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0日 星期日

陳光標來台行善--2

昨天聊一聊陳光標帶來的反省,其實主要的核心問題不是尊嚴與生存的孰優?孰後?更重要的是「人」在台灣發生了什麼問題。
昨天說到陳揮文與陳光標差一點爭執馬克思,其實非常值得深思。馬克思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去認知完善的人應該是一種「類存在」;人藉著勞動而肯定了自己的存在,人也藉著勞動產生了財產以及對財產的所有權。因此,財產的交易也等於是把勞動的成果轉成可交易的形式,只是人在交易勞動成果時,會因為市場的變動以及成本的考慮,使勞動價值被低估或榨取。社會一般的習性都是按著這個模式走,例如個人問過進修部學生有多少不按勞基法给薪水,結果超過三分之二有問題,至於勞健保更不用說了。因此,台灣「人」的問題一樣出在市場交易把勞動價值貶抑了,貶抑走的部分流到商品交易者的手中,但大家都已經習慣了。比方說很多學生都到學校附近的餐飲店打工,不要說法定的98元,往往連80元都不到,可是學生還是接受了,可是飲料店卻賺翻了。乃至學生長大成人了,要置產就得房貸,要讀書得繳龐大的學雜費,即使要通訊都要繳交一堆你看不懂的費用。而沒有工作能力或弱勢的就比較慘了;沒有足夠的基本保障,才會出現這樣多攔路向陳光標討紅包的人,這是馬克思描述社會問題夠力的地方。不過馬克思的問題是把人的「格」下壓到勞動的層次,這把人的存在性看得太低了。
以基督信仰來說,肯定人的存在不是按著人自己去做了什麼或勞動什麼,而是人是否能與至高的上帝有連結的關係,以致達於人格的滿全。人格之所以虧缺是因為離開了神,人要圓滿也只有回到神那裏去。聽起來很抽象,但是這應該是最近的一條路。別的不說,光看到共產主義國家六十年來的實驗,就知道光靠人為的制度去調整人性是有極限的,甚至出現更大的人性醜惡。
對於台灣來說,最諷刺的地方是位居高位者大談尊嚴,但中下貧民看到的是生存問題。個人也觀察到一個現象:許多大企業最近花大筆錢搞尾牙,但是有人想為貧民辦尾牙卻籌不到足夠的經費,可見台灣仍有很大的空間去改善人性裡軟弱的部分。
有人說陳光標在大陸行得通,因為大陸人還處在生存至上的階段,對於尊嚴不是那樣講究。當然,意思是台灣已經走到另個層次。這樣的對比說法或許有某個程度映照了事實,但是也可能遮掩一些問題。如果台灣真的走到更講求尊嚴的地步,應該是我們對於生存問題有更高的看待與處理。很不幸的是台灣的財富分配問題在最近二十年是倒退的、惡化的,包括中產階級面對更嚴酷的生活壓力,重擔到沒有膽量生養孩子。如此的狀況會讓人感到尊嚴的追求有其虛假的成分,乃至是種眼盲的自尊。講難聽一點,是台灣最底層的根已經掏空得很厲害,不少人卻以為自己是東方瑞士。所以與其痛罵陳光標虛偽、統戰,不如自省真實的台灣到底怎麼了。

2011年1月29日 星期六

陳光標來台行善?!


全家去台東三天!待在後山幾乎沒上網沒看新聞,結果回來才看到陳光標成了當紅人物。
這裡面可以深思的事太多了!一時之間還整理不完。先談談一個小小的陪襯故事:
TVBS全民開講來了一位很熱門的媒體人叫陳揮文,此人反應快、經驗老到,但對於陳光標來台很不以為然。其中一小段對話很有意思,陳光標說要學習馬克思的資本論,陳揮文立刻叫他有種再講一遍,但陳光標沒有再重複。
如果稍摸過一點共產黨歷史的人(或修過國父思想、或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思想史、文學批判、心理分析學),應該對馬克思不陌生。其實如果從當前實況的角度看,中國共產黨應該向馬克思鞠躬道歉,因為中國目前走的方向是背離了馬克思的理想。台灣呢?民進黨因為黨齡短,也欠缺思想家(只有鬥爭專家),姑且不論。有百年歷史的國民黨呢?孫中山的思想當中就有馬克思的成分,尤其是他的民生均富思想。但是現在國民黨的政策也和「國際接軌」;各種對財團的優惠不斷,最缺乏的是對「人」的基本關懷。
如果回到原始的馬克思當中,大家多少了解是從他觀察工業革命之後的社會發展而來,其中的重要核心是對「人」的關懷,尤其是思想如何讓人得到終極的「解放」,從社會的轄制當中釋放並獲得真正的「自由」。如果我們稍微細心一點,括弧裡的用詞好像在哪裡聽過!沒錯,這和基督信仰的用詞差不多!只是基督信仰是從永恆的超越角度思考「人」,但馬克思是從社會經驗的角度。當然,按照思想源流,馬克思的用法往前推到源頭有很大一塊是基督教。包含「人論」、「辯證法」等等。但是馬克思卻把基督信仰的精髓轉到社會層面,並且把基督救恩的方式大大的改變;基督是被宰的羔羊,是透過祂的犧牲而帶來新生救贖。但是馬克思卻是要透過階級鬥爭來完成人的救贖。(以後有機會再馬克思的問題出在哪裡)
在理想的部分,馬克思的終極目標是一個沒有階級的社會,這和基督思想也有點像。因此,個人認為陳光標講的原始理想沒錯,行善濟貧的目的和馬克思的目標相同,但是手段則不同。一般人對馬克思的理解常常是從對面的中國共產黨而來,這當然有很大的差距。因為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有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困難:馬克思是要發動無產階級(特別是工人)的革命,但是中國在六十年前根本是個工業不發達的社會,當時百分之九十的人口是農民,所以毛澤東等人只好搞一些變形的共產主義,還包括獨裁專制的作法,而且大家都知道他的實驗是失敗的。整個中國到後來也是向「國際接軌」,目前資本主義的作法不輸給台灣。
可能不只陳揮文,乃是我們一般台灣人都需要正視台灣面臨「人」的問題,它的嚴重性遠遠大大於十九世紀的工業歐洲。不只是階級的差別與壓榨,乃至我們還面對更多的轄制,包含文化、思想、政治、國際、、、各個不同層面的問題。人所面對的困苦壓力是很可怕的,這些轄制導致人們在盲目當中胡亂尋求,也崇拜各種不同面相的「偶像」。老實說,包括基督徒在內,如果沒有深刻的反省和默觀,也很容易成為表面性的基督徒;只是生活當中多一層宗教儀式罷了!遇到問題也是胡亂尋求。這些問題都不見得能僅靠靈恩、靠宣教、靠大聲祈禱、靠不斷服事去解決。另個層面來說,一般基督教會教導兩個重要的觀念,其一是終極解放要等待救世主再來,其二是順服於現有的政治權柄。個人沒有特別意見,但是要小心不能解釋為對各種轄制逆來順受;畢竟耶穌也沒有這樣。個人比較傾向細細品味耶穌的教導:末世的時候會有各種不同型態的戰爭,我們因對人的關懷而迎向這些戰爭,並且被磨練出愛心、勇氣、智慧、盼望,總結是學會活出基督的形象。耶穌曾說祂來不是只有和平,更有很多戰爭。我會把這個教導連結到路加福音先知西面對嬰兒耶穌說的預言:西面給他們祝福,又對孩子的母親馬利亞說:「這孩子被立,是要叫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許多人興起;又要作毀謗的話柄,叫許多人心裏的意念顯露出來;你自己的心也要被刀刺透。」(路234)所以當基督徒按著聖靈感動把基督的形象慢慢活出的時候,必然產生各種爭議、戰爭,因為他會去挑戰這些轄制。當然我們不必師法馬克思的方法(那終究是人的辦法)。

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在基督裡完成圓滿


119-22
19 並知道他向我們這信的人所顯的能力是何等浩大,
20 就是照他在基督身上所運行的大能大力,使他從死裏復活,叫他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邊,
21 遠超過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不但是今世的,連來世的也都超過了。
22 又將萬有服在他的腳下,使他為教會作萬有之首。
23 教會是他的身體,是那充滿萬有者所充滿的。
以弗所書第一章氣勢磅泊,如巨鐘鳴和。它對於教會的解說非常精到,神學內涵深刻而廣遠,文字取精用宏,新約裡面能和它相提並論的只有約翰福音、羅馬書和希伯來書。老實說要拿這篇章節講道真是羞愧,但是日前剛好排到自己要上講台,就硬著頭皮找資料、找思路。今晚收到牧師臨時來信,知道不用上講台了,好得很!但既然已經準備了,乾脆放到blog裡,算是一份未交的作業好了。如果我們把靈修默觀的向度做一個比喻的話,可以分成上仰至高、平視世界以及內觀核心。以弗所書的特色是幫我們上仰至高,看到神的無限寬廣以及自己的卑微有限。

一、前言:聖父藉著基督展現其浩大能力
1.      神藉基督帶來創造的榮耀:化無為有
1;來11811
2.      神藉基督帶來復活的榮耀:勝過死亡
258;林前151242-45
我們在世界上常常說某個科學家很偉大,因為他發現了某某理論、某某定律。可是這東西既然是發現,既代表它本是存在卻隱藏起來,人要透過許多努力才看到。而且這理論或定律一定還有不完全的地方,它描述了奧祕本體的某個面相。可是神卻是宇宙的創造者,祂涵蓋了所有的面相,祂就是奧祕本體的根源。聖經提到這根源可以說有就有、要立就立,就是化無為有的永存大能!但神對人有另個重要的救恩計畫,從創造大能的另一面來執行,就是勝過死亡的復活大能。這份復活的能力由神自己生出的子來彰顯,讓非受造的人藉這力量反轉必死的道路。
因此在舊約當中,亞伯拉罕和妻子撒拉年邁之時得子就是化無為有的例證,超乎世人理解的極限。而到了新約,神就用耶穌基督親自帶來復活的見證。

二、基督是尊貴的主:勝過一切的萬有
1.     坐在聖父的右邊:耶穌得蒙悅納、已經勝利、總攬權柄
        317;來15-13;啟5510
2.     超過萬有的權柄:高於一切靈界勢力、勝過一切世上政權
        1017-18;太41-11
耶穌基督是聖父在萬古當中所生,祂就是神、與聖父同本質。因此祂「坐」在聖父右邊,這個「坐」本身已經代表了掌王權的意義,是當之無愧;當耶穌從約旦河洗禮上來,聖靈膏了祂,聖父就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悅納的。當耶穌還未來到人間時,祂已經看著撒旦向閃電一樣墜落,當耶穌成為人受到魔鬼試探時,耶穌照樣用神的道勝過了牠,乃至撒旦在猶大心中運行以迄耶穌被殺,但耶穌藉著聖父的大能又活了過來,再次勝過了撒旦,所以耶穌是得勝的。乃至世界上所有的君王政權沒有一個能高過耶穌。

三、基督是教會的頭:教會是祂的身體、為神的靈所充滿
1.      基督差遣聖靈充滿了教會:如同聖父藉著聖靈膏了基督
123
2.      教會就是基督具體的展現:傳揚救恩、道在人間、行公義、好憐憫
不要妄自菲薄  314-19
當耶穌門徒在馬可樓聚會,還擔心被抓的時候,聖靈如同火焰降下,讓門徒受了膏抹,然後眾門徒走出馬可樓,開始了各種奇妙的傳道見證。因此,教會需要耶穌差遣的聖靈膏抹,沒有聖靈則教會是沒有能力的。當教會深刻尋求耶穌,聖靈就會讓教會滿有各項恩賜和能力,向世人說話、傳揚神的救恩之道。
因此,有聖靈恩膏的教會不光是看它有無華麗的建築,或看它有無某種恩賜。乃是看它有無把耶穌的形象具體活出來。
除了我們熟悉的福傳之外,教會以及基督徒應該深刻尋求真理的道、尋求耶穌基督的同在,並把這份理解與感動化成行動,行公義、好憐憫。要像舊約先知一樣,說出君王、統治者不喜歡聽的預言;君王、統治者的思慮多是世俗的利害關係,但就有其軟弱的地方。教會倚勢聖靈,無所畏懼。當政府想給予企業更多租稅優惠時,教會應該指出它會讓上班族擔負更重的國家財務壓力。當政府煩惱奧林匹亞數理競試的名次退後、五年五百億卓越大學排名時,教會應該指出更嚴重的問題在學生程度的M型化,德國沒有所謂的卓越大學但沒人否定德國的成就。當政府思考要和國際接軌,要慶祝聖誕節時,教會不但要支持,更要告訴政府:聖誕節不是只有禮物、燈光、紅衣綠樹。當各個政黨在為中國政策搞鬥爭時,教會要提醒領導人必須心中有公義,沒有公義一切枉然。而當政府在頭痛各種教育問題、人口問題時,教會也當先鼓勵生育並按著聖經的教導來養育。
所以,統治者雖然藉著法律規範了教會,但無法成為教會真正的頭,乃至教會應影響政府的領導方向。教會若聽任社會國家墮落而沒有講出震聾發簣的話,只滿足自己現有的規模,那麼就跟當初的老底嘉教會差不多了。

四、結語:主乃尊貴、心中有主、與主坐席
        320-21
3:20 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裏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3:21 得勝的,我要賜他在我寶座上與我同坐,就如我得了勝,在我父的寶座上與他同坐一般。3:22 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

2011年1月8日 星期六

從教堂到宗派組織2

合內瓦隆神父這樣說:

你如何在勞動生活中滿足真誠祈禱的必要條件呢?如何慷慨地投入真誠的祈禱呢?這是你經常要關心的事情。某些時候,你甚至可能相信這根本不可能。要相當嚴肅慎重地面對這個問題,我承認我有時候也感覺好像站在一個陌生、危險以及狹窄道路的起點上,我也質疑是否我有任何權力要求你們這樣做。、、、但是我知道我不得不如此。、、、最險峻的道路通常是最快的,旅行者比較不會在山上的路上閒逛。、、、當祈禱的時間來到時,我們常常反倒比較無法默想與真正的思考。應該有其他的方式讓我們可以在祈禱中與天主同在。、、、我們必須以我們整個存有走向天主,盡我們所能,、、我們被存在我們之內活潑的信德、活潑的希望以及活潑的仁愛帶向天主,這需要莫大的勇氣,你必須知道這些德行的行動,完全不依靠可以感覺到的或安慰人的印象,知道我們是天主的子女並肯定我們會將自己奉獻給祂就足夠了。我們自己最好的那一部分並不是我們可以感覺到的。

這個小團體的作法從表面來看是很不積極的,無爭無辯,也沒有積極計劃性的福傳,也沒有積極改變身旁人的生活,他們只追求與這些最底層的人一起生活,分享他們的生活、貧窮、痛苦、問題和理想。希望藉著這份同在,成員都是基督的一個肢體,所以成員在哪裡、基督也在哪裡,基督出現的地方就有行動,會開始做工。這些成員如同隱藏在麵粉中的酵母。但是他們必須把自己在世俗當中的一切都獻上,否則無法實現。說難是難,說易也易。就是這樣簡單,可是福音的本質也是這樣簡單,簡單到讓人驚訝。

從教堂到宗派組織

世界上一般人對於教會的認識大都從教堂開始,如同佛教之於寺院、道教之於廟宇。這些建築以及背後的組織都有歷史典故,牧師提倡家教會常提及現有的教堂和教會組織在第一、二世紀是不存在的。確實,初代教會是各個使徒在不同地方建立不同的團契、教會,剛開始的組織也都不一致。後來是因羅馬帝國不斷迫害,而教徒又不斷增加,逐漸形成一個個的教區,成為內部團結的組織,帶領那教區的人就成了主教,並按照恩賜給予會友不同的職分。等到第四世紀初基督教合法化,各地的教堂就一一從地下走到地上,並且和原有的組織更緊密結合,包括主日聚會。我們到歐洲看到各式各樣的古老教堂,都是從一千七百年前源流而來。
特別的是這些分散在地中海四周的教會和教堂有個共同的組織,名份上在各地主教之上還有地區性的主教(宗主教),宗主教之上有共同名分上的牧首:就是羅馬宗主教,後來再加上君士坦丁堡宗主教;當時的基督教世界是雙領導。有人可能以為既是統一的組織,那麼各樣的信仰事務也都統一。事實上又不然,比方說亞歷山大教區(埃及)和安提阿教區(小亞細亞、敘利亞)在神學傳統就不一樣,前者接受靈意解經、後者特重字義解經;前者受希臘文化影響而強調哲學可以融入基督思想,後者反對。到中世紀分成東方教會(東正教)和西方教會(羅馬天主教),他們仍各自維持內部的統一組織,也有各自的神學、儀式、誦禱等。不過像天主教內部仍有各種的小團體,特別是修會蓬勃發展,從最入世的到最出世的,什麼都有。即使是十六世紀分支出來的基督教,也是一樣,不過基督教本身沒有統一的組織,而分成一個個不相統屬的教會、宗派。即使是同一個基督教會內,也有不同的性質,雖然有相同的神學信念,例如台灣的信義宗已經完全接受靈恩派,但世界上還有很多信義宗仍是傳統的福音派。所以「家教會」這種沒有教堂建築的組織在中國大量出現,美國也有,應該是未來很重要的發展之一。當然她的弱點:人少,容易質變,除非這些家教會的頭頭還是在某種組織下,並且接受相同的裝備。不論如何,基督徒從古代開始就不斷在相同的信仰當中尋求各種可能的突破,包括突破固有的建築形式甚至組織型態,整體來說應該是神大能的展現吧!
寫到這裡想起一個以前提過的修道人Charles de Foucauld(查理.富高),他曾經待在傳統的修道院,可是又發現修道院外的世界是他得感動要去服事所在,因此成立了「耶穌小兄弟會」,在此摘錄一段對小兄弟會的描述:
、、、成員都住在城市的貧民區中,或在貧窮不堪的相間小屋中。他們居住的地方與其他工人唯一不同的是有一個祭台、一個聖體櫃以及聖體。在家中的祭台是成員過莫關生活的中心,每天聚集十到十二人舉行彌撒,通常只有小兄弟們參加。聖體是這個默觀生活的核心,小兄弟們在白天或晚上儘量利用所有閒暇時間,在聖體櫃前靜默讚美。正如他們的領導人合內瓦隆(Rene Voillaume)神父指出的那樣,他們也必須在默觀中期待並完全接受貧窮。他們的生活在每方面都是窮人的生活,他們祈禱也必須在窮人的祈禱。因此,也都有分心、疲倦、無法冥想、缺乏可感覺到的熱情、失去方向、軟弱、甚至是明顯的失敗。但合內瓦隆神父所寫的一些話我們應該在此看一下,、、、,讓那些祈禱生活嚴重受到工作的節奏或其他現代生活責任的壓力影響的人得到鼓舞。
下午再把話寫出,請稍待。

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教堂建築設計補充






昨天談到路思義教堂,教堂所在是我的母校。上去看一看,還是這樣漂亮。放幾個圖給大家參考:可以參考這個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1baMmTepzKk

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教堂建築設計談起

新年開春,願神帶給大家更多賜福
昨天收到德家一封信,談了點建築設計。我是門外漢,寫點簡單的回應:
除了代表神給予的諭示之外,教堂也是一種說話功能的所在,這樣也應該符合一般基督徒了解的啟示來源:特殊啟示與自然啟示。教堂的一切從很早的開始就不單純是聚會空間的功能,也擔負向人說話的功能。即使到了今天已經文盲不多,我們也承認人不單靠文字或傳講來接近神,因此教會建築的設計也可以當作一種「道」的展現。對我來說,只要能幫人接近上帝,設計的方法是可以多元的,就類似希伯來書第一章第一節講的「多次多方」。撇開中古的偶像崇拜爭議,即使在教堂放一尊耶穌雕像,也可以是另類的福音傳講。記得東海大學的路斯易教堂就帶來一種中古的表達法,它像兩本成人字形的書、打開並疊上去(內部沒有任何柱子,整個建築下寬上窄,從最底層直接拉升到最高處),書背朝上,但書背是透明的玻璃。光線從最上方直接灑下來,好似神從超越走向臨在而人從臨在仰望超越的期盼。
就像十字架上到底要不要放耶穌雕像,有人說沒放是代表耶穌已經復活得勝,已經升天。但有雕像也可以表現耶穌的受苦,從受苦當中帶來深刻的反省。不同世代的人有不同的軟弱,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文化感受。比方台灣人不容感覺自己罪性深重,也連帶不易感受耶穌受難的重要。因此十字架的耶穌雕像也許可以帶來某種言說。
對於後現代的人來說,文字圖像同等重要,乃至iPADiPHONE之類的媒體工具出現,圖像運用顯得更加重要。如果真要幫助朋友認識基督信仰,說不定圖像設計可以帶來更多豐富的想像以及內在意識的凝聚作用。
比如一般人禱告時,會從強烈的感性當中走向神那邊去,但是當人逐漸從院外走到院內、從院內走到聖所以迄至聖所,文字語言會慢慢沉澱下來,包括內心的意識活動都放下了,剩下只有超越與臨在的神祕結合,是無語的默契。這個過程也許路程很短;從院外走到至聖所而已。不過我們的內心需要多重的鍛鍊,就像紅海邊到迦南地也不遠,古代以色列人卻走了四十年。這個行走過程不是單靠寫成的文字可以奏功,乃是要不斷地體驗。因此個人相信教堂的設計也是幫助體驗的方式之一,使我們的五官都用上了,並逐漸結合感性與理性能力,以達於靈性的開闊。

路加福音18:35-43

昨天經文進度(路加福音18:35-43)雖然只是一個小故事,但還蠻重要的。 瞎子向耶穌呼求的故事看起來很日常,不過從基督各宗派都很重視它背後的神學和靈修意義。 這裡面有幾個特色: 1. 乞丐是財物一無所有、身分低賤、瞎眼病痛:往往當作是人的象徵,被動等待上帝到來、身心有嚴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