲目尋求,這需要神幫助我們尋回洞察的智慧以及起初的愛心,整個過程就是「歸回」。聖經當中耶穌多次把洞察的智慧以及起初的愛心顯示出來,包括告訴猶太人,那位瞎子不是自己犯罪也不是父母犯罪,乃是要彰顯神的愛與大能在他身上;世人遇到問題往往是先追究、檢討別人,卻少做傷害的善後。
與神和好的作法,在靈修的角度看,祈禱雖是對神說話,無形中但也在對自己內心探詢。我們向耶穌禱告,意識裡就是希望耶穌走進我們的生活、靈性、以及各個生命的層面。
與自己和好:在人的先天構造上,基督信仰已經說明了人從原始先祖就有虧缺(因為從亞當夏娃開始與神分離),這虧缺是針對神根據自己形象而創造的人。當人失落這個形象時,我們的心神就更容易被外在世界吸引(比亞當夏娃受的試探還大,所以才會出現該隱殺死弟弟亞伯的行為),虧缺很多原本的洞察智慧,心思變得複雜而瑣碎。比方說當我們看到一棵樹,不同的人會根據世界的「概念」以及「心態」去看待它。在傢俱商、教師、農夫、樵夫、強盜、警察、化學家、玩具商、造紙商等等人的心裡,它已經不是一棵樹了,而是被切割、上漆、打磨、壓碎、染色、、、各種手段而變成某種沒有生命的對象,這個變化過程都有特殊目的在背後(各種金錢、物欲、個人好惡、利害關係、、、),以致這棵樹在他們心中已經變形,是可操作的對象。人在罪性當中就會開始出現各種偏差,並且心神產生各種問題:看事情會有偏執、妄為的問題,產生各種的負面情緒。讓個人感到痛苦、壓力、焦慮、虛無、傷害、狂傲、、、。有個很聰明很敏感的小孩(王小明),他和媽媽一起參加野外活動—認識蜘蛛。老師教導同學丟一根稻草在蜘蛛網,觀察蜘蛛如何警覺發現可能的獵物,不料多數小朋友是快速亂丟一堆、甚至有小朋友一把整網掃掉。王小明立刻和那位粗魯的孩子拼命,好不容易拉開後。王小明哭著說動物傷害其他生命是為了生存,是不得已的。但是人傷害其他生命卻是為了一己玩樂,這是殘忍!一旁的孩子心中只是把蜘蛛當做玩具甚至只是用後即丟的玩物;是把自己的玩樂建立在其他對象的痛苦上,這樣長大的孩子也會把人當做蜘蛛來玩。
台灣眼前的中學問題是我們集體的把學習扭曲了,用成人利害關係的心態去看待學習,很不幸的是利害關係的心態還帶著恐懼。因此我們把學習窄化到只有分數或排名,然後在分數排名上大做文章,以致孩子只聚焦在分數排名上,其他的層面就顧不了。所以Anne班上一位常考第一名的同學,期末講了一個意見:他覺得與人說話很難也很麻煩,寫一張數學考卷比較容易也比較討他喜。在這樣的扭曲過程裡,傷害已經很難形容有多少了。這也是另類的浪子向外尋求,結果恐怕也不會讓自己變得更好。
當我們不認識神、不能用神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周邊的人,在先天上就有虧缺,乃至按著外在物性的方式去衡量人,並且以肉體的方式處理人的問題。這是從內一路扭曲到外的過程,有的人超過忍受的極限就會爆發各種精神官能的疾病,包括憂鬱。老實講,當我們的心態與概念發生扭曲的時候,我們外表看起來是人,但內在來看已經不是完整的人了。回頭想想樹的觀察,如果是小孩子看這棵樹,它還是一顆完整有生命的樹,並且小孩可能只想爬上去玩,或聞聞樹葉的香氣,或就單純欣賞枝葉伸展的美。小孩子的角度就類似一種簡單的直觀洞察。
怎麼辦?內在已經扭曲受傷了?人的世界當中並沒有什麼仙丹妙藥。但是我們如果承認以上的說明有某種程度的解析,那麼追溯本源倒是應該去做的。基督信仰帶來一個很重要的訊息:祂降生為人,也領受人的痛苦。祂死中復活,給予我們癒合修復的盼望。當我們先跟神和好,尤其從心神當中重尋神的形象以及從日常生活當中尋求祂的同在,單單尋求祂如同一步步走進志聖所,很奇妙的,我們就慢慢褪去過度複雜的心思,受的傷也會如死中復活而醫治,我們的傷醫治之後,洞察的智慧及起初的愛心就自然回來,可以以簡御繁地面對世界。
講一個類似的例子:知名的神經認知專家洪蘭教授討論過記憶力下降的問題,我們習慣上認為人老了、腦子老化了,記憶力當然減退。可是她根據實證的證據顯示,記憶力減退的重要原因不見得全是老化,而是我們腦子記了太多的東西,腦子進行各種記憶轉換時容易發生錯亂(類似電腦處理過多過大的資料時會當機)。所以這應該是文明症候群,我們的物質文明越繁複,對我們心神產生的干擾越大,我們通盤的心靈能力也就更被蓋住了。
與他人和好:當我們啟動與神和好、與自己和好後,與他人的和好也會自動開展。最重要的是與配偶和好、其次是親子之間以及與會友同工之間。配偶的存在可視為神預示祂和人未來關係的展現;我們從神那邊得到生命和形象(創造的關係),但神並不宰制人而是尊重人的決定,而且希望我們按著自由意志去主動與祂聯合。縱使亞當夏娃犯罪被逐出伊甸園,神還是為他們計畫人未來歸回的道路(包括為他們披上皮衣)。配偶之間也是類似(一體的關係),丈夫看待妻子如同自己的身子,但又尊重妻子的獨立人格,彼此是照管關愛的關係而不是宰制。又如父母如果在今生有某些遺憾—如沒有成為億萬富翁--,常常把自己的遺憾投射到對子女的期待,結果產生很大的扭曲,也忘記子女是一個個獨立的生命,後面當然就有很多衝突與傷害。所以親子關係的回復仍然要回到聖經講的道理:父母自己先從與神和好、與自己和好開始,然後就體會子女的生命是上帝的創造也是獨立的生命,父母只是上帝託付的管理者,父母對子女不是主宰的關係,而是提攜引領的愛心關係。這樣我們就不會任意把自己的遺憾灌輸到子女身上。
面對親子、朋友、會友的時候,彼此的服事就如同耶穌說的: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我們看待有需的弟兄姊妹,不會用施捨的心態去行動,乃是耶穌就在眼前的服事。
五、結語
從蒙召開始結出果子以迄合一
我要變得更好!這是人發自內在的心聲。基督宗教就這件事有與其他宗教不同的行動基礎,這個基礎是透過與神和好、與自己和好以及與他人和好作為開端,走向歸回上帝的道路,德性善行是我們歸回過程中自然散發的人格特質,彰顯我們已被上帝檢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