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韋伯的說明,可以反襯出近代成功神學與資本主義社會的關係。但是成功神學的脈絡並不是單單這一途徑,在下所知有限,但至少還有另一個。
就是說我們的信心、祈禱與真實生活的關係。比如聖經提到:
「耶穌斥責那鬼、鬼就出來.從此孩子就痊愈了。門徒暗暗的到耶穌跟前說、我們為甚麼不能趕出那鬼呢。耶穌說、是因你們的信心小.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座山說、你從這邊挪到那邊、他也必挪去.並且你們沒有一件不能作的事了。至於這一類的鬼、若不禱告禁食、他就不出來。」(馬太福音十七18-21)
「早晨、他們從那裡經過、看見無花果樹連根都枯乾了。彼得想起耶穌的話來、就對他說、拉比、請看、你所咒詛的無花果樹,已經枯乾了。耶穌回答說、你們當信服神。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何人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裡.他若心裡不疑惑、只信他所說的必成、就必給他成了。所以我告訴你們、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甚麼、只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馬可福音十一20-25)
所以有人就這麼解釋:為什麼你沒辦法命令這座山移到另一處?因為你信心不足。或認為耶穌已經保證,你禱告祈求的,只要有信心得著、就必得著。配合歐美文化的現實主義、經驗主義,耶穌的一些話就被「特別」擷取下來並延伸出去;為什麼你信了主卻還是這麼窮?因為你信心不足。為什麼你信了主卻功課那麼差?因為你信心不足。相對來講,這些原來不好的,只要我有信心,一定會變好。後來又有靈恩運動,使成功神學快速傳遍世界各基督教社區。例如,美國有個教會,會預備一些毒蛇,然後有人在主日先禱告並念了以下這段經文,就去抓毒蛇給大家看:馬可福音
「16:17信的人必有神蹟隨著他們.就是奉我的名趕鬼.說新方言.16:18手能拿蛇.若喝了甚麼毒物、也必不受害.手按病人、病人就必好了。」
5-6百年前,原來的西方教會(分布於西歐,主要以天主教為代表,後來也包含基督教。)受到歐洲理性科學的影響,開始重視聖經字句和歷史典故的解經。原來的天主教當中,解經還受到天主教廷訓導和傳統的影響,有所謂的四義解經法。但是宗教改革之後,基督新教出來,排除天主教廷訓導和傳統,不過光靠聖經字句和歷史典故是不夠的,所以又出現以經解經的補救,算是字句解經的延伸。經過這5-6百年的演變,歐美對於文本的解釋不斷走向自由化,不拘泥於作者原意,也重視讀者的環境和心思。另一個角度,我們處的世界越來越多變,越來越多不可知的問題。對於人們來說,焦慮、鬱悶是很普遍的。所以也看到越來越多方法、廣告,說可以保證速成(快速致富、學霸登峰、、、)。
回到耶穌在人間傳道的3年半中,我們倒是可以問個問題:祂醫治了全部遇見過的病人嗎?答案可以肯定沒有,而且一定極少數;多數在猶太、撒瑪利亞的病人恐怕都不見得碰過面。然後耶穌在這3年半當中,幫助多少窮人變有錢,至少是脫貧吧?答案應該也是肯定的—非常少。想想看,門徒跟祂說要繳稅了,祂竟然還打謎語,最後叫彼得去釣條魚,再從魚的嘴巴找出剛夠的錢幣去納稅(馬太福音17:24-27)。耶穌竟然不會想到讓魚的嘴巴多幾個金子,五餅二魚的事件不就更輕鬆,拿幾個金子買食物就可以餵飽一萬多人?但耶穌為什麼沒這麼做?難道祂不知道這麼做的話,一定更轟動武林、驚動萬教。
實際上,耶穌傳道的目的,是讓要我們的生命提升、蛻變,勝過罪惡,有永生盼望。
耶穌與信者之間的關係,幾乎沒有直線的。我們內中有太多老我,因此上帝必須讓人走過很多曲折磨人的路,反來復去,包含很多苦痛和不解,然後才發現原來正路在那裡。某個事業的成功或神蹟奇事,它只是一個指標,要讓人知道神的真實與恩惠,但不是目的。
回過頭來,前面講的信心,似乎用字句或歷史去解釋已經難以完全;信心不只是當下我的想法,它甚至包含我的生命經歷,特別是跟隨主的經歷,所結晶出來的安息之心。我對主的信心也許是為了當下自己的某個訴求、慾望、目標,但信心的背後恐怕有更重要的東西。它超越了我眼前的訴求、慾望、目標,而是與上帝關係當中的默契;我不知道上帝對我的需求或想望到底抱持什麼看法,我就是做好祈禱、做好自己的責任,然後學習交託於祂。據說越能培養這個心態,越會見到上帝的奇妙而臣服於祂。
這部分相當不容易,因為人的內心當中有一份著力甚深的「我執」,只是不自覺而已。日常生活的經驗會促使自己想辦法抓取這個、逃避那個。這部分不處理,上帝對人來講只是達成目標的工具。但是上帝要我們學習另一種生命走向:放下我執,先專心於祂。學習在神的安息當中,去做各樣事務的判斷、態度、實踐,然後體驗到神的掌權與安排。
必須強調:我雖然這麼寫,但我也在學習當中,距離那個安息之心還很遠,還要加油。但我相信時間到了,自然明白耶穌說的移山,到底怎麼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