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第二章
1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親的筵席,耶穌的母親在那裏。 2 耶穌和他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席。 3 酒用盡了,耶穌的母親對他說:「他們沒有酒了。」 4 耶穌說:「母親(原文是婦人),我與你有甚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有到。」 5 他母親對用人說:「他告訴你們甚麼,你們就做甚麼。」 6 照猶太人潔淨的規矩,有六口石缸擺在那裏,每口可以盛兩三桶水。 7 耶穌對用人說:「把缸倒滿了水。」他們就倒滿了,直到缸口。 8 耶穌又說:「現在可以舀出來,送給管筵席的。」他們就送了去。 9 管筵席的嘗了那水變的酒,並不知道是哪裏來的,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管筵席的便叫新郎來, 10 對他說:「人都是先擺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擺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 11
這是耶穌所行的頭一件神蹟,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顯出他的榮耀來;他的門徒就信他了。 12 這事以後,耶穌與他的母親、弟兄,和門徒都下迦百農去,在那裏住了不多幾日。
一個多禮拜前確定要協助分享訊息,也沒有太多感覺,只呆呆地意識到這件事。
到一週前還覺得變水為酒的故事應該不陌生,但慢慢發現這十二句經文又好像有點距離。
心裏有警覺,週二晚上開始回想經文。是啊!經文包含的概念以及詮釋空間非常大,須要費工夫去整理。感謝主,那天也剛好是發現小趾骨折。晚上靜靜坐著、慢慢思索,大概是這樣一摔,反而可以集中心思,把主題想出來。
自己的思考脈絡是把變水為酒當作上層題材,底層題材是宴會,並把前後經文的關係拉大到整部聖經的架構。靈感來源是耶穌行的第一個神蹟,既是第一個,應該有其本身的特殊象徵。所以,定調主題是神與人的聚合;從創世紀到啟示錄,通通在講這件事。自己也回想起一個抽象的觀念;即聖經給人的異象是神與人聚合就是圓滿,而聖經從頭到尾談的是「從圓滿出去又回到圓滿」。
其次就從圓滿的動態過程做解釋,並且大致符合新郎迎娶新娘的過程:
第一步是神主動來到人那邊,這應合神子道成肉身(祂來了)。在人世間是婚宴,但婚宴代表的夫妻關係可從夫妻一體再回喻到神人關係,尤其是保羅在以弗所書談的(弗6:31-32)。第二步是神呼招人過來,要讓殘破的人歸回(請你來),這種邀約到了一個無條件的地步,就如同路加福音15:11-31講的,父親知道愛子回來,可以盡釋前嫌、殺牛宰羊地慶祝,小兒子也再次得到祝福並回復原來名分。第一步與第二步也一起說明了基督信仰的一個奧祕:人在救恩的工程到底扮演什麼角色。我覺得人既是按著神的形象所造,並且是有靈的。因此,我轉而定調成「神愛是人,所以神主動來找人,人是被動的,但人在被動當中因著愛也有了主動回應」。套句弔詭的說法,人是處於被動當中的主動。
第三步是婚宴,人來到宴會接受招待。這宴會招待帶來的精神與肉身的滿足,並且是帶著安全感。所以,變水為酒的概念可以與此連同,包含滿足、安全、和源源不絕的豐富供應。
第四步是超越:因為人世間的婚宴儘管歡樂,但總是暫時的,包括地上的教會也是如此。所以,婚宴可說是神與人聚合的比擬,象徵未來每個信主名的出路;包括比現在當下更好的狀態、而且這是神創始成終的工。迦拿婚宴裏管堂與新郎的對話,無意間透露出這樣比喻:後來的比現有的更好。
最後是開始的問題與結尾的應用:問題的部分,其實是當代人的存在狀態談起;人變得越來越不像神所喜悅的樣式:疏離、壓力、苦毒、、、,使人的整合性受到很大破壞,所以現代人比古代人更須要從神那邊回復一個被肯定及整合的形象。這部份可以作為開頭,等於是從日常生活當中提出反省,並了解人為的技術、制度、作法都有極限,我們才能開始謙卑在神面前,尋求來自天國的出路。
應用方面,從日常的靈修、一對一陪讀、小組聚會、愛宴、以迄恩惠相遇,都可以扣在前述的主題當中。我們不但自己被神邀宴,也因著被神的靈充滿而有能力去邀宴其他人。讓彼此可以從中體驗與神聚合的平安喜樂;我們每個信主的人都有機會成為小耶穌。
先寫到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