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節說:【耶穌對眾人說、你們要努力進窄門.】這變成一個神學上的難題。因為基督信仰的觀念是上帝無所不能、無所不知,世間一切和上下四方都在祂的掌握中。因此,包括每個人的命運在祂手中。對於救恩這件事,人本來就無能為力,要完全依靠上帝。有更嚴格的說法是完全不能強調人本身的努力,即使強調一丁點自身努力就可能產生驕傲而與神的關係產生距離。換言之,救恩的這件事,人完全無法提到自己的功勞。
但現在問題來了,耶穌親自說【你們要努力進窄門】,而且【努力】一詞沒辦法完全表達原文當中的意思,原文【agonizomai】帶有打鬥、奮鬥、競爭的意思,而且是受苦、流血的程度,也就是要像打仗一樣的拼命。可是這樣的話不就凸顯了人本身的功勞嗎?所以,有一派神學家就說在基督信仰的生命層次分兩種,一種是基本款:得救,另一個是進階款:得勝。得救是完全靠上帝,但是得勝(在天上可以跟耶穌同席..等等地位)就不能只是得救而已,還要有更大努力;自己身心都很聖潔,而且不斷傳福音,乃至殉道等等。
我比較接受的是另種觀念,不分基本款或進階款,誰以後會在天國與耶穌同席也不是自己能想像,重點是神與人以如何的關係而一同前進。這時候就不能按照神學方式去解釋經文,因為前面的觀念是典型的神學推理,它主要立基於經文字句,然後以推論的方式去找出可能的解釋系統。換言之,耶穌說要努力進窄門是對的,別處經文說神是慈愛萬能也是對的,並且又在其他經文看到只有如何如何的條件才能與神一同坐席。這幾處經文鏈結起來,就產生得救與得勝的兩階生命層次,使各處經文都解釋得通。
可是我個人仔細一想,這是純粹以經文字句的推理,它會帶來一個疑問:就是我到底是不是得勝了?這就成了一個壓力,一輩子不會結束。就像有人也會不斷懷疑,雖然受洗了,也過敬虔生活,但神的心意到底有沒有讓自己真的得救?那就是一輩子壓力。
在東方人的文化當中,沒有像西方文化這麼強調的論理傳統;把論理、真理與人生整個拴起來。東方文化當中有比較強的實踐體悟特色,也就是說信仰本來就有它超越、超驗的層次,這種層次很難完全用文字形容出來;當人以文字形容出來之時,也容易看到前後不一致的問題。但信仰就是這麼有趣,它就是要在當下人生當中的矛盾,慢慢體悟到超越層次的統一。基督信仰有個觀念與得救是一體兩面,它是【釋放】(解脫、自由),就像是回到伊甸園與神自在同行一般。所以前面的神學推論看起來很有邏輯、有體系,可以解釋各處經文的關係,但人會有長期壓力,因為少了【釋放】,這個天國之路走起來會相當辛苦。
因此,得救之後的過程當中,上帝還是給予人作為主體的地位,人在不斷努力的過程裡,一步步嘗到天國滋味,嘗到神與自己同在同行的默契,縱使環境艱難,人還是有【釋放】之心而往前奮鬥,縱使流血、受苦,也甘之如飴。也許有一天會發現,原來自己其實像個學步小孩,父母生了自己,為自己預備一切適合的環境,然後引導自己搖搖晃晃地學會走路,所以自己成為能走路的人,其實也沒有什麼好誇口的。
上帝的全能主權與人的主體性,兩者在當下看起來對立,但在超越的層次是統一。
更重要的是自己願不願意在流血流汗的奮鬥中感受到上帝賞賜的全人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