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今年1/1,太20、哥林多前書1-2

2:10 只有 神藉著聖靈向我們顯明了.因為聖靈參透萬事、就是 神深奧的事也參透了。
2:11 除了在人裡頭的靈、誰知道人的事.像這樣、除了 神的靈、也沒有人知道 神的事。
2:12 我們所領受的、並不是世上的靈、乃是從 神來的靈、叫我們能知道 神開恩賜給我們的事。
2:13 並且我們講說這些事、不是用人智慧所指教的言語、乃是用聖靈所指教的言語、將屬靈的話、解釋屬靈的事。〔或作將屬靈的事講與屬靈的人〕
2:14 然而屬血氣的人不領會 神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纔能看透。
2:15 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卻沒有一人能看透了他。
2:16 誰曾知道主的心去教導他呢.但我們是有基督的心了。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不曉得昨晚大家有沒有跨年?我家在屏東內埔過,和親友一起回憶過去,也策勵將來。比較特別的是Dani的兒子也加入,他的話最多,也讓我們笑聲連連。也祝大家新年新氣象。
回到經文當中,剛好看到這段,除了在人裡頭的靈,誰知道人的事。而且我們屬靈的人也才能藉著聖靈看透靈裡的事。感覺很玄,但很有意思。早上看一本書的時候,裡面一個篇章談某個修士,他原本喜愛捉弄人,特別是把別人灌醉,然後得意洋洋,好像自己控制了什麼、掌管什麼。後來他跑去修院當了修士,本來應該是天天刻苦己身,但又發生了一些事。修院的飲食很簡單,而且要常守齋。某次因氣候關係而導致大夥病倒連連,他是堅持到最後還能走去食堂吃飯的。此人沒事的時候就跑去聖堂祈禱,並按習慣一直跪著。不料後來有個新來的,而且獲准可以坐著祈禱,前來的次數與時間比自己還多,這可燒起主角的妒火了。但修士們平日不能隨意交談,他也就不斷與妒火征戰,直到有一天院長主動准許他們彼此分享時。分享之後才發現彼此都差不多,原來雖進了修院,但是心靈還帶著很多從小就建立的不安心、控制慾。這些老我、假我深藏在我們心靈的深處,制約了我們的心與行,不深入察看並有聖靈帶領,很難對治。我們看出之後,就更願意倚靠聖靈、倚靠祈禱,越發得勝。

默想:願主耶穌差遣的靈引領我們團契的每一位,包括還沒信靠主的配偶或家人,在主安排的適當時機,看見自己的老我,也深深體驗主的話語和大能。在新的一年,氣象一新,越發進步。

勞動與報酬


今年1/2,太21、歌林多前書3-4

3:6 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 神叫他生長。
3:7 可見栽種的算不得甚麼、澆灌的也算不得甚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 神。
3:8 栽種的和澆灌的都是一樣.但將來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賞賜。
3:9 因為我們是與 神同工的.你們是 神所耕種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
3:10 我照 神所給我的恩、好像一個聰明的工頭、立好了根基、有別人在上面建造.只是各人要謹慎怎樣在上面建造。
3:11 因為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

新年開始,看到這段經文,就想起[勞動]的概念。基督信仰有很好的勞動概念,不但要付出,而且要明白勞動的成果不是在己,乃是在神。這和我們人間的邏輯不同:勞動的成果應該由勞動者獲得。不過人間還有個邏輯,是資金比勞動還高,所以可以利用資金匯集的方式,把勞動力也匯集一起,但是勞動力匯集之後產生的成果卻由匯集資金的人拿走,付出勞動力的勞動者只能拿微薄工資。這代表了人有很強的私有個性,甚至把人(勞動者)的存在也納入自己的私有範圍,但表面上很公平(有給工資)。基督信仰帶來的革命性概念是調整這種人的私有,而是一切都神所賜,因為自己的存在、資本以及勞動力通通都是神給的。我們在神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很好栽種,禾苗會如何生長自有神的澆灌之功。因此神要我們帶門徒,不拘是自己的孩子或親友,這是天國的責任,無可迴避,但成果如何自有神的安排。不成,不用自責,因為神看透一切。若成了,也不用驕傲,因為我們的能力來自神。我們的心跟著神而律動,不緊繃而且安息。

默想:求主耶穌基督憐憫我們,帶領我們每一位,在新的一年,栽好自己的門徒,也為他們代禱,得神的聖靈澆灌。

聖餐 愛宴


今年1/6,太25、哥林多前書11-12

11:21 因為喫的時候、各人先喫自己的飯、甚至這個飢餓、那個酒醉。
11:22 你們要喫喝、難道沒有家麼.還是藐視 神的教會、叫那沒有的羞愧呢。我向你們可怎麼說呢.可因此稱讚你們麼.我不稱讚。
11:23 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
11:24 祝謝了、就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捨有古卷作擘開〕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11:25 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11:26 你們每逢喫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
11:27 所以無論何人、不按理喫主的餅、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
11:28 人應當自己省察、然後喫這餅、喝這杯。
11:29 因為人喫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體、就是喫喝自己的罪了。
11:30 因此、在你們中間有好些軟弱的、與患病的、死的也不少。〔死原文作睡〕
11:31 我們若是先分辨自己、就不至於受審。
11:32 我們受審的時候、乃是被主懲治.免得我們和世人一同定罪。
11:33 所以我弟兄們、你們聚會喫的時候、要彼此等待。

這段經文非常有意思,表現初代教會發生的問題,就是耶穌教導的聖餐以及愛宴要如何遵守,尤其在這個敗壞的教會,我們看到哥林多門徒毫無次序。對保羅來說,聖餐與後續的愛宴是得按次序來,絕非虛應故事。後來教會逐漸上軌道,特別是成為羅馬國教後,整套聖餐禮儀開始成形。但是到今天,聖餐的意義以及愛宴的意義又慢慢淡忘,尤其聖餐很核心的部分,還是有爭議。天主教認為聖餐的餅與酒經過祝聖後就成為真正的耶穌身體與寶血,更正教的路德宗則認為餅酒與身體寶血兩種性質都存在,加爾文宗則抓取11:25認為只有餅與酒性質,因為耶穌說是紀念祂。這個問題其實代表西方世界在觀念上的演變,西方世界在中世紀之前相當重視人與世界的超越性,但是中世紀以阿奎那為代表開始重視自然啟示,認為透過對自然的認識也可以認識神,這個傳統到了中世紀末轉變成重視經驗界及其內在的邏輯(自然世界的因果狀態),此即自然科學傳統的開端。只是當時的人也沒想到日後神學裡的上帝越來越成為抽象的,當時的神學家認為神創造了自然之後,自然本身就開始有自主性;神越來越成為靜態的。按照這邏輯,聖餐以經驗角度看,既然找不出神存在於餅酒的經驗事實,那聖餐當然是紀念性質。只是從聖經對人的記載,人是有靈的存活者,「靈」代表的是超越性,是不同於物質性。也因為如此,人在進入聖餐禮儀時,神聖性在於以靈與神相通,因此聖餐的餅酒也會有其聖化的成分,這才得以是人與神相通的媒介。因此人若忽略這神聖性,自然會以人自己原本的慣性去看待聖餐,那聖餐禮儀就會越來越沒有神聖的精神,與神相通會越來越薄弱。也因此,平常的聚會可以輕鬆歡樂,但是聖禮則有其嚴肅與神聖的一面。因此,在聖餐禮儀中維持相當程度的神聖象徵,對於教友也會有幫助,包括誦念主禱文、舉餅杯祝聖、聖餐前的祈禱悔罪等,這些儀式配合日常的教會教導與靈修,一定有潛移默化的功效。

默想:求主憐憫我們,使我們在每一次的聖餐不只是紀念禰,更是從心中的靈裡走向禰,也抱持一顆悔罪的心。

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位份與本質

今年1/8,太27、哥林多前書15-16

15:36 無知的人哪、你所種的、若不死就不能生。
15:37 並且你所種的、不是那將來的形體、不過是子粒、即如麥子、或是別樣的穀.
15:38 但 神隨自己的意思、給他一個形體、並叫各等子粒、各有自己的形體。
15:39 凡肉體各有不同.人是一樣、獸又是一樣、鳥又是一樣、魚又是一樣。
15:40 有天上的形體、也有地上的形體.但天上形體的榮光是一樣、地上形體的榮光又是一樣。
15:41 日有日的榮光、月有月的榮光、星有星的榮光.這星和那星的榮光、也有分別。
15:42 死人復活也是這樣.所種的是必朽壞的、復活的是不朽壞的.
15:43 所種的是羞辱的、復活的是榮耀的.所種的是軟弱的、復活的是強壯的.
15:44 所種的是血氣的身體、復活的是靈性的身體.若有血氣的身體、也必有靈性的身體。
15:45 經上也是這樣記著說、『首先的人亞當、成了有靈的活人。』〔靈或作血氣〕末後的亞當、成了叫人活的靈。
15:46 但屬靈的不在先、屬血氣的在先.以後才有屬靈的。
15:47 頭一個人是出於地、乃屬土.第二個人是出於天。
15:48 那屬土的怎樣、凡屬土的也就怎樣.屬天的怎樣、凡屬天的也就怎樣。
15:49 我們既有屬土的形狀、將來也必有屬天的形狀。
15:50 弟兄們、我告訴你們說、血肉之體、不能承受 神的國.必朽壞的、不能承受不朽壞的。
15:51 我如今把一件奧祕的事告訴你們.我們不是都要睡覺、乃是都要改變、
15:52 就在一霎時、眨眼之間、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因號筒要響、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我們也要改變。
15:53 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變成原文作穿下同〕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
15:54 這必朽壞的、既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既變成不死的.那時經上所記、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

死亡是有人以來的難題,對人而言,最難解的是死後是什麼?一堆塵土?還是另有轉去的世界?若有,那麼自已會是什麼?當然,人又會問:什麼力量帶我至此生,什麼力量帶我離開,那力量是什麼?基督信仰講求的是死中復活,裡面的道理在於:時間空間之上的造物主是不受時空限制,所以祂是永恆,且在祂以外別無恆久的存在者。人類始祖的罪性導致與永恆無份,人成了屬土、必朽壞的血肉之軀,人的靈魂也墮入陰間。必須重新與不朽壞的、屬天的力量連結,與祂有份,我們的身分轉變,然後實質才能有機會轉變。這裡也應合一件事:祂按著我們的名而認識了我們。亦即我們在身分上要先與祂有關係;回復作為神子女的身分,我們才會跟著有本質的轉化。這件事極為重要,一般人感到生死難題時,往往想先從本質方式找解脫。可能去練功、去學神通、去求灌頂,到底會練出什麼?這些畢竟都是暫時的,因為都是時間空間內,最後還是面對虛空死亡的問題。

默想:求主耶穌引領我們的心竅靈魂,,追尋禰的道路,緊緊與禰連結,我們的生命就注入改變本質的力量,不再被死亡轄制。

純粹的自由意志

今天是1/10,路1、哥林多後書1-2

1:18 我指著信實的 神說、我們向你們所傳的道、並沒有是而又非的。
1:19 因為我和西拉、並提摩太、在你們中間所傳 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總沒有是而又非的、在他只有一是。
1:20 神的應許、不論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藉著他也都是實在的、〔實在原文作阿們〕叫 神因我們得榮耀。
1:21 那在基督裏堅固我們和你們、並且膏我們的、就是 神.
1:22 他又用印印了我們、並賜聖靈在我們心裏作憑據。〔原文作質〕

前陣子看一篇文章,是談論神父對於聖子的意志。我們相當然爾地認為聖父當然會肯定聖子,否則詩篇怎麼會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不過,我們可能會忽略人對於意志之下的自由選擇是與神的意志相同嗎?如果有人問你自由選擇的意義如何?一般的回答是在各種選項裡找出自己要的,並且不受任何人干涉。若是如此,那聖父以自由意志面對從己而出的聖子,是否也經過一番考慮才選擇肯定聖子?感覺怪怪的?所以,人的意志不能隨便類比神的意志。如果我們同意神的意志是純粹的、高超的,那麼神確實是以自由意志看待聖子,並且祂的意志不會如同人東考慮西考慮,祂只有一個選擇:肯定!也沒有任何其他的存在者能干涉其意志。亦即你「是」我兒子,這個「是」字不是想半天之後的決定,乃是純粹而單一的決定,這決定也永不改變!延伸來看,聖父愛聖子的意志是純粹而單一的,沒有混雜的動機。相同地,基督對於人的愛也是純粹而單一,沒有混雜的動機,也沒有任何勢力能改變基督的意志。
保羅講的這幾句話可讓我們學到什麼?在神給的自由當中學習單純的愛之意志,能說出純粹的肯定:是!因為神先肯定了人(祂說:好),我們以整個人回應祂說:是!沒有權謀估算、不帶條件,只因為那單純的愛之關係。作個類比,當母親生下孩子的時候,她看到孩子的第一個意志就只有肯定,沒有別的,這個意志是出於自由的天性。

默想:求主顧念我們這地上的門徒,使我們願意在聖靈帶領中學習純粹的意志,以整個人回應禰的招喚,說:「是」。

未知生焉知死 / 知生死了生命

今天1/15,可6、林後11-12

12:1 我自誇固然無益、但我是不得已的.如今我要說到主的顯現和啟示。
12:2 我認得一個在基督裏的人、他前十四年被提到第三層天上去.或在身內、我不知道.或在身外、我也不知道.只有 神知道。
12:3 我認得這人、或在身內、或在身外、我都不知道.只有 神知道。
12:4 他被提到樂園裏、聽見隱祕的言語、是人不可說的。
12:5 為這人、我要誇口.但是為我自己、除了我的軟弱以外、我並不誇口。
12:6 我就是願意誇口、也不算狂.因為我必說實話.只是我禁止不說、恐怕有人把我看高了、過於他在我身上所看見所聽見的。
12:7 又恐怕我因所得的啟示甚大、就過於自高、所以有一根刺加在我肉體上、就是撒但的差役、要攻擊我、免得我過於自高。
12:8 為這事、我三次求過主、叫這刺離開我。
12:9 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12:10 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為可喜樂的.因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

昨天家裡老大Anne說學校的歷史及公民教科書都常強調「多元」觀念,很像成了真理。我問她有沒有感覺怪怪的,她說是。我追問為何怪怪的,她說可能會變成沒有價值標準了。事實上,多元就是強調沒有價值某種是絕對的,各種價值觀之間都是相對平等。問題在於我們若強調多元,那價值如何取捨?對不起,多元論不會告訴,只會客氣地說:請你自己決定。目前的人間世界,越來越往這方向移動。從觀念上看,這些俗世的多元觀無法引領人走向盼望,只能讓人捕捉短暫的當下。
今天的經文常被傳誦,包括第三層天上和一跟刺。一根刺的意思比較為眾人熟知,我們先談談第三層天上。保羅解釋那是樂園,當然有我們這空間的人不能想像的事。我們多數基督徒無法想見那是什麼地方,但有另個樂園是現成的:神的靈駐在我這個人裡面,並且與祂深刻相通。對於每個人來說,那跟刺也來自神,是要我們被琢磨。保羅的刺是什麼?沒有定論。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後代的人可以得安慰;我們遇到危疑艱難不代表神沒有跟我們同在,乃是另有安排,為要我們成為精鍊過的金銀。
此外,從這事例可以引申一個重要的基督信仰特色:以生死難題來談今生生命。但華人過去的傳統觀念中,卻強調「未知生焉知死」。其實我們應從孔子的整體觀念來思考,單單只看這句話很容易發生誤解。因為孔子非常重視人與天的關係,孔子也解釋過易經,也曾和老子請益,他一定瞭解「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此,我比較傾向解釋「未知生焉知死」指人不要過度猜測鬼神之事,反而忽略人自己該有的態度與責任。商朝就是過度猜測鬼神的時代,他們沉迷占卜,留下大量的殷墟文字、牛骨龜板,通通都是記載占卜求問。不過周朝春秋時代的孔子反而很重視從「天」的道理來看「人」。
基督信仰重視的不是占卜求問,不搞通靈緯懺,而是談人生命的意義端在永恆才有磐石之固,而永恆則時空之上的不可思議力量:神。我們若只看人間的價值,都是相對的。
保羅在12:1-6的見證可以說明他相信超越界確實存在,更加堅定相信我們要以超越界的精神來看待今生的事情,並且有了客觀的價值判斷。包括我們與神的關係,包括我們在這世上雖然短暫但有永恆盼望,包括我們因與神的交通而明白什麼是愛也力行神的愛,包括我們如何擁有忍耐苦難的能量。這一切將使我們的人格提昇,以迄於與神深刻連結。如此一來,保羅說的那根刺就有積極的意義,難怪他最後說:「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為可喜樂的.因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
孔子有關天的簡要看法,可參考傅佩榮的短文:
http://www.cdd.org.tw/Costantinian/521/52108.htm

默想:求神憐憫我,使我雖看不見禰、未到樂園,卻因風聞有禰而欣然跟隨禰,我的生命就得安息。

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

律法與福音在現代的另解


1/17,可8、加拉太書2-3

據稱,加拉太書馬丁路德最喜歡的書卷之一,我們從今天的第2-3章經文也能感受濃烈的情感,強大的張力。從這角度看,保羅和馬丁路德的特質很像。除第三章續談[信心/得救][律法/福音]的重要性,第二章則是聖經少見的內容。保羅在第二章敘述他看到彼得和雅各曾懼怕受割禮的信徒,面對他們時就主動與未受割禮的分開。此事保羅當面抵擋(指正),不侚任何情面,或顧惜彼得、雅各是耶穌親自帶過的重要門徒(彼得算眾門徒之首)。馬丁路德也把加拉太書看做他抵擋羅馬教廷的安慰,是他改教的情感寄託。
第二章顯見耶穌門徒面對傳福音的神學分辨問題:割禮在舊約是區分選民與否的表徵,但保羅則用聖經經文認為割禮屬於律法之一,行律法只是可以暫時活著,但信心不同,3:6 「正如『亞伯拉罕信 神這就算為他的義。』3:7所以你們要知道那以信為本的人、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3:26所以你們因信基督耶穌、都是 神的兒子。」選民與否的認定標準從割禮傳統轉向信心,如此就與馬太福音28章耶穌講傳福音到地極的意思連結,使基督信仰成了普世宗教的基礎,不再限定某一民族。
從這個重要事例可以看到第一批基督徒已經在思辨當時的福音問題,包括尋思基督信仰的入門鑰匙到底是什麼?得救的憑據是什麼?這樣的訓練非常重要,他們思考了亞伯拉罕得著神的義是憑什麼,整體考察了亞伯拉罕從心靈到行為的歷程。到今天,換我們後代基督徒,不但仍看到亞伯拉罕也看到了保羅以及各門徒的歷程,我們也要面對自己時代的福音問題。我自己服務的單位是天主教設立,但多年來修會逐漸老化、天主教友規模也萎縮,基督徒比較熱心,人數也越來越多,但以整體師生來看,有基督信仰的還是太少了。因此,在校園當中已經不想去談天主教是不是異端的事,對話與同理心的瞭解可能比較重要,尤其要聯合起來嘗試可能的合作關係。比方說天主教團契或修女已經無力福傳,但修院很願意提供設備空間,基督教團契就有了很好的福傳機會。除此之外,歲末的餐會或靈修活動也會互邀。乃至在護教、學術、課程,慢慢看到合作的實例。這幾年的互動下來,我的感想是天主教與基督教在核心信仰是一樣的,並且也有很多可以彼此學習的地方,比方說基督教很能適應新時代也很熱情,天主教則強在禮儀以及深刻長遠的靈修傳統。

默想:求主耶穌顧念全體基督徒,幫助我們有清楚的時代思維,我們雖有宗派之分,卻都是禰裡面的肢體,讓肢體之間合而為一,如同禰與我們合而為一。

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捨己 順服 後現代


一月下旬了,今年還沒開工。不過很高興的是去年開始每天寫FB,想想,乾脆把FB比較有感覺的貼過來。

以弗所書
5:20 凡事要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常常感謝父 神。
5:21 又當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
5:22 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
5:23 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他又是教會全體的救主。
5:24 教會怎樣順服基督、妻子也要怎樣凡事順服丈夫。
5:25 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
5:26 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
5:27 可以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
5:28 丈夫也當照樣愛妻子、如同愛自己的身子.愛妻子、便是愛自己了。
5:29 從來沒有人恨惡自己的身子、總是保養顧惜、正像基督待教會一樣.
5:30 因我們是他身上的肢體。〔有古卷在此有就是他的骨他的肉〕
5:31 為這個緣故、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5:32 這是極大的奧祕、但我是指著基督和教會說的。
5:33 然而你們各人都當愛妻子、如同愛自己一樣.妻子也當敬重他的丈夫。

最近主日開始講創世紀,第一章就講到人,而且說人獨居不好,因此從男人身上取肋骨變為女人,男人與女人有愛的關係也有幫補關係。在以弗所書裡,是對創世紀很重要的補充;到底在基督裡,男人(丈夫)與女人(妻子)的關係如何?雖然保羅是以此來類比基督與教會的關係。對於成年基督徒來說,這段經文應該很熟悉,可是卻又很難,不論是夫妻關係或教會關係。難的的關鍵在於愛的關係如何開展,以形成捨己/順服的關係。對於當代來說,這層道理可能比過往更加艱難,問題的關鍵點也在這裡。
說個稍遠的典故,昨晚Anne分享他們昨天青少團契聚會,德家講了一些後現代的觀念,Anne自己也還不是很瞭解。我雞婆慣了,就講個比喻給她聽:最近有團體抗議媒體壟斷、併購。以此事例,若是古代,我要辦一份報紙必須得到國王同意,也就是國王決定了眾人可以說什麼、聽什麼。所以古代到近代的抗爭是抗拒國王專制,我要有說話自由、瞭解新聞的自由,這是民主政治的軌跡。到了現代、民主到來,我若要辦報,就去政府那裏登記,政府只規定資本額、發行人有沒有犯罪紀錄、勞工有沒有辦勞保,條件都具備就可以發行了。至於後現代,怎麼民主化了還是有抗爭?原來抗爭的標的是反對媒體壟斷,因為擔心媒體被壟斷就會被財團壟斷言論。這個抗爭行動其實只是整個環境變化的衝突點之一,我們的環境已經有機會讓小眾媒體也能生存,包括地下電台、網路部落格、網路行銷、小眾電子報等等。所以整個社會的言論權力有很大的變化,擴散到許多以前沒想過的領域,許多小眾都拿到發言權,也有跟隨的一小群眾。不要說古代的遊戲規則,即使是民主時代的遊戲規則都要被顛覆,像是剛剛提到民主政治裡,辦媒體還要去政府那裏登記,但後現代的觀念是連登記制度都要顛覆。說穿了,裡面有個東西貫穿古代到後現代:權力!也因為如此,所以跟隨權力背後的是一種心理:不信任!從另個角度看,是[大我]逐漸被解構,[小我]崛起。接下來,支撐[大我]的遊戲規則以及規則背後的敘事也會被解構;宗教上是思想被解構,例如基督宗教:基督信仰被看成精神慰藉、聖經是道德經書、作者原意無法回復等等。社會上是關係被解構,例如一夫一妻制家庭被多元家庭取代、男女之別被多元性別取代。解構或取代的表面理由不一而足,像基督宗教的神被認為縱容悲劇發生,被認為已經死了。一夫一妻制認為是人性枷鎖;無法回應當代多元型態的同居組合,甚至霸權地歧視了後者。換言之,後現代不斷審視人處在各樣的結構處境,提出逃逸結構宰制的呼聲。當然,這個轉變絕無保證我們變得更好。
相似地,基督教會也一樣,不要去看韓國有個80萬人的巨型教會,其實世界上大多數的教會都是不到百人的。像台灣還不斷出現[地方教會],就是沒有任何宗派淵源、也沒有總會監督的獨立教會。城市基督徒裡面也出現一種新的族群:游牧;他們沒有參與教會內的組織,像小組,常常變換主日聚會的教堂。教會內的禮儀也一樣,為了配合現代社會的節奏和習性,詩歌開始改變調性,抑揚頓挫的變化不斷且用詞簡化、不再是古典的或規律的。延伸一點,後現代詩歌完全釋放內在情緒,並以強烈的情感以及反覆,來試圖走入玄妙的靈恩感受。
話說回來,很多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在後現代都顛覆了。我記得12年前剛進入教會,聖詩偶而還聽到,主要用萬民頌揚或讚美之泉,後來才知道之前發生過牧師與教友劇烈衝突,導火線之一就是詩歌的轉變:當時教友無法接受新潮的萬民頌揚。但以現在來看,萬民頌揚已經老KK了,聖詩呢?看看地下室的倉庫還在不在。如果各位有興趣,可以參觀台北的幾個有名的教會,一定讓你以為到了PUB,而且座無虛席喔,我還看過一位顧姓牧師,他自己年紀一把,也染了鮮豔的頭髮,據說這樣比較能與年輕朋友打成一片。
這一談下來,順服二字真是不容易的功課!因為我們就處在不斷顛覆既有的後現代。
不過顛覆之後呢?人是不是可以塑造完善的自我(ego)?這段經文其實隱隱告訴我們不管環境走到哪裡,核心議題是不變的:個人人格的昇華是要在關係裡達成,也就是個人人格要在與他人的共融關係裡塑造。所以自我決不是我行我素,我行我素就會掉入後現代的後遺症:漫無目標的漂移,只按自己眼前的自我感覺去處理自己與別人的問題,人際之間缺乏溝通的平台,即使有溝通也是難以有效。這個溝通平台在於耶穌講的:在基督的愛裡學習捨己、敬重,以迄有他無我、成全聖徒。這個方式看起來與犧牲自己無異,自己都沒了,怎麼會有自我人格?可是基督已經用殉死復活的方式告訴我們突破的奧祕。不這麼做,我們永遠陷於後現代的困局。

默想:求主耶穌引領每一位基督徒、每一個教會,學習袮的樣式,走袮的道路,在愛中學會順服、敬重、捨己。

路加福音18:35-43

昨天經文進度(路加福音18:35-43)雖然只是一個小故事,但還蠻重要的。 瞎子向耶穌呼求的故事看起來很日常,不過從基督各宗派都很重視它背後的神學和靈修意義。 這裡面有幾個特色: 1. 乞丐是財物一無所有、身分低賤、瞎眼病痛:往往當作是人的象徵,被動等待上帝到來、身心有嚴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