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過了一關,想把撰寫大綱的心理脈絡分享出來,大家指教。
可11:12-14, 20-26
「第二天,他們從伯大尼出來,耶穌餓了。遠遠地看見一棵無花果樹,樹上有葉子,就往那裏去,或者在樹上可以找著甚麼。到了樹下,竟找不著甚麼,不過有葉子,因為不是收無花果的時候。耶穌就對樹說:「從今以後,永沒有人吃你的果子。」他的門徒也聽見了。
早晨,他們從那裏經過,看見無花果樹連根都枯乾了。彼得想起耶穌的話來,就對他說:「拉比,請看!你所咒詛的無花果樹已經枯乾了。」耶穌回答說:「你們當信服 神。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何人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裏!』他若心裏不疑惑,只信他所說的必成,就必給他成了。
所以我告訴你們,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甚麼,只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當饒恕他,好叫你們在天上的父也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若不饒恕人,你們在天上的父也不饒恕你們的過犯。」
老實說,上週六發現剩一週輪我講道時,翻開下個要用的經文故事,感覺造化弄人!以前看過卻不怎關心的故事要驟然面對。而且馬可福音11:12-14, 20-26兩段經文仔細考慮後,其中包含一些疑問:
1. 耶穌詛咒一個無花果樹,只因為它發葉卻無果?
2. 耶穌以詛咒這樹的結局勉勵門徒要信心禱告,好像在強調能力無邊,救恩卻不見了?
3. 信心禱告之後又勉勵門徒具備饒恕的德行,兩者的關係是如何連結?
總之這是一個相當奇怪的故事,耶穌到底在弄什麼玄虛?!
後來查考資料之後才看到一個線索:無花果樹在舊約常用來比喻以色列民族的處境,例如說耶利米書24:1-10上帝跟耶利米先知談以色列人如無花果,好的要存留得益處,壞的要滅絕。所以耶穌詛咒無花果樹應該有其歷史上的背景,不是隨性發怒之舉。其次,從創世紀的記錄當中,無花果樹已經扮演重要角色:亞當夏娃那這樹葉作裙來遮掩身體,這個舉動包含了豐富的神學概念;亞當夏娃用無花果樹葉蓋住自己的羞恥,而羞恥的來源是偏行己路、遠離神,失去了神的榮耀。他們還沒吃是非善惡果前不覺得赤身露體有什麼羞恥,原因是有神的榮耀同在。神的榮耀很難形容,但有保護人的作用。這個想法也可以從啟示錄得到相同的看法,如啟示錄7:9,19:7-8,甚至舊約出埃及記摩西面容發光也是註腳(出34:29-30)
這一來似乎有頭緒了,亞當夏娃用無花果樹葉遮體就等於以人為的方式遮住自己的羞恥(罪性),這個遮掩的動作並不會讓自己變聖潔,只是表面看不到而已。換言之,用律法(空有無花果樹的葉子)不能讓自己稱義(結出果子)。能讓人稱義的是福音,福音的橋樑是「因信稱義」,ok!通了!難怪無花果樹枯萎之後,耶穌勉勵門徒要對神有信心,信心的培養來自祈禱。
這中間我自己有個亮光輔助說明:有葉無果的狀態就像人用外在東西遮掩自己不堪、羞恥、苦毒、腦恨的實質內在,它代表一種緊張、僵持的心態,使人與神隔離了(神代表完善);我們再怎麼發展人為的技術,只是讓盼望更加遙遠。要解決問題必須向神開放,鬆弛那緊張狀態。
因此,我就用王永慶遺產的法律爭執作例子,透露出王文洋高舉一夫一妻的法律規範,卻是用來遮蓋他想剝奪三房權利的真實目的,甚至更深一層是他對三房的「恨」!只是這個作法有些拙劣,因為王永慶和王文洋都娶妾,實質上都是多妻,高舉法律一夫一妻規定只是更感覺父子二人的作法名實不符。
所以,對照下來,剛剛思索為何耶穌提信心禱告之後又說要饒恕,似乎透露一個訊息:王文洋心中就是存在不饒恕(恨),人唯有藉著福音脫離那種緊張、僵持的心理,也就是承認自已沒有辦法擺脫罪性的束縛,只有靠著向神開放,讓神藉人的祈禱而灌注信心下來,我們就獲得鬆弛,然後人的心境才可能轉變。而且神給了一個很棒的承諾:我們可以「心意更新而變化,叫我們察驗神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也就是心轉且境轉。那麼原本內在的不堪、軟弱、苦毒、腦恨、不原諒都會得到神的醫治,我們開始與耶穌的形象靠近;耶穌就是愛,我們被神的愛包圍而顯榮耀,歸回到亞當夏娃未犯罪前的狀態。饒恕的核心就是愛!
因此,我不由得說:是的,我信不足,求神加添!看到這故事再次告訴自己:超越律法(放棄遮掩),接受福音(向神開放),肖似耶穌(歸回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