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了一些有關金融的意見,但是個人到目前為止仍不能下定論,認為基督徒要遠遠避開金融。理由是我們就是生活在資本主義的體系,除非逃到原始叢林,否則就得面對它並且與其接觸。
除了我們慣常想到的投資或儲蓄之類,金融在整個資本主義體系當中還有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分散風險或避險!其中最明顯而為眾人熟知的就是「保險」。
其實在基督信仰當中,若走到某個極致,「保險」是可有可無的。此話可以從哥林多前書2:9-11「如經上所記『上帝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只有上帝藉著聖靈像我們顯明了。因為聖靈參透萬事、就是上帝深奧的事也參透了。除了在人裡頭靈、誰知道人的事,像這樣、除了上帝的靈、也沒有人知道上帝的事。」當人明瞭此事,就不自主地放下自我的堅持,乃是開放自己,學習聖經提到的:神靈在哪裡,哪裡就有自由。像是走到郊外,忽然飄來一陣霧氣,不知自己身在何處,本來因著害怕而衝動要突破霧障,但隨即為神靈的感動而放緩,讓自己慢慢隨這感動而品味、走動。
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一般人沒有辦法這樣任意放開,也沒有能力輕易地走進這樣境界。為了擔心不可知的風險,保險勢必應運而生。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醫療費用、子女扶養、房屋安全、車禍賠償、銀行信用、航運避險、、、乃至保險公司本身的承擔能力,這種種都基於不可知的未來,必須按理性計算並透過集體投入而風險分散的方式,以使「萬一」發生時,得以維持現有體系的運作,小者如個人可以得到較佳的醫療並維持經濟生活而不致破產或財務困窘,大者則可以避免公司倒閉。這種作法在本質上屬於理性計算,使交易的成本容易估計,促使交易活絡,減少交易風險。因此,即使是台灣信義會也找保險公司規劃年金保險,保障教牧人員退休後的起碼生活。
只是保險本身也不見得完全沒問題,它一樣有價格與保險標的範圍的問題,就如同車險的理賠額度必須看要保人投保多少錢;「萬一」保得少卻發生大車禍,那還得自掏腰包。因此,比較麻煩的是弱勢者面對這樣多變的環境,他沒有足夠的錢去投保商業保險,就真的要自求多福了。另外,富人也會利用保險來理財或規避稅賦,使貧富差距更大。(以全國五三七萬綜合所得稅申報戶分為二十等分,二○○七年位於金字塔頂端最高五%的平均所得為四二八萬餘元,位於最底層五%平均只有六萬九千多元,兩者相差六十二倍,創下歷史新高。一九九八年時,台灣最富有的五%與最窮的五%相差三十二倍。)
雖然政府推動公保、勞保、國保(國民年金保險)、私保(私立學校教職員保險)、健保,看起構築起社會安全的體系。縱使真的全面年金化,卻有短期與長期的盲點。短期來看,除公保外,其他的社會保險給付都很少,算一個意思罷了。(如果是一次拿退休金,以勞保老年給付的平均值看,60歲退休後不到8年就會用光,但國人平均退休後的餘命大概接近20年,所以更是嚴重)。長期來看,社會保險是以目前有工作收入者的錢去支持保險給付,可是未來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又不能保證國家未來的經濟生產力會繼續向上,所以長期會出現給付需求越來越大而交保費的人越來越少。如此一來,從公保以迄健保等社會保險,通通要面對入不敷出的破產問題,這絕不是靠政府多印鈔票可以解決。
因此活在這其中,保險勢不可免,卻也不能完全靠它。勢不可免,乃是盡資本主義社會一員的義務,也使自己得有應變能力去承擔責任。不能完全靠它,在於保險本身也有盲點。前面提到的霧中意境似乎就不再是浪漫的憧憬,乃有嚴肅而生命的意義。曾有個古代基督教作家寫了一本書,叫做「不知之雲」,作者原本尋求一種意境,彷彿身處在霧中的晦暗狀態,可是因著與神同在,安然平實而如同光亮的白晝。這其中似乎告訴後人學習放下自我的執著,然後上帝的靈自然進入我們心中,智慧的光亮才能開啟。面對保險理財的問題,就有另番不一樣的想法,並有平安的決策之心。 所以聖經啟示的意境很高,但也可以具體在生活決策之中。
後記:雖然聖經給予世人末世論的啟示,但在末世到來之前,仍應學習在基督內活出人的尊嚴,這尊嚴來自我們如何倚靠神給的智慧、信心和引領,在交託當中盡到身為現代人的權利、義務、責任。在資源有限的情狀下,引導我的理性決策,規劃最合適的且能力所及的保險額度,使變卦來臨時減少傷人傷己,也不致拖累家人。如此的作法已把愛心放在其中了;我們為自己為別人都做了籌算。當然,更求神開恩,轉化我們的內心,轉化國家、轉化社會,讓處在貧困中的人也享有尊嚴。
2009年6月23日 星期二
2009年6月7日 星期日
思考金融
感謝大家耐心看過,因自己能力有限,還弄不會深入淺出的方式,在此告罪。
從社會變遷史來看,現代資本主義應該是500年前從歐洲威尼斯慢慢發展起來(有興趣者,見黃仁宇著,「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前言),威尼斯當時是個城邦國家,但是已有會計簿記、股市、公司股份、保險等等資本主義的金融體系。在威尼斯之前,全世界仍有商業交易,但沒有具體的金融系統,頂多僅有簡單的借貸單位(如錢莊)。耶穌的時代存在的也是簡單的借貸體系或私人債權債務關係,還看不到現在多元化金融發展。不過,差別是現代的金融是把虛擬財產做更多元更大規模的擴張,古代則比較單純而小規模,因此這其中也有相通之處。
聖經的典故來看金融,提到的事情都與借貸有關。如果從舊約聖經尋找,第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利息問題;裡面就談到對同族人的借貸不可取息,對外邦人才可取息。此外,另有一個習慣是每七年有一次負債的豁免。除了可以了解以色列人在上古時代就有借貸以及利息的習慣,並且更可發現他們已經察覺負債的結果往往是無力償還!可是若不解決此一問題,基於有借有還的公平原則,債務人可能要賣自身、賣財產、賣眷屬,甚至成為奴隸。這樣的發展,債務人的人身自由將被大大限制,並且也波及毀壞上帝設立的宗族體制。因此,舊約就以不取利息、定時豁免、近親贖回等戒規來平衡,使宗族體制和人身自由凌駕金錢借貸之上。(利未記第25:35-55,申命記15:1-11)
因此聖經當中對於借貸並沒有明文禁止,倒先設想債務人事後無力還債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只是古代以色列人沒有用心體會。所以到了新約時代,不但宗族體制已經破壞,有借有還的原則可能在實際運作裡佔上風。所以耶穌的登山寶訓警告:「你同告你的對頭還在路上,就趕緊與他和息,恐怕他把你送給審判官,審判官交付衙役,你就下在監裏了。我實在告訴你,若有一文錢沒有還清,你斷不能從那裏出來。」(馬太福音5:25-26)。
耶穌原來的意思是要親朋好友彼此和好(見同章第21-24節)否則神也不悅納其祭祀。但間接來看,承認有借有還的原則;是當時世代的運作方式。就如同人想要有正式的國家體制和領導人,神雖然不願意卻尊重人的選擇(撒母耳記上8:4-22)。在財產的觀念上,世間的一切本來都是上帝創造給人的,並沒有某一塊由某人獨佔。但人因著自我中心的慣性就想佔得財產,從而規劃「財產權」的遊戲規則,金融就是這規則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幫助獨佔的能力得以實現。這虛擬的遊戲本來就不是神的意願,是人自己的體制演變到沒有它就不行(資本主義社會沒有金融就一切崩解)。有人認為金錢借貸等等金融行為是魔鬼化身,這有其警告的美意,但個人覺得需要從實際的角度觀察。從耶穌的教訓慢慢開展觀念:耶穌在登山寶訓的話,本來是從和好解釋,但對於現代人來說,也可以談到還債能力的角度。也就是說,沒有本事還錢卻硬去借(過度的虛擬財產),結局就是下監!就是失去自由!
綜合新舊約的教訓,聖經已經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事實:人有資金需求,借貸體系一定存在,只是人沒有辦法完全評估全部的風險,可能今天我很有能力還錢,但不代表明天也一樣能。而且人常常過度輕忽還債等後續問題,就任意擴張信用而玩起虛擬的金錢遊戲,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一定有殘局要收拾。之所以每隔一段時間,是因為剛發生問題時,人會因為眼前的教訓而嚴謹看待虛擬、信用以及擴張。但是當事情慢慢過去,虛擬的財富又會在心中佔上風。上帝知道人的軟弱,也尊重人選擇的制度,因此透過先知,把收拾殘局的方法表示出來(不取利息、定時豁免、近親援助)。不過,神也提示一個最重要的原則,人做任何金融行為之前要知道的: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箴1:7)「耶和華」指的是至高者,但無以名之,只好用兩個發音詞岔接而成。我們若以為自己可以透過人為方式操控未來可能的事情,那就大錯特錯了!從以前到現在的金融理論或經濟理論都是著眼於當前而提出的,後來發生的新問題往往不能從舊理論找到答案;好不容易找出補救的理論,幾年後下一個沒遇過的新問題又出來了。(這就是虛空的特性)人要敬畏那冥冥之中的至高者,不要以為自己的頭腦精巧至極;有敬畏之心才能保持單純、平安、平衡、平實,就不致任意操弄虛擬擴張的遊戲;會把虛擬財富放在承擔能力的評估中,決策也就不致妄為,才能壓低可能的風險。(當然,我們身在這樣的經濟體系,多少還是會跟金融打交道)
對個人而言,除了借貸問題,其他的金融行為也是一樣。結構債問題的來源是投資者根本沒有釐清投資標的到底是什麼?贖回的機制如何?只看到利潤是定存的數倍。有人曾經問過基督徒適不適合買賣股票或買基金?其實最後仍是看自己;我想融資嗎?融資會不會使自己產生壓力而導致決策患得患失?我有沒有這樣的心靈深度可以把錢放在某支股票或基金而半年不看它(或至少三個月)?我買投資型保單到底是想保險還是想投資?
對外在環境而言,可以預期台灣乃至全世界的金融體系一定會恢復,因為過度虛擬的部分已信用破壞而縮回去了,但無法預期未來永遠是太平盛世,因為世界還是以「人為」的慣性去解決問題。
據說某些地方習慣全家團員吃飯時,會在飯桌留個位子,有碗筷但沒坐人,意思是保留給那至高者,告訴子孫不要盡想吃乾抹淨的事,這也是種敬畏的心。所以,「恢復金融」是迫不得已的,更重要是學會敬畏之心,這才有自由的盼望。
從社會變遷史來看,現代資本主義應該是500年前從歐洲威尼斯慢慢發展起來(有興趣者,見黃仁宇著,「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前言),威尼斯當時是個城邦國家,但是已有會計簿記、股市、公司股份、保險等等資本主義的金融體系。在威尼斯之前,全世界仍有商業交易,但沒有具體的金融系統,頂多僅有簡單的借貸單位(如錢莊)。耶穌的時代存在的也是簡單的借貸體系或私人債權債務關係,還看不到現在多元化金融發展。不過,差別是現代的金融是把虛擬財產做更多元更大規模的擴張,古代則比較單純而小規模,因此這其中也有相通之處。
聖經的典故來看金融,提到的事情都與借貸有關。如果從舊約聖經尋找,第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利息問題;裡面就談到對同族人的借貸不可取息,對外邦人才可取息。此外,另有一個習慣是每七年有一次負債的豁免。除了可以了解以色列人在上古時代就有借貸以及利息的習慣,並且更可發現他們已經察覺負債的結果往往是無力償還!可是若不解決此一問題,基於有借有還的公平原則,債務人可能要賣自身、賣財產、賣眷屬,甚至成為奴隸。這樣的發展,債務人的人身自由將被大大限制,並且也波及毀壞上帝設立的宗族體制。因此,舊約就以不取利息、定時豁免、近親贖回等戒規來平衡,使宗族體制和人身自由凌駕金錢借貸之上。(利未記第25:35-55,申命記15:1-11)
因此聖經當中對於借貸並沒有明文禁止,倒先設想債務人事後無力還債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只是古代以色列人沒有用心體會。所以到了新約時代,不但宗族體制已經破壞,有借有還的原則可能在實際運作裡佔上風。所以耶穌的登山寶訓警告:「你同告你的對頭還在路上,就趕緊與他和息,恐怕他把你送給審判官,審判官交付衙役,你就下在監裏了。我實在告訴你,若有一文錢沒有還清,你斷不能從那裏出來。」(馬太福音5:25-26)。
耶穌原來的意思是要親朋好友彼此和好(見同章第21-24節)否則神也不悅納其祭祀。但間接來看,承認有借有還的原則;是當時世代的運作方式。就如同人想要有正式的國家體制和領導人,神雖然不願意卻尊重人的選擇(撒母耳記上8:4-22)。在財產的觀念上,世間的一切本來都是上帝創造給人的,並沒有某一塊由某人獨佔。但人因著自我中心的慣性就想佔得財產,從而規劃「財產權」的遊戲規則,金融就是這規則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幫助獨佔的能力得以實現。這虛擬的遊戲本來就不是神的意願,是人自己的體制演變到沒有它就不行(資本主義社會沒有金融就一切崩解)。有人認為金錢借貸等等金融行為是魔鬼化身,這有其警告的美意,但個人覺得需要從實際的角度觀察。從耶穌的教訓慢慢開展觀念:耶穌在登山寶訓的話,本來是從和好解釋,但對於現代人來說,也可以談到還債能力的角度。也就是說,沒有本事還錢卻硬去借(過度的虛擬財產),結局就是下監!就是失去自由!
綜合新舊約的教訓,聖經已經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事實:人有資金需求,借貸體系一定存在,只是人沒有辦法完全評估全部的風險,可能今天我很有能力還錢,但不代表明天也一樣能。而且人常常過度輕忽還債等後續問題,就任意擴張信用而玩起虛擬的金錢遊戲,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一定有殘局要收拾。之所以每隔一段時間,是因為剛發生問題時,人會因為眼前的教訓而嚴謹看待虛擬、信用以及擴張。但是當事情慢慢過去,虛擬的財富又會在心中佔上風。上帝知道人的軟弱,也尊重人選擇的制度,因此透過先知,把收拾殘局的方法表示出來(不取利息、定時豁免、近親援助)。不過,神也提示一個最重要的原則,人做任何金融行為之前要知道的: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箴1:7)「耶和華」指的是至高者,但無以名之,只好用兩個發音詞岔接而成。我們若以為自己可以透過人為方式操控未來可能的事情,那就大錯特錯了!從以前到現在的金融理論或經濟理論都是著眼於當前而提出的,後來發生的新問題往往不能從舊理論找到答案;好不容易找出補救的理論,幾年後下一個沒遇過的新問題又出來了。(這就是虛空的特性)人要敬畏那冥冥之中的至高者,不要以為自己的頭腦精巧至極;有敬畏之心才能保持單純、平安、平衡、平實,就不致任意操弄虛擬擴張的遊戲;會把虛擬財富放在承擔能力的評估中,決策也就不致妄為,才能壓低可能的風險。(當然,我們身在這樣的經濟體系,多少還是會跟金融打交道)
對個人而言,除了借貸問題,其他的金融行為也是一樣。結構債問題的來源是投資者根本沒有釐清投資標的到底是什麼?贖回的機制如何?只看到利潤是定存的數倍。有人曾經問過基督徒適不適合買賣股票或買基金?其實最後仍是看自己;我想融資嗎?融資會不會使自己產生壓力而導致決策患得患失?我有沒有這樣的心靈深度可以把錢放在某支股票或基金而半年不看它(或至少三個月)?我買投資型保單到底是想保險還是想投資?
對外在環境而言,可以預期台灣乃至全世界的金融體系一定會恢復,因為過度虛擬的部分已信用破壞而縮回去了,但無法預期未來永遠是太平盛世,因為世界還是以「人為」的慣性去解決問題。
據說某些地方習慣全家團員吃飯時,會在飯桌留個位子,有碗筷但沒坐人,意思是保留給那至高者,告訴子孫不要盡想吃乾抹淨的事,這也是種敬畏的心。所以,「恢復金融」是迫不得已的,更重要是學會敬畏之心,這才有自由的盼望。
2009年6月3日 星期三
續談金融
上回提到金融的分析,經驗較少,請大家包涵。
我先補充兩點,首先是為何資本主義會設法使信用擴張?在自由競爭的壓力下,不進則退;至少是要透過更多的交易者信用擴張,銀行才有錢賺。並且銀行也是企業,獲利率年年增加是經營目標。一般的交易者也習慣透過信用擴張來滿足需求。此時交易者不見得只是消費者,事業經營者更重要:透過擴張信用來滿足資本的需求(土地或地租、勞動、廠房、機器、設備、資金等)。
這種擴張信用的方式可能透過抵押、設質、票卷、保證人或無擔保放款等而獲得所需的貨幣(資金)。交易者本來沒有足夠的貨幣,是透過前述方式得到某種的資產評價,使原本不是貨幣的潛在資產轉換為貨幣。這種化無為有的行為就包含虛擬的成分。
保險也是,它本質上屬於風險控管與分配的行為。將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化為各種分類,並評價其承擔的成本,最後轉為交易商品,並且透過保險公司的整合,變作集體的風險分散體系;集合每個繳交保險費的交易者,集體承擔個別的風險。即使是保險公司也怕「萬一」個別發生的風險過大,集體承擔過大,也需要透過「再保險」來減輕可能的風險。銀行也類似,所以才有所謂的「中央存保」機制。
所以金融絕不是單純的金錢借貸或轉手,乃有虛擬而擴張的本質。雖然它有虛擬本質,卻又可以控制現實世界的運作:例如它可以透過這虛擬擴張的手法而得有大量資金,去收買某一公司股權,取得該公司的董監事職位,甚至掌有其所有權、經營權。這手法也曾被人利用而有竊國能力,如引發1997年金融風暴的索羅斯(George Soros),他旗下的量子基金利用金融槓桿來取得大量資金(虛擬手法而獲得的資金),並進而放空泰國的股匯市,泰國政府不察國家本身的經濟問題,竟拿外匯存底和索羅斯對作。最後泰國政府失敗,外匯存底虧空淨盡,泰銖劇貶,外資從泰國轉成美金外逃,量子基金和其他國際避險基金共賺進數十億美元。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A%9E%E6%B4%B2%E9%87%91%E8%9E%8D%E9%A2%A8%E6%9A%B4&variant=zh-tw
因此,金融對於現代人來講是又愛又怕的,其魅力是不易抵擋的。並且不論是大企業或中小企業,多多少少會借助金融來發展企業。除了一般的借貸業務,不少企業也會利用期貨等金融工具避險,但是這避險工具也會被拿來當做獲利的方法。我們生活在資本主義的體系裡,有機會不使用它,但是不可能逃避它帶來的整影響。我們可能要做財富分配或避險,普通的像買保險、辦房貸,大一點的買股票、期貨,即使都不碰,但是也會面臨它帶來的影響;例如高鐵員工最近面臨可能裁員危機,危機的來源是高鐵當初財務評估不當,使得貸款利息以及設備折舊提攤過大,目前已經吃掉高鐵一半的資本額(再不想辦法就要破產!)
對個人而言,信用擴張以及虛擬轉現實的手法是要戒慎恐懼!它是相當大的試探。記得剛信主的時候,有一次在GOOD TV看到矌健雄牧師講道,他非常痛恨金融,直接指出銀行是撒旦的化身;絕不可和銀行打交道。只是我們一般人因生活所需,可能很難完全做到。只是在這打交道的過程中,是否想到傳道書很重要的一個用詞:虛空!沒錯,多數世人都在虛空裡打滾,也在虛空裡建立財富。可是虛空又有現實的力量,我們恐怕要仔細思索。
我先補充兩點,首先是為何資本主義會設法使信用擴張?在自由競爭的壓力下,不進則退;至少是要透過更多的交易者信用擴張,銀行才有錢賺。並且銀行也是企業,獲利率年年增加是經營目標。一般的交易者也習慣透過信用擴張來滿足需求。此時交易者不見得只是消費者,事業經營者更重要:透過擴張信用來滿足資本的需求(土地或地租、勞動、廠房、機器、設備、資金等)。
這種擴張信用的方式可能透過抵押、設質、票卷、保證人或無擔保放款等而獲得所需的貨幣(資金)。交易者本來沒有足夠的貨幣,是透過前述方式得到某種的資產評價,使原本不是貨幣的潛在資產轉換為貨幣。這種化無為有的行為就包含虛擬的成分。
保險也是,它本質上屬於風險控管與分配的行為。將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化為各種分類,並評價其承擔的成本,最後轉為交易商品,並且透過保險公司的整合,變作集體的風險分散體系;集合每個繳交保險費的交易者,集體承擔個別的風險。即使是保險公司也怕「萬一」個別發生的風險過大,集體承擔過大,也需要透過「再保險」來減輕可能的風險。銀行也類似,所以才有所謂的「中央存保」機制。
所以金融絕不是單純的金錢借貸或轉手,乃有虛擬而擴張的本質。雖然它有虛擬本質,卻又可以控制現實世界的運作:例如它可以透過這虛擬擴張的手法而得有大量資金,去收買某一公司股權,取得該公司的董監事職位,甚至掌有其所有權、經營權。這手法也曾被人利用而有竊國能力,如引發1997年金融風暴的索羅斯(George Soros),他旗下的量子基金利用金融槓桿來取得大量資金(虛擬手法而獲得的資金),並進而放空泰國的股匯市,泰國政府不察國家本身的經濟問題,竟拿外匯存底和索羅斯對作。最後泰國政府失敗,外匯存底虧空淨盡,泰銖劇貶,外資從泰國轉成美金外逃,量子基金和其他國際避險基金共賺進數十億美元。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A%9E%E6%B4%B2%E9%87%91%E8%9E%8D%E9%A2%A8%E6%9A%B4&variant=zh-tw
因此,金融對於現代人來講是又愛又怕的,其魅力是不易抵擋的。並且不論是大企業或中小企業,多多少少會借助金融來發展企業。除了一般的借貸業務,不少企業也會利用期貨等金融工具避險,但是這避險工具也會被拿來當做獲利的方法。我們生活在資本主義的體系裡,有機會不使用它,但是不可能逃避它帶來的整影響。我們可能要做財富分配或避險,普通的像買保險、辦房貸,大一點的買股票、期貨,即使都不碰,但是也會面臨它帶來的影響;例如高鐵員工最近面臨可能裁員危機,危機的來源是高鐵當初財務評估不當,使得貸款利息以及設備折舊提攤過大,目前已經吃掉高鐵一半的資本額(再不想辦法就要破產!)
對個人而言,信用擴張以及虛擬轉現實的手法是要戒慎恐懼!它是相當大的試探。記得剛信主的時候,有一次在GOOD TV看到矌健雄牧師講道,他非常痛恨金融,直接指出銀行是撒旦的化身;絕不可和銀行打交道。只是我們一般人因生活所需,可能很難完全做到。只是在這打交道的過程中,是否想到傳道書很重要的一個用詞:虛空!沒錯,多數世人都在虛空裡打滾,也在虛空裡建立財富。可是虛空又有現實的力量,我們恐怕要仔細思索。
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你還記得田露露嗎?
本來要繼續談金融,偶然看到報紙講到田露露,有點見證,趕快貼上來
「演藝圈幾乎沒有我們的舞台」,資深藝人田露露如是說。她透露在人生低潮時曾做過禮儀師,也曾擔任清潔工,如今她和友人賣起豆花,希望在自己的人生舞台找到出路。
12歲就踏入演藝圈的田露露,在這個圈子維持著一定的知名度。後來嫁到日本,6年後回台,演藝圈已不復當年,她找不到演出機會,與這個圈子漸行漸遠。
隻身回台的田露露,孑然一身,加上工作不順,她把自己封閉起來,不知不覺染上了憂鬱症、躁鬱症。幾年前的一個晚上,她吞了200顆安眠藥和酒,想要一了百了。後來,被送進醫院急診;電視新聞跑馬燈寫著「田露露自殺」幾個字,許多藝人朋友才知道,原來田露露回台灣了。
由於沒有勞健保,田露露獲救後堅持當天出院,並靠著搭乘好心醫生的座車,才得以從媒體記者的大陣仗中脫身。後來還是好友金佩姍為她支付了醫藥費。
撿回一條命,田露露的人生並沒有多大起色。節目通告仍是有一搭沒一搭。為了生活,她曾從事保險、房屋仲介業,還做過殯葬業,擔任禮儀師。也有友人建議她到紅包場唱歌,她因為不適應那個環境,並沒有去。
田露露不諱言就在去年,她還曾擔任清潔工,在伯爵山莊為人打掃,每天爬6層樓洗地、清掃天花板,後來體力不堪負荷才離開。
問她怎麼放得下身段擔任清潔婦?田露露說,「等到你沒飯吃時,你就會放得下。」她透露曾窮到沒錢付水電費,有一次因為繳不出新台幣600多元的電費,她只好點蠟燭,還被友人虧說「搞浪漫」。
多年的製作人好友吳東岡看到田露露這樣辛苦度日於心不忍,加上自己的製作工作也是時有時無;由於會做一手好吃的有機豆花,吳東岡提議不如一起經營豆花店,為彼此找出路。
兩人加上另一位朋友,找到了五分埔商圈一處防火巷的「店面」。於是,4月初「機子豆花」悄悄開張。別看這2坪左右的空間,租金高達2萬元,3人再無餘錢打理門面。田露露說,「我們重視的食物品質,門面就無須講究了。」
店裡的招牌豆花是芝麻和桂花豆花。吳東岡說,桂花來自苗栗大湖農場的桂花釀,芝麻則是自己炒的。一位住在附近的黃小姐,一天來兩三趟,吃完了還會帶兩碗給家人、同事吃。黃小姐說,這裡的豆花香甜又嫩,「吃一碗,帶兩碗」,她被封為最好的客人。
另一位常光顧的客人呂小姐說,一個大碗公的豆花,只賣35元,料實在,「俗擱大碗」。還有馬來西亞的顧客吃了這裡的豆花,在網路上大加介紹。
這些都讓田露露心懷感恩。現在除了賣豆花,田露露重回紅包場,每周會固定唱幾個晚上「加減賺」。因為走過貧困,田露露和吳東岡決定以自身經驗,輔導民眾創業,經營機子豆花,不需加盟金。他們說:「我們知道失業的痛苦。」
已在1年多前受洗為基督徒的田露露說:「我背後有個靠山(耶穌),所以我不怕放下身段。」她並鼓勵說:「人心中一定要有信仰,憂鬱症吃藥沒法治,只要有信仰,人就會變得開朗!」
踩著自在的步伐,田露露走入熙來攘往的人群中,她的身影逐漸沒入夜色中。五光十色的舞台或許不再,但她依然可以在自己的人生舞台發光發熱。
世界禱告日的偶發感想
能夠參加世界禱告日,並且和世界上220個國家的基督徒一起,並且看到天主教和基督教各宗派共同參與,這是很棒的一件事。
禱告會的過程裡面,遇到幾個觀念問題,其中想提出一個東西和大家切磋:金融。因為有位牧師請大家為台灣的金融恢復而禱告,我坐在位子裡覺得怪怪的。因為按照自己所學,「金融」之所以被提出,是因為美國發生金融危機,隨後導致全世界景氣大幅下滑。當然,台灣也跟著出現一些金融問題:小者如雷曼兄弟的結構債變廢紙,大者如政府巨量舉債使數千億通貨進入市場。這些是眼前所見的事實,不過到底金融在做什麼?從聖經的角度看金融,又會如何?也許這需要考量金融在社會體系的角色和功能。
在個人了解的一點知識裡,所謂的資本主義社會是個徹頭徹尾與傳統農業不同的型態;傳統是以道德為核心,但是資本主義社會是以契約為核心,集合無數的契約交易就成了市場。但是市場的契約交易必須用通貨(俗稱金錢)來輔助。可是不是每個交易者在交易當下都有足夠的契約指定通貨,此時必須有一種行業可以幫助交易者及時獲得足夠的通貨而完成契約交易,所以這行業就是銀行。後續的問題是交易者與銀行之間必須有個制度性的關係,使銀行可以放心把錢交予交易者,並且交易者日後若無能力返還錢,銀行有制度性的方法把錢拿回來,這一來一往的制度,可以簡稱信用制度。資本主義社會很大的一個特色就是把「信用」擴張起來,最終使契約交易量增加,市場也跟著活絡,通貨的供給率也跟著增加。當然,金融的內涵不只銀行借貸行為,保險、證卷、票卷、投資、期貨也都在其中。從整體資本主義的體系來看,金融業是關係到整體商業社會資金流動的中樞,好似人體裡面的心臟(金融),把血液(資金)輸送到身體每個細胞(交易者)。我個人把金融視作資本主義社會排名第一的服務業。
以銀行的存放款來說,它已經不是單純的進出賺取利息價差,更是資本主義社會要擴張信用的重要步驟。至於證卷交易,也有類似的情況;交易價格的變化是決定於對未來的預測;公司接到訂單時,雖然錢還沒賺到,可是股票價格會先反應上漲,但是當公司賺到錢的時候,股價可能下跌,因為後續可能訂單減少。這裡面還有很多人為因素以及非系統性的風險評估。期貨也有類似情形,而且更抽象。總合來說,金融在現代資本主義當中,有著一種力量,姑且說它帶來一種「虛擬」的力量,把未來的錢提前於眼前實現、把眼前與未來的獲利變化具體為可交易的價差。美國發生的金融風暴起因在信用過度膨脹,使一些基本的商品在市場上過度評價,當擴張的力量用盡時(如交易者付不出貸款),信用便急速萎縮,虛擬的力量就縮回去。
問題的關鍵是從基督信仰的角度,如何看待「信用」「擴張」、「虛擬」?
禱告會的過程裡面,遇到幾個觀念問題,其中想提出一個東西和大家切磋:金融。因為有位牧師請大家為台灣的金融恢復而禱告,我坐在位子裡覺得怪怪的。因為按照自己所學,「金融」之所以被提出,是因為美國發生金融危機,隨後導致全世界景氣大幅下滑。當然,台灣也跟著出現一些金融問題:小者如雷曼兄弟的結構債變廢紙,大者如政府巨量舉債使數千億通貨進入市場。這些是眼前所見的事實,不過到底金融在做什麼?從聖經的角度看金融,又會如何?也許這需要考量金融在社會體系的角色和功能。
在個人了解的一點知識裡,所謂的資本主義社會是個徹頭徹尾與傳統農業不同的型態;傳統是以道德為核心,但是資本主義社會是以契約為核心,集合無數的契約交易就成了市場。但是市場的契約交易必須用通貨(俗稱金錢)來輔助。可是不是每個交易者在交易當下都有足夠的契約指定通貨,此時必須有一種行業可以幫助交易者及時獲得足夠的通貨而完成契約交易,所以這行業就是銀行。後續的問題是交易者與銀行之間必須有個制度性的關係,使銀行可以放心把錢交予交易者,並且交易者日後若無能力返還錢,銀行有制度性的方法把錢拿回來,這一來一往的制度,可以簡稱信用制度。資本主義社會很大的一個特色就是把「信用」擴張起來,最終使契約交易量增加,市場也跟著活絡,通貨的供給率也跟著增加。當然,金融的內涵不只銀行借貸行為,保險、證卷、票卷、投資、期貨也都在其中。從整體資本主義的體系來看,金融業是關係到整體商業社會資金流動的中樞,好似人體裡面的心臟(金融),把血液(資金)輸送到身體每個細胞(交易者)。我個人把金融視作資本主義社會排名第一的服務業。
以銀行的存放款來說,它已經不是單純的進出賺取利息價差,更是資本主義社會要擴張信用的重要步驟。至於證卷交易,也有類似的情況;交易價格的變化是決定於對未來的預測;公司接到訂單時,雖然錢還沒賺到,可是股票價格會先反應上漲,但是當公司賺到錢的時候,股價可能下跌,因為後續可能訂單減少。這裡面還有很多人為因素以及非系統性的風險評估。期貨也有類似情形,而且更抽象。總合來說,金融在現代資本主義當中,有著一種力量,姑且說它帶來一種「虛擬」的力量,把未來的錢提前於眼前實現、把眼前與未來的獲利變化具體為可交易的價差。美國發生的金融風暴起因在信用過度膨脹,使一些基本的商品在市場上過度評價,當擴張的力量用盡時(如交易者付不出貸款),信用便急速萎縮,虛擬的力量就縮回去。
問題的關鍵是從基督信仰的角度,如何看待「信用」「擴張」、「虛擬」?
訂閱:
文章 (Atom)
路加福音18:35-43
昨天經文進度(路加福音18:35-43)雖然只是一個小故事,但還蠻重要的。 瞎子向耶穌呼求的故事看起來很日常,不過從基督各宗派都很重視它背後的神學和靈修意義。 這裡面有幾個特色: 1. 乞丐是財物一無所有、身分低賤、瞎眼病痛:往往當作是人的象徵,被動等待上帝到來、身心有嚴重缺...
-
最近整理部落格時,注意到以前作的一個 ppt ,與大家分享,請指教。 尼西亞信經 (The Nicene Creed ) 我們信獨一上帝,全能的父,是創造天地和有形無形之萬物的。 我們信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在萬世以先為父所生,出於上帝而為上帝,出於光而...
-
1/27 ,路 2 、貼前 2-3 2:1 弟兄們、你們自己原曉得我們進到你們那裏、並不是徒然的。 2:2 我們從前在腓立比被害受辱、這是你們知道的.然而還是靠我們的 神放開膽量、在大爭戰中把 神的福音傳給你們。 2:3 我們的勸勉、不是出於錯誤、不是出於污穢...