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下旬了,今年還沒開工。不過很高興的是去年開始每天寫FB,想想,乾脆把FB比較有感覺的貼過來。
以弗所書
5:20 凡事要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常常感謝父 神。
5:21 又當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
5:22 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
5:23 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他又是教會全體的救主。
5:24 教會怎樣順服基督、妻子也要怎樣凡事順服丈夫。
5:25 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
5:26 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
5:27 可以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
5:28 丈夫也當照樣愛妻子、如同愛自己的身子.愛妻子、便是愛自己了。
5:29 從來沒有人恨惡自己的身子、總是保養顧惜、正像基督待教會一樣.
5:30 因我們是他身上的肢體。〔有古卷在此有就是他的骨他的肉〕
5:31 為這個緣故、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5:32 這是極大的奧祕、但我是指著基督和教會說的。
5:33 然而你們各人都當愛妻子、如同愛自己一樣.妻子也當敬重他的丈夫。
最近主日開始講創世紀,第一章就講到人,而且說人獨居不好,因此從男人身上取肋骨變為女人,男人與女人有愛的關係也有幫補關係。在以弗所書裡,是對創世紀很重要的補充;到底在基督裡,男人(丈夫)與女人(妻子)的關係如何?雖然保羅是以此來類比基督與教會的關係。對於成年基督徒來說,這段經文應該很熟悉,可是卻又很難,不論是夫妻關係或教會關係。難的的關鍵在於愛的關係如何開展,以形成捨己/順服的關係。對於當代來說,這層道理可能比過往更加艱難,問題的關鍵點也在這裡。
說個稍遠的典故,昨晚Anne分享他們昨天青少團契聚會,德家講了一些後現代的觀念,Anne自己也還不是很瞭解。我雞婆慣了,就講個比喻給她聽:最近有團體抗議媒體壟斷、併購。以此事例,若是古代,我要辦一份報紙必須得到國王同意,也就是國王決定了眾人可以說什麼、聽什麼。所以古代到近代的抗爭是抗拒國王專制,我要有說話自由、瞭解新聞的自由,這是民主政治的軌跡。到了現代、民主到來,我若要辦報,就去政府那裏登記,政府只規定資本額、發行人有沒有犯罪紀錄、勞工有沒有辦勞保,條件都具備就可以發行了。至於後現代,怎麼民主化了還是有抗爭?原來抗爭的標的是反對媒體壟斷,因為擔心媒體被壟斷就會被財團壟斷言論。這個抗爭行動其實只是整個環境變化的衝突點之一,我們的環境已經有機會讓小眾媒體也能生存,包括地下電台、網路部落格、網路行銷、小眾電子報等等。所以整個社會的言論權力有很大的變化,擴散到許多以前沒想過的領域,許多小眾都拿到發言權,也有跟隨的一小群眾。不要說古代的遊戲規則,即使是民主時代的遊戲規則都要被顛覆,像是剛剛提到民主政治裡,辦媒體還要去政府那裏登記,但後現代的觀念是連登記制度都要顛覆。說穿了,裡面有個東西貫穿古代到後現代:權力!也因為如此,所以跟隨權力背後的是一種心理:不信任!從另個角度看,是[大我]逐漸被解構,[小我]崛起。接下來,支撐[大我]的遊戲規則以及規則背後的敘事也會被解構;宗教上是思想被解構,例如基督宗教:基督信仰被看成精神慰藉、聖經是道德經書、作者原意無法回復等等。社會上是關係被解構,例如一夫一妻制家庭被多元家庭取代、男女之別被多元性別取代。解構或取代的表面理由不一而足,像基督宗教的神被認為縱容悲劇發生,被認為已經死了。一夫一妻制認為是人性枷鎖;無法回應當代多元型態的同居組合,甚至霸權地歧視了後者。換言之,後現代不斷審視人處在各樣的結構處境,提出逃逸結構宰制的呼聲。當然,這個轉變絕無保證我們變得更好。
相似地,基督教會也一樣,不要去看韓國有個80萬人的巨型教會,其實世界上大多數的教會都是不到百人的。像台灣還不斷出現[地方教會],就是沒有任何宗派淵源、也沒有總會監督的獨立教會。城市基督徒裡面也出現一種新的族群:游牧;他們沒有參與教會內的組織,像小組,常常變換主日聚會的教堂。教會內的禮儀也一樣,為了配合現代社會的節奏和習性,詩歌開始改變調性,抑揚頓挫的變化不斷且用詞簡化、不再是古典的或規律的。延伸一點,後現代詩歌完全釋放內在情緒,並以強烈的情感以及反覆,來試圖走入玄妙的靈恩感受。
話說回來,很多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在後現代都顛覆了。我記得12年前剛進入教會,聖詩偶而還聽到,主要用萬民頌揚或讚美之泉,後來才知道之前發生過牧師與教友劇烈衝突,導火線之一就是詩歌的轉變:當時教友無法接受新潮的萬民頌揚。但以現在來看,萬民頌揚已經老KK了,聖詩呢?看看地下室的倉庫還在不在。如果各位有興趣,可以參觀台北的幾個有名的教會,一定讓你以為到了PUB,而且座無虛席喔,我還看過一位顧姓牧師,他自己年紀一把,也染了鮮豔的頭髮,據說這樣比較能與年輕朋友打成一片。
這一談下來,順服二字真是不容易的功課!因為我們就處在不斷顛覆既有的後現代。
不過顛覆之後呢?人是不是可以塑造完善的自我(ego)?這段經文其實隱隱告訴我們不管環境走到哪裡,核心議題是不變的:個人人格的昇華是要在關係裡達成,也就是個人人格要在與他人的共融關係裡塑造。所以自我決不是我行我素,我行我素就會掉入後現代的後遺症:漫無目標的漂移,只按自己眼前的自我感覺去處理自己與別人的問題,人際之間缺乏溝通的平台,即使有溝通也是難以有效。這個溝通平台在於耶穌講的:在基督的愛裡學習捨己、敬重,以迄有他無我、成全聖徒。這個方式看起來與犧牲自己無異,自己都沒了,怎麼會有自我人格?可是基督已經用殉死復活的方式告訴我們突破的奧祕。不這麼做,我們永遠陷於後現代的困局。
默想:求主耶穌引領每一位基督徒、每一個教會,學習袮的樣式,走袮的道路,在愛中學會順服、敬重、捨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