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0日 星期日

母親節的想法


在一本書裡,有位修道士從母親的形象談到歸心祈禱的妙理。很值得深思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類在出生時,由於離開母親的子宮,歷經了第一個焦慮。接下來的幾個月,孩子完全與母親認同。但幾個月之後,孩子需要自己獨立存在了,於是開始發展自己的人格。頭幾個月裡,孩子需要依賴,但以後他需要分離,發展自我意識,否則他漿永遠不會走路,不會說話……..等等。孩子需要體驗到「我是」。孩子在母親慈愛、細心的照顧下,發展出信任感。可以克服分離的恐懼,克服他的焦慮。他可以感覺自己的好。母親的愛與照顧,肯定他的存在。但是如果母親不是慈愛的、提供照顧、給予肯定,孩子就會感到焦慮、不安全,他就沒有辦法向前邁步,只能黏附在母親身旁,產生共生關係。
…………………………………………………………………………………………………………………………….
在歸心祈禱時,人回歸到比與母親的初期經驗(可以這麼說)更早的經驗,回歸到更深、更原始(原諒我這種說法)起更牢固的經驗中。這個經驗,是被那既是父親也是母親的上帝之愛(始終活躍的、現在的、創造的愛)所疼愛、所照顧、所肯定的經驗。弗洛依徳曾經批評宗教經驗,說那是一種回歸子宮,與母神建立共生關係的經驗;這個母親能供應一切、且提供一種與神合一、與萬物合一的感覺。弗洛依徳的分析有一些道理,不過他的詮釋卻是錯的。因為一個有信徳的人,會體驗到生活的上帝,會直接在「我是」中體驗生命,他會漸漸認識他的真我。於是他能夠與上帝及他人,在愛的回應中,建立起互動關係;他人還是他人(並不共生)。
這樣的回歸是健康的,是治癒,是富於生機的。人若從來不曾擁有過好的、被慈愛照顧的經本經驗,他們在靜觀祈禱中對天主的體驗,會成為一個心的基礎,使他們能夠開始一個全新的生活,並給他們勇氣向前邁進,從事愛人的活動、創造的活動、令人滿意的活動。每一個人,定期的回歸,體驗這個基礎,必定會獲得巨大的影響力,發揮在他與自己的關係中、發揮在他與上帝的關係中、發揮在他與別人的關係中、也發揮在他與所有生活中的其他活動中。

沒有留言:

路加福音18:35-43

昨天經文進度(路加福音18:35-43)雖然只是一個小故事,但還蠻重要的。 瞎子向耶穌呼求的故事看起來很日常,不過從基督各宗派都很重視它背後的神學和靈修意義。 這裡面有幾個特色: 1. 乞丐是財物一無所有、身分低賤、瞎眼病痛:往往當作是人的象徵,被動等待上帝到來、身心有嚴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